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樹碑立傳爲哪般散文

樹碑立傳爲哪般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時下與幾位朋友聊天,朋友們多次提到坊間新聞:前不久有人請退休的某某教授寫碑文,開口價出七百,某老還不願意寫。這不,今天又聽到一遠房表哥剛接到的事情:鄉里村鄰又請他寫碑文,不過這報酬未說,鄉里鄉親的不好意思提,就權當做個服務吧!你想,現在能爲父母們“樹碑立傳”的人家,家庭的殷實那是不用說了,即使表哥不要報酬,但這個人情總是少不了的。

樹碑立傳爲哪般散文

這樣的話題聽得多了,驀然間,我突然感到坊間“樹碑立傳”的風氣倒是慢慢瀰漫開來。爲先輩“樹碑立傳”這其實倒不是什麼新鮮事情。因爲爲死去的人“樹碑立傳”這是古已有之的事情,對於它的重新擡頭不應該大驚小怪。唐代散文八大家之一韓愈老先生是碑文寫的最多的人之一,而依靠寫碑文也使韓愈的生活收入不菲。因此,韓老先生曾經戲謔地說:“我是吃死人飯的。”在韓老先生寫的最多的碑文裏,其實寫得最好的還是《祭柳子厚文》,大家都知道韓柳兩人是古文運動的倡導人,兩人的友情也相當濃厚。因此作爲祭文,要寫好,不僅僅是套用一般的格式,還應該包含着對逝去的人物的濃厚感情,這樣的文章纔是真正有力的文章,也纔是能夠打動人心的文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沒有注入自己感情的文章裏去大談死者的風範,爲逝去者歌功頌德,這是一般祭文(碑文)的套用模式。說下來,無非就是應景文章,其實也是沒有注入靈魂的文章。在韓愈寫過的那麼多的碑文裏而像樣的如《祭柳子厚文》這樣的至情之文是不多的。所以,在那些碑文的背後除了多領幾個銀子,幾乎與文學史而言幾乎是沒有價值的。

我們是文明古國,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在邁向小康生活加快的現代化步伐裏,富起來的人們於是也紛紛不甘寂寞,傳統的一向薄葬的習俗也漸漸隨着腰包的鼓起而作廢。生孝不孝,反正有一種潛在的意識在暗暗地支配着人們,喪葬氛圍不大不熱鬧似乎就是可憐巴巴,冷冷清清,這於己而言似乎臉上無光,於父母而言似乎不孝。於是在暗暗滋長的厚葬的習氣下人們也在暗暗地攀比,爲死者“樹碑立傳”無疑是攀比的一個表現。

我記得在自己的少年青年時期所見過的這一種現象幾乎沒有,這也許與人們當時的'生活水平和經濟收入低下有關。而如今,時代不同了,經濟發展了,人們的腰包鼓起來了,於是作爲孝順父母的一個實際行動爲死去的父母“樹碑立傳“的風氣漸漸興盛起來。這一種做法固然無可厚非。因爲即使在耕地日益減少的時期,像土葬的方式依然是廣大農村的風俗,似乎在廣大地區還沒有人異議,雖然“平墳推碑”在人口衆多的河南開始試點,但是在全國很多地方,土葬的方式仍然是喪葬的主流方式。既然這一種喪葬的方式依然爲社會主流,於是在文明富裕進步發達的經濟條件下,“樹碑立傳”作爲文明禮儀進步的標誌自然成爲人們的首選,這樣做的依據大概無非有二:一是可以在衆多墳墓裏辨清祖墳;二是刻上碑文也可以彰顯祖輩懿德,教育子孫,繼往開來,傳承先範。然而這樣的意義在請人捉刀的文字裏又有多少感情和價值,在千人一面的溢美之詞的裹挾下,在固定而又死板的文字模式裏又寄託了多少有靈魂的內容。這樣一種“樹碑立傳”的形式裏又包含了多少虛僞的成分。

“不樹碑,不立傳。”曾經是曹操推行的薄葬的方式,而一個人一生的功與過又豈是碑文裏的幾百字能夠概括的。因此還是武則天聰明,囑託後人立下千古“無字碑”,讓人們去想,去評價。“重生養推薄葬”,這無論是於生者,還是於死者,都是莫大兩好的事情。死亡是不可能阻擋的,作爲孝順莫過於在父母活着的時候讓他們安度晚年,而不是在死後爲他們大操大辦。孰不知這既於生者加重了負擔,而於死者又有多大好處:生於黃土,歸於黃土,這就是對於已逝生命的最大的告慰,那麼何必要“死要面子活受罪”,讓親人不得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