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彙總八篇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彙總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2W 次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可分爲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包糉子作文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彙總八篇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1

今天一早,正在睡懶覺的我被媽媽揪了起來,揪就揪吧,還在我耳邊大吼“起牀啦!太陽曬屁股啦!”我發誓,當時我的耳膜真的快被震穿了。在老媽的威逼利誘下,我十分,非常,特別不情願的坐了起來,穿衣服。

刷牙時媽媽還在嘮叨“我說你這熊孩子,速度還能再慢點麼,早飯要冷了。”吃過早飯,我又被拖着去了菜市場,買了一大把糉葉,又買了些其他東西,而我,很榮幸地做起了搬運工。回到家,媽媽立刻拿來一個大桶,在裏面倒入清水,將糉葉泡在裏面。隨和又拿了些小米和蜜棗放在籃子裏。接着便開始包了。

我還是個新手,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媽媽包,邊看邊學。只見媽媽拿起兩三片糉葉,重疊在一起,左手那麼一扭,就形成了一個筒狀。然後用勺子舀了一些米,又拿了一個蜜棗放在筒裏,用餘下的糉葉一層層包裹起來,最後用草繩緊緊紮起來,免得煮的時候鬆開,一個糉葉就保好了。

看着媽媽包,我也忍不住了,學着媽媽的樣子拿起糉葉,開始包了……一開始包的不怎麼樣,不是沒紮緊就是米放多了或放少了。不過熟能生巧嘛!我一個接着一個包,越包越好。

很快,糉葉都被我們用完了,糉子也下鍋了。不一會兒,糉子就熟了,我輕輕拿起一個剝了皮,咬了一口,嗯,真好吃,甜而不膩,酥而不軟,讓人吃了想再吃一個。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2

“五月鶯歌燕舞日,又到糉葉飄香時……”當媽媽讀到這篇短文時,我便知道傳統節日端午節來了。

傳統節日端午節那天,媽媽準備包一些糉子,叫我搭把手,我欣然答應了。

我和媽媽早早地就起牀了,手接着地到菜場上買包糉子的原料,媽媽精心挑選了一些糉葉,買了十斤糯米。我嚷着說要吃肉糉,媽媽笑呵呵地說:“好好好!小饞貓,給你做肉糉!”轉過身去買了二斤豬肉和一些紅棗赤豆。

回到家,媽媽叫我把糉葉先洗乾淨,燒上水,然後把洗乾淨的糉葉輕輕地放入水中煮熟,接着把煮熟的糉葉放到盛滿冷水的盆裏浸泡一會。媽媽解釋:“這樣葉子不會發黃,碧綠碧綠的葉子包起糉子來可漂亮了。”

糉葉準備好了,接下來該拌餡了。媽媽把肉切成小方塊,倒上若干醬油、雞精、鹽拌勻,醃製半小時,讓它入味。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把買來的糯米、紅棗、赤豆分別洗乾淨,最後按照比例把紅棗、赤豆倒入糯米中。哇!白白的米,紅紅的紅棗和赤豆,好漂亮呀,象一鍋閃閃發光的珍珠瑪瑙。

開始包糉子。我搬來小板凳,坐在媽媽身邊,我學着媽媽的樣子在糉葉裏抽出一張比較大的糉葉,打算包一個小糉子。我先把葉子裹成一個漏斗型,然後把拌好的“珍珠”放入“漏斗”,輕輕用手壓一下,三角糉的形狀出現了。我手忙腳亂地把葉子沿着三角糉的輪廓繞呀繞,可是糉葉好象不聽使喚,我用力過猛,葉子碎了,還好米沒有漏出業。我胡亂地往糉子上繞線。這哪裏是糉子呀!簡直是個“傷兵”,我忍不住自己都笑了出來。

在媽媽的精心指導下,我終於包成了一個看起來順眼的小糉子。我一次一次地包,我一次一次地學。最終,我和媽媽一起包完了所有的米。看着我的傑作,我滿意地笑了。

晚上,我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裏美美的。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3

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要來臨了,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我高興極了,因爲很快就可以吃外婆包的糉子,外婆包的糉子非常好吃。甘香可口,放到嘴裏馬上就融化了。每年傳統節日端午節,外婆都要包好幾大鍋糉子給我們吃,雖然外婆包糉子很辛苦,但是看到我們吃糉子時開心的樣子,辛苦也就抵銷了。

今天,是傳統節日端午節。我和媽媽還有爸爸,一起回到外婆家。我來到外婆家第一件事,問:“外婆,糉子包好了嗎?”外婆回答道∶“還沒有,纔剛剛開始包,要等到今天晚上纔有糉子吃?我說:“外婆,我來幫你吧?”外婆說:“好,反正多一個人多一個幫手,你也來包吧!”

開始看外婆包糉子的?r候,我就發現糉子的形狀很與衆不同,也不是方方的,也不是圓圓的。我又發現,糉子的形狀有點象圓錐,我就問外婆:“外婆,爲什麼糉子要包成這樣子?”外婆說:“這樣包的好處是能夠不讓材料“露餡”。

我一開始包的糉子,全部都是“露餡”的。接着,包的全都是“醜小鴨”。最後,我包的糉子終於變成了“白天鵝”。從“露餡”進化成“醜小鴨”,再從“醜小鴨”進化成“白天鵝”。這可真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幸好一開始我沒有放棄,要不然,我也不會有“白天鵝”這麼好的成果。

外婆把糉子放入鍋裏,煮了十個小時,終於把香噴噴的糉子端到桌上。晚上,我們大家團聚在一條小溪旁,一邊吃糉子一邊談論人生

通過這次包糉子我明白了,堅持就是勝利,付出會有收穫,我還總結出一條公式:收穫=堅持+努力+付出。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4

聽說明天要舉行包糉子,我們都很高興,蹦蹦跳跳的。當然,我也做好了包糉子的準備。可是我還不會包糉子呀!哎——!有了!在放學的路上我問我的母親糉子是怎樣包的,我的母親就把包糉子的材料和怎樣包糉子的要領大概意思給說了一遍,我半信半疑。

第二天,我高興的來到了學校。我打開書包,那出糯米,在拿出糉葉,糉針、花生米、水、線……上課鈴響了,我的老師走進教室,說:“我們現在開始包糉子,不會的.可以和我學。”說完,就走到唐子豪的面前。拿起四片糉葉,左手抓住糉葉的中心,右手抓住糉葉最粗糙的一頭,一卷,捲成一個圓錐體的筒,我的老師說;“這裏的頂端一定要尖。”後來,我的老師在用手託者糉葉,在裏面放米,餡,在從上往下一蓋,在按順序轉動,大約留下個四釐米的時候,在拿糉針向糉葉前面扎過去,在穿過糉針前面的孔,大約留一半下來,在從下一拉。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你們別看糉子這麼小,可包它的時候,是很麻煩的哦!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5

桂子開花,十里飄香,糉子成熟十里米香,親手包糉子!

下午我從英語班回來,一進門,一陣陣米香從廚房向我撲來,我似乎飄起來了,我慢慢地走進廚房,一進廚房門,只聽一聲喊:“哲哲,回來了!”我擡頭一看,頓時目瞪口呆,只見老媽手疾眼快,一分鐘就包了兩三個,我忽然想起了老師佈置的作業,便大聲說:“媽媽,讓我也包幾個糉子吧!”不行,起初媽媽堅決反對,但是在我的軟磨硬泡下,媽媽只好讓我試包幾個。

起初,我精神抖擻,拿着糉子葉開始包,可才包了兩個,就已經無精打采了,當我再拿下一個糉子葉的時候,媽媽按住了我的手,用有點請求的口吻說:“你別包了,去玩吧!”我低頭一看,頓時傻了眼,那兩個糉子哪像完好的糉子,簡直就像漏網之魚!一個個都咧嘴笑着,露出白白的米粒!另外一個則更誇張,一個糉子葉那麼大,可我只填了一丁點米,連蜜棗都沒有塞進去!

開始下鍋了,首先煮了十幾分鍾,又悶了半個小時,剛一開鍋,我馬上目瞪口呆,石化在一旁,好一會兒才緩過神來,我包的糉子只剩下了個糉子葉,餡都流到鍋裏了!

從包糉子這件事中,讓我懂得了天才是要付出1%的智慧與99%的汗水,功夫是一步一步練成的,就如媽媽包糉子手疾眼快的程度!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6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古代偉大的詩人屈原的民間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都要用吃糉子來的方式紀念他。

姥姥住在她自己家,每當端午節的時候我們都去看望她。她坐在沙發上爲我們包肉糉子。由於我的好奇心強,所以有時就看姥姥是怎樣包糉子的。姥姥笑眯眯的說:“爲什麼總看我包糉子,是不是想學呢?”我點頭稱是。“那我就教你吧!”

姥姥爽快的答應了。首先,準備豬肉、糉子葉、醬油、雞粉、鹽和糯米。先把豬肉切成一塊一塊的,用醬油、雞粉和鹽淹上。再把糯米洗乾淨,等豬肉淹好了。就可以包糉子了。只見姥姥先把糉子葉折成一個不封口的三角形,放上糯米和豬肉,並一層一層地疊上去。再用糉子葉封上口並拿線紮緊就可以入鍋了。現在輪到我了,由於我是第一次包糉子,餡放得太多了,都被擠了出來,餡放的太少了,糉子癟了,線繃得太緊了,把糉子葉都繃破了。再包第二個時我就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慢慢包,終於包出一個和姥姥差不多的糉子。

通過這件事使我懂得了,做事不但要注意結果,更要注意過程,因爲只有過程,才能帶給人們一種快樂。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7

端午節,我夢寐以求的日子,因爲奶奶答應了我要教我包糉子,所以,這天對我的意義自然與衆不同。

清晨起來,梳洗完畢後,餓得飢腸轆轆的我跑到餐廳,只見餐桌上擺着的並不是豐盛的早餐,而是糯米、長長的葉子,一些五顏六色的肉、菜混攪得餡。我立刻氣的火冒三丈。我跑到廚房氣勢洶洶地問奶奶:“奶奶,今天誰來家裏做客呀?還是什麼特別的日子?怎麼不做飯,難道就吃這些葉子”“傻丫頭,今天是端午節。”“呀!我怎麼忘了?”“走吧!傻丫頭,全家總動員!”“幹什麼去?”“包糉子唄!”我歡呼起來,我既不懂包糉子的技巧,也不懂該怎麼做,但小女子一言既出八馬難追,外加9個香爐——一言九鼎,只好硬着頭皮去蠻幹。

奶奶把糯米蒸熟了,也把五花肉也蒸熟了,便一把手一把手地包起來,我雖然也裝的有模有樣,可還是逃不過奶奶的火眼金睛,“傻丫頭,不懂了吧?我來教你,先把葉子重疊,分開一點,再把糯米拿來放在手心,然後……”雖然聽得迷迷糊糊的,但還是聽懂了,便有模有樣地做起來,過了一會兒,一個橫七豎八的小糉子就誕生了,雖然模樣看起來很不樂觀,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注重的還是內在美。接着,我又做了幾個,一個比一個好,一個比一個大。“再見了,我的糉子。”還沒說完,它們就被奶奶送入了蒸籠裏。

“哇!好香!”吃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裏別有一番滋味呀!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8

家鄉人包糉子不是大家看到的那樣簡單,其中,又有多少汗水和智慧凝結的呢?

在家鄉,端午節前必須去包糉子,對農村人來說,這可是大事。

一大早,忙着去摘糉葉。父親說:“摘糉葉可講究了,要選又寬又厚的,這樣就不怕破了,要是你用大的,一煮就破。因爲葉大的很薄,容易破。”大家摘的可利索,不一會就提來一大籃子糉葉。

別以爲摘完了糉葉就沒事,還有一件大事在等着你,那就是調糯米。首先把洗好的糯米加些鹼,再和了,鹼要合適,等糯米全變黃了再加餡。父親放了些切好了的瘦肉加進去弄均勻,這就調好了糯米。也可以拿紅豆當餡。

一切準備停當,現在得包糉子了,父親拿起了三片糉葉,一大二小,還有一片尖朝上,一片尖朝下。擺放好糉葉後,捲成尖筒,手握牢,勺了幾勺糯米,用筷子把糯米壓緊,又勺了一勺糯米,留了2釐米深。父親把它包好,用繩子紮緊,這便做好了一個小巧的糉子。父親告訴我:有功夫的人還能把糉子包成“尖牛角”“圓皮球”等等。父親叫我把糉子的葉尖剪掉怕煮的時候尖頭把其它糉子扎破。

端午節來臨了,大傢伙忙着煮糉子,大街小巷上處處飄着糉子的香味。

香噴噴的糉子端上桌來了,我們幾個小孩爭先恐後,生怕被別人搶去,拿了糉子就開吃。“哎呦,哎呦,真燙!”我把糉子放到了桌上,看到別人吃得津津有味,也就吃起來,覺得異常的香。

吃到的一個糉子包含着多少智慧和汗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