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我所魯迅的理解散文

我所魯迅的理解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在中國作家裏面,從系統的學校教育中,接觸最多的莫過魯迅,從初中時的《一件小事》、《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到高中時的《友邦驚詫論》、《論費厄潑賴應該緩刑》、《祝福》、《孔乙己》等等,可以列出一長串的文章。這些作品,每一篇都是學習的重點,老師會從中心思想到每段、每層甚至每句話,都要分析出個子醜寅卯。

我所魯迅的理解散文

因此,在做學生的經歷中,對魯迅是又愛又恨,愛的是他思想睿智、筆鋒的犀利,恨他句句皆警語,考試時疲於背誦還總是顧此失彼。及至從學校那種大大小小的考試中解脫,真正從欣賞理解的角度去拜讀魯迅的文章,才漸漸有了新的看法。

以前讀魯迅的文章,尤其是雜文,在頭腦中可以給魯迅畫一幅形象非常鮮明的素描,用文字簡單概括一下:一張棱角鮮明的瘦臉,傲然上翹的八字鬍,加上一頭倔強的如鋼針的頭髮,其中最突出的還是他那雙洞穿一切的眼睛,似乎能看穿“藏在皮袍下的國民的劣根性來”,儼然憤世嫉俗,睚眥必報的倔老頭的網形象(雖然並不知道那時他是否年老,印象中卻是如此)。

現在已爲人師的我,看過的書多了,思想也多少成熟了一些,再回過頭去看魯迅的作品,漸漸看出了一點別樣的味道;在他那冷傲耿直的外表下,藏的是一顆火熱、真摯、充滿偉大情感的心靈。因此,在早期對他的肖像畫中,作家的眼神中又多了一些柔和、深沉的底蘊。在魯迅談他棄醫從文的根由時,曾談到寫文章是爲了“揭示病痛,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我想,這句話應該是他創作小說,塑造形象的一個主要動因。在魯迅的'諸多小說中,不管作家出現在文章中與否,給人的感覺卻是作家的筆調或作品中的“我”的語言是冷峻的、客觀的、不介入個人情感的,如《祝福》、《孔乙己》、《阿q正傳》、《藥》等等。

但在冷峻的背後,卻是作家深沉熾熱的情感。僅從魯迅小說所塑造的一些主要形象中來分析作家情感的表現。姑且將他小說中的形象分成三類加以淺析。

第一類便是徹底否定。對這一類,作家極寫虛僞、冷酷、麻木不仁。這類人正是當時社會上真正阻礙社會發展的力量。、如《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高老夫子》中的高爾礎,《藥》中的康大叔等,這些人物是封建制度的支柱,徹底暴露了當時國民的劣根性,是應該被根除的。魯四老爺一味遵循古制,恪守封建觀念,才造成祥林嫂的最終死亡,他和衆多幫兇一起,製造了祥林嫂的悲劇,四銘和高爾礎是僞君子的代表,好女色而又欲蓋彌彰,十足的無賴,滿口的仁義道德,又滿腦子邪門歪道。

第二類是既憤恨又同情。孔乙已,一個深受封建科學制度毒害而又不覺醒的知識分子,從“竊書事件”、“茴字的幾種寫法”中可見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已深入其骨髓,而他又是善良的、無辜的,正如此,才更能體現封建社會對他的毒害;阿q是可憐的,又是可悲的、可愛的人,他是中國當時大多數農民的代表,他的性格矛盾對立,諸如:既是革命的,又是保守的;既是單純的,又是無賴的;既是慷慨的,又是自私的等等。

在這種種矛盾之中,我們也看到了魯迅對當時農民的深刻認識。華老柱,一個本份的小老闆,一個慈愛的父親,卻也是一個愚昧的不覺悟者,他可以用沾滿革命者鮮血的饅頭試圖醫治兒子的癆病,真是可悲可嘆。存在於這些人物身上的缺點,作家把他解釋出來,希望能被治癒。第三類主要是寄予作者深切的同情和愛,如祥林嫂、魏連殳、夏瑜等等,在祥林嫂身上,作家主要是對封建社會下層女性的同情,以及對造成弱者不幸的控訴。

而魏連殳是雖有些覺悟但最終不能掙脫黑暗勢力被罪惡的舊社會所吞沒的“孤獨者”。夏瑜是作者筆下的一個孤獨的革命者形象,他獨自奮鬥去喚醒民衆的覺醒,但最終還是成爲癆病患者的一味“藥引子”!這正源於作家深刻的愛,他才把這些人物完完全全地擺在讀者的面前,不需要充滿感情色彩的語言描繪,而在他的字裏行間卻始終傳達着一種讓人心痛的感覺。

在這些人物的身上,作家也注意去表現他們身上的一些不足。如祥林嫂的迷信,夏瑜鬥爭的孤獨等等。以上只是單借幾部作品中的人物來看魯迅的情感,只是爲了說明魯迅是人,而不是神,是一個情感豐富有愛有恨的人,用他的詩中的兩句作爲結語:“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