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關於我看高考作文集錦八篇

關於我看高考作文集錦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我看高考作文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我看高考作文集錦八篇

我看高考作文 篇1

看了[藍天是我故鄉]的《也談不拘一格選人才》,想起了電影《天下無賊》中,胡黎(葛優飾)的一句名言,“二十一世紀最珍貴的是什麼,人才!”可見,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對人才的強烈需求,連“賊”都知道。

既然人才如此重要,那麼,就得談到相關的兩個問題了,一個是選拔人才,一個是培養人才。

在我的《不拘一格選人才》一文中,實際上談到的只是一個側面,就是說,如何選拔那些人才苗子,高考,實際上就是選拔“預備人才”。

選拔人才,培養人才,需要的是一個好的制度。什麼是好的制度呢?其具備的基本條件,應該包括: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將人爲因素和偶然因素降到最小。

在“預備人才”的選拔上,我們國家幾乎只有一個途徑:“高考”。

高考的公平性毋庸諱言,但是,其弊端也是極其明顯。

首先,是“一考定終身”,給考生帶來了很大的偶然性。甚至說,一個偶然失誤,影響人生道路。

其次,高考的命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創造力的展示。高考,把許多東西格式化,固定化,在一定意義上,成了現代的八股文。前些時候,還有人在推行語文的標準化考試,也仿照英語標準化考試的樣子,把語文試題標準化,讓學生做什麼選擇之類的。這種標準化,帶來的是什麼?帶來的是對語文的肢解。語文,包含着許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並不是簡單的選擇題所能替代。所以,這種標準化考試,如果說有什麼好處的話,就是方便了老師閱卷,方便了老師教學。可是,這是不是嚴重偏離了我們教育和考試的本意了呢?採用這種方式教育出來的學生,還有什麼創造力可言!

其三,高考,以總分作爲衡量標準,限制了在某些方面有特長的學生。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象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達芬奇那樣的人能同時精通繪畫,機械等的人才越來越少,而且在現代社會,已經變成了不可能。所以,社會,需要一定程度的通才,但是,更需要在某一方面有專長的人才。打個比方,只要你對語文有獨到見解,數理化學得不好又有多大影響呢?

等等等等。

可見,現行的高考制度,不能排除偶然因素,不能排除人爲因素,不利於有創造性的學生的脫穎而出,難道不需要改革嗎?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中國的歷史造就的,不可能說改就改。誠然,一個制度的建立,不可能脫離社會背景,但是,一個好的制度,一方面是規範社會行爲,另一方面也是在引導社會行爲。

從實踐來說,鄧小平,搞的恢復高考,1977年上半年開始討論,下半年就組織了招生考試。一舉廢除了推薦入學制度,這不就是一種扭轉乾坤嗎?正因爲恢復高考,纔將青年人的努力目標引導到學習上。

我們在呼籲科教興國,在呼籲選拔人才,可是,所有的這一切的實現,必須有可靠的制度保證,有可靠的途徑實施。現在,真的是要我們認真思考的時候了。

我看高考作文 篇2

大家也都在喊着高考改革,教育改革。誠然,有很多問題陳列在前,但是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而現如今的考試製度又是相對最公平公正的方法。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先從作文這種靈活性大的地方嘗試着手呢。

現在的作文題目給我的感覺還是普遍偏向一種說理說教。爲什麼大人總是喜歡告訴孩子某個道理呢。

作文題雖然是給了一種材料,自選角度去談,看似自由度變大了,學生有話說了,但是實際上學生們說的話還是老調重彈的東西。把一個材料細心分析下來,不過是產生了幾個中心思想,幾個可以立意的角度,然後學生們又根據這些套用“公式”。無非是責任啊,愛心啊,細節啊,或者其他諸如此類的某個人生哲理的選擇,考生們都會“有備而說”。

其實,我回顧自己十八歲的時候,真正思考的東西並不多。對於那些所謂的道理沒有多少實際體悟和感受,只不過是知道而已。那個年紀的孩子實際上是不理解什麼的。我不是因爲自己開竅晚,就覺得大家十八歲的時候都不會去思考那些道理,而是覺得確實並不長的人生經歷,以及大多數時間是在教室裏規規矩矩度過的生活狀態的確告訴不了我們那麼多道理。我們所謂“懂得”的,那些可以“作文”的道理不過是老師家長天天說給我們聽的概念。我們把這種概念通過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就成了作文了,就像做數學題一樣。其實並非自己的真情實感,真實感受。自然作文也就千篇一律了。

從這個角度看,這樣的作文是不是違背了寫作的本質目的。

我們寫東西,是除了語言等其他手法外表現自我,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無論是何種文體,都是一種看法和思想,而這種看法和思想往往是源自親身所感的。雖然書本上會學到很多東西,但是真正自發的有動力拿起筆表達,還是源自內心的感觸認識。而高考作文並沒有引導學生去寫真實感受的東西,還是偏向一種說教和說理。

我們爲什麼不能嘗試一種新的作文方式呢,真正的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有感而發,而非套詞做作。十八歲的年齡經歷了什麼,感觸了什麼,就讓他們說什麼,寫什麼。比如說寫一寫童年的美麗回憶啊,和家人的共同生活,給母親的生日禮物啊,甚至是就某一次社會事件,時事談談看法,提提意見。也許沒有材料作文立意廣泛,但是這些東西確實是可以有真情實感的。也許學生寫出來的想法幼稚不成熟,更可能叛逆甚至“很壞”,但是難道不應該教會學生這纔是寫文章的真正目的嗎。道理誰都會說,而這些東西未必人人都會。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樣的題目其實也是教會學生如何去面對生活,反饋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果一個孩子從來沒有給母親送過生日禮物,這樣的題目教會了他應該去做這些事,去學會做一個人,而不是成爲只會學書本知識的讀書機器。

落地生根的作文題目也是一種引導,引導學生走出應試的書堆,去關注社會,家庭,自我,去切身體悟和明白。這似乎也是從試卷中引導素質教育的一種方法,要想寫好作文,你就得有這樣的素質拓展,去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其實,說來說去,就是想讓高考作文摒棄那些道理,而讓學生去進行“無道理”,但是有真情的寫作。我覺得這樣確實會是一種不錯的嘗試。

我看高考作文 篇3

長安城,皇宮,唐太宗的召回,令無數文人欣喜若狂。科舉制的開始,使唐朝走向強盛,屹立於世界之巔。金榜題名:是每個讀書人的榮譽,皇帝親賜的官職,衣錦還鄉的意氣風發,令衆人神往。科舉制使每個人都有機會,公平公正的用自己的文采決鬥。科舉制不僅選拔了人才,更促進樂國家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開設了高考,沒過多久,卻迎來了10年浩劫,多年發展的成果毀於一旦,高考停辦,不僅降低樂人們的個人素質,更拉大了中國與其他國家間的差距。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標誌着一個時代的拐角。高考爲國選材,推動了教育改革和社會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高考,更促進了國家的進步和發展。

教育,是立國之本,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有人說,中國與美國間的差距,要一百年才能趕上。中國之所以落後,甚至落後於經歷過原子彈浩劫的日本,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爲中國教育落後,文盲率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二戰之後,一位美國記者在日本廣島核廢墟採訪,他看一間破爛不堪的帳篷,一位老師指着黑板爲下面十幾名學生講課,學生認真專注的神情感動了他,他肯定地對同伴說:“這個國家將要崛起。”

民族騰飛,靠的是教育,不論是科舉制還是高考,都是教育形式地公平體現。高考激揚夢想凝聚着幾代青年地集體記憶和個人情感,無數人爲之付出了不知多少淚珠與汗水。高考是大國崛起的保障,促進了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一代代有志青年從高考中脫穎而出,報效祖國,投身於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爲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民族騰飛,大國崛起,高考決定國運,決定國家的未來。

我看高考作文 篇4

高考,這個詞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陌生,在中國每一個家庭都可以明白高考的重要性,高考也是每一個家庭的希望。人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平民想要逆襲只有通過高考這一條路,但究竟什麼是高考呢?我們又應該如何評價高考呢?

首先高考是一場考試,一場很普通的考試,答題交卷和我們經歷過的任何一場考試都一樣,但它也是很重要的一場考試,因爲高考還有一個屬性,它是一把鑰匙,一把打開高考大門的鑰匙。高考之所以那麼重要就是因爲這個屬性。

在四十年之前,我們的教育水平時分落後,教育資源短缺,國家正是用人之際,大學生的標籤代表了高知識高素質,而我們的父輩們大多都是工農階級,這個時候的高考是一條通往理想的星光大道,所以那時的人們拼命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真的可以由來形容當時的場面,在當時只要當了大學生,工作家庭都有了保障。可以說那時的高考真的是人生的轉折點。

但事情過去了四十年,高考還是像原來那樣嗎?好像不是,人們對高考的熱情也變了,變的偏執了;高考的作用好像也變了,高考不再那麼值錢了。

現在的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在爲高考最準備了,在那個本應該充滿歡笑,最無憂無慮的金色時段,孩子們好像笑不出來了,我看見過他們稚嫩的臉上那戴着眼鏡充滿憂慮的神情,他們會帶着這份憂慮在放學後去到補習班。每天在他們耳邊的不再是一聲聲清脆的鳥鳴,而是一句句僵硬的英語錄音。他們會這樣只因一句“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高考要贏在起跑線上。”

到了初中那壓力已經不小於高中了,高中爲高考靠進好大學,初中爲中考考進好高中,所有的人在學校裏面就只是爲學習而學習,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瞭解在此學習的真正目的,但我可以看到在所有人包括老師的臉上每天都充滿着一種無奈,我見過有的學校讓老師24小時在校爲了學生的學習,老師家庭中的一切事務學校負責。我不能否認這是爲了學習,但試問一下,這人道嗎?對於老師的家庭來說這公平嗎?對於學生來說,這樣做他們真的承受得住這麼大的壓力嗎?

在高考之後呢,孩子們從小被教育要高考,而真的上了大學他們真的又繼續走下去的目標嗎?而看看當前社會大學生失業率一年比一年高。這樣真的值嗎?

每年的高考決定了無數人的命運,成就了一些人,也害了一些人。但是如果高考後我們的收入與之前的付出不成比例的話,那高考真的值嗎?我認爲不值啊,我認爲現在的高考真的不值啊。

我看高考作文 篇5

此時,我坐在高考考場上,面對題目,思緒萬千,想當年,1977年的高考標誌着一個時代的'拐角,拯救了外公那一代人的夢想。從古到今,考試製度往往都是最公平的制度,是多少學子躍入龍門的跳板。

40年後的我,揉揉因熬夜而猩紅的眼睛,卻有一些不得不說的無奈。如今的國家,已漸漸邁入全面小康的陣營,學生大多擁有安逸的學習環境,但在所謂不愁吃穿的表面下,卻是“應試教育”給莘莘學子帶來的折磨,前幾日,航空班於我校招生,達到成績標準的人數不勝數,但因爲體能標準被活生生淘汰,只剩下兩人。兩人中的一人甚至因爲右眼視力差,而與夢想失之交臂。如今高考爲年輕一代帶來的不只有模糊渾濁的世界,還有羸弱病態的身體。這樣,到底好不好呢?

數十年來,因高考失利自暴自棄,乃至傳承自己生命的人數不勝數。教育制度帶給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如果沒有堅強的內心,健康的體魄,我們在未來拿什麼實現民族的復興呢?

我看高考作文 篇6

我看到一幅美景。那是在我早晨跑步的時候。田間小道的兩旁,觸目是蒼翠,滿眼是蔥蘢,小麥、大蒜、洋蔥都拼足了勁競爭着生長。在生長中競爭,在競爭中生長,一幅和諧的競爭生長圖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一行楊樹,蔥鬱繁茂,宛若一道綠色的長城。它們一個向南側身,那麼另一個就向北側身,都在努力地尋找着自己的發展空間。就連大樹下的小樹,也努力地側着身子生長。它們也在進行着生存的競爭,它們都找到了自己的發展空間。一幅多麼和諧的生長競爭圖景,大自然因此充滿活力,大自然因此而美麗。

我看到一幅美景。成羣的鴿子飛落在收割後的田野上,它們悠閒地漫步、覓食。有時它們會發出咕咕的叫聲,那是在呼喚它的同伴,找到了有更多可食之物的地方。無疑,它們每個都想吃到更多的食物,但是它們之間沒有你爭我鬥。爭的是在地上尋找,而不是別個口中之物。它們也在競爭,它們在友好地競爭。美麗的鴿羣在藍天碧野間飛翔,一幅多麼美麗的圖景。

我看到一幅美景。那是兩千多年前的趙國,廉頗負荊請罪,由藺相如的門人領着來到了藺相如的府上。廉頗見到藺相如,叩首便拜,藺相如趕忙扶起廉頗,請廉頗上座,將相交談甚歡。他們之間有競爭,但爲了國家的利益,他們不計較個人的恩怨和地位的高低,然後纔有趙國的興盛。廉藺交歡,千古傳爲美談。競爭必須有美好的人情蘊含其中,才能使競爭者各施才智,共同創造偉大的功業。

我看高考作文 篇7

走低,我國國民的圖書閱讀率!增長,我國國民的網絡閱讀率!

這是一種現實,而且非常現實的問題!強烈的閱讀反差,反映了什麼問題?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方式的閱讀,是傳統閱讀,還是網絡閱讀?國民會異口同聲地說,傳統閱讀或網絡閱讀嗎?不會,絕對不會。我認爲,不管是哪種閱讀,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對於新生事物——網絡閱讀,我感覺——網絡閱讀,想說愛你不容易。

傳統閱讀的優勢仍在。這是一種事實。針對我國國民讀書率持續走低的現象,記得一位教授曾經說,在他看來,傳統閱讀更利於人們的抽象思維,而且雖然現在有的圖書比較娛樂化,但那絕不是圖書的本質,圖書的本質還是要體現出內容的深刻和文化積累。而這一點,對於提高國民素質是非常重要的。由此,我認爲,傳統閱讀包含一種極具創造的想象力,是網絡閱讀所不及的。如果傳統閱讀消亡,人類的很多想象能力也會消失。現在,我們上課,大多老師都喜歡用課件,課件畫面的精彩,畫面的直觀,的確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但這種享受如曇花一現,當我們走進文本,重新閱讀教材文章時,腦子裏竟是那一張張讓人眼花繚亂的畫面,文字失去了魅力,文學失去了根基。對比中,傳統閱讀,魅力猶在!

網絡閱讀的缺陷已經顯現。傳統閱讀的內容是有文字的書籍,網絡閱讀的內容是有文字的網頁。它們的閱讀內容雖然都是有文字的載體,但是在閱讀取捨上有着一定的差別。雖然我們不能保證傳統閱讀內容都是精華,但網絡的精華內容要比傳統閱讀少得多。現在,網絡出版業相當發達,衝擊人們的閱讀方向,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自己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大量的“黑色污染”、“黃色污染”、“灰色污染”。一些人沉迷於虛幻的網絡世界裏不能自拔,而深受其害。現今,大量事實已經證明,要正視網絡的存在,尤其是網絡閱讀的存在,應該客觀全面地看待網絡閱讀的興起,要在網絡閱讀和傳統閱讀之間正確取捨,使之達到一種共生共榮的局面。

可見,網絡閱讀還需要走一段路程,網絡閱讀,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

我看高考作文 篇8

高考,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說它熟悉是因爲打記事起就聽大人們談論高考,說不熟悉是我從未接觸過它。如果說沒有參加過高考的人來評論高考,一定會引起很多經歷過高考的人的嗤之以鼻,不過站在我的角度看高考似乎更清晰。

高考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一場考試,一場及其平常的考試。可因爲種種的原由,高考變的似乎不那麼簡單了。小時侯每個人都有很多夢想,其中絕對不會少那一樣:上大學!殊不知,上大學不是那麼簡單的喊句口號就能做到的,小學、初中、高中,這些階段就是爲上大學做鋪墊的。小學,本是玩的年紀,可我看見的卻是一副副眼鏡,一隻只沉到不能再沉的書包(甚至是幼兒園的孩子們都上起了MBA),爲了高考——從娃娃抓起!!再說說初中,爲了考上更好的高中,三年初中的艱苦生活一點也不亞於三年的高中生活,不是說一腳跨進名牌高中就等於一腳跨進了名牌大學麼?於是學生們廢寢忘食地學習,老師忘我地教育,爲了共同的目標————中考而邁進。先來說說那個什麼素質教育,我想起碼在小學的階段應該能夠實現“素質”教育吧,可是在本人小學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國家說要給全國的孩子們減負,於是我們學校履行了這一重要思想,可還沒到3天的光景,一切恢復原樣,不但沒有減負反倒是給我們這些孩子的肩上在重重的添上一層負擔。初中,在初中的教學中,“素質”這兩個字只在前一年半中稍有出現,後半段可想而知,開學發書的時候有音樂、美術、勞作等等,可仔細看看課程表裏面沒有半個字和剛纔提到的有關,所有一切“副課”都得給主課讓道,老師振振有辭地話至今還在我耳邊縈繞:“你們都是要成爲高中生的人了,還要什麼自修課?不要抓抓緊啊。時間就是金錢,多一節課就能多講些內容。”於是書包裏裝的滿是參考答案和試卷。老師還說:“中考只有一次機會,要把握住了!”衝着這句話我們只有挑燈夜讀奮力拼搏,絲毫沒有半點馬虎。早晨看見同學的雙眼和我一樣,猩紅,並半有深深的黑眼圈。上課時,哈欠聲接連不斷。不知道老師看着心不心疼。

用我的比喻,高中就是人間的地獄,高三就是這地獄的第18層,或許我的比喻有寫過分,但這是事實。高中生活的苦我就不多說了,各位也都心知肚明。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看看考場外那些焦急等待的父母,看看考場外那些維持治安的警察,看看那些報紙、電視的報道……人們似乎過於重視高考了,高考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很多父母並不這麼想:“上了大學麼就等於抓到了就業的機會呀!”這話對嗎,或許,我只能說或許對吧,高考,我覺得和紙上談兵沒有什麼區別,爲什麼高考前要如此的複習?高考始終是不脫離文本的一種考試,它測試到生活中的能力了嗎?沒有。考出高分只能說明你對文本的掌握非常好,而並沒有真正看到你的能力。這個社會高分低能的人很多,爲什麼會這樣呢?這就是應試教育培養出的高級“弱智”。應試教育還摧殘了一部分人的身心,排名次,我不認爲排名次是一件好事,它帶來的種種幅面影響遠比正面的多的多;分數,爲什麼我們會那麼重視分數?在我們的眼中分數其實和金錢一樣重要,我們甚至不會想去糾正哪裏錯了,而是一味的責備自己得的低分。應試教育,一張可怕的網,我想能漏網的魚寥寥無幾,像韓寒那樣的漏網之魚我看是少之又少。有教育界的人認爲韓寒是僥倖,對,就是僥倖,可我覺得他的僥倖真是幸運了,遠離了高考的魔爪,過自己的生活。

高考還會一直走下去,莘莘學子們將一如既往的前仆後繼地趕去前線,有時候自己會奢望,如果高考取締了那是一件多令人高興的事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中國的國情的。但我覺得一定不止我一個人希望這事快點到來,這麼多年來,高考喊着要改革,那改了嗎?沒有,而是一年又一年的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