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我的奶奶的散文隨筆

我的奶奶的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201x年秋天,陰曆八月二十這一天,是一個讓人痛心的日子,奶奶您走完了您的一生,駕鶴西去了,您走得匆匆忙忙,突然而安詳,離開了生活一輩子的家,離開了所有的親人,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一堆薄薄的黃土,把您與所有的親人分隔爲兩個世界,我們在您的墓前靜靜地肅立,靜靜地跪下,我心默默地傾訴着對您的思念和哀思。奶奶一路走好,安息吧!看着香菸縈繞,親人們慟哭,您的音容笑貌,又浮現在我的眼前,好像您沒有離去,就在我身邊一樣。

我的奶奶的散文隨筆

回想到陰曆八月十四那一天,是您九十二歲生日。那是一個天空睛朗,秋高氣爽的日子,我們驅車到西崖底村二姑家去看您,給您過生日時,您還盤坐在二姑家的土炕上,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孫子、外甥都圍在您身邊,給您買的蛋糕、餅乾,最喜歡吃的山楂卷、冰糖塊等等堆放了半炕,您被一種幸福包圍着,像一個可愛的孩子一樣,一種滿足感寫在臉上,您說着、笑着,不時還用手錘打着您不爭氣的腿……您還微笑着對我說:“沒有讓孩子們都回來,讓我見一見。”我說:“奶奶明年吧,下一次,讓她們回來。”實在沒有想到,這一次成爲奶奶您最後的一個生日,永遠永遠也沒有了下一次……

奶奶楊志梅,北翟管溝人,生於20世紀民國八年(1919),是穿越了兩個世紀、經歷了風雨滄桑、命運多殲的小腳女人,飽受舊社會的苦難,經歷了抗日戰爭的烽火,感受了共產黨的偉大,一生養育六男二女, 一生勤勞、 一生奉獻。

奶奶出生在黑暗的舊中國,自幼家境貧寒、吃糠咽菜,上有一個姐姐,下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排行老二。由於受幾千年的封建習俗束縛,自幼裹足,飽受舊社會的苦難,養成了勤勞、吃苦的習慣。十五歲嫁給本村的我爺爺,住在了北翟管溝東邊的一眼窯洞裏。爺爺在村 擔任教育主任,也算是一個文化人,一天忙碌於學校,家裏重任落在奶奶身上。在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裏,爺爺又擔任村財糧主任,積極投身於抗日戰爭,當時八路軍三十團團長李德生帶領的部隊在翟管村駐紮。奶奶積極地去料理傷員,做飯、端水,忙前忙後,吃苦在前,受到了大家一致好評。1942年正月的一天,日軍到北翟管村“掃蕩” ,爺爺、奶奶帶着幼小的父親和二叔,東躲西藏,正月十六在熬則堖(地名)窯洞裏又生下了大姑。在日軍的幾天頻繁“掃蕩”中,奶奶怕剛剛出生的孩子的.啼哭影響了鄉親們的安全,只好忍痛把大姑放到了山上半路上一個隱蔽的地方,和鄉親們逃到山上的一個山洞裏面,免遭一難。燒殺掠搶,無惡不作的日軍離開後,爺爺、奶奶們才返回來去尋找大姑,看到大姑安然無恙,悲喜交加的爺爺、奶奶才又把她抱回了家。

有一次日軍在瘋狂的掃蕩中,把躲藏在山溝裏的鄉親們集合到村裏學校的大場上,氣勢洶洶、瘋狂地逼鄉親們說出八路軍傷員在哪裏,誰是共產黨員。鄉親們都說不知道,沒有被日軍嚇倒,日軍只好讓鄉親們各家認領自己家人,這時有一個八路軍傷員沒有人去認領,在這生命危急的緊要關頭,奶奶急中生智,挺身而出,把他認領爲自已家的人,才使他化險爲夷,免遭災難,傳爲佳話。

還有一次,日軍把奶奶的父親楊碾孩(我的外祖爺)和村裏的楊克明、張文蘭、楊補留和社城河灘的任全金等人抓起來,五花大綁在大樹上,奶奶臨危不懼,毫不猶豫地跪在地上一步一叩頭地求饒着,他們最終逃出了日軍的魔掌。

1945年,奶奶積極響應縣政府號召,投身於紡織運動中,紡花織布,做軍鞋,支援前線。白天織布,夜間還要繼續紡棉花,在那個年代裏,窮得連煤油燈都點不起,有時藉着窗戶裏透進的月光紡棉花,練就了黑夜不點燈紡棉花的本領。父親常常給我們講起這一切,他說,他們已經睡了一覺了,醒來時奶奶還在紡棉花,天不明,雞還沒有叫,就又接着幹,我父親起牀到學校上學,奶奶早已把飯做好。一天睡不了幾個小時, 她把織好的布用槐樹葉煮下水後染成藍色,非常好看,工作走在前,還被村裏和二區政府評爲“紡織模範”。

生活雖然艱辛,奶奶什麼也不甘於落後,是一個人窮志不窮的人。由於孩子多,鋤地、拾柴、燒火、做飯、縫衣、漿洗、做鞋,樣樣能幹。家教也非常嚴格,由於自己不識字,對待孩子們的學習,從不馬虎,孩子們到了上學年齡都要送到學堂接受教育,對待孩子們非常呵護,是一個慈善的母親。在那個窮得揭不開鍋的日子裏,喝的米湯是清湯寡水,幾乎沒有幾粒米,奶奶總是自己喝點湯,把碗底困下的幾粒米留給孩子們……

新中國成立後,奶奶深明大義,義無反顧,連續把三個兒子(二叔、四叔、五叔)送到部隊,光榮地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去保衛祖國。奶奶還到天津、北京、石家莊去看他們,六十年代末,住的窯洞因年限過久倒塌,家中的一切埋在了廢墟里,給貧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後來,又省吃儉用,白手起家在村裏蓋起了五間平房。生活也一天天好起來。

1981年初,農曆二月初一,爺爺突然病故,撒手人間,奶奶一個人撐起了這一個大家庭,隨後大姑與同年六月十八病故更讓奶奶肝腸寸斷,沒明沒夜,半夜不睡在院子裏坐着,把大門敞開,等待着、盼望着大姑能再回來……唸叨着大姑的孝心和大姑教書時對學生、對工作的認真負責。一年失去兩個親人,在精神上受了很大的打擊,歲月象一把雙刃刀,過早地在奶奶的額頭刻下了印痕,在奶奶的青絲上增添了白髮……但奶奶明白,無論遇到什麼,生活還得繼續。

奶奶,記得每次回村看您時,您總是給我念叨,從您的出生到您的經歷和對親人的牽掛,一件件、一樁樁,說得沒完沒了,我也聽得心裏痛痛的……

每次我離開時,您總是要送我到村口,我看您一雙小腳,不忍心這樣,您總是不聽,您總是堅持着送我到村口,凝神佇立,望着我遠去的背影一點一點消失……

您一生勤勞、吃苦。記得那年您已年近八十歲了,不聽孩子們的勸阻,還要刨地、種菜,把院子裏的一塊地種植上各式各樣的菜……一天放下耙子拿掃帚,自幼養成的習慣,實在改不了。

在村裏,您與人爲善,雖然沒有文化,但您講道理,明事理,村裏人,婚喪嫁娶、生日滿月都留下您的身影。還有就是村裏哪家媳婦生小孩,您不管春夏秋冬,月黑風高,隨叫隨到去幫助別人,在那時醫療衛生不發達的年代裏,您一生共接生孩子20餘個。閒餘之下,您也是拿着鞋底,與鄰居們在一起做針線活,一起聊天,相處得其樂融融。正因爲這樣,東家送您一顆菜,西家送一個瓜,是常有的事,鄰家吃好飯,也忘不了要給您送來一碗。村裏人對您的評價是:不戴帽子的男子漢。

奶奶,最難忘的是您近幾年來在我父母家住的日子裏,我一去看您,您念念不忘,總在說着您的過去,念您經歷的歲月,您總是說:“看看你們現在的生活,孩子都能唸書、識字,看看您還一天看書,我這一輩子連一個字也認不得。”我總是對您說 :“時代不同了,社會不同了。”您總是高興地說:“還是社會主義好,還是共產黨好,實在是好啊!”奶奶您總是憶苦思甜來教育我們,所以我也明白了很多、很多。

奶奶的一生是平凡一生,是偉大的一生。雖然您的一生沒有驚天動地的事,但您樸實無華,勤勞節儉,勇敢善良,您在我心目中是永遠也讀不完的一本書,讓我終生受益。

奶奶您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