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真實樸素是語文課的基石

散文:真實樸素是語文課的基石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很多人喜歡把課堂說得很神祕,要製造課堂氛圍,要體現教學藝術,要這樣要那樣。到最後,什麼都想到了,就是忘記了真實。

散文:真實樸素是語文課的基石

那天聽一堂比賽課,上課的是一位青年教師。課堂中最後有個環節是叫學生寫字,教師巡視。這是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一個環節。我知道到這時候,課已經結束了。雖然說教師還在巡視,可那只是做做樣子而已。真不好意思,我也已經把聽課筆記合上了。突然,教室裏響起了一個很幼稚、很響亮的聲音:老師,你走到我的身邊,怎麼不看看我啊?

聽課的老師都笑了,我看見上課的老師臉紅了。

我們的老師已經習慣了“作秀”,習慣了形式。可是突然之間,我們發現如今的孩子不再那麼乖了,他們敢 於對 老師說“不”了。課改最大的變化不是我們的老師而是我們的學生。老師們在臉紅之後應該感到欣慰。

有位老師上《葡萄溝》,上完了問學生:“你們想去葡萄溝玩嗎?”學生說想,老師說,那你們下次去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叫上我。本來老師是隨便說說的,因爲課上完她就要回自己的學校了,可學生是很認真的。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那你住在哪裏啊?”

相信很多老師都是這樣教學這篇課文的。說真的,如果 那個 老師直截了當地回答學生,我就不好說什麼了,可是她居然不敢。我不知道提問的學生會有什麼感受,反正我是非常難受的。新課程強調對話,強調生成。可是學生真正和你對話了,課堂真正生成了,我們老師爲什麼不敢了呢?

有位老師上《春雨的色彩》,在學習了春雨是綠色的、是紅色的、是黃色的之後,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你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結果不少學生做閉眼沉思狀,努力地去聆聽、去想像,可結果 卻令 老師十分下不了臺。一位學生說:“老師,我什麼也沒看到!”這是真實的。老師並沒有着急,她說,那我們一起再去看一看。聽一聽吧。然後是配樂的課文朗讀。還是那個學生,他說,老師,我現在看到了,春天的田野是花花綠綠的。

這樣的問題我們也經常會問,我們的學生一般都很乖,知道老師要聽什麼,所以不會說什麼都沒看到、什麼都沒聽到。學生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說出來了,老師沒有說再想想看,而是馬上反思自己的教學,調整自己的教學,讓學生在悠揚的樂曲聲中再次感受語言文字帶來的美,這次學生感受到了。這樣的教學纔是真實的。

從“一言堂”的分析講解,到“語言文字訓練”大行其道,再到“自主、合作、探究”如火如荼。我們的語文課什麼都不缺,就缺真實。

語文課應該是真實的。課堂教學要生活化,要適應學生階段性的發展,要尊重學生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學生真情流露。教師要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真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向學生傳授真知是一個教師的神聖使命,也是尊重愛護學生的表現。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應該用真誠的雨露去滋潤學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輝去開啓學生的智慧之門。

真實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基石,只有這個基石牢固了,我們的課堂纔有可能建設好。用真實的眼光看學生,學生是聰明活潑的;用真實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個性鮮明的.;用真實的眼光看教學,教學是樸素平常的。

語言文字是語文課的根本

新課程很強調學科之間的融合。很多老師掌握不好融合的尺寸,所以就出現了許多四不像的課。

最近一次年輕教師的教學比賽,我們選用的課文是實驗教材二年級的《畫風》。教材的內容很簡單,說的是三個小朋友是怎樣把風畫出來的。結果 6 位老師在教學的時候無一例外地都叫學生帶來了水彩筆,讓學生畫畫。有小組畫的,有添畫的,有個別畫的,有到黑板上畫的……一節課的大半時間都用在讓學生畫風上了。到後來,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在聽美術課了。

這個案例比較特殊,因爲課文的題目是畫風,教師自然也就容易想到讓學生畫畫了。可是這樣的課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語文課到底姓什麼?

新課程倡導學科間的融合,強調閱讀的拓展,這是和時代的需求、社會的發展相一致的。我們要走出小語文的圈子,樹立大學科、大語文的觀念。語文姓語名文,能否把握好語文的性質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把語文課上得像語文課,就是要還語文的本體特徵。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體驗、發現、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過程。語文課的核心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着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着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薰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如果脫離了課文的語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麼語文課就不是語文課了。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加強課外閱讀的拓展是必要的。同樣是畫風,有一位老師處理得相當好:

在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後,她讓小朋友自己到黑板上去畫,然後讓畫的小朋友說說,你畫的是什麼?爲什麼要這樣畫?

這個教學環節中有兩點很重要,一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畫。我們讓學生畫畫是爲了瞭解學生對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理解狀況;二是畫了之後讓學生說說爲什麼要這樣畫,把畫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我還看到過另外一個教學案例:

一位老師上《臺灣蝴蝶》,上到該讓學生看蝴蝶圖片時,老師突然說找不到投影片了,讓學生自己仔細去讀課文,把幾種蝴蝶的特點畫出來。

這裏老師的教學目的很清楚,不是要學生知道那些蝴蝶是怎麼樣的,那是生物課的任務,而是要引導學生去讀懂課文。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語言文字之後,老師終於把投影片找到了,讓學生觀賞一下那些美麗的蝴蝶,把語文教學適當地拓展開去。

學科融合,強調的是滲透,是爲我所用。你在語文教學中融合美術、音樂、自然、數學都可以,關鍵是不要忘記自己是語 文 老師,現在上的是語文課。

人文關懷是語文課的靈魂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裏面提到要尊重羣衆的首創精神,要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雖然是針對經濟體制改革說的,但對我們的課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以人爲本,體現教師對學生真正的人文關懷,這是我們語文課的靈魂。

可是,什麼是真正的人文關懷呢?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這是一堂識字課,要學生認識老虎。爲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教師安排了一個讓學生表演的環節。一個胖乎乎的女孩子上來說,我是老虎,如果你不帶禮物,不尊重我,說我饞,說我胖……我就吃了你!

課改以來,我們的學生變活躍了,他們說話的機會多了,表演的機會多了,得到肯定和表揚的機會也多了。可是我看到這樣的表演,聽到這樣的話語,卻怎麼也笑不起來。這就是所謂的創新?這就是課改帶給我們學生的變化?教師呆了一下,什麼也沒說,就叫那學生下去了。我們的語 文 老師只記得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要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當學生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需要老師的人文關懷的時候,我們老師什麼也沒說,什麼也沒做。

有一個很有名的實驗,叫“煮金魚”。原來好像是常識課的內容,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引進到語文課堂裏來了,而且好像很多名師都上過這課,被認爲是觀察作文的經典案例。最近,我又聽到了一位年輕教師上這個內容。

爲了製造懸念,教師賣了很多關子,說自己餓了,要把金魚煮了吃。然後問學生可以怎麼吃。有些學生就給老師提建議,說可以烤了吃,煎了吃,也可以煮了吃。還有一些學生聽老師說要煮金魚都非常吃驚,請求老師不要把金魚煮了吃,因爲那樣太殘忍了。可老師爲了把課按照預先設計的環節上下去,還是堅持非煮不可。老師說:“我管不了那麼多了,我餓了。”

最後當然是金魚被老師抓進了試管裏。看到那些善良、可愛的孩子吃驚、迷惑的樣子,我真替他們難過。金魚當然沒有死,可是我很擔心孩子們那種單純、天真的火花,會在我們這樣的教學下熄滅。

我聽過一位老師上口語交際,題目是《我的媽媽》,孩子們都有很多話要說。可是,突然,有個小女孩在座位上哭了。老師很奇怪,走過去問她。她就是不說,一個勁地哭。老師摸摸她的頭,又走過來了。過了一會兒,那學生終於止住了哭。老師就輕輕地問她:“是不是想媽媽了?”那孩子點點頭。老師就說,那你來說說你的媽媽吧。哪知道,那孩子又哭了。老師就說,對不起,等下課後,你再和老師一個人說好嗎?

後來,我瞭解到,那個孩子的父母離異了。我真爲我們的老師捏了一把汗。如果老師在課堂上批評她,或者一定要她說,那對這顆幼小的心靈來說,該是一種多大的傷害啊。

人文性是隱含着的,體現在我們教學的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