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我看高考作文彙總5篇

我看高考作文彙總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1W 次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看高考作文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看高考作文彙總5篇

我看高考作文 篇1

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更比一代強。——題記

自隋唐開始,科舉制度便開始盛行,以考試論人才,以分數論高低的觀念深入人心。科舉考試曾成爲多少英雄青春歲月的見證者,又曾成就了多少名人志士。就直至1905年,科舉因八股文束縛人的思想而走向滅絕,那種那種憑試題論英雄仍成爲佳話。

1977年,鄧小平爺爺開始恢復高考制度,這又燃起了多少孩子們學習,報國的熱親。

那麼,高考,又真正是一種怎麼的制度呢每個人心中褒貶不一。

在我看來——

高考是一門緊隨時代的靈活的考題。

大事年年有,社會時時變。高考試題,不論是理科,亦或是文科,專家命題時都會注意緊跟時事,邁着新時代的步伐,培養學生們關注社會,瞭解社會,關心國家與世界的一種情感。高考試題不會抓住一種題型或一類問題深究,他會時時變遷,讓你卒不及防,以考察學生靈活應變的思維和技巧。高考很靈活,它不會一成不變,他會跑會跳,抓住他,就只依靠你奔跑的速度與技巧。

高考時一種全能性的人才的選拔。

三大科,語數英,三小科,政史地/理化生。他容不得你有一科短板或任瘸一腿。要想高考平步青雲。就必須大步邁進。如果說,馬虎,疏忽是你平常的懦次,那一刻,唯有認真,嚴謹,纔有可能成爲墊腳石。高考時“多一分可成人上人,缺一分可成人下人”的一次測評,他要求的是平時全身心的訓練和當時繃緊的神經。他要求的是全能型的人才。而對那些膽小,怯場,畏懼的人則時一種篩除。

高考是一次少年與少年的針鋒對峙,是17,8歲同齡人之間的一種面對面的大pk,高考是公平的,他給予了每個人對等的機會,與可以衝破雲霄的時機;高考是人生最後一次不看臉的競爭,高考可能不是一個人成功的唯一道路,卻是最佳捷徑;高考是對一個人能力與心理素質的測試!

我欲成就先鋒,必先嚐盡苦汁。須得苦盡,方得甘來。都說“自古英雄出少年”,我們又怎可認輸?

加油吧,少年!

我看高考作文 篇2

長安城,皇宮,唐太宗的召回,令無數文人欣喜若狂。科舉制的開始,使唐朝走向強盛,屹立於世界之巔。金榜題名:是每個讀書人的榮譽,皇帝親賜的官職,衣錦還鄉的意氣風發,令衆人神往。科舉制使每個人都有機會,公平公正的用自己的文采決鬥。科舉制不僅選拔了人才,更促進樂國家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開設了高考,沒過多久,卻迎來了10年浩劫,多年發展的成果毀於一旦,高考停辦,不僅降低樂人們的個人素質,更拉大了中國與其他國家間的差距。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標誌着一個時代的拐角。高考爲國選材,推動了教育改革和社會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高考,更促進了國家的進步和發展。

教育,是立國之本,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有人說,中國與美國間的差距,要一百年才能趕上。中國之所以落後,甚至落後於經歷過原子彈浩劫的日本,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爲中國教育落後,文盲率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二戰之後,一位美國記者在日本廣島核廢墟採訪,他看一間破爛不堪的帳篷,一位老師指着黑板爲下面十幾名學生講課,學生認真專注的神情感動了他,他肯定地對同伴說:“這個國家將要崛起。”

民族騰飛,靠的是教育,不論是科舉制還是高考,都是教育形式地公平體現。高考激揚夢想凝聚着幾代青年地集體記憶和個人情感,無數人爲之付出了不知多少淚珠與汗水。高考是大國崛起的保障,促進了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一代代有志青年從高考中脫穎而出,報效祖國,投身於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爲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民族騰飛,大國崛起,高考決定國運,決定國家的未來。

我看高考作文 篇3

看了[藍天是我故鄉]的《也談不拘一格選人才》,想起了電影《天下無賊》中,胡黎(葛優飾)的一句名言,“二十一世紀最珍貴的是什麼,人才!”可見,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對人才的強烈需求,連“賊”都知道。

既然人才如此重要,那麼,就得談到相關的兩個問題了,一個是選拔人才,一個是培養人才。

在我的《不拘一格選人才》一文中,實際上談到的只是一個側面,就是說,如何選拔那些人才苗子,高考,實際上就是選拔“預備人才”。

選拔人才,培養人才,需要的是一個好的制度。什麼是好的制度呢?其具備的基本條件,應該包括: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將人爲因素和偶然因素降到最小。

在“預備人才”的選拔上,我們國家幾乎只有一個途徑:“高考”。

高考的公平性毋庸諱言,但是,其弊端也是極其明顯。

首先,是“一考定終身”,給考生帶來了很大的偶然性。甚至說,一個偶然失誤,影響人生道路。

其次,高考的命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創造力的展示。高考,把許多東西格式化,固定化,在一定意義上,成了現代的八股文。前些時候,還有人在推行語文的標準化考試,也仿照英語標準化考試的樣子,把語文試題標準化,讓學生做什麼選擇之類的。這種標準化,帶來的是什麼?帶來的是對語文的肢解。語文,包含着許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並不是簡單的選擇題所能替代。所以,這種標準化考試,如果說有什麼好處的話,就是方便了老師閱卷,方便了老師教學。可是,這是不是嚴重偏離了我們教育和考試的本意了呢?採用這種方式教育出來的學生,還有什麼創造力可言!

其三,高考,以總分作爲衡量標準,限制了在某些方面有特長的學生。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象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達芬奇那樣的人能同時精通繪畫,機械等的人才越來越少,而且在現代社會,已經變成了不可能。所以,社會,需要一定程度的通才,但是,更需要在某一方面有專長的人才。打個比方,只要你對語文有獨到見解,數理化學得不好又有多大影響呢?

等等等等。

可見,現行的高考制度,不能排除偶然因素,不能排除人爲因素,不利於有創造性的學生的脫穎而出,難道不需要改革嗎?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中國的歷史造就的,不可能說改就改。誠然,一個制度的建立,不可能脫離社會背景,但是,一個好的制度,一方面是規範社會行爲,另一方面也是在引導社會行爲。

從實踐來說,鄧小平,搞的恢復高考,1977年上半年開始討論,下半年就組織了招生考試。一舉廢除了推薦入學制度,這不就是一種扭轉乾坤嗎?正因爲恢復高考,纔將青年人的努力目標引導到學習上。

我們在呼籲科教興國,在呼籲選拔人才,可是,所有的這一切的實現,必須有可靠的制度保證,有可靠的途徑實施。現在,真的是要我們認真思考的時候了。

我看高考作文 篇4

俗話說“高考遠在天邊,卻近在眼前”。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道理也很易懂,可是細細的思考一下,還是很有韻味的。

若是改變成另一種說法,高考就是多年來考試的縮影罷了。不過是題量增加,綜合應用而已。

高考的最後一課考後,我從車窗外俯視,那鐵門就似水閘,考生們從中呼啦啦擁出,彷彿一股江水得到了解放,真可謂是“開閘泄洪”般壯觀。

再看那羣人,似乎並沒有過多的悲傷或喜悅,也並沒有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題目,從容而淡定,緩緩邁出考場的大門。或許他們經歷了中考的磨礪吧,我想。

“今天怎麼出來了那麼多要飯的?”我扭過頭,才知這句話是從一個牽着媽媽的手的男孩說出的,他才六、七歲光景。

乞丐?哪有?畢竟小孩子的話不帶修飾,很真實,我環顧四周,卻並未發現什麼討飯的。

同學見我這個行爲,當即明白了我的用意,哭笑不得道:“什麼乞丐,小孩的話你也信,他們是那些考生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我微微瞪大了眼珠,算是恍然大悟了。路邊的確有許多年邁的人坐在人行道的石階上,眉頭擰在一起,手時不時架在腿上又支在地上。看樣子,坐在考場裏的不是自己的孫子孫女,而是他們自己在緊張地作答。可見這高考真是異常重要。

當然了,着急的不只是祖輩們,父母們也更是費盡了心思。新聞上有報道稱某一地區有一棵“求過樹”,一天有上千萬人去點香祈禱,後果·卻是這棵樹支撐不了父母們向樹上投許願紅包的數量,“壓力山大”,導致樹枝斷裂而點着了樹下的香,這書也就“英勇”在火中變爲了土灰。這些考生會不會考不好呢?我不知道,但是這些父母在日後孩子的大型考試中,大多數會讓他們的孩子好好學習、備考,不再靠“神樹”許願來彌補自己的不努力了吧?

臨陣現磨槍的確有時會很起效,但不是長久之計;就算有千人在場外等待,真正答題的只能是自己;靠後的議論也不會改變成績。太大的道理我不明白,可我知道一點:從今天開始,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好好學習!

我看高考作文 篇5

大家也都在喊着高考改革,教育改革。誠然,有很多問題陳列在前,但是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而現如今的考試製度又是相對最公平公正的方法。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先從作文這種靈活性大的地方嘗試着手呢。

現在的作文題目給我的感覺還是普遍偏向一種說理說教。爲什麼大人總是喜歡告訴孩子某個道理呢。

作文題雖然是給了一種材料,自選角度去談,看似自由度變大了,學生有話說了,但是實際上學生們說的話還是老調重彈的東西。把一個材料細心分析下來,不過是產生了幾個中心思想,幾個可以立意的角度,然後學生們又根據這些套用“公式”。無非是責任啊,愛心啊,細節啊,或者其他諸如此類的某個人生哲理的選擇,考生們都會“有備而說”。

其實,我回顧自己十八歲的時候,真正思考的東西並不多。對於那些所謂的道理沒有多少實際體悟和感受,只不過是知道而已。那個年紀的孩子實際上是不理解什麼的。我不是因爲自己開竅晚,就覺得大家十八歲的時候都不會去思考那些道理,而是覺得確實並不長的人生經歷,以及大多數時間是在教室裏規規矩矩度過的生活狀態的確告訴不了我們那麼多道理。我們所謂“懂得”的,那些可以“作文”的道理不過是老師家長天天說給我們聽的概念。我們把這種概念通過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就成了作文了,就像做數學題一樣。其實並非自己的真情實感,真實感受。自然作文也就千篇一律了。

從這個角度看,這樣的作文是不是違背了寫作的本質目的。

我們寫東西,是除了語言等其他手法外表現自我,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無論是何種文體,都是一種看法和思想,而這種看法和思想往往是源自親身所感的。雖然書本上會學到很多東西,但是真正自發的有動力拿起筆表達,還是源自內心的感觸認識。而高考作文並沒有引導學生去寫真實感受的東西,還是偏向一種說教和說理。

我們爲什麼不能嘗試一種新的作文方式呢,真正的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有感而發,而非套詞做作。十八歲的年齡經歷了什麼,感觸了什麼,就讓他們說什麼,寫什麼。比如說寫一寫童年的美麗回憶啊,和家人的共同生活,給母親的生日禮物啊,甚至是就某一次社會事件,時事談談看法,提提意見。也許沒有材料作文立意廣泛,但是這些東西確實是可以有真情實感的。也許學生寫出來的想法幼稚不成熟,更可能叛逆甚至“很壞”,但是難道不應該教會學生這纔是寫文章的真正目的嗎。道理誰都會說,而這些東西未必人人都會。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樣的題目其實也是教會學生如何去面對生活,反饋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果一個孩子從來沒有給母親送過生日禮物,這樣的題目教會了他應該去做這些事,去學會做一個人,而不是成爲只會學書本知識的讀書機器。

落地生根的作文題目也是一種引導,引導學生走出應試的書堆,去關注社會,家庭,自我,去切身體悟和明白。這似乎也是從試卷中引導素質教育的一種方法,要想寫好作文,你就得有這樣的素質拓展,去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其實,說來說去,就是想讓高考作文摒棄那些道理,而讓學生去進行“無道理”,但是有真情的寫作。我覺得這樣確實會是一種不錯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