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觀看香港迴歸20週年晚會觀後感

觀看香港迴歸20週年晚會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香港迴歸20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之所以取得了舉世矚目、舉世公認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央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力支持、祖國內地的堅強後盾作用的有效發揮是其中最關鍵的因素之一。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的觀看香港迴歸20週年晚會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看香港迴歸20週年晚會觀後感

  【觀看香港迴歸20週年晚會觀後感1】

1997年的7月1日,香港重回祖國母親的懷抱,中華民族洗刷百年恥辱,東方之珠迎來了嶄新生機!時光匆匆,又是一年7月將至,我們不僅要迎來黨的96歲生日,還將歡慶香港迴歸祖國20週年,這個7月註定歡欣鼓舞!

在歷史的長河中,20年可能只是滄海一粟,可是對於內地和香港而言,20年中的每一天都值得銘記。20年來,“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繼續保持繁榮穩定,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最自由的經濟體、亞洲最具活力的城市煥發更強的發展力。20年來,內地和香港的溝通交流持續增強,香港市民尤其是香港青年不斷北上安家創業,內地民衆也紛紛南下求學旅遊,頻繁的交流和相互理解中,兩地民衆的心越貼越近、血越來越濃。

20年間有無數人無數次地北上南下,在這來來往往、熙熙攘攘之間,香港青年找到了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同時也助推着香港和內地心相通、血脈連。引文中的張龍華只是北上南下隊伍中的一員,事實上這支隊伍極其龐大。香港特區政府2014年推出青年內地實習和交流資助計劃,過去的三年間有超過17萬人次香港學生參與其中,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了在內地創業或就業,內地成爲了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民間的交流更甚,單是廣東一省就有超過52萬香港人長期居住、工作及升學,他們一邊享受着惠港挺港政策的利好,一邊成爲增進香港和內地瞭解的種子。

深圳前海是一塊試驗田,也是香港青年的集中築夢地。利用近水樓臺的地緣優勢,前海打通深港人才流動通道,推動註冊稅務師、註冊會計師、房屋經理等10多類香港專業人士在前海直接執業,對包括港籍高端人才在內的境外人才僅按15%徵收個人所得稅。這裏如今已經孵化出77家香港創業團隊爲香港青年提供了666個實習崗位,接待了8000名香港大中專學生考察交流。這不只是一組簡單的數據,這是內地與香港交流的縮影。

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選擇北上,因爲內地意味着更多的發展機會,意味着無限廣闊的市場,意味着濃重的歷史人文氣息。與此同時,香港因其多元的文化、國際化的視野、開放的'理念,也吸引着衆多內地青年南下,感受、親歷並參與香港迴歸以來的鉅變。

南北互動,交流多了、瞭解深了,心也就近了、共識也就多了,因爲同樣文化的浸潤,因爲割不斷的血脈,因爲偉大祖國的相連,無論是北上還是南下,處處皆是溫暖有愛的家!在北上與南下之間,使青年的心相通,使香港和內地的情更濃,香港的明天必然更好,祖國的未來充滿希望!

  【觀看香港迴歸20週年晚會觀後感2】

香港與祖國血脈相連,休慼與共。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從一定意義上說,偉大祖國始終是香港繁榮穩定的堅強後盾,香港在參與國家發展中贏得了自身的更大發展。數據顯示,迴歸以來,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從1997年的1.37萬億港元,增長到2016年的2.49萬億港元,20年間增長82%,年均增長3.2%,在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同期增長六成,超越日本和歐盟。財政儲備從迴歸之初的3700億港元,增長到2016年的近1萬億港元,增長150%;外匯儲備從928億美元,增長到3905億,增長了3.2倍,一直被有關國際機構評選爲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地區之一。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在中央政府支持和幫助下,過去十年,特區政府不遺餘力地改善民生,推出了系統化的扶貧政策,在土地房屋、安老扶貧等方面加大投入,取得明顯進展。2010年,香港立法會通過了《最低工資條例》,這是香港第一個法定最低工資條例,目的是防止工資過低、提高居民收入。過去五年,還陸續推出了長者津貼、低收入家庭津貼,爲特殊人士提供適切的幫助。數據顯示,在一系列福利政策介入後,2014年香港貧窮人口微跌至96萬人,貧窮率爲14.3%,爲2009年以來的新低。

分享經濟發展成果,不斷增進人民獲得感。迴歸20年來,在中央政府支持和幫助下,在特區政府帶領下,香港社會各界勠力同心,奮發有爲,經濟民生髮展成績卓然。資料表明,香港失業率近幾年一直保持在3.5%以下的低位,基本實現全民充分就業。香港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也屢創新高,男女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1.2歲和87.3歲,雙雙位居全球之冠。據統計,本屆特區政府2016—2017財年投入的民生福利開支較5年前已經增長了70%以上。不言而喻,香港特區政府持續改善的民生,讓香港市民擁有了一份穩穩的幸福與安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爲從根本上解決房屋問題,特區政府在2014年公佈長遠房屋策略,採取靈活變通和供應主導的策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多管齊下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未來3到4年,由政府興建提供的公共房屋總量將比5年前增長50%。現在的香港,共有80多萬的公共房屋,居住着全港約30%的人口,這成爲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公共房屋計劃之一。持續加大的公屋供應,正在給市民提供安居樂業的保障。在醫療方面,香港公立醫療機構的開支,90%都是由政府提供,所以市民住院的費用平均算下來每天只要上百塊,對有特殊困難的市民甚至免費。可以這樣說,民生爲天,在這片藍天下,每一個港人都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愛。

民生改善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走過20年迴歸路,香港的經濟社會發展雖仍面臨困難和挑戰,比如房屋供不應求、人口老齡化加快等等。而按照《基本法》的安排,中央政府不在香港徵稅,這讓香港有更多的財政收入用於民生改善。根據最新的財政預算案,2017至18年度香港用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方面的經常開支達到2380億港元,佔政府全部經常開支的64%。有理由相信,未來的香港定將爲市民提供一個非常有滿足感的生活的地方,人民羣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定將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