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的作文8篇

散文的作文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散文的作文8篇,歡迎大家分享。

散文的作文8篇

散文的作文 篇1

“看不見來摸不着,四面八方到處跑。跑過江河水聲波,穿過森林樹呼嘯。”你知道這是什麼嗎?對,它就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風。

春風,他掠過什麼都沒有的土地,留下滿眼的綠色,小草探出頭來,長出新新的嫩葉;它越過光禿禿的樹枝,小樹抽出嫩綠的的枝條。春風像一支動聽的樂曲,喚醒了沉睡的動物,青蛙蹦蹦跳跳地出來活動,蝴蝶、蜜蜂四處賞玩……

夏風,它爲可愛的樹葉伴奏,爲文靜的小草伴舞,爲田裏辛勤勞作的農民伯伯帶來清涼。夏風,就像媽媽的手爲我們除去一切焦躁。

秋風,它把果園裏的果子吹熟了,把玉米吹得金燦燦的,像一個個可愛的娃娃,高粱的臉被吹紅了,雪白的棉花也咧開了嘴,它把豐收的號角吹響了。秋天的風,像一位盡職盡責的郵差,滿載着美麗,報告着收穫的消息。

冬風,像一隻難以馴服的野馬,在田野裏奔跑,把小草踩得枯黃,把樹葉撞得落了下來。它又像一名考官,帶着幾分冷酷、肅穆,萬物交出了一份關於毅力的答卷。

風,它在四季中演繹着不同的角色,它用自己的行動爲奇妙的大自然倍添色彩。

散文的作文 篇2

作文課開始了,韓老師說:“今天我們做一個比較大的遊戲,這個遊戲十分有趣,大家都要做到絕對不說話,並且我也不可以說話。”老師說完,我們就開始了不許講話的作文課。倒計時以後,教室裏鴉雀無聲。

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做啞——?”讓我們猜猜這個作文題目是什麼。同學們一個接一個走向黑板,寫了“巴、語、吧、人、謎”等,老師都伸出小拇指用勁兒指向地,表示猜錯了。最後終於有一個同學上去寫了一個“劇”字,老師雙手都蹺着大拇指,表示猜對了,臉上一副欣慰的樣子。我們也都跟着老師露出得意的表情。

這時,老師用手指在空中畫了一個圈,同學們立刻明白了,將課桌排成了一個大圈子。老師示意請兩個同學在圈子當中的兩邊站好,然後自己蹲在地上,不知捲起些什麼。卷好以後,把一頭給了一個同學,把另一頭給了另一個同學。老師抓住一位同學的手臂,假裝甩起了“繩子”。老師雙手向下一招,呼啦上來了十幾個同學,在老師的比畫下,同學們一個接一個地“跳”起了“繩子”,哦!這下,同學們全都明白了。幾乎全班的同學都興高采烈地跳起了“8”字。

你看,同學們一個接着一個地跳,好像是一條長龍,從“繩子”的這頭鑽進去,又從“繩子”的那頭鑽出來。過了一會兒,老師要求更嚴格了,要連貫着“跳”,誰接不上就要罰下場,同學們雖然不想下場,但有的還是不能堅持,被罰下了場。被罰下場的同學越來越多了,直到剩下最後兩個同學,老師做了一個暫停的動作,“跳長繩”停下了。

一會兒,老師做了一個“拔河”的動作,並請出了8個男生和4個女生,奇怪的是,還做了一個女生“勝”的姿勢和跳躍式動作。“一、二、三”,老師用手向下一擺,似乎在說:“開始!”同學們用盡了“吃奶”的力氣,都在往自己這邊拉,僵持了一陣,慢慢地男生開始往女生這邊傾斜,最後被拉了過來。同學們一齊舉起了手,開始了無聲的“耶”!當然我們每個同學寫的作文質量也是“耶”了!

這個遊戲可真有趣,一會兒“跳長繩”,一會兒又“拔河”,特別有趣的就是不能說話,只能依靠動作來表達自己想說些什麼。這節作文課真好,既讓我們玩得開心,又鍛鍊了我們的紀律性、反應能力和表達能力。

散文的作文 篇3

飯後,女孩拿着杯甜酒和同學一起走進了書店。此時的書店堆滿了人,似乎空氣也變得躁動。門口收銀臺旁的女子用尖細的嗓音喊出“不要看書,買完就走”的警告,大家都充耳不聞。

同學從書架上抽出了一本散文集,正翻着目錄,女孩不經意地瞟到目錄右側空白處的一句詞:三頃田,五畝宅,歸去來。

“歸去來”三字倒勾起了女孩的興趣,“你看,這詞不是從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裏照搬來的嗎?雖然都是田園隱逸風,我倒喜歡這詞,多上口啊!”同學沒說話,女孩便打趣道:“只是不知是哪個風騷的詞人寫的?”

同學指着被女孩忽略掉的角落裏的註記:“馬致遠的詞。”

女孩點點頭:“帶筆了沒?”同學不解,但也隨即搖了搖頭。

“這詞挺合我心意,本想把它記下來的。”女孩淡淡地解釋着,目光卻仍留在詞上。

同學玩笑道:“你背吧!我相信你。”

女孩沒好氣地瞪了同學一眼,猛地往肚裏灌下幾口甜酒,忽然眼中閃過一絲狡黠:“行,一起背!”

書店裏仍然喧鬧,嘈雜的聲音如一張細密的網將兩人細碎的讀書聲蓋了個嚴實,終於兩個人悲哀地意識到背下整首詞不現實。女孩放下書,用吸管攪甜酒裏的糯米,看着那些小白粒兒在水裏打轉,可是完全沒有再喝的慾望,也許是晚飯吃得太飽吧。

甜酒被女孩塞入了一旁的垃圾箱。

同學知道背書是不可能了,便問:“這書貴嗎?”

女孩說:“不貴。”

同學接着問:“那你買嗎?”

女孩不假思索:“不買。”

這時同學問道:“甜酒多少錢一杯?”

女孩說:“三塊五。”

“那散文集呢?”

“四塊。”

靜默了一會兒,兩人相視一笑,“好好,我買。”女孩拿起散文集,轉身走向收銀臺。

散文的作文 篇4

什麼是快樂?有的人會說擁有財富就是快樂,有的人會說得到名利是快樂,還有人會說當官就是快樂……而我卻認爲生活是快樂的,因爲我有我快樂的理由。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燦爛的陽光並不刺眼,那縷陽光彷彿比平時多份溫暖,多份浪漫。儘管學習任務很重,我仍然在這美麗的下午約着樓上鄰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去散步,他還帶上了他心愛的寵物狗。我們一邊走一邊說笑,彷彿街道上的氣氛因爲我們而沸騰起來。我們走到江邊,江邊上開滿了小花小草,小狗狗還時不時到花叢中去嗅一嗅,盡情享受着生活的無限樂趣,愉悅的我們彷彿坐上了歡樂之車情不自禁地發出感嘆。

我們走着走着就到了樺樹林裏,高大的樺樹擋住了炎熱的太陽,清新的空氣彷彿使我們脫離了城市的繁鬧與大自然融爲一體,在風中隨風舞動的樺樹葉,發出嘩嘩的聲音,形成一支純粹的清音樂,鳥兒也不怕人,盡情地嬉戲玩耍,或者到草地裏捕蟲子吃,它們是那麼快樂,那麼自由,那麼無憂無慮,它們沒有壓力,沒有抱負,心中只有快樂和自由。幽深的小路把我們引到小林深處,那裏更是樹林蔭翳,四面竹樹環合,大樹們抱成一團,就像一支團結的軍隊,好像打了場勝仗正在聚會。的確他們有他們快樂的理由。再往前走,就到了河岸,岸上有很多蘆葦,它們生長的方向都基本一致的,它們盡享那陽光的沐浴,是的,蘆葦也有它們快樂的理由!小狗看着高高的蘆葦不敢靠近,但它依然很快樂,蹦蹦跳跳的。

就這樣,原本平平凡凡的一個下午,我們卻過得那麼開心,盡享自然的快樂。是的,小狗有它快樂的理由,大樹有它快樂的理由,蘆葦也有它快樂的理由。我們的生活是那麼精彩,其實我們也有許多快樂的理由:看到美景是一種快樂,取得好成績是一種快樂,嚐到香甜的蛋糕是一種快樂,助人爲樂也是一種快樂……。啊,原來生活中處處都有快樂的影子啊,那何不給自己一個快樂的理由呢?

什麼是快樂?快樂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然自得';快樂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無私奉獻;快樂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胸襟……是啊,生活本應樂滿天,給自己一個快樂的理由,讓生活變得多姿多彩,讓快樂成爲生活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散文的作文 篇5

森林裏的兩隻刺蝟深深地相愛了。他與她,在雪地裏追逐嬉戲,任憑那濃烈的愛火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燃燒着。

冬天實在好冷,特別是到了晚上的時候。於是,他們渴望相互擁抱在一起取暖。

而當他與她緊緊地融爲一體的時候,卻突然有種尖銳鋒利的劇痛傳遍他們的身軀。原來,他們都被對方身上的刺刺傷了。

鮮血點點滴滴染紅了雪白的地面,如同一朵朵怒放的玫瑰。

他們驚叫逃離,遠遠地望着對方流淚。他們很傷心,不明白爲什麼自己心中的愛竟會傷害到自己最愛的人。

她開始躲避他,在林間漫無目亂走,然而滿腦子卻都是他的樣子,那麼真實深切、刻骨銘心;而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滿世界地尋找着她,聲嘶力竭地呼喚着她……

她無法離開這片森林,因爲這裏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她只有無休無止在林中徘徊。可是,她又是多麼渴望見到他啊!她真的好想好想撲倒在他懷裏,告訴他她有多麼愛她……

最終,她想出了一個辦法,將全身所有的刺一根根地拔掉了。

鮮血點點滴滴染紅了雪白的地面,如同一朵朵怒放的玫瑰。

當他們終於在森林深處相遇,他幾乎無法將她認出來了。她那銳利的閃爍着星子寒光的尖刺統統不見了,光潔的肌膚不斷滲出赤紅的血液,像一團燃燒的火球。他眼前一陣天旋地轉,一顆心疼痛得碎裂成千萬片,淚水模糊了雙眼,身上那無數根刺開始顫抖,顫抖……

她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她好想讓他在自己臨死前擁抱她一下。她踉蹌着奔向他,他卻痛苦地搖頭,絕望地轉身離開——他不要她在他懷抱中流血!

於是她用盡生命最後一息,去追趕他……

這是個沒有結局的故事。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深深地愛上了一個人,而他也深深地愛着你的話——請一定要記住,千萬不要傷害自己,因爲那同樣會傷害你的愛人。

散文的作文 篇6

寢室裏太吵雜,果然不是適合自習的地方。收拾好了書包,準備去圖書館。

立冬已過,空氣是徹底的冷,已經沒有了一點秋日的涼爽。公寓樓間的道路兩邊立着柱狀的路燈,近乎純白又微帶橘黃的光茫無言地撒在精緻玲瓏的小白方格路面。沒有一個行人,剛纔僅僅有幾輛自行車無聲地走過。行於其間,光芒充滿四周,更覺得寒冷。

橋頭是昏暗的世界,正面的橋面只有幾點微弱的燈火,背後的街道邊的路燈高懸,那光芒反而照不亮我身處的小世界。以暗藍的夜空爲背景,一半綠一半金黃的銀杏葉、暗紅的矮楓、長青木的紺碧構成了一副色彩豐富而細膩、似乎在懷念金秋的畫面。

踏過橋面的積水,又忍不住看向夜色中的另一座橋,不光橋面有很亮的路燈,靠近岸邊的橋樑還有橘色的探照燈將橋身照得很亮。於是那絢麗的紅色就在夜色中綻放,有倒影在水面,光彩輝煌。再遠是座安靜的鐵橋,橋身散發着幽深的藍意。

另一個方向的不遠處因水面間的落差而存在一個小瀑布。落差不大,但與河面齊寬。這是唯一打破了夜的寧靜的嘩嘩水聲。比起絢爛的那一方向,無光的世界與氣勢恢宏的水聲更顯無邊之感。

過了小橋,轉向在沒一座橋的方向,呈扇面的圖書館將它的側邊面相了我。道路的右手邊是一片荒地。又是柱型的路燈,只不過很是暗淡。栽了一圈行道樹,卻遮擋不了荒原的感覺。這裏的雜草齊身,還泛着綠意。左邊還是水聲,但晚秋遺民的歌聲輕輕地傳到了右耳。荒地的對面是四號教學樓,漆黑一片,與荒地一起涌現出一種莊嚴。

已經到達了圖書館外圍,沿着鄰水的湖邊走着。踩在木板鋪就的地面上有低沉而質樸的咚咚聲。五層樓的圖書館向這邊展開,層層亮滿了燈,在如墨的黑夜,像似一艘未來的巨型星艦,夢一樣的.感覺。

從外圍盤旋的樓梯拾級而上,經歷了一番奇幻旅程一樣,現在回到了現實。

好像身邊有許多的祕境,我確信其中之一便是以燈爲輪廓的夢的世界。

散文的作文 篇7

我不是很喜歡看小說,因爲我總覺得那不是真實生活裏的世界。我喜歡看散文,一篇一篇總能用質樸的語言,真實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打動我。我看的散文書很多,而我最喜歡的兩位作家是龍應臺與丁立梅。

當我看完龍應臺的第一本書《野火集》時,我就被這個華人作家所震撼,她用一種鋒利堅韌的語言,寫出了這麼一本書。《野火集》使我覺得龍應臺是一個嚴肅的女性。但當我翻開《目送》《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時,我不由得爲之動容。原來,龍應臺更多的是一種母性的慈愛,她將一種種愛寫進了她的書裏。這些書反映了龍應臺的經歷,殊不知,其實也是在向我們表達了人世間的母愛、親情、博愛。可以說龍應臺的“人生三書”裏沒有一篇是由多麼華麗的語言拼成的,它甚至沒有語文上所謂的好詞佳句,它全部都是龍應臺發自內心的話,可我卻爲這樣的一篇篇文章感動。

另外一個作家並沒有龍應臺那樣的有名,也沒有龍應臺出版的書那樣的圖書銷售量。可我更愛她的文章。在她的世界裏,世界萬物都是美好的,都是有愛的。她就是丁立梅。她的寫景書《遇見》用很平常的語言卻寫出了世外桃源;她的感悟書《暗香》告訴了我們每一種花開都是對大自然的饋贈;她的寫實書《暖愛》用她自己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感動我們。

我喜歡她的樸實“滾滾紅塵之中,我們都不可避免會陷入孤獨,但只要人世間有愛在,有善良在,有朋友在,就會有春暖花開”,我喜歡她的感悟;“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會一些人記得您,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這就是我喜歡的兩位柔情似水的作家和她們的書。

散文的作文 篇8

會議間歇,入羣讀曉斌“令人頭疼的作文課”,感覺不像曉彬老師在說話。

曉彬是校長,博覽羣書,工作循循善誘。而這兩節作文評改課,他讓學生拿出以前的作文自己修改,佈置完任務因事離開課堂。待他回到教室,學生未改,一學生捂着本子不讓老師看,他生氣地想:你不讓我看,我也不看了,想幫你,你還不領情,懶得理你。

故事之後,是曉斌的反思,頗爲深刻。但我無心細讀,只想當面問問曉彬,這是作文評改課嗎?這樣上課老師“悔”死又有何用?學生有多少這樣的兩節課可以“聚在一起說話”,而可以“不用心修改”?我不知道曉彬學校的老師怎樣上課,也不知曉彬作爲校長髮現老師這樣上課作何感想?

此刻,自己覺得有些心堵,這樣的感受該不該發羣?我遲疑着,打好的文字滯留在手機屏幕。

想起寒假後組織的學生徵文,一樣的“令人頭疼”,空話大話假話,而且“雷同”。那日,一位學生家長,問孩子的作文能否獲獎,語氣中感覺她對自己的孩子信心滿滿。這位家長是鄉鎮的小學老師,利用假期陪孩子上作文補習班,補習班主講教師是城內某小學業務副校長,以作文指導成名,在家長心目中很有分量。

我找出她孩子的習作,又拿出兩篇雷同文,她傻了眼。她告訴我,這篇參賽作文是她看着孩子“修改”而成,她相信是孩子的親筆。

第二天,她來和我致歉,也是在訴苦。她說,輔導班的錢白花了,老師的輔導方法是,把上屆學生的優秀作文讓孩子們背下來,然後插在自己的作文裏……

這個輔導班叫“寫作速成班”,假期收入不菲。知情人透露些底細,某校班主任老師負責招生,語文老師負責提供範文,大家分成。輔導班生意紅火,預退教師常年授課,輔導班有營業執照,屬於民辦學校。有些在職教師看着眼紅,效仿三五人搭夥辦短訓班,或在車庫或在農家,上邊查得嚴,就說是親戚家孩子補課,也就免去各種辦班手續。

想着曉斌是負責任的校長,想象他的學校該是另一番景象。這樣轉念,覺察曉斌“令人頭疼的作文課”在自己內心激起的波瀾,感覺資源難得。想點擊“發送”真實的感悟與曉斌碰撞。

心有餘悸,畢竟大家習慣“畫餅”。畫“餅”不給“餅”,不給“餅”而繼續畫“餅”,如當下盛行的教師培訓,長而久之變作負激勵。想起錢起的《省試汀靈鼓瑟》結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如何無“帖詩”痕跡,還把人帶到永恆的境界?我在思考我們這個羣的發展前景。

先發吧。近日在讀奧修,他說心中沒有光不要想着助人。此刻自己,內心被現實的“惡露”堵滿,尚需清淤,怎能靜心對談?只想“捕捉”當下幫助自己。真誠地附上後綴:“對不起大家,請曉彬包容我的自私!”

忙完一日工作,想想“修改文章”,應該與曉斌有個對接,何況若水也提到更想知道“改文”的方法。

能感覺到楊老師病中多了一份擔憂,或許我的“想當面問問”讓楊老師顧慮大家難以接受,或許我的“利眼”又回到昔日的咄咄逼人,或許我的“認知”停留在了技術層面。泄氣?失望?自己直覺捕得的感悟,思考後發羣,其價值非他日可比。此刻的我,心緒平和,探求真理在腦海中根深蒂固,不會消逝。

“修改”?想着自己原來的寫作,寫人、記事之前先狠很地抒情,然後再用誇張的字詞渲染,最後結尾,再加上自己特別主觀的評論以提高格調。這些文章現在再讀,令我羞愧不已。有了這樣的體悟,指導學生修改,只做兩件事。一讀,抓畫面。二找,找形容詞,找一個刪一個,還原當時的場境。學生習作每天上牆,修改隨時隨地。時間一長,改起文章來,學生會找具體的事例表現自己想要說的情感。表面看,孩子們刪掉的是“形容”,實際上,他們在學習審辨。還會有“雷同”,是思想撞“衫”,真理或見解流注自己的故事,成了思想體系的一支。

學者遂不失時機,以近日讀經之惑相詢,《大學》的“格物致知”可否作爲“修改”之迴路?

章太炎引王艮之解曰:“‘格物’,即物有本末;‘致知’,知所先後,乃與‘誠意’‘正心’合,次第也相符。”粗淺理解,格物,感之於外;致知,覺之於內。如宋儒程顥詩云:“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即內在生命節律與晝夜四季相合。若用《白虎通》的“覺”淺顯釋之,乃學者與教者相互感應。“覺”是通過自己與學生的交相互動,喚醒其本有的生命節奏而已。

想一想讀“令人頭疼的作文課”心堵的緣由,是用課後的“思”替代當下的“覺”成爲當今教師培訓的導向,尚需“修改”。用近人嚴立三先生的《禮記大學篇通釋》勸慰自己:“知者,情之感也;物者,感之應也;致者,極也;格者,通也。通物而感,極感而實有諸己。”

廣言學之,持一顆初心,念茲在茲。念念不忘,必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