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難忘的柿麪糊塌散文

難忘的柿麪糊塌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柿餅 柿子餅 柿麪糊塌

難忘的柿麪糊塌散文

柿餅和柿子餅儘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食品。柿餅是把柿子通過人工乾燥製成的餅狀食品,又稱幹柿、柿幹,屬乾果類。傳統中醫認爲,柿餅性甘溼無毒、潤心肺、止咳化痰、清熱解渴、健脾澀腸,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來做點心餡料。而柿子餅屬麪食類,是西安特有的一味小吃,柿子(而且是產於臨潼的火晶柿子),是製作這味小吃的重要食材。至於柿麪糊塌嘛,姑且不表,後面再說。

印象中,柿子應該是北方水果,陝西、河北、山西等地多有出產。但幾年前,曾有朋友送我一盒柿餅,是用廣西桂林恭城縣的名產月柿所制,因其形似圓月,肉紅透明,被稱爲紅餅,其口味,當然也是出類拔萃,緣此,我才得知南方亦有此佳果矣!不過,作爲一個西安人,我最感親近的,卻是產於陝西省富平縣莊裏鎮的閤兒餅。這種柿餅肉質柔軟,紅亮透明,柿霜白厚,味香醇厚,甘甜如蜜,營養豐富,自古以來,就是呈送至皇宮的貢品,因包裝時是將兩個柿餅並蒂相對合在一起,故得此名。“金桂飄香柿子紅,霜降採摘正秋風,潤肺寧咳稱佳品,健脾統攝誠良種,常人但羨甘澀味,豈知花蒂救治功,最應葉片烹茶飲,他年喜添鶴齡翁”這首不知道出自何人筆下的七言八句,對莊裏閤兒餅的讚頌,倒是實事求是,絕不誇張。

由柿餅又想到柿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柿樹的形象似乎是相當不錯,唐人段成式在他所撰的《酉陽雜俎》一書中,指出柿樹有七德:一爲長壽;二爲樹蔭大;三無鳥巢穢物;四無蟲蝕;五葉彤而美豔,可供賞玩;六碩果累累;七落葉肥大可供書寫。而恰恰是在唐代,有個窮書生名叫鄭虔,年青的時候熱衷書法,可由於家貧無錢買紙練字,後來聽說長安城南的大慈恩寺貯存有好幾屋子的柿葉,便向僧人求情,借住進寺院。在大慈恩寺裏,鄭虔每天取來柿葉練字,寫滿正面寫反面,寫完一張接着一張。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把幾屋子的柿葉全都寫完了,終於練出一手好字,成爲遠近聞名的書法家。兒時,母親曾用這個故事爲我勵志,遺憾的是,在書法藝術上,我是既缺天賦,也少興趣,所以直到今天,還是隻能憑藉敲字寫文章掙錢補貼家用,無法手提毛筆,腰別印章,走南闖北地大把掙錢。嗚呼!一笑。

說過了柿餅,下來該說柿子餅了。柿子餅的全名叫做黃桂柿子餅,是經營秦饌的龍頭店西安飯莊的十大名點之一。前面說過,製作這味小吃的重要食材是產於臨潼的火晶柿子。名號中的“火”指其顏色:柿子是鮮亮的橙紅色,掛在枝頭儼然一樹紅彤彤的小燈籠;“晶”則言其質地:在光線充足的地方看,果子是半透明的,一層薄薄的果皮裹着一兜半流動的蜜汁,捏在手裏光滑柔軟富有彈性。如此美麗嬌媚的果子不是咬着吃的,而是把果皮揭開一口吸盡果肉。而製作柿子餅,則須用火晶柿子的果肉和麪作外皮,包上把核桃仁、青紅絲、糖醃的桂花及玫瑰剁碎,豬板油撕去筋膜切成小丁,與白糖、熟麪粉混合拌勻的餡兒,製成小餅,放進特質的炊具(西安人稱其爲三扇鏊)用熱油烙至熟透。火晶柿子的甜香融合桂花以及玫瑰的清香,這樣的柿子餅一口咬下去,那種奇妙無比的`感受,真是無法言傳……

除過西安飯莊以外,享受黃桂柿子餅的好去處是西安西大街回民坊上的小吃街。在西安飯莊,黃桂柿子餅是豪華宴席上的一道高檔點心,而在回民小吃街,清真版的黃桂柿子餅(這種柿子餅,在食材使用上,當然要嚴格遵守清真規範),則是往路邊一站便能享用的民間小吃。深藏於心中的“平民劣根性”,決定了我更親近後者。加之我的一處住宅距回民坊不遠,於是,常常會提上一保溫杯熱茶步行至斯地,要上幾個剛出鍋的黃桂柿子餅,安坐在路邊的矮凳上有吃有喝,邊吃邊喝。身心皆舒泰,其樂無窮矣!

最後來說柿麪糊塌。

柿麪糊塌其實是黃桂柿子餅的簡裝版,主料仍然是臨潼火晶柿子。將去掉柿皮、柿蒂的果肉攪成糊,加入麪粉拌勻成爲稀稠恰當的柿麪糊,用鏟子把柿麪糊攤進一個圓形的鐵製手提淺屜(西安人稱之爲糊塌屜)中,放入熱油鍋中炸。糊塌炸到一定程度便會自行脫屜飄起,操作者即可取出糊塌屜繼續製作……

較之黃桂柿子餅來,柿麪糊塌的所用食材少了許多,製作工藝也簡單了很多,因此,這種食品可以推着車子沿街遊走,邊製作,邊銷售。那一聲聲“柿麪糊塌”的悠長叫賣,曾給我的童年生活帶來了多少希望、增添了多少快樂,彈指之間,這已經是半個多世紀前的舊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