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荔枝爲媒散文隨筆

荔枝爲媒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W 次

90後美女若晴在微信朋友圈裏發了一組荔枝掛果的圖片,並配了極其撩人的文字:我熟了,你約嗎!

荔枝爲媒散文隨筆

我覺得該圖文相配挺有創意,於是給她點了個贊,並忍不住加了個調侃的評論:熟而不約,非禮也!

沒想到,這個玩笑開大了!若晴很快打來了電話,熱情邀請我本週末前往她的家鄉莆田品嚐荔枝。爲了打消我的疑惑,若晴道出了實情。原來,在福州工作的若晴找到了意中人,想帶回莆田老家見見父母,所以急需一位媒人作伴同往。我說,這哪裏是需要媒人呀,這分明是需要一盞250瓦的大燈泡嘛,再說了,我老黃哪點長得象媒人!若晴說,老黃你能說會道、博古通今,我老爸和你一樣都是文化人,你們一定有聊不完的共同話題,有你在,氣氛就不會尷尬,更何況,你還是免費自帶車的司機,我上哪兒找比你更合適的人選呀!

聽着電話裏若晴調皮的話語,不知是出於有意想撮合一樁美好姻緣,還是被小姑娘拍中了馬屁股,我竟然鬼使神差般答應了。

大暑時節的莆田市區,雖然高溫炎熱,街區路面還是車水馬龍、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根本看不出這是剛剛經歷“尼伯特”颱風重創的災區。據說莆田是一座榮獲國家級區域品牌最多的城市,如中國繪畫之鄉、中國木雕之城、中國古典工藝傢俱之都、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中國銀飾之鄉、中國政務商務禮品產業基地和中國佛教藝術品之都,我對這如此之多的國字號稱謂卻是索然無味,在我看來,這無非是特殊政治環境下政客們自我宣揚政績的產物,根本經不起歷史長河的淘洗。但莆田有兩個別稱卻是當地歷史和文化所賦予的,一是興化,二是荔城。興化是指古代福建八府之一的興化府(也作興化軍),如今所說的八閩大地,興化是其中特指之一,地方特色小吃“興化粉”也是由此而來。

而所謂荔城,顧名思義即爲荔枝之城,自唐代以來,莆田就以荔枝而聞名全國,歷史記載,宋代莆田人家家戶戶用荔枝樹幹當柴火煮飯,可見莆田歷史上荔枝種植之多。如今走在莆田街頭雖然還能見到荔枝樹,但早已沒有詩歌裏所描述的“吾家荔枝自成莊”的景象。上世紀六十年代,郭沫若到訪莆田,曾寫下“荔城無處不荔枝”的題詞,讓當時的一些莆田官員很失望,他們覺得作爲文化部長的郭沫若到莆田來只留下這寥寥幾個字,實在是太普通了,況且莆田荔枝哪有多到“無處不荔枝”的`程度!後來人們才知道一代大師郭沫若此處用的是虛寫荔枝而實寫莆田人的手法,至於題詞中對莆田人是褒是貶,則不得而知。

若晴家住莆田市區北郊的西天尾鎮上,這裏可是個歷史文化名鎮,聞名遐邇的南少林寺就坐落在該鎮的九華山上。在通往鎮上的公路兩邊山坡上,隨處可見成片成片的荔枝林,火紅火紅的果實掛滿枝頭,情景頗爲壯觀。鎮上家家戶戶的院子裏也種有荔枝樹,那種隨手可摘的感覺簡直像走進了王母娘娘的後花園!

若晴的父親老陳比我年長几歲,是鎮上文化站的幹部,老陳對當地鄉俗民情有很系統、專業的見解,我想了解的問題,老陳都能舉一反三地講出一大堆故事來。老陳覺得莆田之所以廣植荔枝,除了莆田的地理氣候非常適宜荔枝生長外,莆田人的性格起了很大作用,莆田人自強好勝,別人擁有的東西,自己也一定要想辦法通過努力獲得,有一家院裏長出了誘人的荔枝丹果,鄰居家長就會教育孩子,不要羨慕,更不要去偷摘別人的果實,我們自己家院子裏也種上一株,明年這個時候我們自己就能吃上美味的果實,於是,家家院子裏都種上了果樹,同樣道理,鎮上哪家蓋上了洋樓、買了汽車,第二年鎮上就會有更多的家庭蓋洋樓、買汽車。老陳這段草根式的見解,讓我對莆田荔枝文化有了豁然開朗的理解,我聯想到了那句“荔城無處不荔枝”的題詞,似乎讀懂了幾分作者的原意。

看着我與老陳聊得帶勁,鬼精靈似的若晴趁機拽着對象溜出門逛街去了,一旁的老陳嫂也頻頻給老陳使眼色,意思是我們該聊點正事了。我當然也沒有忘記自己媒人的使命,於是,我便主動把話題轉移到了年輕人身上。若晴對象小鄭天生條件就好,大高個子、文質彬彬、一表人材,老陳夫婦早已看在眼裏,喜在心頭。小夥子又是研究生,在福州有好專業和好工作,老陳夫婦聽了更是喜上眉梢。只是小鄭老家是河北農村的,老陳夫婦聽到這裏,果然如我所預料般面露難色,老陳嫂憂心忡忡地說道:“我們就一個女兒,將來嫁到那麼遠的地方,這可如何是好!”

其實,我早就有了應對之策,只是想讓老陳夫婦在這個問題上多加思考,所以我就故意賣了關子:“這還真是一個問題!”於是我也陷入“沉思”中。

許久,我見老陳夫婦還是愁眉不展,再“沉思”下去的話,年輕人都快回來了,我還是把關子解了吧。

“老陳,這個問題我看要辯證分析一下,你看,小鄭雖說是河北農村的,可他家裏也還有兄弟姐妹呀,他與若晴都在福州工作,將來成家之後,自然是把你這裏當成他的家了,你不白撿了一個兒子嗎!再說,你家若晴那麼聰明有主見,將來任何事情還不是她說了算!你們老倆口就等着享福吧!”

老陳夫婦聽了果然眉頭舒展開來,尤其那老陳,頭點得像雞啄米似的,口中卻不忘訓斥媳婦:“就是!就是!咱們家養大的女兒,還怕她飛了不成!老孃們沒見識,快去下廚做飯!”

看着老陳夫婦開心得鬥起嘴來,我自然也開心得笑了出來,我想我這媒人的使命應該基本上完成了吧。

這頓晚餐,我吃着老陳嫂做的可口飯菜,又喝了老陳家自制的陳年荔枝酒,心情舒暢得就像自己相親成功一樣,最可恨河北農村那小子,自己相親輕鬆得像局外人一般,這令我心裏有些許的擔心,年輕人會不會因爲幸福來得太容易而不懂得去珍惜!於是,我藉着荔枝酒的酒勁,把這小子也灌他個爛醉,而我自己卻想醉難醉。

這一夜,我住在老陳家的客房裏久久不能入睡,我回憶起了老陳給我講的草根荔枝文化,又想起了“有宋芳名何可當,吾家荔枝自成莊”的詩句,更聯想起了郭沫若“荔城無處不荔枝”的題詞,我忽然覺得這次荔城之行,與其說是爲她人作媒,倒不如說是以荔枝爲媒,深深補上了一堂民俗文化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