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三年級作文 > 三年級寫景作文的指導技巧

三年級寫景作文的指導技巧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寫景作文的指導技巧,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寫景作文的指導技巧

指導技巧1

一、養成積累的習慣,培養作文自信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能開啓學生的智慧之門,激發學生的寫作之情。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是寫好作文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學生作文就像蓋一座房子一樣,房子沒有材料蓋不好,同樣,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纔可能文思如涌,筆下生花。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培養學生的積累興趣及積累習慣。

1、力求讓學生明確作文訓練的目的和意義,讓學生感受到寫作是學習、生活、交流思想的需要,從而產生穩定而強烈的寫作動機。如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說話時,我就開展了“一句話”比賽活動,讓學生將每天看見的、聽到的、說的話、做的事用筆記下來,告訴老師和爸爸、媽媽,還有認識的小朋友。我將比賽中看到的精彩的句子讀給全班小朋友聽,讓所有的小朋友都瞭解小作者的生活、感受,爲學生創設了一個寫的心情和氛圍,使他們產生摩拳擦掌之勢,寫起作文來水到渠成。

2、系統的佈置積累任務。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教師可以系統、細緻地佈置每天的積累任務。學生剛進入三年級,教師就可以要求每人多看、多聽作好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然後用專門的時間,安排專門的負責人來檢查記錄情況,不好的要返工補充。

3、鼓勵學生多積累。教師平時應多給學生表揚,多給他們展示的機會,給他們露臉的機會,將他們的觀察筆記,讀書筆記當範文,讀給同學聽或修改張貼在學習園地裏,學生受到了鼓勵,嚐到了甜頭,有了成就感,就更有積累的興趣了。隨着時間的推移,在教師的引導,鼓勵中,學生會漸漸養成積累的習慣,他們構建習作的材料會越來越豐富,哪一天遇到機會,文思自然就會不斷涌向筆尖。

二、隨機引導,進行段的訓練

新課標指出,習作起始重在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自信。讓學生嘗試着通過寫段,讓他們嘗試到成功體驗,是小學作文教學的第一步。

我在二年級階段,就有意識地利用時機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進行多種多樣的段的訓練。如我班在二年級下學期時,當時天氣剛好處於夏季雷雨季節,同學們時常在上課期間遇到電閃雷鳴,隨即瓢潑大雨跟着下來的情況。在那種昏天暗地的情況下,孩子們已經無法集中精力聽課了。藉此機會,我乾脆停下來,讓孩子們留心傾聽外面的各種聲音,讓他們起身到窗邊細心觀察下大雨時天空,小樹,草地,路上的行人,地上的水……分別有什麼特點;接着,我又引導他們思考:夏季的雨和其季節的雨有什麼不同嗎?通過聽,看,想,議,記,孩子們對夏季的雷雨的特點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我讓同學們把手中現有的材料整理一下,讓他們以“雷雨”爲題進行寫話練習,同學們用自己稚嫩的手筆寫出了自己真實的感受,有的這樣寫道:“大雨是個魔術師,他先拿出一大塊黑布把天空濛住了,讓世界變得一片黑暗,接着他就從口袋裏變出好多好多水,把水整桶整桶使勁往下倒。”有的這樣描述:“下大雨了,天好暗,雷公不知道爲什麼非常生氣,他把自己手中的大鼓敲得咚咚響,電母一見,也生氣了,她也拿出大金鑼拼命地敲,兩種聲音太大了,把我的耳朵震得嗡嗡直響,太可怕了。”也有的同學這樣寫道:“雨好大呀,那麼大的雨點砸到地面上,地上的水越來越多,操場上積滿了水,雨點落到水面上吹起了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水泡,多像小魚藏在水底吹泡泡呀,下雨真有趣!”在抓住了這麼生動的教具進行現場教學,同學寫得很生動,很具體,他們得到老師的肯定。由於有了老師的現場點評和鼓勵,許多平時怕寫作文的同學品嚐到了寫作成功的愉快,他們從此對觀察周圍的事物,對於寫片段有了濃厚的興趣。

三、細緻觀察,豐富寫作素材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寫什麼,怎樣寫,是我們許多小學生寫作時深感頭疼的問題。三年級學生在寫作時,通常是隻有三言兩語,無法對所要描寫的事件進行細緻的描述。對於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地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緻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纔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比較真實具體。

如在三年級上冊中有“筆下生花”一欄中讓學生自我介紹,許多學生在作自我介紹時,大部分學生筆下的自己都是一個模子“大大的眼睛,塌塌的鼻子,個子不高也不矮,身子不胖也不瘦,愛學習,愛勞動。”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我想都是因爲三年級的學生不善於觀察。爲此,我特地讓同學們展開一次觀察比賽,讓他們根據老師的提示去細緻觀察,展開調查,如:自己的長相與別人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平時自己言談舉止有什麼特點,別人眼中的自己又有哪些性格特點,優缺點,自己的喜好,理想又是什麼等等。在老師的提示下,每個學生利用時間充分觀察,準備相應的材料,並一一整理出來,他們寫出來的語段效果明顯提高了,平時很粗心的李昭同學這樣寫道:“……我有一個小習慣——愛舔嘴脣,平時一緊張或一高興就老是不由自主地舔嘴脣。同學們都讓我改掉這個壞習慣,我想我得時刻提醒自己別再這樣了……”一遇到作文就頭疼的王明同學這樣描述:“……我平時愛看課外書,有時我被書中精彩的故事吸引,連上課了都不知道,結果被老師發現了,老師都站到我面前了,我還不知道,同學們都鬨堂大笑。從此,我再也不敢在課堂上看書了。……”這次寫作練習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收穫不少,他們的習作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實證明,在三年級這個作文的過渡階段,教師可以解除學生對作文的神祕感,按一定的方法去引導去訓練,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樹下寫作的信心,耐心地引導他們走上提高寫作水平的科學途徑。

讓學生描寫的真實題材實在是太多了,只要老師善於發現,及時引導,學生都會寫出真實感人的好文章來。總之,教師應採取各種不同的方法,讓我們交給學生一枝“智慧”筆,去描繪美好的人生

指導技巧2

“動”要與“靜”結合

花草、樹木及建築物等,在我們平時的觀察中往往是處於靜止的狀態,而聚散的雲彩,風雨中搖曳的花朵、樹葉和小草等卻處於活動、變化的狀態。我們觀察景物時,既要注意它的靜態,又要注意它的動態。若只寫靜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滯,而只寫動景,又可能失去穩定。動筆時,需把這兩者結合起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兩相對比,相互映襯,這樣繪景纔會生動、活潑,寫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樹和望海亭,它們是“靜”的,而望海亭上空飄動的雲彩卻是“動”着的,它們“一會兒像人,一會兒像狗,不一會兒又變成了一匹奔馳着的棗紅馬,再過一會兒又變成了一隻引頸鳴啼的雄雞……”小作者把動態和靜態結合起來描寫,靜態美和動態美交相輝映,把晚霞描述得十分可愛。

“濃”要與“淡”結合

質樸的語言勾畫出景物的特徵。怎樣做到“濃”和“淡”相宜呢?“濃”絕不是事無鉅細都需花費筆墨,“淡”也絕非都寥寥數筆,簡筆勾勒,而應該根據主題的需要,分清主次,恰如其分地進行選擇。對於那些與主題或所要表達的情感關係密切的景物要潑墨濃灑,也就是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進行觀察,從性質、形態、大小、色彩、聲響、滋味等方面着力描繪,使之鮮明、具體和生動。與主題有着間接關係的則要淡墨勾勒,使之簡潔、傳神。

春水和春日的特點,簡筆勾勒,傳神地勾畫出了春景的輪廓。接着濃抹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和迎春圖。在描畫春風圖時,爲突出春風的和煦、芳香和悅耳,首先借助觸覺寫“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其次,藉助嗅覺寫“新翻的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最後藉助聽覺寫鳥兒“清脆”、“宛轉”的鳴聲,牧童“嘹亮”的短笛聲。這樣,從多方面,把無形、無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味,具體生動,美妙感人。

“景”要與“情”結合

景物是客觀的,但若不能給“景”自然地烙上“情”印,這樣的景物只不過是蒼白美麗的“軀殼”,難以達到感人的目的。其實描摹景物的過程本身是寫作主觀感受的過程,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與情是密切相關的,情由景所揹負,景爲情而浸蘸,情是靈魂,景是載體。這就要讓景與情有機融合,只有在描繪客觀景物的同時,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才能使讀者產生共鳴。

那麼如何爲情感的抒發找好“婆家”使之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關鍵要挑選好景物,所選取的景物具有的特點必須與作者抒發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處,正所謂“亮景寫喜情,暗景寫悲情”。例如:魯迅在《故鄉》第五段中,他是這樣描寫故鄉的:“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着……”這枯萎的野草,沒能享受陽光雨露,在寒風的摧殘下,只能是“斷”了,“抖”着,一個“斷” 字,何等傷痛;一個“抖”字,何等悽慘;由靜到動,何等傳神。此情此景,“我”心傷故鄉之情,已躍然紙上。在寫景的字裏行間,自然滲透感情,景與情可謂是有機交融。

“定”要與“移”結合

描寫景物往往處在一個“定點”的位置來進行,而這是遠遠不夠的。景物是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的,即使表現同一事物,立足點、角度不同,呈現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隨着觀察點的變換,迥然不同的景物就會撲面而來,千姿百態的景象就會呈現在面前。因此,這就需要把定點與移動觀察結合起來。

如何採用定景換點法描寫景物呢?

首先要把觀察點的變化情況交代清楚,使讀者知道是在什麼地方觀察到的。

其次在交代觀察點時,要按一定的順序和不同的角度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繪出來。

如作家老舍《濟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點到移步換景,即從城內寫到城外山村雪後的景色,在不同的觀察點,描寫了濟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寫城內又從不同角度,即從俯視的角度寫陽光下的濟南,從仰視的角度,寫小雪點染下的山景。這樣濟南美景的整體感就凸現出來了,這就生動形象地再現出冬天濟南“溫晴”的特點。

“虛”要與“實”結合

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現實之景。“虛”景即指未出現之景,也就是聯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發聯想凸現出已逝之景,未來之景,或引發想象,創造出新景象,並將不同時空領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寫,這就是虛實相生法。虛實結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體感,同時達到深遠境界。

“車輛”,聯想到“綢帶”、“小船”,這種虛實相間,使被描寫的景物更加形象。再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園中滿樹的果花,想到“彷彿樹上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這種由實到虛,再造出新畫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麗,使文章的境界開掘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