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三作文 > 電影世界觀後感(通用26篇)

電影世界觀後感(通用2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世界觀後感(通用2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世界觀後感(通用26篇)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1

電影是近代科技發展的產物,它的發展壯大是由於被作爲一種新穎獨特的賺錢方式而存在。一部真正的電影並非是在刻意的講述一種文化,傳誦一種思想,或者說好的電影,是在當它推出的時候,它符合這個時代的精神,它吸引住人們的眼球,並且在它大賺特賺之後,能被奉爲經典的。無疑的,電影作爲一種娛樂方式,它的不經意的說教比哲學家的言傳身教或書本的純粹直接更令人容易接受,因此電影就被賦予了某種神祕色彩。而我們也就這樣逐漸領會傳誦着那些基於電影賣座的電影大師的思想。

在電影從產生到發展了一定時期後,電影的賣點逐漸由娛樂享受轉變爲思想與個人特色了。這時候電影變成了一門藝術,從而有了將藝術表現的淋漓盡致的大師們。比如當時英國的希區柯克,日本的黑澤明,中國的費墨。電影開始講究影像風格與拍攝手法,通過場景與畫面的不斷轉換,將一個個神奇的世界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當時的大師們可以毫無顧及的將自己怪異的思想於電影中表現,而觀衆也被其深深吸引住。如費墨的《小城之春》就有着一種令人感到神奇的意境,也許當時許多人無法理解,因爲費墨純粹就是想把那個包圍他的文化世界通過電影表現出來。而一直堅持以思想與文化爲主題的電影就是日本電影了,他們是企圖把電影“日本”化了。據說大師黑澤明一生都堅持不讓自己的作品投入到好萊塢化的商業運作之中,可見日本人是允許他這種純粹的文化藝術的大師存在的。可以說若德國人人爲哲學家,那日本則人人爲藝術家。而觀看日本電影,無論從影像風格還是日本演員那特有的內斂的表情,都可以令人感受到一種迫於思想與文化的無限壓力,使人驟然覺得無法在精神世界裏放縱自己。

而如今的社會,已經沒有人去理會那種刻意的思想了,人們儼然疲勞了。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人們愈來愈追求一種精神放鬆而愉快的生活方式,這應當正是中國電影大放異彩的時候,這並不是由於中國導演或中國商業有多麼成功,而是由於中國文化的成功。中國人向來擅長於逃避與解脫,這是令人無法理解的思想的至高境界。爲了避免陷入思想的泥潭,善於思考的哲人們停止了多餘的思考。從而留下來的思想與文化便成了一種不含思想雜質的藝術。我想當哲人們與自然相通時,面對無聲而偉大的自然,停止了深刻的思想問答,而轉求爲一種無爲的境界,可以說這是爲了自己個人精神的至高而毫無疑問的拋棄了這個社會。從而轉向最原始的開始——自我。

電影之所以有這麼大的魅力,就在於從中可以領會到各國文化的魅力,豐富自己的情感,找尋到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並且藝術文化的吸引力明顯要強於其它事物。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2

最近忙碌一陣,都沒什麼機會休閒,正趕上郵儲信用卡活動刷到了兩張十塊的電影票,得意得請媳婦去看個電影。電影單子上初見動物世界,還以爲是趙忠祥老師的節目拍大電影啊或是暑期檔動畫片啊,點開電影簡介,居然是一部故事片,似乎有點燒腦,評分也不錯,決定就看這部了。

看完整部電影,發現電影裏沒有動物,但卻赤裸裸地展示着人的動物性,人的世界也就變成了動物世界。主人公幼時家庭變故,內心看不上整個社會,沉淪在現實社會中得過且過,還不敢接受心愛的人。後又遭遇好友欺騙,被騙走了唯一的房子,還背了一身債務。爲了生存,只能去命運號參加遊戲來償還債務。主人公在遊戲中通過自己的智慧獲取了勝利,卻又遭到朋友的欺騙和背叛,人性的自私和殘酷一波一波地摧殘着主人公的內心,然而他最終守住了本心,守住了自己的道,沒有迷失在這動物世界。

電影終究只是電影,現實世界沒有動物世界這麼赤裸裸地殘酷,但是也有欺騙、背叛、自私等等負能量的存在。而人的世界和動物世界的差別就在於人性,善良、仁愛、信任,還有每個人的底線。我們的世界,有着各種負能量,有着各種誘惑,能像主人公那麼守住自我的非常難得,面對這些,我們應該也要像主人公的吶喊:該打的仗我已經打過了,該走的路我已經走到盡頭,但老子的道,老子自己來守。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3

《逆世界》是一部跨越星球的愛情史詩,在這部影片裏,一切自然法則都是可以轉化的,而轉化的力量就是人類的愛情,即心靈的力量,它們被人類的愛情所戰勝!

這是一個披着華美科幻外衣的愛情故事,我認爲它的一個最大亮點,就是再一次祭出了千百年來人類藝術作品中千古不變的法寶——愛情,並把它轉化爲反抗自然法則的利劍。

在無邊的宇宙中,有這樣一個星球,這個星球連結着兩個世界,一個在上、一個在下,不論是城市、森林、海洋,甚至人們卻都彼此顛倒,依照着相反的引力而作息,雖只有一線之隔,但卻是兩個完全觸摸不到的世界。在顛倒世界中,人們各自生活工作,互不干涉,法律更嚴明規定任何人不能和另個世界的人們私自溝通,亦不能試圖跨越另一端,否則就是嚴重的犯罪。

男主人公亞當是下層世界的平凡人,小時候他偶然見到了來自上層世界的女孩伊達,雖然兩人相距世界之隔,但童年的兩小無猜,在長大後漸漸變成不可能有結果的愛戀。長大成人的亞當,某天意外在電視上再次見到伊達,但他們兩人之間阻隔着地心引力和嚴格律法,無法長相廝守……

影片的世界觀設定相當奇妙:在一個上下顛倒的雙生世界,人們像生活在平行世界中一般各自生活工作,兩個世界的人們僅靠一座天梯巨塔來進行有限的交流。法律規定任何人不能和另一個世界的人私自溝通,更不能試圖跨越到另一個世界去。然而分別生活在這兩個世界中的亞當和伊達卻相愛了,他們的距離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這是一個二律背反,這注定是一場天翻地覆的變革。

筆者以爲,所謂雙生世界,實際上是同一世界的正反面——正物質與反物質。而正反物質的對立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可以轉化的。也就是說,無所謂正反,正是反,反也是正。

《易經》指出,陰陽轉化,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各自向其對立面轉化。此種轉化,一般是指事物或現象總體屬性的改變,即屬陽者在一定條件下可轉變爲屬陰,屬陰者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轉變爲屬陽。即所謂“物極必反”。事物或現象的運動變化發展到了極點,即陰陽雙方的消長變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其陰陽屬性就會發生轉化。

影片裏,亞當爲了一次次和伊達約會,全身綁滿了反物質塊,以身試法,冒着軍警的追殺,拼死來到上層世界,這就是爲了戰勝對方自然法則,試圖進行正反轉化,把自己轉換爲對方世界一份子的手段。正反物質相碰撞,就會燃燒燬滅,亞當爲了愛情,爲了響應心靈的呼喚,不惜冒着生命危險,一次一次去拼搏,這樣的愛情能不感天動地嗎?

陰陽雙方發生轉化的內在根據是陰陽的互藏互寓。陰中寓陽,陰纔有向陽轉化的可能性;陽中藏陰,陽纔有向陰轉化的可能性。亞當和伊達,在青春少年時期那一次在鷹嘴巖的偶然相遇,當然,這是偶然中的必然。他們萌發愛情的種子,這種心靈的力量,是一種未知的神祕力量,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操縱着彼此雙方的陰陽轉化——而這種轉化的過程,就是正反陰陽(世界)的轉化過程。

因此,陰陽的互藏互寓——即男女愛情的互藏互寓,正是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轉化的內在根據,而陰陽的消長運動及與此相伴的陰陽轉化,是促使事物或現象總體陰陽屬性轉化的必要條件。

當然,影片的最後是個圓滿大結局:男女主人公依靠心靈的力量,完成了最終的轉化,獲得了愛情,他們終於手牽手,走到了一起。心靈的力量,愛情的力量,成爲宇宙中最強大的法則。

《逆世界》影片具備宏大的視覺效果,把一個愛情故事放到整個自然法則的宇宙大背景下娓娓道來,顯的美輪美奐,大氣磅礴。

筆者以爲,本片的背景襯托,色彩和光影極爲大氣、絢爛,熾烈白光的光影色彩就非常矚目。一般在太空題材科幻片裏,外星表面都和地球表面一樣沐浴着柔和的黃光。

其實,由於行星離恆星的距離遠近不同,或者恆星的數量、能量、大小不同,行星表面光線顏色各異,比如火星表面光線就是暗紅色的。《逆世界》裏,在日出時,行星表面籠罩在刺目的白光裏,那便是恆星強光照射的結果。

此外,雙星球強烈的溫差導致的不同色調感受,尤其突出。在火焰星的黎明前,天空中出現長長的光芒,像是妖魔的頭髮。那就是恆星的“冕”,是恆星向太空噴射的氣流,可以長達幾十萬公里,但它的光度比色球弱得多。地球上只有在日全食發生時才能模糊地看到太陽的“冕”,即日冕。火焰星由於離它的恆星近,所以才能隨時看到它。上下雙重世界的燈火遙相呼應,如同進入一座充滿童話的玻璃宮殿,充滿了無限遐想,神祕、華美而壯麗。

鷹狀巖——這是男女主人公初次約會地點,也是正反世界人類心靈的接觸點。行星表面不是地球上常見的錐形山峯,而是向前長長探出的懸崖,如同鷹嘴一般,這給愛情的追求者增加了攀登上的難度。

不過,這並非是編導虛構的情形,它在天文學上叫鷹狀巖。當一顆岩石行星的地核處於收縮過程時,表面便會形成大量的鷹狀巖——場景的設立爲愛情主題提供了出色的襯托。

《逆世界》——這是一部跨越星球的愛情史詩,她昭示了人類心靈的力量能夠戰勝一切物質枷鎖和精神枷鎖,到達愛情的至純至美的最高境界。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4

以前沒怎麼看明白《悲慘世界》到底講的是什麼,但是今天看明白了!當讓阿讓從勞改場出來後,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心中有的只有憤怒和戾氣,而這些東西讓他的心被黑暗矇蔽,所以纔會把主教的銀器偷走,可是以德報怨的主教卻拯救了讓阿讓的靈魂。當時的讓阿讓一定非常的迷惑和不明白,爲什麼主教非但沒有追究責怪他,反而把燭臺也送給了他。於是後來纔有了一個活在悲慘的世界下卻擁有真正靈魂的人。

與《國王的演講》不同,湯姆霍伯這次搬上大銀幕的是大文豪雨果的作品,名著的故事大家都爛熟於心,但是作爲一部歌劇電影來說,還是太過於冷門,結果是,他攬蓋了奧斯卡的一衆獎項。2012年的時候,喬懷特也將一部名著搬上銀幕,以音樂劇的形式,《安娜卡列尼娜》,進影院的人們都抱有太大期望,但卻因爲過於舞臺化,還是稍稍有些失望的。所以我對這次的《悲慘世界》,稍稍有些懷疑。而進了影院看完,真心覺得,它是可以被寫入影史的高水準製作。

《悲慘世界》通過冉阿讓的後半生,將法國拿破崙統治的後期的各色人等和各種思想都展現出來,一片面包換來了十九年的牢獄生活,這就是所謂的絕望吧。全篇給我最大震撼的,是安你海瑟薇的演技,讓人震驚,而她也憑藉此片拿到了最佳女配的小金人兒,但是如果沒有蘇珊大媽的歌聲,她也很難達到這樣的演繹效果吧,I dreamed a dream, 海瑟薇一鏡到底,一面流淚一面歌唱,歌聲宛若一片厲風中破碎顫抖的殘瓣,如泣如訴,錐心處,氤氳着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無奈悲慼。

這部戲讓歌劇重新達到了巔峯,卻非常考驗人的耐性,對於只能聽懂中文的我們來說,看下來全篇是很累的,不僅眼睛累,身心都會很疲憊吧,可是,腦海中卻只剩下了“蕩氣迴腸”四個字。爲什麼會累呢?因爲音樂劇加深了影片的感情色彩,它讓悲傷更悲傷,激憤更激憤。

那個時代的法國,充滿着殘酷和悲憫,破滅的夢想、失落的愛情、生命的犧牲、痛苦的革命和一個人的自我救贖。其實中國的黃花崗也發生過這樣事情,而且結局也一樣,一羣學生因爲自己的理想和正義,紛紛涌上街頭,可是反抗的勢力永遠沒有鎮壓的勢力強大,無論他們創造了多麼偉大的歷史作用,他們都成爲了時代的犧牲品,這也是雨果所要呈現給我們所謂絕望的悲慘世界吧。

《悲慘世界》算不上是純正的好萊塢電影,它的製作方及主創中的大部分都是英國人,其嚴謹的藝術追求和深厚的古典文化氛圍使得電影的整體制作極爲精緻,其所呈現的華麗並不是單一方面的突顯,而是各個細節的完美結合。一是它的形式是電影、音樂和文學的三重結合,文學提供故事基礎,電影塑造影像魅惑,音樂加強情感力量,從而達到多方面的高度;二是它在造型、攝影、佈景等技術方面的極致細膩,打造了典型的視覺系的華美效果;三是它的演員融合了偶像與實力派的各路大牌,其整體表現收放得當,喜劇的誇張與悲劇的內斂有着很好的結合。正因爲如此,它才能在金球獎和奧斯卡頒獎季上大放光彩,並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這對於一部已經被改編了將近20次的作品來說實屬不易。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5

悲慘世界爲我們呈現了一部史詩般的歌劇電影!可以說,我看這部片值了。結尾處在廣場上的莊嚴激昂的畫面,我簡直有想站起來舉臂高聲吶喊的慾望。看這部戲之前,我以爲第一次看歌劇電影會不適應,以爲會像舞臺劇那樣畫面平淡。不是,我看到了很大部分面部特寫鏡頭,使我有一種感受是,非常的體貼的真實感。我真的覺得遺憾,中國怎麼就沒有人能拍出《悲慘世界》如此具有氣場、莊嚴、又是歌劇式的電影呢?

是怕我們中國人接受不了歌劇嗎?不,我第一次看不僅不會抗拒,反而感覺片中許多場景因爲現場的演唱而更突出了所表達的意思,而更具有力量。因爲影片所講述的背景正是19世紀法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青年志士心中的壓迫、被奴隸、對正義與自由的嚮往,滿腔熱血,化作如猛虎下山的咆哮,齊聲合唱震撼山河。

影片開頭不久,冉阿讓出獄受盡衆人白眼,淪落遭主教救濟,夜晚偷走主教的銀器,被警察抓住,不料主教竟說銀器是送給他的,從而挽救了他。主教的言行開始令他懺悔,場境是站在山巔的一角,不斷地叩問自己:主教是神派來拯救他的聖人,他決定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配以瞬間拉開場景的鏡頭,直抵雲霄中耀眼的陽光。

我沒有看過原著雨果的《悲慘世界》,我知道電影很難與文字作比較,鏡頭要做的是一眼、一個畫面要帶給觀衆的觀感,而文字肯定描寫得更詳細完整,一呼一吸都能做到映入你的心中,鏡頭要帶給你們的是衝擊感。我覺得歌劇式電影非常整體地把悲慘世界帶給觀衆,它克服了舞臺劇的單一枯燥的場景,強化了飄浮時代,國家與個人命運在革命動盪中的境況。

戰爭、奴隸、食不裹腹的貧民、爲生存被迫出賣貞操的芳汀、市儈奸詐的房東夫婦、忠貞的警察賈維爾(直到最後被冉阿讓放過,而動搖對天職的忠貞,最後站在矗立的城牆邊,縱身墜入滾滾的湍流中。)、柯賽特與馬利尤斯的邂逅相戀、滿腔熱血號召發動革命的正義青年……

兩個半小時的影片中間不會讓你有悶場,情節緊湊,高潮迭起。冉阿讓的懺悔彷彿就如同我們每個人懺悔,我們都是渺小的個人,我們曾經不斷的犯錯,我們曾經豪情萬丈、理想豐滿,我們曾經深陷又掙扎,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還在不斷地重複舊路,我們還在不斷地犯錯,我們不可原諒,我們美好的一切彷彿早已遠去,永不再來,我們孤單影只,匆忙恐慌,爲五斗米而賤賣尊嚴,我們不斷追問自己,心中的嚮往是否不再,希望是否已凋謝,我們要追求什麼?我們曾經的夢想還有沒有努力去追逐過、實踐過?

這幫熱血青年懷着祟高的理想,爲實現自由、沒有壓迫、沒有戰爭的未來而就義,但其實他們只是追求最基本的權利,他們在追求可以公平競爭,人人平等,能保障生存的環境。國家是因爲人而組成的,是爲服務這個國家裏的的公民的,如果它連最基本的人權都無法保障,那百姓就會奮起推翻它,建立一個保障百姓的國家。正義彷彿就渾然天成,它是人們立世的底線,用以區分醜惡與黑暗,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量。

這部片彷彿是對自己的叩問,彷彿是對自己價值觀的修正。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6

之前沒有讀過《悲慘世界》這本書,沒有看過它的音樂劇,但在老師跟我們播放的前幾天在街上看到這部電影的宣傳海報時,就非常想去看(後來因爲沒時間而錯過了)。父母不解,我說我最近就是特別喜歡看悲劇點的東西,尤其是那種社會的問題帶來某個人身上的悲劇。有這種想法是因爲這段時間一直很迷《飢餓遊戲》這套書,講的就是由於政府不良的統治,導致各區人民難以生存而開始起義,政府爲了制止這種情況,於是就從每區每年選出兩名青少年,一男一女,共二十四位,在戰鬥場裏拼搏至死,最後只有一名勝利者。這部書就是就是揭示了戰爭帶給人們身體與精神上的痛苦,還有造成的悲劇。因爲以前很少受到這樣的震撼,它讓我認識到自己生活的世界有多美好。看了那些悲劇人物後,自己面對的許多困難好像都不算什麼了。但這套書帶給自己的震撼比上世界名家雨果的名著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感謝我可以看到這部電影,它實在是太震撼人心了,比我預測的還要好看首先說電影一開始的場景與音樂就給了我深深的震撼。那些囚犯們在海浪的拍打下艱難的拖着船,一句句低沉卻有力的“look down”表現出了他們心中的怨恨、不滿,但卻又無奈。這部電影要是不是音樂電影,角色們的心理和情感還真就不能表現的'如此淋漓盡致。音樂相對文字,確實能帶給人們心靈上更好的溝通與觸動。

同開頭,電影中的幾次羣體歌唱也給我留下深深的印象。被關起來的百姓,滿大街由於飢餓而乞討的乞丐,“look down”這個旋律總是在我腦中揮之不去,每次聽到都可以感受到那些百姓心中那憤怒的火焰在熊熊燃燒,那同時蘊藏的力量也讓人驚歎。但苛刻的法律讓那些貴族與官員、警察幾乎失去了憐憫心。

然後再說說主角們吧。冉阿讓那顆由於長期被人們唾棄而變得堅硬的心,再加上對生存的渴望,在教父收留了他後,還是想偷走銀器。但在被抓住後,教父幫他圓謊,震撼了他的心,在短暫的糾結後,終於被感化了。他要爲自己贖罪。他的世界也因有了柯賽特而變得有了些許依靠,些許幸福。爲了她,他做什麼都行,因爲是她讓他的世界變得美好,有希望,有了愛。最後他在教堂終於被芳汀接走,一起去到那幸福的天堂。他們的這一生過得都太過艱難痛苦,顛沛流離,只有死後才能安息。看到這兒,眼淚止不住的留下來。

芳汀也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她的命運實在是太悲慘了。被背棄,艱難地撫養着孩子。但就算是在如此艱難的處境,被糟蹋地嚴重的她,不得不說,還是有着常人沒有的氣質。也許是那強烈讓孩子活下去的決心,也許是曾經幸福的生活,也許是曾經夢想過的美好生活,讓她的心靈與衆不同。那首《i dreamed a dream》,每個字都足夠讓人心碎。“i had a dream my life would be so different from this hell i’m living.”曾經的夢有多麼美好, 如今的生活卻如地獄。骨瘦如柴的芳汀,終於在把女兒的託付給冉阿讓後,離開了這地獄般的生活,升入天堂。

沙威開始雖看似是個鐵心腸的角色,但如冉阿讓所說,他也只是在進他的職責。從小就被嚴苛的法律與監獄的環境所薰陶,有一顆鐵石心腸也不是他的錯,其實他也是悲慘的不是嗎?但這鐵石心腸也不是鐵到了底,他還是一次次地被人性所感動,救贖。兩次可以輕易地殺死冉阿讓時,卻因爲對無辜者的同情與對冉阿讓不顧自己而去拯救別人的舉動的感動,放下了槍。也許他被一次次的感動後,也意識到了人性的偉大,意識到了自己以前的錯誤,所以自殺。引用一位網友的話:“因爲他是個值得欽佩的男人。到了最後,道義與職責在碰撞,他不得不選擇一條不歸的路。放走了冉阿讓,他無法面對自己。但是如果不放走他,他無法面對良心。他作出了選擇,卻背叛了自己。 在我看來,這是沙威的偉大之處。”再想想看他看到起義隊伍中犧牲的小男孩時,儘管他曾經讓自己暴露身份,但還是由於對這個幼小生命的勇敢犧牲感到無比敬佩與惋惜,把自己的徽章別在了他的胸前。

柯賽特的生活與所有人比起來是最幸福的。她遺傳了母親所有優點,精緻的面孔,與衆不同的氣質,包括童年時保存的對美好生活希望……她與馬裏尤斯也是唯一能在塵世獲得幸福的人。的確,這部電影需要這麼個“花瓶”,只有她的幸福,能讓芳汀安心離去,能讓冉阿讓贖回他的罪過,輕鬆些地離去。同時,馬裏尤斯的存活也給革命之火留下了紀念,讓艾潘妮得以在生命最後一刻獲得盼望已久的幸福。

其他許多人包括調皮卻敢於在關鍵時刻犧牲的小男孩,被諷刺的黑心的餐館老闆與老闆娘等等,都被完美地呈現,爲整個作品的成功做了大貢獻。

再說說電影內容以外的事。據說這部電影在其他地區廣受歡迎後,在中國大陸的票房卻不盡如人意,可能我們對純文學的重視度還是需提高……

另外讓我驚訝的是,得知這部電影的聲音都是現場錄製,演員全都是憑真實唱功邊演邊唱。不得不驚歎於他們各方面的實力時,也想到中國這樣又能演又能唱的,真正厲害的實力派的藝人好像挺少的……翻拍經典不成功的好像蠻多的……當然這只是個人想法……但這種非商業性的電影,與純實力派藝人的確需要鼓勵,而不是隻追捧一些花瓶……

看完整部電影,一股對原作者、導演、演員、所有工作人員的敬意油然而生……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7

一部哲學教育影片。主人公,蘇菲,一個將滿15歲的初中生,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與疑問。喜歡和她的好朋友聊些生活中的哲學問題,比如'小鳥有沒有思想'。然後,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信,只有三個字'你是誰?',起始以爲是愛慕她的男孩子寫的,但後來才發現時一封沒有來歷的信。後來她又陸續收到了好幾封信,還是疑問'世界從哪裏來?''生命最重要的是什麼?',其實,作者是借這種形式來把我們引入哲學的殿堂,從最簡單的哲學問題入手。

在鄰近蘇菲生日之際,蘇菲收到了一份禮物,是一張影碟。她在媽媽睡下後,偷偷地觀看。這時候,她的哲學老師纔在影碟中現身,他叫艾伯特諾克斯,在影片中,他把蘇菲引入古希臘,讓蘇菲瞭解了大哲蘇格拉底死亡的經過,蘇格拉底讓很多人正確地思考,這得罪了很多人,於是,大家投票決定殺死他。本來蘇是可以逃跑的,但是他沒有,他說,可以殺死我,但是殺不死批判性思維,於是安然地飲鴆酒而死。

第二個人物是柏拉圖,他是蘇格拉底最得意的學生,他繼承了老師的思想並將其發揚光大。諾里斯向蘇菲介紹了柏拉圖最著名的影子理論,即'洞穴之微笑',柏拉圖認爲,'所有事物本質上都是永恆想法的影子,但是很多人都滿足於虛僞的影子,他們就像洞穴人,從牆上看到影子,但是從不問自己,什麼創造出影子,他們不敢離開洞穴去發現太陽或真理。不敢發現裏面真正的含義。'

影片第二節的名字叫'進化',主要講蘇菲思想的進化過程。老師諾克斯引領蘇菲進入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亞里士多德認爲'藝術和哲學有很大的聯繫','所有事物本質上都有一定的形態。世界分爲不同的物質,沒生命的東西,有生命的東西。植物、動物和人類。只有人類能進行哲學探索、思考、反映事物,這就是人和動物的區別。''任何事物本質上都有固定的形態''藝術家把他的一生奉獻給虛幻的東西,但是他卻能看到本質。哲學家是藝術家的兄弟。'就像一塊普通的大理石,雕塑家能把它雕成一位純真的少女,在雕塑家眼裏,雕塑品就藏在石頭裏面,石頭就是虛幻的東西,而雕塑家能從虛幻中看到隱藏的本質。

老師後來又帶領蘇菲去中世紀,告訴蘇菲'知識就是力量'。介紹了兩位中世紀的哲學家,女哲海德格,她和蘇菲一樣,從小就開始思考哲學問題,她是羅馬的音樂家,爲羅馬教樂作曲,她覺得'人類的神性能在音樂中表達出來,所有的藝術都如此'。還有托馬斯阿奎那這位大哲。老師告訴蘇菲,她名字的含義就是'智慧',哲學就是追求智慧的一種過程。

整部影片以這樣的一種方式,向我們介紹了哲學搖籃雅典的三位大哲學家,然後又是中世紀(小說的介紹更爲全面,電影只是節選了一部分),蘇菲所到之處,灑滿了人類智慧的光芒,凝結着人類文明的精華。它是一部哲學入門的啓蒙書,是啓蒙影片,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了那些偉大的哲學家爲人類哲學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而'我是誰?''世界從哪裏來',更成爲了每個時代,愛好哲學的人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我們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元始。我們需要知道我們是誰,爲什麼會存在。洞悉哲學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問哲學的問題:我是誰?世界從哪裏來?有時候,我們以爲對自己足夠了解了,但其實我們對自己的認知還是淺顯的,片面的,偏執的,並在潛意識裏面將一些自我給矇蔽。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並且值得一直去思考玩味的問題。一位印度的大哲說過'認識你自己',客觀地認識自己,進而去認識這個世界,會有異乎尋常的發現。這樣做之後,我們再看到的自我和世界,就是舊時自我和世界的深層內像。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8

好片都是看完之後感想如鯁在喉,不知先從哪個突破口噴薄而出。

如果蘇菲的世界只是一部穿越+歐洲史概論,那麼它絕對不會如此火爆。

在我沒有睜眼看世界的時候,我一直以爲只有我會思考現實與虛幻這種不着邊際的玩意,在第一次接觸周莊夢蝶時,驚喜的發現,原來幾千年前就已經有了同好,當蘇菲的世界裏第一次提到那個夢到蝴蝶的中國人時,我欣喜的叫了出來,原來,同一個思想可以散落在天涯的各個角落。

總會做這樣的一種夢:夢裏以爲自己醒了,實際上還是在做夢。甚至是一個夢套一個夢再套一個夢。長大了便想:我怎麼知道我現在是醒着的還是在做夢呢?

我做夢的時候也會有感覺,能觸摸到鋼琴的冰涼,糯米餈的甜美,那我是不是現在一直處於一場無始無終的夢境,宛若愛麗絲仙境一樣呢?

於是我害怕了,怕自己睜開眼睛清醒的時候,發現自己做了一場曠世的夢,睡美人睡了三百年會有王子吻醒,而我可能卻發現自己已經垂垂老矣,而且馬上就要死去。

於是我問了許多人這個問題,答案不一。其中有一個人告訴我,其實你研究你是醒着還是做夢都沒有什麼意義,該怎麼過還怎麼過吧。另外一個人告訴我,你去看蘇菲的世界吧。

當電子書在手機裏靜靜地躺了好幾個月之後,偶然發現原來有電影,偷得兩日時間,被迫斷斷續續地,終於在昨天晚上熄燈之後獨自一人坐在小本本前看完了。

典型的歐洲文藝片,不管是瑞典語還是挪威語,這種上揚的語調很有意思,小演員很清新很精緻,音樂很好聽。

最開始,只是抱着順一遍哲學史的心態看看,雖說是基本上都知道的事情,但是還是看得很着迷。只是始終不明白戰場上的上校究竟是何許人也,以爲是蘇菲的父親,直到下半部才知道真相,於是開始愈發的興奮。

想起自己曾經寫過一篇小說,是關於自己一邊碼字一邊和WORD的對話。寫着寫着我就覺得已經不是我賜予WORD思想,而是他真的在和我對話。

下半部,終於明白爲什麼最開始要問我是誰,世界從哪裏來。本以爲只是討論最基本的哲學問題,後來柳暗花明。亦或許作者就是爲了詮釋這兩個最基本的哲學問題而設計的劇情。

曾以爲哲學家都是瘋子,縱然不是誰在樓頂上吼一嗓子我是誰我從哪裏來就是哲學家了,但是我等無法脫俗的人是縱然無法踏入那篇神聖之地的。

記得看過一句英文,寫的很是精闢優雅:Fantasy and reality are never the twins shall meet。

正是因爲現實和虛幻有了重合,纔有了悖論,纔有了蘇菲的世界。

在作者一手打造的異次元空間裏,我們看到了客體如主體一般有了自己的思想,彷彿或者就是有悖常理,但是細究起來,又爲什麼不會呢。就好像我小時候總是在想,爲什麼我不是一棵電線杆或者一隻小鳥,而是我呢?爲什麼我會思考這些事情呢?難道電線杆和小鳥不會想自己爲什麼會是一棵電線杆和小鳥而不是一個人麼?

蘇菲覺得自己絕對不是一裘皮囊外面鑲了個名字那麼簡單。倘若放在現實世界的人來說,這是個嚴肅的哲學問題,但是她所處在的虛擬世界裏,決定了她不僅僅是在思考一個形而上的問題,而是關於自己命運的深刻思考——我原來只是別人筆下的一個人物,而已(嗎?)所以她後來在爲了自己的命運而奮鬥,最終,證明了自己其實只是一個意識,而不是一個物質這樣的唯心觀點。

當看到他們坐在現實世界裏卻不能爲真實的人所看見時,我想起了《靈異航班》,也是關於生與死兩個時空重合的故事。安妮海瑟薇在一次次的發現那些靈異事件之後,最終,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已經死了,而周圍的人跟她一樣也早已死去。只是參照物都是靈魂,所以不覺自己早已不在人世。

當電影邂逅心理學時,我們看到了《美麗心靈》和《搏擊俱樂部》。

當電影遇到哲學時,作者爲蘇菲架空了一個意識的世界,讓我們就以哲學本身爲交通工具,經歷了一場歐洲哲學史之旅。不得不爲這位中學老師深入淺出的精妙構思而拍案叫絕。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9

這幾年,我因爲偶然的機緣回憶起小時候自己的若干臆想,嘗試着向他人描畫。

第一, 我覺得此刻的自己是活在一段記憶當中的,而真正的我自己,必然正端坐在桌旁,雙手托腮,回憶往事 ,回憶記憶裏的這個我。

第二,我們如何分辨自己是處於“人間”。人類在毫無參照標準,或者說“人間”以外的宇宙毫無瞭解的情況之下,憑什麼把死去的人定義爲“死去”,把出生的人定義爲“出生”。或許我們這裏纔是煉獄。每一個出生的嬰孩是在另一個“人間”死去之後被運輸到這裏來開始另一段體驗。我們處於但丁構想的那個上寬下窄漏斗形九層地獄,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是處於第幾層的。

後來我在若干閒書裏偶然地發現自己那些臆想居然都有對應的哲學觀點。比如多元宇宙,心中竊喜。原來這樣也算哲學家啊。

電影裏的哲學家堪比建國大業中的男女明星一般繁雜混亂,甚至幾乎都是以一人一句名人名言的尷尬方式出場,電影本意想呈現的史詩效果走形成了中學生哲學入門大全。所以當莎士比亞在簡陋的街頭舞臺上向飾演哈姆雷特的年輕人指導那句TOBE OR NOT TO BE的臺詞的時候,觀衆席發出了一陣鬨笑。在笛卡爾溫柔的對蘇菲告誡“我思故我在”的時候,我鄰座的姑娘更是輕蔑地複述“我思故我在,伊剛。”我毫不費力地嗅出他那呼之欲出的潛臺詞“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笛卡爾,我是知道這句話的!”

所以我想在這個連讀書都是“有閒階級的消遣”的時代,既然關於哲學的探討總是難以擁有可以印在考卷上的標準答案。21世紀的大學生是有理由少煩惱哲學這樣無效益無利潤無名無意的問題,可以用這些寶貴光陰多做幾筆生意參加幾個社團掙些德育學分。只要在高考的時候記得在名人名言一欄填上“我思故我在”的出處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記住這個名詞一點也不難,就像記住四大名著初唐四傑揚州八怪一樣簡單。

我期待自己能選擇一條少有人走的道路,在生活裏偶爾走神的時候,思考表象之下的哲學本源。就像小時候那個不諳世事的自己一樣。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10

看這部電影主要是因爲看了書的評論才知道的。

書看了大概一半的時候忍不住上優酷看一下電影。一開始電影的情節都很熟悉,到了後來越來越不對勁,好像變成講歷史。可能哲學思想用圖像來表達是比較困難吧。

其實電影到了最後點出了主題,“我們是真實的嗎?”和“我們的存在意義是什麼?”。

小時候對黑暗很恐懼,基本上所有小孩都會有這種反應吧。睡覺的時候,看着黑乎乎的窗子,恐懼感佔據全身,忽然冒出幾種想法:我會死嗎?死了以後會是永恆的黑暗嗎?這是人生中第一次向自己提出的哲學問題。

沿着這個問題,進而思考怎樣纔可以永生,什麼東西是永恆的。想出了很多答案,思想、戰功、政績、名聲等等。所以在中學階段我都很喜歡看歷史名人的事蹟,如拿破崙、凱撒、彼得大帝,彷彿可以從他們的事蹟中得到力量。其實想深一層,內心是恐懼死亡恐懼虛無,害怕自己一生過後沒有留下什麼,就像一個匆匆過客一般不會讓其他人所記住。黃子華在棟篤笑《兒童不宜》中提到:臨時演員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出現。在攝像機裏面出現一下,就是完成任務了。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

高中階段喜歡閱讀一些哲理性的散文。那個時候經常都去學而優書店隨便翻翻,因爲學而優裏面的書都是挺有意思的,不像新華書店裏面賣的書那麼功利。這個時候主要思考生活的意義。我們活着究竟有什麼意義呢?那個時候因爲要準備高考,所以沒有深究下去,但是看過的散文一直都留在心裏,塑造了性情。

高考完,大多數同學都會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想幹什麼。雖然自己思考過類似的問題,可惜仍然沒有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一生可以爲之付出的事業。經過兩年的探索,終於都有點眉目了。雖然還不是很清晰,但是得出一個對於自己來說比較重要的結論,就是很多問題都是離不開哲學思考,是繞不過去的。大一的時候偶爾翻看了海德格爾的著作,完全是一個字也看不進去的,之後就對系統性地學習哲學產生無力感和挫敗感。大三上學期不知道爲什麼忽然想看哲學,但是不知道如何入門。後來在豆瓣搜索“哲學入門”這個標籤,就選了《你的第一本哲學書》來看,這個時候纔算開始對哲學感興趣,之前那些都是自發思考的,現在是自覺了。

主人公蘇菲是一個幸運的女孩,她在15歲的時候就開始系統地認識哲學這門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並且對哲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真的很羨慕她啊。如果我生在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或許我也會走上這條路。

雖然用所有時間來研究哲學對於現在的我來講是比較不合實際,但是利用課餘時間思考一下相關問題,閱讀名家的著作,對於自身的成長也是大有裨益。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11

週末,爸爸給我買來了一部新的電影,名字叫做《微觀世界》。總共有四張碟,我還只看了其中的一張,就覺得很有意思。

在電影中,導演利用電腦動畫,將一個個、一隻只小昆蟲變得非常可愛。尤其令人驚奇的是,裏面有很誇張的音樂,比如蜻蜓飛的時候,好像是直升飛機起飛的聲音,顯示它飛得很快;七星瓢蟲挑逗蒼蠅的時候,就好像是舞曲當中鼓點的聲音,果然蒼蠅就乖乖地跟着瓢蟲走了。

片頭的名稱都是法文,看不懂,也沒有翻譯,於是我給它們各自取了名字。

一隻蜘蛛看見一個可愛的瓢蟲,便編織了一張網,等待着瓢蟲“自投羅網”。可是瓢蟲卻像上足了馬力的車子,一舉將網衝破了。瓢蟲還去挑逗了一批蒼蠅,開始了追逐,把蜘蛛好不容易補好的網衝得七零八落。我把這部分取名叫作“可憐的蜘蛛”。

一隻蚱蜢躲在草莖上,利用葉子的慣性作用,惡作劇地把停在葉子上的螞蟻、瓢蟲等昆蟲一一彈飛。瓢蟲開始報復,把草杆子拉下去,結果把蚱蜢彈到了馬路上。我給它取名爲“惡作劇者的下場”。

屎殼郎在草地上滾着糞球,其中一隻卻滾着一個方的糞球。推了一會,滾來一顆乒乓球,於是他滾了一下球,但它立刻滾沒了影。屎殼郎追了過去,在路上他遇到了許多的圓球,但沒一個是對他有用的。當他被打回到方的糞球旁時,他似乎在說:“還是方的好啊。”我給它取名爲“糞球的故事”。

我仔細地看完了這些有趣的昆蟲故事,後來才發現這是根據小時候看過的另一部電影《昆蟲世界》(也叫《點蟲蟲》)改編的,不過加入了許多“惡搞”的內容,變得更生動了。

這部電影講述了昆蟲自己的生活,就像人類一樣。我們應該保護他們,讓他們快樂地生活。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12

“我曾夢想生活的模樣,可我現在身處地獄,與曾經的夢想判若雲泥”——題記

《悲慘世界》電影由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186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改編,故事圍繞一名獲釋的罪犯冉阿讓展開,着重描寫他尋求救贖的過程。十九世紀的法國,對於下層人民來說,無疑是悲慘的。而《悲慘世界》電影用濃重的色調和悲慟的歌聲完美展現了一個真正的悲慘世界:偏僻小城、黑暗監獄、嚴肅的法庭、陰暗的教堂、巴黎悲慘的貧民窯……濃重的色彩刺激着我的視覺,這一幅震懾人心的悲慘畫卷是令人難忘的。

主人公冉阿讓只因偷了一塊麪包給飢餓無比的外甥被判5年的苦役。假釋後,那張如影隨形的黃色身份證和“冉阿讓”這個名字就如深深烙印在身體上的隱形印記,使他的生活舉步維艱。他的骨氣使他站起來了,他不再是冉阿讓,他成爲了馬德蘭,用他的善良與才智,一步步走上更高的臺階,他成爲了巴黎市的市長……總而言之,作者通過冉阿讓的形象反映了窮苦人民的深重災難,揭露和控訴了當時社會的罪惡,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但整部影片令我最難忘的人,並不是冉阿讓,而是同樣悲慘,煢煢孑立的芳汀。她是偉大的,是堅強的,是聖潔的。她原是冉阿讓工廠裏的一名女工,擁有令人羨慕的美麗頭髮和潔白的牙齒。她的一生是悲慘的,她的命運的慘絕人寰的。她淡淡地唱出的那首《IDreamdaDream》引發我無數遐想。或許芳汀也曾擁有那些美好的時光,在那一個樹影婆娑的盛夏,人們和善溫柔,她的美好在她的身旁。在那個落了葉的秋天,她的美好離開了她。之後,她被拋棄、被嘲笑、被討厭、被怨恨,但她還一直在心裏保留着希望,她的心臟還不甘心放棄跳動,縱使夢想幻滅,縱使墜落深淵,她還依然咬牙堅持,爲了她深愛的女兒珂賽特。她是折翼的天使,她是神聖的仙女。飾演芳汀的演員安妮·海瑟薇悲愴的面部表情,將那個夢想破滅的失意女子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夢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悲慘的世界絕情地扼殺了芳汀的夢想,使她身處地獄,與她的夢想判若雲泥。芳汀曾有夢,有夢的人是快樂的,但生活在那樣一個顛倒黑白的世界中,必須認清現實。而夢想的實現,如同笑話一般。整首歌最後一段,使我們看到猶如地獄般的社會,撕碎了芳汀所有夢想。這是芳汀無聲的控訴,又何嘗不是她來自靈魂深處的吶喊。

我也曾遐想過,若我生活在那樣一個悲慘的世界裏,也許我會早已放棄對生活的希望,每天過着行屍走肉的生活。也許我不會有夢想,更不會爲了那份美好得不真實的夢想而堅持。因爲夢想會被那個世界撕碎,那個世界會讓你的夢想蒙羞。我甚至不敢想象。我們的世界,有溫暖的人情,有公平的社會,也許它是芳汀夢想的生活的模樣;沒有戰爭,沒有硝煙,沒有苦役。我們能擁有自己的夢想,而這些美麗的夢想不會被現實扼殺。我們能夠有夢。

生活在如今美好世界的我們,應該倍加珍惜現在的生活。同時,我們也需要仁慈、善良、勇敢堅強。只有這些,才能使我們的世界變得美好,每一個人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13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這本書是當代作家路遙用六年的時間成就的一部名著。作爲路遙作品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長篇小說,全文細膩地描寫了七八十年中國城鄉生活。以孫少平等人物代表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紛繁地交織,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我很喜歡路遙的出發點——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裏有一羣不平凡的人。是這羣不平凡的人組成了這平凡的世界,讀完這本書後人的靈魂也許得以淨化,也許還會改變你現在的很多想法。

最讓我賞識的是,從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作者給我們引發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們怎麼去生活,和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和思考,書中多次提到對人生的贛臺,這可能是這本書的深邃所在,也是這本書的精華。

這是一個喧囂浮躁、道德危機的時代,每一個還擁有夢想並在追夢的人們都該再重溫《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儘管命運那樣的不公,儘管社會有那麼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夠不屈不撓、艱苦奮鬥、勇往直前終能獲得最後的成功。每一個正在虛度生命的人們都該讀《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珍惜。

其中穿插的交錯複雜的故事。孫少平是幸福的,因爲有田曉霞的出現。即使他們最終不能在一起,他們都是幸福的。這也是孫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一點,他遇到了田曉霞。然而,現實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愛呢?對於很多人來說,孫少平的愛情是讓人羨慕的。

《平凡的世界》對我的影響也許我現在還無法預測,有一點是肯定的,它給予我一種來自靈魂的震撼。它改變了青春時期的我。我的思想,我的行爲,我的態度。真的是無法言語,只記得那段時間自己好像很麻木,就像回到了那個時代,內心充滿着各種幻想。我開始變得多愁善感了,我感覺世界是多麼的美好。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14

開頭夜晚裏冉阿讓走投無路,最後敲開了神父的門,神父出乎意料地像貴賓一樣款待他,用最好的飯菜,唯一的銀餐具招待囚犯冉阿讓。冉阿讓卻在深夜裏將銀餐具偷走,神父不僅沒有責怪他,還一口咬定是自己送給他的,還給了他兩個銀燭臺。這成了冉阿讓改過自新的轉折。

神父的那一句Live is to give,not totake。深深感化了我,他用自己的銀餐具,贖回了冉阿讓的靈魂,讓他成爲了一個善良的人。這就是神父的境界,慷慨,不會去責怪,而是用愛感化了冉阿讓冰凍的靈魂,如果他也像別人一樣將他送進監獄,那麼冉阿讓還是那個無惡不作的壞人,故事也就到此結束了。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像神父一樣,少一點責備,用自己的愛對待每一個人,讓世界多一點感動,少一點仇恨和黑暗。

學會變通電影后面沙威抓住了冉阿讓,可他在前面冉阿讓救他於危難之間意識到了冉阿讓已經從之前的囚犯變成了一個慷慨善良的好人,他釋放了冉阿讓,卻因爲自己執法公正的信念而選擇投河自盡。

沙威所秉持正義限制在了法律當中,過於死板。而冉阿讓的種。種善行讓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觀念,最後選擇了自殺。也許他不是一個壞人,只是沒學會變通,只是死板地執行公事並且過於固執。我們也要在生活中學會變通,多方面地傾聽別人的意見,不可固執己見。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15

電影《正正的世界》它是一部講述一名先天性頸部肌肉萎縮的留守兒童的勵志故事。劇情中的小主人翁正正是一個被上帝疏忽了的孩子,出生在一個貧瘠的小山村,家境貧窮,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寄居在鄰居家生活,飽受寄人籬下之苦,幼小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便離家出走,流浪到父母親打工的城市,去茫茫人海中尋找自己的父母。一個身無分文的孩子,流浪在街頭巷尾,飢寒交迫,顛沛流離。許多,常人無法承受的歧視與不屑,他默默承受,因爲,他相信他一定能與父母相聚。正是他內心的堅持,給了他無限的決心與毅力,讓他不顧一切地往前走。或許,孩子緣命不淺:或許,蒼天有眼;或許,人間尚有餘溫。千百次的冷漠終於換來了一些溫暖的面孔,他身邊的好心人也漸漸被他的勇敢與無懼而震撼。一個,兩個,開始向他張開了敞開了雙臂,給了他一個溫暖的懷抱。讓他在絕望的黑暗中,依然可以窺見一縷輕柔的曙光。幾番周折,終於在好心人與社會的鼎力相助下,與父母在他鄉團聚。

我是特意打車從佛山到廣州影劇場去觀看這部電影的,其一,他是我們平江人,是一位蟄伏在演藝圈中很久很久,卻又一直默默無聞地在做一件事情的人,它把藝術當做生活的一部分,用心深入到生活中去,去爲那些沒有人看管的老人和孩子尋找活下去的希望。他希望透過銀幕,能讓更多的人去關愛孩子,尤其是留守兒童。其二,我曾是四個留守兒童的媽媽,我知道一個媽媽想念家中的孩子的那份不爲人知的煎熬。我更知道,孩子眼巴巴地站在村口的路上,多少個清晨與黃昏,任別人怎麼勸阻,也不願意挪開他們的腳步,他們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渴望與不捨。這是我和孩子們的一個心靈樞紐,這裏有太多的悲歡。這個路口,讓孩子的心靈無限延伸,從此岸到彼岸......

我趕到劇場的時候,電影接近尾聲。銀幕上,短暫的畫面,深深觸動我的內心,一個歪着脖子的孩子,四處張貼傳單,尋找媽媽。因爲自己身上沒有可聯繫的設備,只能每天每天到一個固定的叔叔那裏去打聽消息。這份天真與無助,非常人可以想象。一個孩子,食不果腹,面臨着各種生存危機,依然,不放棄尋找的念頭。或許,勇敢兩個字,只能用於外在的褒獎,現實中的正正,除了媽媽,已無去路。看着這個面黃肌瘦,歪着脖子,全然不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有多大,全然不知道前路上究竟有多少的坎坎坷坷,溝溝壑壑。彷彿,這個世界是一個莫大的透明裏,裏面只有他和他的媽媽,他只要用力一點,再用力一點尖叫,媽媽就能聽到他的聲音,直到聲嘶力竭。這之間的一舉一動牽動多少人的內心,多麼的催人淚下,全場淚奔,一片譁然。

我很慶幸,我還是抓住了《正正的世界》首映的尾巴,從結尾的部分,我能聯想出整部電影的劇情變化,之間的遞進關係。更慶幸能近距離底接近劇中的演員,編輯,與導演。聆聽他們的心聲。主演文祥,爲拍攝這部電影花了整整幾年時間,因爲拍攝難度之大,成本之高,幾乎到了變賣房產的地步。爲蒐集更多的真實素材,文祥深入各種留守兒童的家庭與學校,與孩子結緣。做了無數自助孩子的工作和事情,他把全部心血用在孩子的身上。當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一線明星的當今大環境裏,他想到的不是自己名與利,而是,如何,通過自己的一個小小的作品去幫助那些孩子——留守兒童。同樣是未來的希望,爲什麼他們不能和同齡的孩子一樣,有一個溫暖的家,有一個歡樂的童年。究竟是誰錯了??是孩子出身錯誤?是父母錯了?還是社會錯了?現實就這樣赤裸裸地擺在每一個人的眼前,引入深思,給人以啓示,給人以反省。

一直以來,我不談論這個話題,不想碰觸,也害怕碰觸。當有人談及的時候,我故作雲淡風輕,“我的孩子不也都長大了嗎?”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明顯感覺到內心的沉重,許多打了皺褶的往事並不能讓我能在淡淡的一笑中釋懷。太多來自孩子的眼神與無意識的交流中,那份童年的憂傷,那份離開媽媽的苦澀,那些藏得很深的畫面,會不同層次鋪展開來,青刺般地扎進我的胸口,讓我揪心的疼。記憶最深的一次,是孩子的班主任老師強烈要求我把孩子接到身邊管教,迫於無奈。我只好把孩子帶到廣東佛山來就讀。一次與孩子散步,從孩子的神情中看得出他的滿滿的幸福感。我故意問他:‘跟媽媽在一起,開心嗎?’孩子脫口就說,"現在放學不要去撿破爛了!”我的心一陣緊縮,“誰讓你撿破爛了,媽媽沒給你生活費嗎?”孩子苦笑着:“我是有,但是身邊的其他孩子沒有,他們眼紅你,就要捱打。”經常被一些大孩子帶着去撿破爛,賣出去的錢給他們,自己的錢就可以偷着用。”“有一次,班主任老師桌子上放着錢,另外一個同學要我去拿出來,我不敢,結果他幾個一羣把我攔在回家的路上,輪番的推我,用腳踢我。”我被這些聞所未聞的經歷所震撼,我真是罪孽深重,我再也移動不了腳步。

或許,生活並不容許我們完全還原它的本來面目,有時候,它需要那麼一點自欺欺人,你才能應對比自欺欺人更難堪的現在。常以爲可以把這些過往的心酸藏起來,藏到任何風煙也無法觸之的高閣。

可是,影片結束的那一刻,我再也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淚水如潮涌般衝開了我情感的閘門。孩子們的每一滴淚花,每一個笑臉都直抵我柔弱的內心,屏幕上的孩子,正是過去我的孩子的縮影,也是千千萬萬留守兒童的縮影。我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拷問自己。“如果時光能倒回到原點,我還會作同樣的選擇嗎?如果我陪伴好了孩子的童年,孩子會找不到未來嗎??”只可惜,沒有那麼多的假設可供我無限的取捨,人生的劇本容不得我輕易改寫,我必須要帶着這樣的遺憾,這樣的痛。這樣的愧疚前行......

這是一部值得期待的電影,這裏是無數孩子心聲的凝聚,這是無數背井離鄉的父母最敏感最揪心的心靈之痛,這份無痕的痛·,任再多的歲月走過也無法結痂脫落。這更是無法一刀切的社會問題。它道出了孩子內心世界的空虛與孤獨,它道出了父母的辛酸與現實的殘酷。同時,也喚醒一些迷茫的人們。切莫忘了家中需要陪伴的孩子,父母在給予孩子們生命的同時,也給了他們全部的希望,我們不能因爲生存,活生生的把孩子的希望掏空。孩子們,是如此的渴望一次重逢,是如此的渴望再見一次爸媽面孔。哪怕,再多的滄桑,再多的沮喪,再多的失望。

《正正的世界》,除了影片本身的可觀之外,具有超強的時空意義與現實意義。從藝術的角度上講,他用最直接,最通俗的方法展現的時下留守兒童最真實的情感,用詩意一般的畫面去講述一個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內容真實,豐滿。劇情中,巧妙地安插的每一個人物,都有着特定的意義,都是現實中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化身,或冷漠,或熱心,整個故事曲折,悽美,感人。

《正正的世界》,最動人的一句臺詞是:我們不要爲了孩子的未來,而忽略了孩子的現在!”簡簡單單的幾個文字,卻是如雷貫耳,振聾發聵。我相信文字背後驚人的力量,一定會響徹全名族,乃至全人類。

無論是作爲一個普通的母親,一個純粹的影劇愛好者,還是一個單純的文字愛好者。我都覺得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勢在必行。只有全社會都來關注他們,從家庭到學校,都能讓他們幼小的心靈有處安放,心,不再茫然,不再遊移,纔不會孤獨,不會害怕,不會無端給家庭和學校添亂。只有孩子們的心安了,父母的天空纔會萬里無雲。

也許,孩子很單純,歲月於他們,不過是一紙泛黃的日曆,翻過去了,留不下任何痕跡。可是,對於父母,那些分分秒秒飽蘸着青春走過來的年華,就如同一幅清晰的畫卷,一件一件,一層一層,被打包,收納,藏於記憶的心間。惟願,我們老去之後,驀然回首之間,發現正挺立在你身邊風華正茂的他,她,不是曾經的“正正”,我們無憾於他們·,這或許是我寫這部觀後感的初衷。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16

說實話,我一開始還真沒怎樣看懂,還以爲是紀錄片,實在是領悟潛力不行啊。

其實從電影標題中就就應能推斷出一些東西了,既然敢說是某某某的世界,那要麼是爲一個人單獨安排一個外在世界,要麼就描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這部電影開頭看起來並不像描述一個人內心世界強大的,那答案顯而易見了,當然,楚門的內心世界在影片中肯定是涉及到的,沒有對他內心世界的展現,楚門就不會發現自己被困在那個人造的世界,更不會走出那個世界。

劇情就應不復雜,但這種題材或者說是這個故事卻給人一種極其新鮮的感覺,就好像是真的發生過一樣,這也是我一開始以爲是紀錄片的原因。如果一個人在一個封閉的而周圍全都是預先安排好的演員中活上30年,讓全世界觀衆每一天24小時看這個人的一切生活,如果不出意外甚至能從出生一向看到死亡,那是一種什麼情形呢?我明白雖然並沒有多少人願意當楚門,但卻有不少人期望有人能記錄下自己的一生,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享有這種所謂的特權的。

我想如果沒有楚門對真相的苦苦追尋,那這部電影的魅力肯定會大打折扣,淪陷到一出不折不扣的真人秀。楚門的這種執着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想去斐濟找自己心愛的女人,而正是這一原因導致他發現了自己世界的祕密,最終走了出來,離開了楚門的世界,走向了更大的人類世界。

在楚門走出門的那一刻,除了導演和劇組人員外,所有人都在爲楚門歡呼喝彩,很顯然他們是支持楚門這樣做的,他們期望看到的是活在他們周圍的楚門,楚門那走出門的一小步就好像人類在月球上邁出的一小步,從此楚門有了一片嶄新的天地。

當然,從這部影片中還能看到很多東西,例如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演員,雖然不像楚門的世界中的演員聽從導演的統一調度,但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主角的。還有一點就是,楚門的世界只是人類世界的縮小版罷了,放大來看,其實我們人類也像楚門一樣活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裏,不明白有沒有更高智慧的生物在對我們進行全天24小時的錄像,想起了《黑衣人》中的場景,地球在外星人看來只是一個彈珠罷了,外面的世界,大千世界其實永遠都沒有盡頭,沒有什麼天涯和海角。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17

其實,在觀看了很長一段時間後才明白了這部電影大大概劇情,看完整部電影后對這部電影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不管是不是正確的合理的,但一千個人心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與評價,下面是我對這部電影的一些觀點。

楚門從一出生開始,他的命運就被一個電影製作人控制了,他的一舉一動都是暴露在衆目睽睽之下,完全沒有他的隱私,成爲了大衆娛樂的犧牲品。他30年來的點點滴滴,他身邊的一切,他的朋友、戀人、甚至是父母,都是假的,都是演員所扮演的,楚門就是生活在一個完全虛假的世界裏。而造成這一切的

罪魁禍首就是電影製作人克里斯托夫,他就是爲了利益,爲了收視率而控制了楚門30年的人生。

看這部電影有幾個情節是我感慨最多的。一個是楚門父親的死,一個是楚門從小到大的朋友馬龍,還有一個就是楚門的心傷人席維亞。

楚門父親的死,給楚門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陰影,使楚門陷入對水的恐懼和深深的自責中,他一直都認爲是自己造成了父親的死,對父親的死感到內疚,也很思念他的父親。這種陰影伴隨着楚門從小到大的人生中,而這一切只是爲了故事的發展和收視率而精心製作的騙局,真的是感到氣憤。

楚門對席維亞一件鐘情,而席維亞也對楚門有好感,她試圖告訴楚門真相,卻被克里斯托夫的工作人員趕走。可以說席維亞是支撐楚門最後想找到真相,離開小島的力量,她給了楚門離開的勇氣,也一直在默默的爲楚門加油。楚門和席維亞是這部電影裏最有人性光輝的2個人物。

馬龍最爲楚門最信任的朋友,伴隨着楚門的成長,可他同樣是演員歲扮演的。當楚門把自己的疑惑告訴馬龍時,其實馬龍也是有所動搖的,但他還是在克里斯托夫的命令下,對楚門說了謊。其實這也是映射到現實的,現在很多人都是爲了各種各樣的利益,而欺騙自己的朋友。

利益和虛假是這部電影裏最大的特點,電影製作公司爲了利益就這樣殘忍的控制了一個人幾十年的人生。楚門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虛假的,唯一真實的就是他和席維亞之間的感情。爲了利益似乎一切都可以犧牲,似乎一切都是那麼的微不足道。

不管怎樣,結局是美好的,楚門終於離開了這個虛假的世界,找到了通往自由的路,爲楚門喝彩!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18

週四上午的課上老師推薦我們看《悲慘世界》,結果晚上的課上老師就給我們放了這部影片。看完這部影片不得不說它真的不錯,不愧是獲得了很多獎項的影片。這部影片的前身是同名歌舞劇,根據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相信大家對這個故事的情節都很瞭解,那麼我們就跳過對情節的介紹來談談其他的吧。

這部影片是一部歌舞片.我看過的歌舞片並不是很多,記得初中的時候在央視電影頻道看過歌舞片《紅磨坊》而且印象比較深刻。歌舞片不同於其他的影片類型,影片裏角色通過歌唱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讓觀衆聽到。這部影片中全部採用現場錄音,所有的演唱都是演員們自己完成的,他們不去追求唱法上的完美,而是用他們真摯的情感流露和自然的表達帶給了觀衆極大的震撼。

這部影片是由2010年拍攝《國王的演講》的導演湯姆·霍伯導演,演員的陣容也十分強大,飾演冉阿讓的男演員休·傑克曼在《X戰警》中飾演的金剛狼的形象深入人心。飾演沙威的是羅素·克羅,在看影片的時候就覺得他很眼熟,在網上一查才知道他是電影《美麗心靈》的男主角。至於飾演芳汀的安妮·海瑟薇更是憑藉本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獎項,雖然她只是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出現,但她精湛的演技還是讓人震撼。她爲了這部影片付出了很多,爲了角色需要她剪去了長髮,而且還減肥二十斤。正是這種爲藝術不顧一切的精神讓觀衆在熒幕上看到了一個真實自然地芳汀,印象最深刻的是芳汀淪爲妓女後邊唱邊流淚的場面,感覺既悽美又動人。我一直就挺喜歡海瑟薇,看過她演的電影有《公主日記》、《魔法灰姑娘》、《穿普拉達的女王》、《蕾切爾的婚禮》、《愛麗絲夢遊仙境》和《一天》。喜歡她高雅端莊的氣質和她,感覺她是個富有才華和演技的演員。在影片中爲了革命英勇犧牲的小男孩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個小演員叫丹尼爾·赫特斯通,感覺他的演技和唱功都不錯,很喜歡他的聲音。

影片最讓我感動的部分就是那些年輕人決定起義的橋段,他們在街上用傢俱壘成街堡。各種傢俱從窗口落下或是從樓中臺下,一架大鋼琴從窗口摔下,最終壘成了街堡。一羣愛國青年與政府的軍隊展開激戰,長槍對大炮,兩方實力懸殊,但這羣青年們並沒有因此而退縮,他們一直戰鬥到最後一刻。兩個愛國青年站在窗邊,其中一個手裏高舉着紅旗,在他們的眼神裏我看到了一種叫做信念的東西,當戰爭結束,沙威在戰場上巡視,地上滿是鮮紅的血水。看着那一羣愛國青年們躺在地上,我似乎感受到了法國大革命的慘烈,這一系列的鏡頭真的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我被那個年代追求真正的自由解放、不畏死亡的熱血青年們的精神所感動,他們身處在亂世卻能夠擁有這樣的精神真的是很偉大的,正是有了這些身處亂世而敢於鬥爭的人們的付出和犧牲才成就了現如今這個自由民主的世界,向他們致敬。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19

第一次聽到這個電影的名字是聽朋友的推薦,因此在看電影之前腦子裏想的還是他的滿口吹噓之語,直到看了之後才知道確實名副其實。

首先先談一下這部片子吧-《楚門的世界》是派拉蒙影業公司於1998年出品的一部電影。由彼得·威爾導演執導,金·凱瑞、勞拉·琳妮、艾德·哈里斯等聯袂主演。該片於1998年6月1日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的楚門是一檔熱門肥皂劇的主人公,他身邊所有的親人和朋友都是演員,但他本人對此一無所知。最終楚門不惜一切代價走出了這個虛假的世界。該片獲得了第71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金·凱瑞憑藉此片獲得了第56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男演員獎。

接着看一下這部影片的人物,導演彼得·威爾並不是科班出身,但同樣留下了許多經典的影視作品。作爲一個世界級的澳洲導演,他的作品風格並不是以奇幻莫測,標新立異著稱;而是更重視人類的內心與影片的精神內核。《楚門的世界》是一個典型,也爲他拿下了許多桂冠。接着說到演員,艾德·哈里斯作爲老戲骨,演技依舊到位,感情一直在線,自不必多說。倒是金·凱瑞令我刮目相看,衆所周知,金·凱瑞一直以浮誇的演技,天馬行空的思路著稱,比如其代表作《變相怪傑》,但是在這部作品裏,他卻反常的“正經”,無論是臺詞還是演技都很能把人帶入進劇情,讓你如同劇中的觀衆一樣,不自覺地爲他難過,爲他捏汗。待我仔細看影片賞析時,聽到樓主說:“這是金·凱瑞這輩子表先最正經的電影了”,不禁會心一笑。

最重要的部分-影片的細節梳理與人物刻畫。這部電影在一開始其實給了很多暗示,第一次看會讓人摸不到頭腦,比如最開始的對導演的訪談,我先入爲主的以爲他是老年的楚門,類似《兄弟連》這類,其實不然。然後,影片在對楚門生活描繪時,也多次用到了“鏡頭”;以及每當楚門遇到困難時,總有人幫助他,這種戲劇化情節。還有就是對楚門父親最後結果的模糊不清;這都是作者對楚門生活世界的暗示。在楚門第一次懷疑自己生活的地方是虛假的世界之後,有一段劇情很好,就是他載着他的“妻子”在公園打轉,其實很好的刻畫了當時楚門內心的彷徨、不安與憤怒。這段也是最體現金·凱瑞演技的時刻。整部電影其實主要刻畫了兩個人的形象,一是導演冷漠、自以爲是、嚴格的形象,其次便是楚門對熱愛生活,尊重生命,熱情的形象。這兩個形象反差很大又相互襯托,也是導演對人物刻畫的獨到之處。

最後談一下我的看法吧。劇中,楚門每天都會和鄰居打招呼、上班、買報紙,難過時與朋友傾訴,作爲中產階級雖然承受着生活的壓力但是從未放棄去斐濟的夢想。而反觀導演,他每天生活在監視臺,壓抑而沒有生氣,每天爲了收視率而操勞,雖然功成名就,但是生活失去了熱情,更談不上夢想。然而就是這樣,諷刺的是,楚門的世界是虛假的,而導演的世界卻是真實的。自以爲是小人物的楚門,卻被從小就被70億人關注着,而這也意味着巨大的名譽與財富,在得知這樣巨大的反差之後,楚門依舊抱着失去生命的代價想回到真實的世界。其實楚門真正難能可貴的是對生命對自由的熱愛與嚮往,試問誰在得知自己的世界是虛假的還能保持淡定,冷靜在真假之間做出抉擇。

最後送上電影的經典臺詞,“如果再也不能見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20

這是很久之前看過的一部外國電影了,感覺它的主題很不錯,對人們今天的生活是一個巨大提醒。名字都不記得了,一直也沒有再遇到這部電影。

只記得這部電影的一角,隨着如今網絡生活的發達,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電影中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一個男人在生活,而且他整天都是對着大屏幕。當時感覺不出這電影有什麼意思,不太明白它要表達的東西,幾度想要停下來,但影片還是用它的魔力讓我的耐心沉浸在裏面,也許這就是電影導演與演員高超的技能吧。電影裏的這個男人一直對着大屏幕生活,他吃飯穿衣都是對着屏幕,運動也對着屏幕,個人私密生活也是到屏幕上尋找感覺,他的周圍都是大屏幕,他的生活一刻也不離開這些屏幕。因爲不用去奔波,起初他還是很開心的,但越來越不開心,最後是懊惱。也許他是一個試驗品,最後,他登上了講臺來述說他那種生活的好壞,他就一直大罵着網絡世界的生活,他憤恨的聲調還留在我的記憶裏。

到影片的最後,我纔看明白,原來是這個人生活在網絡世界,長期不與人面對面交流,最後他變成了一個狂躁的人,這應該就是這部電影要告誡人們的吧。可以說是一部科學幻想的電影,對人類發展這樣的擔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隨着網絡的發達,人現在足不出戶就可以辦成很多事情,我們的將來可能就是屏幕到處都是,屏幕開始主宰人的生活,人與人之間不再見面,在網絡上就可以交流,但人們的交流可能就變成了沒有感情虛僞浮躁的社交。人開始離不開網絡,離不開屏幕,可是人離開了人,人與人之間在網絡上越來越近,但人與人之間事實上的感情卻越來越薄。

擁抱可以讓人感覺到溫暖,親密讓人精神更愉悅,面對着一個活生生的人感覺自己的活力也無限,一切富有生機的東西都給人帶來了精神的撫慰,一切都是鮮活的。在屏幕上看到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如海市蜃樓,是一種投射,甚至是一種虛假的製造,不管屏幕裏的東西舞動的多麼熱烈,也許能俘獲人的心,但隨着時光的流逝,卻會失去生機,人的心在這種慢慢失去生機的屏幕裏也會停止跳動。

也許真有那麼一天,滿世界的屏幕,人與人之間的生活也是複製的了,沒有什麼新鮮的東西來相互交流,在流逝中淡漠,毫無表情,地球上的人就像殭屍一樣,自己逡巡着環抱着四周。在流逝中人開始自言自語,人不能在屏幕上找到美,只能找到刺激性的東西,人真正的智慧就在流逝中流逝了,人也許就變成了另一種原始人。

網絡世界佔領人類許多美好的東西,它用方便來改變了人的性情。這部電影是一個提醒,讓人早日在網絡世界中認清方向,防患於未然,未雨綢繆,讓網絡世界更有利於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讓感情這種無價的東西在人與人之間綿長。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21

《楚門的世界》是派拉蒙影業公司於1998年出品的一部電影。由彼得·威爾執導,金·凱瑞、勞拉·琳妮、諾亞·艾默裏奇、艾德·哈里斯等聯袂主演。該片於1998年6月1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楚門是一檔熱門肥皂劇的主人公,他身邊的所有事情都是虛假的,他的親人和朋友全都是演員,但他本人對此一無所知。最終楚門不惜一切代價走出了這個虛擬的世界。

1999年,該片獲得了第71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金·凱瑞憑藉此片獲得了第56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獎

30年前奧姆尼康電視製作公司收養了一名嬰兒,他們刻意培養他使其成爲全球最受歡迎的紀實性肥皂劇《楚門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公司爲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這一切卻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該劇的唯一主角——楚門。

楚門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一座叫桃源島的小城(實際上是一座巨大的攝影棚),他是這座小城裏的一家保險公司的經紀人,楚門看上去似乎過着與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他卻不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秒鐘都有上千部攝像機在對着他,每時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視着他,更不知道身邊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內的所有人都是《楚門的世界》的演員。

雖然感覺到每個人似乎都很注意他,而且從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卻都有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戲劇性的效果, 但這些都沒有使這位天性淳樸的小夥子太過於在意。可節目的製作組由於一時的疏忽,竟讓在楚門小時候因他而“死”的“父親”再次露面,“父親”立即被工作人員帶走,直到楚門悲痛萬分開始懷疑後他們編織了一個完美的謊言讓他們“父子”相見,從而達到他們滿意的效果。

多年前一位既是《楚門的世界》的忠實觀衆又是該節目羣衆演員的年輕姑娘施維亞十分同情楚門,楚門對她一見鍾情。她給了楚門一些善意的暗示,自己卻被強行帶離片場。回憶起施維亞的楚門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漸漸地楚門發現他工作的公司每一個人都在他出現後纔開始真正的工作,他家附近的路上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車在反覆來往,更讓他不敢相信的是,自稱是醫生並每天都去醫院工作的妻子竟不是醫生。楚門開始懷疑他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包括他妻子、朋友、父親等所有的人都在騙他,一種發自內心的恐懼油然而生。

痛定思痛,他決定不惜一切代價逃出海景這個令他噤若寒蟬的小城,去尋找屬於自己真正的生活和真正愛他的人。然而,楚門卻低估了集這個肥皂劇的製作人、導演和監製大權於一身的克里斯托弗的力量。克里斯托弗將一切都設計得近乎完美,近30年裏牢牢地把楚門控制在海景的超現實世界之中。

幾次逃脫都失敗後,楚門決定從海上離開這座小城,然而他卻絕望地發現他面前的大海和天空竟然也是這個巨大攝影棚的一部分,這時克里斯托弗在天上巨大的控制室裏向楚門講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並告訴楚門他如今已經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明星,他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如果他願留在海景就可繼續明星生活,楚門不爲所動,毅然走向遠方的自由之路。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22

同學們,國歌是一個民族偉大的音符,是一個民族精神的靈魂啊,在場的各位小同學們,我想問大家,你們對我們的國歌熟悉嗎?那就讓我們在今天這一時刻一起來感受一下我們的國歌,好不好,小同學們回答老師一個問題,你是哪國人,你是中國人嗎,剛剛老師說過,國歌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最偉大的音符啊,在西方,在任何一個國家,當他的國歌響起的時候,他的公民,開車的人會停下來,談話的人會停下來,所有的人都會站起來向自己的國歌來行禮啊,親愛的同學們,當你聽到國歌,還能默默坐在那裏的時候,老師的心在流淚,你們是祖國的未來啊,當你們這一代人就要接過前一代人接力棒的時候,孩子們,一個民族的靈魂,就要在你們這裏邊把它展現出來,我們要展示出我們中國人的一種精神。

小同學們,如果你回答我你是中國人,當自己的國歌響起你都不懂得站起來,你錯了沒有啊,大聲在回答我你錯了沒有啊,孩子們,從今以後,老師要告訴你記住一件事,在自己心裏牢牢記住,每當我們的國歌聲響起,作爲一名中國的青少年,你應該第一時間站起來向我們的國歌敬禮,少先隊員們要行你的少先隊員禮,親愛的同學們,能不能做到啊?中國在進步,我們已經入世了,我們現在已經加入了WTO,中國每天都在向前發展着,每天在各個角落裏不同的地方,都有很多西方的眼睛在注視着中國的發展。同學們,爲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強大,爲了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展現,給我們自己熱情的掌聲鼓勵吧!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23

故事的開頭總是這樣,適逢其會,猝不及防。故事的結局總是這樣,花開兩朵,天各一方。 世事如書,我偏愛你這一句,願做個逗號,呆在你腳邊。但你有自己的朗讀者,而我只是個擺渡人。

我希望有個如你一般的人。如這山間清晨一般明亮清爽的人,如奔赴古城道路上陽光一般的人,溫暖而不炙熱,覆蓋我所有肌膚。由起點到夜晚,由山野到書房,一切問題的答案都很簡單。我希望有個如你一般的人,貫徹未來,數遍生命的公路牌。

一個人的記憶就是座城市,時間腐蝕着一切建築,把高樓和道路全部沙化。如果你不往前走,就會被沙子掩埋。所以我們淚流滿面,步步回頭,可是隻能往前走。

你愛過她,就是永遠愛過她。以後你會愛上別人,但你的世界會更加完整,可以住得下另一個人。其實有滿腹話要說,可對面已經不是該說的人。

總有幾分鐘,其中的每一秒,你都願意拿一年去換取。總有幾顆淚,其中的每一次抽泣,你都願意拿滿手的承諾去代替。總有幾段場景,其中的每幅畫面,你都願意拿全部的力量去銘記。總有幾句話,其中的每個字眼,你都願意拿所有的夜晚去複習。親愛的,如果一切可以重來,我想和你,永遠在一起。

是在秋天認識你的。夏天就要過去,所以,你應該在十年前的這個地方等我。你是退潮帶來的月光,你是時間捲走的書籤,你是溪水托起的每一頁明亮。我希望秋天覆蓋軌道,所有的站牌都寫着八月未完。在季節的列車上,如果你要提前下車,請別推醒裝睡的我。這樣我可以沉睡到終點,假裝不知道你已離開。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24

其實我們都是楚門,差別只是,楚門最終走出了他的世界,而大多數的我們終其一生都將在其中徘徊。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在被設定的世界裏,我們能在周圍生活中找到“被設定”的痕跡,我們也有着在被設定的世界裏所難以達成的夢想(楚門的斐濟),但是我們卻像前半段的楚門一樣,無法或無力走出自己的世界去追尋自己的夢想。我們被設定,多數人根本不自知。

好好讀書,將來纔可以考上好大學,考上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有了好的前途纔會有好的婚姻,只有這樣走,纔會迎來成功!有錢,有地位,纔是成功的人生!

我們從小不是就是這麼被教育的麼?是不是覺得很自然呢?難道就真的只有這一條路麼?當然不是,我們從小就被設定了,在每個人自己的“楚門世界”裏。

然而我們有夢,這就是路開始的地方

不是所有人都想當科學家的,即便這話誰都說過。

成長後有人喜歡上了攝影,有人愛上旅行,有人鍾情寫作。我們都曾經以爲找到了自己的“Laura”。但是現實的種種設定根本就不容許我們跟着自己的夢走。“爸,我不參加高考了,我要當詩人”這話只能招來現實無情的毆打。

於是我們妥協了,生活在“楚門的世界”裏繼續。

我們敢於追尋自己的夢想麼?

-我準備辭職,我還是熱愛詩歌,我今後要專心文學創作

-那怎麼行?現在詩歌是冷門,不賺錢啊!你這樣就等於廢掉了啊,窮困潦倒的,以後怎麼面對親戚朋友啊?

-唉,也對啊......

但是,誰說人活着就是爲了賺錢,爲了他人口中的讚歎?被設定了,所有才使一切聽起來那麼的理所當然。

看完這些影評,確實講的有條有理,是啊,我們出身就好像被設定了,爲了考上好的大學拼命的學習,對這毫無生機的課本硬逼着自己背那些死板的東西,往往忽視那些真正存在的事物,我們在課本上學過那些讚美大自然的詩歌文獻,有多少人只是背下這些東西顯得自己很有學問,而從來沒有真正體驗過這美麗的大自然。但是,即便你想要踢開這該死的設定,但是又有什麼辦法把這依賴多年的體制化給去掉呢,又有什麼辦法讓自己喜愛的東西賺到錢呢?上面說到,誰說活着就是爲了賺錢,爲了他人口中的讚歎?被設定了,所以纔是一切聽起來理所當然。所以,我們要向楚門一樣,敢於看破世界,敢於追逐自己的夢想,獲得屬於自己的自由,屬於自己的自由?夢想?打破世界的規則?然後自己再造另一規則嗎?聽起來怎麼那麼變扭呢?地球就那麼大,你可以乾的事情去可以很多,但也是有限,夢想?自由?怎麼感覺你所說起的自由就像是要隱居山林了呢?好像,只要跟上班,賺錢,有地位沒有關係的東西,就是自由呢?是不是,多年以來大多數人都是幹着打工,工作,上班,賺錢,上學,考大學這種看似系統的生活感到厭倦,想換一個方式去生活,把這種思維想成追逐夢想,熱愛自由?喜新厭舊,人的本性,這種你告訴我是夢想,自由,小孩子過家家?哈哈哈哈哈!就算人類換了一種方式去生活,如果有這樣的思維,換個一千種生活方式也找不到你們所謂的“夢想,自由”。

我覺得所謂的中國體制內和開放性思維的國際學校,其實根本看來沒什麼區別,有些家長讓孩子去上看似高級點的國際學校也包括我,也不就圖個新鮮嗎?國際學校,包括IB的中心理念,什麼有着開放性思維,有愛心,要有探究精神,不也是跟體制內的天天向上好好學習差不多的嗎?都是規定一個死板的東西,讓你把自己變得跟那個理念一模一樣。所以,在哪個體制的學校都不重要,關鍵就在自己對事情怎麼看,自己喜歡什麼東西就去追逐,上學只是幫助我們踏上我們自己道路的工具而已,只要你自己心中有一樣東西,不管在什麼地方,什麼學校上學,你都是你。

那麼問題又回到了,電影中的楚門,裏面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隨時可以走,假如他稍有野心,假如他下決心要查出真相,沒人能阻擋他。你的不安,你的擔心,只是楚門會甘願坐你所謂的牢獄”。我我就想問一個問題,在那個女的眼裏這個小鎮就是個監獄,每個人都是假的,但是如果楚門他就是喜歡這安逸的生活,即便是個假的世界那又怎麼樣?他喜歡,雖然有些人覺得這種世界太可怕怕了簡直就是監獄,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的看法。

冬老師,你記不記得一開始我們寫關於詩文的解析時都帶有自己的看法,幾乎每個人都不一樣,你很高興我們有這樣的思維和想法,但過了一段時間你又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是好事,但是也分好壞,你要有批判性的思維去審視。當時,我是很贊同的,不能只是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也有好壞之分,要有批判性思維去看待一些人的想法。但是,現在我不怎麼贊同這個觀點,每個人的觀點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就像秦始皇,在史記上還有一些古文基本都寫過他是的暴君,他行暴政,設酷法,苦役人民,焚書坑儒,修阿房宮,這就是他的個人想法,他的暴力統一了國家,當時有些人可能說他的個人想法實在是慘不忍睹,太霸道,太殘忍,但是他把這種觀念做到了極限,雖然秦代只存活了兩年,但是這對歷史的影響卻不止兩年那麼短。雖然,他的個人想法如果用我們批判性的思維去鑑別肯定是不好的,但是他對歷史的影響讓我們不得不閉嘴,所以我們每個就應該有自己的觀點看法,沒有對錯,堅持自己的,只要把它做到極至,那些什麼批判性思維的人就會乖乖閉嘴。話說回來,我們人類發展到現在,這些高科技,高樓大廈,登上月球,從體弱多病的原始人一直髮展到現在,不就是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腦袋,一個屬於自己的思想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不論你在哪裏,不管世界是不是虛假的,只要跟着自己就足夠了。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25

今天家裏有查經,一方面沒什麼準備,另一方爲了表揚我彈琴彈得好,我們看了一部電影《更好的世界》。

這是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影片,我們看完了以後覺得除了中文字幕翻譯的比較臭以外,對其他的部分都比較滿意。

這部影片主要講的是兩個都有過傷害的孩子的一段經歷,一個孩子的媽媽去世了,另一個的父母準備要離婚,爸爸是猶太人,是一位大屠殺的倖存者。兩個孩子在一次學校高年級學生欺負低年級學生的時候相識。有一次,那個父母要離婚的孩子的爸爸帶他們和他的弟弟去玩,他的弟弟和另一個小孩打架,另一個小孩的父親因爲這件事情打了那個猶太爸爸,孩子們以爲那個猶太爸爸要去還手,但是他沒有,後來孩子們爲這件事情打抱不平,想爲那個猶太爸爸報仇,記下了那個人的地址,告訴了那個猶太爸爸,讓他去做些什麼。但是那個猶太爸爸找到那個人了以後又被那個人打了,那個猶太爸爸還是沒還手,其中那個媽媽去世了的孩子就決定要懲罰一下那人,研製出來了一種炸彈要炸那個人的車,最後因爲疏忽了一些細節,差一點把一個媽媽和孩子也一起炸死,還好那個孩子及時跑過去攔住了那個媽媽和孩子,但是自己被炸到了。製造炸彈的那個小孩覺得是自己炸死了他的同伴,再加上那個孩子的媽媽對他的態度也非常不好,他就自己產生了一個念頭——自殺。在他自殺的那一個晚上,那個猶太爸爸發現他要自殺,所以就跟着他來到了穀倉房頂上,當他在要跳下去的時候那個猶太爸爸及時抓住了他,把他拉了回來。救了他。最後因爲這位猶太爸爸的種種表現,那個想要炸車的那個小孩開始慢慢的迴轉了過來。

整部影片可以用聖經裏箴言第十章十二節來概括“恨,能挑啓爭端,愛,能掩蓋一切過錯。”那個媽媽去世了的孩子因爲從小就有恨,所以纔會去炸那個人的汽車。影片拍得很不錯,但有一些鏡頭對少兒不宜,所以看的時候要小心。但總地來講,這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

電影世界觀後感 篇26

如何讓我們的生命充滿愛呢?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常懷一顆感恩的心。

“你熱愛祖國嗎?”我們嘴上都說愛,卻沒有太多行動,一個黑人男孩在奧林匹克馬拉松賽場上摔倒流血而又爬起來堅持走到終點的例子深深打動了我們的心,我們深深自責反思,有的大學生連國歌歌詞都記不清楚,這是不是該捫心自問?

“你愛你的老師嗎?”“愛——”可是心裏卻想的相反,有時候學生還會說老師的不好,因爲他們沒有看到老師身上的偉大.在山村教學的李靜老師由於受不了苦,而想離開的時候,她對山村孩子不捨的情卻使她下決心留在山村教學了一輩子,直到她38歲那年癌症離去;還有52歲的殷雪梅老師,帶着學生外出路上遇車禍,因爲她推倒了六個學生,使得學生倖存,而她卻不幸身亡——這些例子太多太多了,中國有許許多多老師,就在我們身邊,這樣的好老師是多麼的偉大啊!

“你記得父母的生日嗎?”“你給父母洗過手嗎?”現在的學生大多以自我爲中心,很少關心父母.我們爲什麼對父母這樣冷淡?我們這是怎麼了?爸爸媽媽每天辛苦上班,而我們又不掙錢,又是家裏最大一筆開支,天天看見爸爸媽媽辛苦的身影,我們連一句“你們辛苦了”都說不出口,真的太對不起他們了。

我們不僅要愛祖國,還要愛老師,愛父母。老師爲我們默默的奉獻着。在凌晨二、三點鐘,當萬家燈火熄滅時,樓上還亮着一盞燈,那是你的老師在批改作業。如果沒有老師,這個社會的文明將如何延續呢?文明的未來將有誰來締造?誰都記得自己的生日,而爸爸媽媽的生日有幾個人能記住?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們養大,而我們連一聲對不起都很少去對父母說!父母這麼辛苦,我們難道連一句“媽媽,您辛苦了”“爸爸,您辛苦了”都說不出口嗎?

感恩親情,感恩友情,感恩愛情,感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的生命將充滿無限的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