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北京聲音散文

北京聲音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客居京城兩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靜。

北京聲音散文

北京的靜,當然不是荒涼的靜。這個城市,人口數以千萬,商圈喧譁,樓羣生長,晝夜有航班起落,車流擁堵已經到了新車上牌將議價收費的程度。然而,所有的聲息都如同碎片,順着風,攪起一些,還沒聽真切,它們就低下來,着地了;所有含混的響動,像河底的泥草,像茶杯裏的渣腳,微小地交織在主體的邊緣,反而映襯出靜的亙古遠大。

西大望路,北京CBD核心地區之一。五星級酒店與高級購物中心林立叢生,沿街面折扇般打開,每一折都是日光粼粼的玻璃大廈。那天下午,我沿着北京特有的、斜坡極長的行人天橋走至整個景象的中心,忽然發現,沒有聲音

汽車幾乎無聲無息地從天橋下穿過。馬路兩旁,閒人和忙人都不作停留,路面經常是空的。橋的這一邊,還有舊工業廠區的遺存,鐵門鎖着,紅磚樓深處闃無人聲,只有高聳的煙囪,靜靜噴吐着白煙。白煙以上,是一片澄澈,舒緩,透明,凝固的天宇。

大音稀聲。這靜,它輕鬆自在,風也刮不散。它似坐着鞦韆,迴盪半空中,仰望着更高的深處,承接宇宙。

北京的靜,和城市地理相關。三面雄關,指縫間漏下一個平原,不接水路,氣質上與山居相近。北方苦寒,氣候乾燥,日短夜長,並不適宜歡飲達旦。

我們所知的北京人最常見的問候“吃了嗎”,得到的回答往往是這樣的,“吃了,一碗小米粥,倆饅頭,擱碟鹹菜,完事,您哪?”

這是晚飯,中午呢?

“拍黃瓜,一碗炸醬麪,解決,百吃不厭。”

說話的人微笑,自得,驕傲,能“將就”,不“事兒”,特“簡單”,是值得炫耀與交流的談資。

歷史也爲北京人留下了慣看秋月春風的穩健。年輕時愛瞎侃吹牛的,倘不是爲了謀生,過一定年齡還這樣,就教大家都瞧不上。皇城根下的平頭百姓,基因裏埋着“揣着明白裝糊塗”的地線。我有緣見過的一些北京籍或很早就生活在北京了的文化人,身上都帶着靜氣,不說大話,偶露崢嶸。若由着性子譫妄,恐怕自己心裏先覺着了“沒意思”,與這座城市很相當。

北京的靜,使之真正成爲北京。同樣是報時鐘,北京也迥異於上海。

我住的地方,就在北京火車站附近,在高樓上,隔着一截明城牆,能看見編好組的火車宛如慢鏡頭般進站。

生活在火車站鐘聲的領空下,早晨,中午,傍晚,慢悠悠的《東方紅》的樂曲聲,像是從天際涌來的一線潮,牽引着聽覺。因爲播放的節奏偏慢,原本高亢激昂的革命歌曲聽來竟然夢幻而古典,又因傳播介質——空氣——的`變化,它有時明亮,有時遲緩,或許又因爲時辰的不同,中午的時候莊嚴遼闊,傍晚則蒼茫若失。糊塗的陰沉的下雪天,鐘聲悶悶的,卻傳得遠,餘音縈繞在將暗未暗的城市的眼闔裏,讓人們渴望回家,回到厚實的門簾裹住的又黑又靜的夜裏。

聲音,是形象思維之門。推開這道門,人們跨越時空,與這段聲音的“生命”同在。這些曾經的聲音,不僅屬於那段歷史,而且無聲地滋養着北京的靜。因此,去年首都博物館將“北京”聲音作爲重要的非物質遺產予以展覽,確實是頗有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