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普明寺記散文

普明寺記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4W 次

上午騎行尋訪千年古寺----普明寺。

普明寺記散文

知道普明寺比較偶然,前些天朋友推薦馬村區的石佛寺不錯,由於不甚瞭解,遂百度了一下。看到了石佛寺在待王的白莊附近,而南邊相距不遠的西待王村東還有個普明寺,於是便有了今天的採風之旅。

由於有事耽擱了一些時間,9點多才出發。沿人民路西來,有點頂風,再加上穿得較厚,逆風而行有些吃力。一個小時後,到了鴻運城。右拐上了文昌路北行,大概有十幾分鍾,在焦煤和諧小區南鄰,發現路邊有個標示牌:西待王村普明寺,終於到了目的地,我長長舒了口氣。待王村因武王伐紂時當地羣衆於雪夜中“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而得名。由於歷史悠久,所以說,此地有千年古寺也不足爲奇了。

車子左拐一條東西路上,西行也就是五六十米的樣子,我來到了普明寺門前。普通的大門,兩邊各有一個石獅子,如果不是大門門額上“普明寺”三個大字,與普通的住家戶很難區別。放好車子,進得門來。

迎面是南無地藏王菩薩塑像站立蓮花座上,右手握錫杖,左手捧明珠,一臉慈善。塑像雖不甚高大,但也法相莊嚴。身後是寶殿,上半部爲大雄寶殿,下部分設計的是念佛堂,東西各有入口,倒也緊湊精緻。東廂房是二層樓。西廂房是三間低矮的平房,在新修建大殿映襯下顯得不般配。環顧一週,覺得寺院不大,遠沒有當初的規模。據說,當初該寺爲四殿三院組成,即:陸殿、水殿、中佛殿、後大殿,後大殿兩邊配有跨院,東爲齋堂院,西爲禪堂院,另有鐘樓和佛塔。如今都已不復存在,甚爲遺憾。

在一進院門的右手側立有一通石碑,內容爲普明寺簡介。通過石碑,我大致瞭解了普明寺的來歷。據載,普明寺又稱鴛鴦寺,始建於唐龍朔三年(663)以前,經歷代修復擴建,隱隱覺得它與修武縣周流村的西銘寺年代差不多。普明寺在明朝中期最爲鼎盛,香客遍及本地乃至山西、河北諸府。1946年冬至1947年春的一場戰火中,寺院被毀,夷爲平地。曾是焦作市一座建築年代最爲古老的寺院。該寺爲焦作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存文物8件,分別陳列於市博物館和該寺院內,其中有一殘碑,碑文開頭可見“武王伐紂商之民簞食壺漿”等字樣。2007年央視《走遍中國》欄目組在拍攝《武王伐紂的足跡》專題片時,曾來該寺取景。地藏王菩薩塑像前有一五邊形石柱礎,大殿臺階兩邊也各散落着一個石柱礎,西廂房東牆和西牆跟橫放有幾塊殘碑、石雕殘塊,其中一塊殘碑爲《重修水陸殿並中佛殿碑記》,落款年代漫失,想必是原來遺留的東西了。千年古寺,竟毀於戰火,睹物追昔,令人不由感傷。

從大殿西邊繞道後邊,是一條東西衚衕。衚衕北有一個四合院式建築,與一般住家戶有所不同。問了旁邊居住的婦女,告知是天爺廟,系一座道教廟宇。由於鎖着門,看不到裏面的情形。於是,又折回了普明寺。據瞭解,唐初佛教開始在中原盛行,普明寺應運而建。相傳建寺僧人曾將記載武王伐紂的石碑移於寺內保存,後幾經戰亂,寺院幾毀幾建,原始刻碑下落不明。殿牆殘碑爲明清寺院重建碑刻所記載的內容。而普明寺的重建頗費周折,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友人來焦作觀光懷古曾提出來此寺一遊,因該寺毀滅未果。當地人不忍千年古寺就此銷聲匿跡,1997年起歷經三年,始建起了東西廂房並中佛殿主牆;今天的大殿建於2013年左右。不管怎樣,普明寺今天還能得一延續下來,實爲不易。慶幸趕上了現在國泰民安、政通人和的好時代。

出來普明寺,本想接着去石佛寺看看,由於路況不熟,再加上體力不支,遂放棄了繼續的'採風。回來的路上,雖然感到有點累,但還是有收穫的,親眼目睹了普明寺這座千年古寺的風采,瞭解了它的悠久歷史和多舛命運。通過今天的採風,不由得讓我想到,一座寺廟的命運有時跟國家的命運休慼相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沒理由不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