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古猗園消暑之遊散文

古猗園消暑之遊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太陽,是夏天最勤勞的形象代表,這不,天氣預報還沒有宣佈“出梅”,它就用自己的光芒,壟斷了從早上五點多到傍晚六點多的申城天空,工作時間長達十多個小時,真是勤勞啊。

古猗園消暑之遊散文

可是,我卻受不了它的熱情,赤日炎炎,最難熬了,想些什麼辦法,來避暑降溫呢?吃冷飲冰水,對脾胃不好;開空調冷氣,也對身體不好;想不出好辦法來,百無聊賴之中,我隨手拿起了一張報紙,突然,上面的一則新聞吸引了我,它說的是古猗園在近期將開“荷花展”的事情,看着照片上那亭亭玉立的荷花,我心念一動,不如去那一片綠蔭之中,尋找一絲涼意吧。

於是,我便坐上了地鐵,奔赴古猗園。

我家附近便有地鐵11號線,它一直可以開到南翔古猗園的附近,所以,雖然古猗園的地理位置,位於上海的郊區,但是對於我來說,卻不失爲一個方便的遊覽勝地呢。

一直都很奇怪,古猗園的“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後來,看到了《詩經》中的一句句子,這纔有些恍然大悟的感覺:“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莫非,這園中也有翠竹千竿,所以,看上去有“綠竹猗猗”的感覺,所以,當年的園子主人,纔會給它取了“古猗園”這樣的一個名字

進得園中,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並沒有想錯,古猗園中,處處皆有亭臺樓閣,各種立柱、椽子、長廊交錯其中,有着江南園林的典型特點,讓人記憶猶新的,是這“十畝之園”中,不僅遍植綠竹,而且,連那些建築物之上,也都刻着千姿百態的竹景,真是典雅生趣,看來“古猗園”這個名號,果然是不虛的。

不過,我卻並沒有忘記自己此行的目的,我主要,是來看荷花的啊,荷花,自然是生長在水中的,聽說,這古猗園中有戲鵝池、泛春渠,它們直通園外的河道,使得園子裏的水,時刻保持流動,處於活水的狀態,不知道,這荷花是否就種在其中呢。我又聽說,園中還有鴛鴦湖,嗯,如果滿湖都是紅荷綠葉,自然是蔚爲壯觀的,莫非,荷花就靜靜地在鴛鴦湖中休憩?我不做多想,便開始沿着小路行走,希望能夠快點找到荷花的蹤影。

但是,正所謂“欲速則不達”,我越是想快點找到荷花的蹤影,就越是找不着。難道荷花在與我捉迷藏不成,不會啊,它一定就安安穩穩地在湖中呆着,哪兒也不會去。

看來,這就是江南園林的特色了,每一步都能讓你看到不同的景緻,有時候,遠處的景緻明明就在眼前,可是,等你順着小路走下去,一個拐彎,它又消失在了你的眼中。江南園林移步換景,往往借用亭臺樓閣、水榭長廊和林蔭小道,造成一種縱橫曲折的效果,使得人們在園中欣賞的時候,有一種院子變大了,怎麼走也走不完的感覺。

我現在,就是這種感覺,我的周圍,被一些精緻的小亭子和遊廊包圍,於是,我乾脆放棄了想要速戰速決,馬上找到荷花的念頭,開始仔細欣賞起四周的竹子來。不知從那本書中,我看到說:古猗園的這種園藝佈局是出自一位明代竹刻大師之手,他叫朱三鬆。想來,這位大師是極其喜歡竹子的,於是佛肚竹、紫竹、龜甲竹、方竹、鳳尾竹……各種各樣的竹子,被三三兩兩、夾道種植在了遊廊的兩側,亭臺的四周,還有這園子的每一個角落裏。

翠竹林立,它們或挺拔端莊、或婀娜多姿,再加上腳下時時有幽幽碧水流過,曲水蜿蜒、瀲灩通幽,我鬼使神差地跟着這淙淙的流水,沿着花石小路隨意穿行,也不管自己究竟身處東南西北哪個角落。突然間,我感到有一種曲徑通幽、別有洞天的感覺,因爲,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居然被一大片竹子包圍了。是的,它們從之前的三五成羣,一下子變成了竹林綠海。

這纔是真正的“綠竹猗猗”的意境呢,看來,這個園子裏,除了廣泛植竹以外,還專闢了一個竹圃啊。

於是,荷花被我拋到了一邊,我沿着小路走着,走進了竹林深處,只覺得綠意撲面而來。那綠色,是這麼濃,濃得沁人心肺;那綠色,又是那麼鮮,鮮得耀人雙目。從竹木的間隙間向遠處望去,目力所及之處,到處都是一片鬱鬱蔥蔥,一些遠處的亭臺樓閣若隱若現,點綴其中,我現在看着那些亭臺樓閣的感覺,就好像是隔着一張綠色的竹簾子,在欣賞一羣美女,有一種朦朧的美。

我又將目光收回,再看近處的這片竹林,宛然如同一片翻滾着的茫茫綠海。竹木蔥蘢,又兼有芳草密佈腳下,真讓人有一種被綠色包圍的感覺。

淡綠、翠綠、深綠、墨綠、黛綠、蒼綠、湖綠、品綠、水綠、油綠……各種不同的綠色,在眼前閃耀,組成了一個和諧的綠色世界。

霎時間,我有一種不知身在何處的錯覺,腦子有些迷醉,我使勁地深呼吸,想把這帶着竹葉清香的空氣,深深吸入肺中。

逗留良久後,我戀戀不捨地離開了竹園,繼續去尋找荷花,不過,此時我的心情,已經不像剛纔那樣迫不及待了。畢竟,能夠很快找到荷花,那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是,就算找不到,那又如何呢,乾脆就盡情地在園中欣賞其他景緻吧,一樣可以讓人不虛此行啊。此時,我忽然覺得,天上的太陽,彷彿也不那麼灼熱了,心境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穿行在唐代石經幢、宋代普同塔、明清建築逸野堂、不繫舟、白鶴亭、南廳、微音閣、小松崗等廳堂……如果不看介紹,我完全不可能知道,自己身邊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屋宇,竟然積澱着如此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於是,我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看得懂,駐足下來,仔細鑑賞那些楹聯詩詞,它們或寫景、或抒懷,都是文簡意深的好字句,看得我情不自禁,想用筆把它們記錄下來。據說,這裏頭有不少還是出自董其昌、祝枝山等名家的親筆書法啊,可惜,才疏學淺的我,連落款都認不全,更別說是細細品茗名家的精妙筆法了。不過,雖然如此,這古猗園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古樸、淡雅、洗練,卻深深地讓我沉醉其中,吸引着我繼續前進,去探訪其他勝景。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缺角亭”,光是這個名字,就足以讓我浮想聯翩了,爲什麼一個好端端的亭子,會取這樣一個名字呢,好生怪異。卻原來,當年“八?一三”事變之後,這座園子也沒有能夠逃過戰火的洗禮,事後,當地愛國人士重修亭子,但是卻獨獨缺一角不修,爲的是用這“缺角亭”,來銘記國恥,象徵着中國堅貞不屈的民族之魂。我看了這段介紹後不覺慨然,原來這個小小的亭子,居然還有這樣的往事。於是,我心中對古猗園又多了一種感情,除了欣賞它秀美的景緻外,原來,它還積攢着這樣的歷史滄桑啊。

後來,查閱資料,我才知道,古猗園所經歷的,絕對不僅僅是“八?一三”這一次浩劫,早在咸豐年間,太平軍同清軍及“洋槍隊”多次在南翔激戰,就曾經將園子裏的部分建築毀掉;“一?二八”事變,日本人佔領南翔,古猗園被侵略者佔據,在日寇的鐵蹄下,被蹂躪了兩個多月之久。

於是,看着眼前的這個已經修整如新的“缺角亭”,我想象着當年的古猗園,在戰火和硝煙中,只剩下了一些殘牆斷壁,假山倒塌、樹木折斷、花草枯敗,一切都面目全非。

而今,雖然一切都已經修繕完畢,但是,“缺角亭”卻用那獨缺一角的形象,告訴我們,它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也告訴我們,中華兒女抵抗外虜、頑強奮戰的英勇形象。

或許,在那一片茂密的竹林中,還留存着當年曾經見證過這段歷史的元老吧,於是,我對這“綠竹猗猗”的古猗園,和園中的一磚一瓦、一木一竹,都有了另一份感觸。

坐在“缺角亭”中極目遠眺,我彷彿看見遠處若隱若現,是一片池塘,星星點點地彷彿有紅色綴飾其中,我心中一喜,莫非,那邊,就是荷花了,於是,馬上站起身來,不再歇息,向着小湖的方向,前進。

可是,江南園林那獨有的建築格局,又再一次玩弄了我這個路盲。是啊,在橫平豎直的大街上,如果沒有路牌,我一樣也是分不清東南西北的,更何況,是在這樣一個縱橫阡陌的園子裏呢?

眼前,被一座小山,阻擋了,可是,我明明記得前邊應該沒有山的啊,莫非,我在從“缺角亭”下來的時候,走入了岔路不成?

這小山,說它是山,不如說是一個小土包更好,看上去一點也不高。但是,雖然不高,卻佈滿了蒼鬱的植物,一條鳥道,蜿蜒崎嶇,幾步就是一個拐彎,向上延伸着。看着這條小道,又摸摸已經痠麻的腿,我只好暫且作罷,既然不想從山上翻過去,那麼,就乾脆在下頭繞過去吧。

走在小山之下,從頭頂上時刻傳來遊人們的歡聲笑語,弄得我都有些後悔了,那上頭必然是有什麼惹人愛憐的風景吧,要不然,也不會惹得遊人如此高興,於是,情不自禁地,我擡起了頭,向小山上望去。

不擡頭還好,一擡頭,我便看見了一個奇景,最令人注目的是小山上的那一棵參天蔽日的古樹,它在碧綠的羣樹上方,張開自己葳蕤的樹冠,宛如撐開了一把碧綠的傘蓋,陽光穿過這把擎天的綠傘,好像經過了篩子過濾一般,瀉下來的光線成了千萬串金錢,還被鑲嵌了綠色的邊。一切顯得那樣清幽、神祕、迷離,讓人恍然如同置身在玄幻的世界中。

這棵大樹,一個人是抱不過來的,它超然卓立,蒼翠橫空,本來就位於小山上,長得又高大,更顯得上撐擎天,下拄大地了。還真有些雄偉彪悍、倔強崢嶸的氣勢。都說上海人小家子氣,可是這樹,卻是一點都沒有繼承下這不良的傳統啊,反而顯得更加挺拔、剛強。

它的根深埋在土裏,從小山的山體上刺出,就在我的身邊,糾結着、盤繞着,我甚至有這樣的錯覺,莫非,這棵大樹的根,已經遍佈了整個小山,正是由於這棵大樹的存在,把小山上的土石牢牢地鎖住,纔有了這樣雖矮卻峭立非凡的小山。

正在我胡思亂想的時候,高處傳來了人們的笑語聲,原來,是一羣放假了的孩子們,在大樹的周圍攀來爬去的,大樹,像一個慈祥的老人,看着這些孩子們在自己身邊嬉戲,寬厚地伸出手臂,讓他們攙扶着枝幹,爬來爬去。

正自徘徊,考慮着要不要退回去,上山一看的時候,突然,我聽見不遠處傳來了水聲,一陣欣喜,我快走幾步,向前奔去。在這個園子裏,我的眼睛曾經屢次欺騙了我,明明看見是近在眼前的東西,走過去,卻總也走不到,可是,我的耳朵卻沒有欺騙我,前面一個拐彎,我便看見一池碧綠,出現在我的眼前。

大概,這就是鴛鴦湖吧。湖畔怪石亂臥,小亭接水,出水芙蓉,遍佈湖中,清風襲來,竹葉擺動,嫋娜多姿,意境深邃。

湖水清得發綠,像一塊緩緩波動着的翡翠,划船者泛舟蕩起的輕微聲響,宛如一位無憂無慮的樂師在撥動着誘人的琴絃。

蒼鬱的湖面,陽光普照,可是,讓我覺得納悶的是,在這裏,似乎陽光也顯得不是那樣炙熱了,它竟然變得溫柔了,不知道是不是被這滿湖的碧綠湖水打動,所以,陽光也變得柔情似水了呢?

我的周圍,每棵樹,每片葉子,都在陽光的照耀下,泛着點點金光、閃閃灼灼的,變幻着奇光異彩。站在這綠色世界裏,我突然有這樣一種感覺,那就是,在這綠浪粼粼的湖中,正滾動着蓬勃的生機,跳動着旺盛的生命。這是爲什麼呢?我仔細地向湖中看去,恍然大悟,我竟然忘卻了今天來此地的主要目的了,我不就是來看荷花的嗎?這滿湖碧綠的湖水中,涌動着的生機勃勃的生命,不就是這一位位凌波起舞的仙子嗎?

荷花,是不畏懼酷熱的,太陽越是熾熱,它們就開得越是鮮豔。滿湖點綴着的',盡是這些翩翩起舞的仙子,它們有的穿着白色的長裙、有的穿着紅色的綢衣、有的穿着黃色的紗裙,每個手中都舞動着綠色的緞帶,在湖中婀娜多姿。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就算是這樣的詩句,也不足以描寫荷花之美的萬分之一。荷花仙子,幽居在湖水裏,讓人可以遠觀而不可褻玩,你可以在湖邊膜拜它的清麗,但是,如果你想觸摸它的肌膚,那卻是萬萬不可能的。它的臉上寫滿了孤寂,但是,卻又不想讓世人知道它心中的祕密,因爲,這世上知己難覓。

一支含苞待放的新荷,它本身,就是一首詩,一首清麗脫俗的詩。

一時間,我彷彿有了穿越的感覺,我覺得我彷彿已經遠離了塵囂,遠離了繁華的都市,遠離了酷熱難耐的夏日,跟着荷花,進入了至善至美的異時空中。突然間,想起了一位詩人的詩句,他說:“她不在這裏,她在那裏——她在白雲的光明裏,在澹遠的新月裏;她在怯露的谷蓮裏,在蓮心的露華里;她在膜拜的童心裏,在天真的爛漫裏。她不在這裏,她在自然的至粹裏!”

什麼纔是“自然的至粹”?我以前一直都不明白,但是,來到了這綠竹猗猗、佳荷亭亭的古猗園之後,我終於明白了。

鴛鴦湖,如同一塊明鏡從天而降,鑲在古猗園中,於是,整個的古猗園熠熠生輝。九曲橋浮在湖面,湖心亭嵌在橋中,山水相連,視野開闊,給人一種天高湖闊的感覺。

明代江宏曾有《遊猗園》詩云:“煙花霧植古槎橋,涌出珠宮倚碧霄。風度猗園竹影靜,水依殿靄石幢高。”真是完美地展現了古猗園的景緻啊。

“亭臺到處皆臨水,屋宇雖多不礙山”,古猗園用它那獨特的建造格局,以長廊花牆分隔了不同的自然景物,時時刻刻都讓人們處身在“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中。漫步在“鳶飛魚躍軒”,仰觀飛鳥,俯視游魚,又可透過各色漏窗,透視窗外的景色,景物更加深幽,而心境,也更加開闊。

於是,我的凡心,終於得到了盪滌,這真的是一個好主意啊,在大自然中消夏解暑,我覺得,這遠勝於使用現代化的避暑工具。寄情于山水之中,沉浸在悠閒雅逸的氛圍裏,欣賞翠竹猗猗,荷風竹露,整個人,也會變得悠然自得的。都說心靜自然涼,這話真是一點都不錯,頭頂上的太陽依然炙烤着大地,但是,我已經不懼怕它了,因爲,我已經找到了一個完美的避暑港灣了。

炙熱的,不是陽光,而是人的心,心靜下來了,不止是古猗園,在任何地方,酷熱,都會對我們無可奈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