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傍晚的鄉村不見炊煙散文

傍晚的鄉村不見炊煙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因爲對暴風雨有特殊情節,又因爲上車時剛好下了一場暴風雨,所以這次乘車沒有打瞌睡。平時我只要一上車,無論是什麼車,無論是什麼時候,我都會打起瞌睡來,乘車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休息。

傍晚的鄉村不見炊煙散文

夏天的暴風雨常常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剛剛還是十分養眼的暴風雨,眨眼之間就風平雨靜。被暴風雨虐待後的傍晚的太陽更像一個斜掛在天邊的月半的月亮,只是淡淡地散出一抹黃暈的光,羞澀地躲在雨霧後面。這個時候你儘管睜大眼睛盯着太陽,也絲毫不會有刺眼的感覺,所以也無法體驗“夕陽無限好”的妙境。高速公路建在城鄉之間,不知是設計者的刻意還是地理位置的天然,反正高速公路儼然成了城鄉的分界線。從諸暨往上海走的是滬杭線,我坐在車的右側,就是靠鄉村的一邊。

記憶中傍晚的鄉村遠比傍晚的城市忙碌,可是現在我向左看看向右看看後,立刻推翻了我的記憶,因爲我看到是城市遠比鄉村忙碌。

傍晚的城市在那可憐的微弱的夕陽裏,依然是高樓林立,影影綽綽。那月亮似的太陽漫無目的地穿梭在鱗次櫛比的建築物中。人流、車流、物流把城市裝扮得忙碌不堪。雨後的城市暫時阻擋了塵埃的飛揚,但喧囂聲依舊擁擠,夕陽下的城市忙碌似乎剛剛開始。

傍晚的鄉村有點寂寞,參差不齊的人家安祥地躲進了黃昏。鄉村長大的我的腦海裏的烙印很深:傍晚的鄉村最熱鬧,最忙碌,是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詩意圖。陶淵明在《歸去來兮》中的描述:“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扶孤鬆而盤垣。”不知醉倒了多少後來人,“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椋,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不要說是故人,現代人都羨慕得眼紅,甚至紛紛仿效,開農莊,吃農家飯,搞農閒娛樂,竟然成爲時尚。陶淵明做夢也沒有想到二千多年後他的生活引領潮流。當然當他知道那麼多的後人與他的恬淡自然,悠然常閒的心境背道而馳去搞“農家樂”的話,肯定是要痛心疾首的`。當年一曲臺灣校園歌曲《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把傍晚的鄉村唱得多麼親切,多麼依戀,多麼飛揚,暮歸的老牛,繽紛的雲彩,荷鋤的老農,牧童的歌聲,一切落寞惆悵,都隨晚風飄散了。而如今,掠過車窗外一幕幕的是荒蕪的農田,整個田野雜物多於農作物,田埂上雜草叢生,渠道里水草蔓延,見不到歸耕荷鋤的農民,聽不到歸牧的短笛聲和農婦招喚雞鴨入窩的呼聲。

傍晚正是燒晚飯的時節,卻在整個鄉村上空,見不到裊裊上升的炊煙。那是因爲煤氣代替了柴草,電飯煲代替了飯鍋。生活水平提高了,大氣污染保護了,新農村的建設向城市積極靠攏了,現代化氣息越來越濃了。可是那天然的田園逐漸消失了,鄉村的“鄉境”也逐漸消失了,我想以後再也不可能出現第二個陶淵明瞭。

一切都成爲記憶,一切都成爲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