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楊震卻金散文

楊震卻金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楊震,東漢華陰(今屬陝西省)人,字伯起。他出身名門,父親因不願出仕做官,便逃避隱匿,不知去向,致使從小就失去父親,生活極爲貧困。楊震從少年起就特別聰明好學,精通歐陽《尚書》(指西漢歐陽伯和創立的《今文尚書》的“歐陽學”),眼光透徹,知識廣博。這個人在當時的知識界有廣泛的好評,儒者們爲他編了這麼句話:“關西孔子楊伯起”,將他與聖人孔夫子相提並論,可見他的社會影響之巨大。他教了二十多年書,在這期間,州郡長官多次聘請他出山做官,他都沒有應允。社會上有許多人爲他惋惜,認爲如果不趁着年輕時進入仕途,等年紀老了,想出來做官也遲了,而楊震不爲所動,更安心熱衷於他的教書生涯。

楊震卻金散文

鄧騭(東漢安帝時朝中大將軍)聽說了這件事,在瞭解這個人的大致情況後,爲替朝廷招攬人才,再次召請他做官。當時楊震已經五十多歲了,先後歷任刺史、太守、司徒、太尉等職。

有一次,他前往東萊郡上任,路過昌邑縣,原先被他推薦的茂才王密,這時任昌邑縣令。夜裏,王密懷中揣着十斤金子前來拜會楊震,楊震說:“作爲老朋友,我是瞭解你的,但你不瞭解我,這是怎麼回事呢?”王密說:“大人對我有知遇之恩,我能不報答嗎?”楊震說:“我是爲國家推薦人才,這個恩不能記在我的頭上。”王密誤以爲是他怕人知曉了毀了名節,說:“大人請放心,夜裏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楊震說:“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嚴詞拒絕之,王密慚愧地出門離開了。

楊震在爲官期間,奉公廉潔,子孫常常吃素菜,出門步行。老朋友中有人奉勸他應該爲子孫置辦點產業,楊震不肯,說:“讓後代人說他們是清官的子孫,用這個‘產業’留給他們不也是很豐厚的`嗎?”

縱觀泱泱華夏的歷史,各朝各代清官不斷出現,廉潔拒賄的例子亦層出不窮,諸如此類“楊震卻金”的史話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筆者認爲,在這個事情中,至少有兩個亮點值得今人思考與學習。

其一:王密送金,認爲“暮夜無知者”,楊震必受。豈料楊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擡頭三尺有神靈”,楊震認爲沒有什麼事人家不知道的,“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可當今的貪污的官員們,在接受一批一批的金錢與物質時,在與接踵而至的情婦尋歡作樂時,還真沒有聽說過有哪一位官員這麼想過,至多是身陷囹圄之後,寫一點遲到的“懺悔錄”罷了,現代貪污的官員的膽量比起古人來,不知要大多少倍!

其二:因爲他爲官廉潔,家庭生活窮困拮据,更不會給子孫們帶來實惠與好處。當有朋友提醒他要爲後世留下產業時,楊震斷然拒絕,說:“使後世稱爲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在楊震的眼裏,“清官”的名聲不正是一宗巨大無形的產業嗎? 寫到這裏,我不禁想起2000年九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朱鎔基總理在答中外記者問時,曾面對世界各國記者深情地道出了心聲:“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後,全國人民能說一句,他是一個清官,不是貪污的官員,我就很滿意了。如果他們再慷慨一點,說朱鎔基還是辦了一點實事,我就謝天謝地了。”歷史是多麼驚人的相似,幾近兩千年前的楊震以“清官子孫”這個“無冕之銜”之產業留給後代;當代一心爲民的總理,希望全國人民說他是一個清官,不是貪污的官員就心滿意足了。由此足見,在浩如煙海的漢語文字庫裏,一個“清”字價值多少,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更是令貪污的官員們所無法理解的,正如在惡人的眼裏,“良心”值幾個錢一樣,在貪污的官員的心裏,“清”字又能價值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