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有關談高考作文四篇

有關談高考作文四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談高考作文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談高考作文四篇

談高考作文 篇1

兩位老師的觀點都很新穎,也談得很有道理,確實切中了目前高考作文中一些問題的要害。但我認爲,高考作文自有其特殊性,我們應該從高考的角度來認識高考作文,而不能以自由的生活作文的眼光來看待高考作文。在此,我也想談談我對高考作文的一些思考和認識,以就正於大方之家。

高考作文與科舉取士

談到高考作文,很容易讓人想到古代的科舉取士。中國古代的科舉取士基本採用的是一文定終身。關於這種形式的好壞,在語文界一直有爭論。有人認爲這種形式好,能比較全面地檢測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有人認爲因爲存在着評分上的不公正性,不宜過多地誇大作文的選拔功能。到現在呢,又衍生成高考語文試卷中究竟該不該加大作文分數,更有甚者甚至引發了高考語文試卷中還要不要作文題的爭論。《現代社會需要這樣的高考寫作嗎》一文中就說到:“爲什麼不少發達國家因爲(作文)缺少客觀性的評價而不考作文,爲什麼我們的近鄰——有濃郁中國文化底色的日本,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考場作文並不給予評分,在同等情況下翻出來以供參考,這恐怕是工業社會對寫作內容、方式、數量的要求與農耕時代的要求發生了巨大變化有關吧,老師筆記《漫談高考作文》。”我認爲,也不應該把高考作文一棍子打死,在中國目前的國情之下,取消高考語文試卷中的作文的做法是不現實的。高考作文自有其選拔功能,我們就拿走向極端的古代科舉“一文定終身”來說,它不也選拔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嗎?中國古代出名的文人裏,多數還是通過這條路走出來的,你敢說他們就不是人才嗎?當然,你完全可以說,是人才,無論採用哪種選拔方式都可以脫穎而出,既然這樣,我們還要現在的高考幹嗎?我並不是替科舉取士辯護,我們現在的高考也並非科舉取士,我也並不是說現在的高考就沒有問題,包括高考作文我也認爲應該改革,只是作文,至少在目前,還自有其選拔功能,不宜完全否定。

客觀辯證看待目前高考作文

應該說,恢復高考以來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走過了一條不斷探索、不斷更新、不斷嘗試的道路。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各領風騷好幾年,發展到現在,應該說呈現出來的是百花齊放的局面。我認爲,出題人也算絞盡了腦汁,每年出完題以後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批評和指責。而社會呢,也沒有“辜負”他們的期待,因爲只有批評和指責才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水平——我沒有人云亦云,我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當然,我也並不認爲高考作文題不可以批評和指責,我只是想說,不要動不動就採用全盤否定的手法,高考出題人對自己出的題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自有他們的想法。

我認爲,目前高考作文的癥結還主要表現在命題的傾向性上,它直接剝奪了學生思維的權利。無論是材料作文還是話題作文,在作文題的原材料部分,幾乎都有“明顯”的審題傾向性,這很不利於考查學生的思維水平。這也許纔是造成《高考作文:你要把我們帶到哪裏去》一文中所說的“語言華麗、內容空洞的文章得高分”、“借歷史故事說事的文章得高分”、“玩弄技巧、胡編亂造的文章得高分”的根本原因。因爲學生根本就不再需要花太多的工夫去審題立意(材料裏面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應該往哪方面寫作),只需要“玩弄”點小技巧就可以輕鬆地得高分,他爲什麼不這麼去做呢?可以這樣說,目前絕大多數的高考作文題都在漠視對學生思維的考查,富有思辨、爭論價值的作文題如鳳毛麟角,學生只需要用一些小技巧、小花樣,堆砌點歷史的或現實的材料,去闡發一通出題人已然給出的思想,就可以贏得高分。這當然直接違背了作文考查的初衷。

談高考作文 篇2

“偶系窮銀,木油米! ”這句讓不少人看後不知所云的話,出現在競賽作文裏。在近日舉行的“外研社杯”第25屆上海市中學生競賽頒獎典禮上,“Q言Q語”即網絡語言的運用引起評委們的關注。網絡語言該不該進入作文?對此,週刊專門採訪了多年參與高考作文閱卷的專家,請他爲考生指點迷津。

七成學生認同網絡語言的“風趣”

網絡語言究竟是古老漢語的新時代烙印,還是將純潔的漢語引入歧途?究竟是現代漢語的積極發展,還是顛覆傳統的文字遊戲?本次作文競賽的主辦方之一——《中文自修》雜誌社,針對全市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網絡語言頗受中學生的歡迎和追捧,超過50%的同學認爲網絡語言風趣、流行、有活力。即便如此,只有不到10%的學生表示,自己會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大部分同學表示:不使用網絡語言的原因不是因爲自己不喜歡,而是因爲老師和家長不允許。

網絡語言的出現實際上是語言更新和豐富的過程,作爲一種語言實踐,網絡語言以新奇、簡單、幽默等特點在中學生中大行其道,更是證明了其生命力和活力。譬如將近70%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被網絡語言的 “風趣”這一特點吸引,而這正是網絡語言較之傳統規範漢語所獨有的特點。

記者採訪發現,很多家長和老師對網絡語言進入作文,持反對態度。 “只要有時間,我都會看孩子的作文,檢查是否使用了網絡語言。 ”本屆作文競賽的一位獲獎者的家長陳女士告訴記者,每天晚上,孩子都會上半個小時的網,瞭解有什麼最新的流行詞語,以便於第二天和同學進行交流。同時,細心的她還發現,女兒會在自己的習作中使用網絡語言。 “很多網絡語言,都不知道想表達什麼意思?有些還是錯別字。 ”對此,陳女士給女兒定了一條規矩:可以和同學說網絡語言,但是,寫作一定不可以使用網絡語言,避免給爲自己的考試和升學帶來“不安全因素”。

評委對網絡語言持寬容態度

多年從事上海市高考作文閱卷工作的專家、華師大中文系周宏教授是本次競賽的評委評委之一。他表示,在本次作文競賽中獲得一等獎的作文,絕對是高考作文的一類卷。他提醒各位同學和家長,請不要約束自己或者孩子的真實想法。高考作文的評判標準是非常開放,非常寬容的。沒有個性的文章,沒有思想的文章,沒有真情的文章是不可能在高考中獲得一類卷的,而我們的競賽作文恰恰是有個性、有思想、有真情的。

本屆作文競賽中,部分文章中出現了網絡語言,引起評委們的關注。 “對待網絡語言,我們持寬容的態度。 ”周宏介紹道,“網絡語言”需要更清楚的界定,在網絡上所使用的語言並不等於“網絡語言”。比如,“浮雲”一詞只是在網絡上出現的比較多而已,而其實“浮雲”一詞早就有了,“浮”了幾萬年了;再說,網上“打醬油”這樣的詞彙,我覺得很好嘛,它不過是賦予了這個詞彙以新的涵義,而不是錯別字。

反對網絡語言中的錯別字

曾經有中學老師表示,一些已被實體媒體使用的“網絡語言”,如“神馬都是浮雲”,運用到作文中去,是可以接受的。對此,周宏教授表示了不同的意見:“浮雲”是可以的,“神馬”是不可以的。因爲“神馬”是漢語拼音輸入法打錯之後出現的錯別字。網絡語言中的錯別字是不應該在我們主流語言的陣地中出現的。

周宏說道,如果想表達“今天,我很激動”,可以把“激動”寫成“雞凍”嗎?它在網絡中確實可以生存,但是要想到主流語言的陣地裏來走一走,對不起,不可以!我們反對的是這種網絡語言中的錯別字。比如說“灰機”,這是錯別字+讀音錯誤;再比如說“杯具”,“杯具”是悲劇,這個“杯具”會成爲將來中國的語言嗎?作爲一名大學老師、語文老師,其態度很鮮明,堅決反對這種錯別字。

所以,無論是作文競賽還是高考作文,閱卷評委對網絡語言是區別對待,寬容要與嚴格相結合。如果你在作文中出現“給力”,這就無所謂了,因爲“給力”不是錯別字;而今年最不給力的就是“hold”,因爲它已經“hold不住”了——太陳舊了,因此,請不要再“hold”了,更何況,這個詞它根本上是一個英文單詞。

談高考作文 篇3

文章不是無情物,這個情,當然是真情,高考作文“感情”點滴談。但歷年的高考作文中,總有一些背情逆理的假大空文章。由是,xxx年的語文《考試說明》在作文基礎等級里加上了“感情真摯”的要求,表述爲“思想健康,感情真摯”;xxx年的語文《考試說明》將這條表述置換爲“感情真摯,思想健康”。小小的位置置換似乎傳遞了這樣的信息:作爲導向,高考評分深刻關注作文的“感情真摯”,以試圖糾正應試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矯揉造作的不良文風。

感情真摯,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能夠自然地表達真情實感,不矯飾,不做作。

從古爲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說:“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實存也;男子樹蘭而不芳,無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實;況乎文章,述志爲本。言與志反,文豈足徵?”意思是很明白的:桃李不事張揚,但樹下自然地走出一條小路,那是因爲樹上結滿了果實;男兒種下蘭花,但嗅不到它的芬芳,那是因爲他內心沒有這份情感。憑草木這樣微末的事物,(尚且)要據情感來求實理,何況文章要以表達心志爲根本呢。言語與心志相背,文章怎能充分地表達呢?

毫無疑問,感情真摯是作文最基本的寫作要求之一。但是,縱觀歷年考場作文,寡情無情、虛情矯情的作文實在不少。考生往往囿於狹小的生活圈子和膚淺的閱讀層面,急於事功地從時文那裏套取法寶,機械模仿與簡單照搬,造成情感的或荒或蕪、失真失度。考場上多的是獨吟自唱的傷感,矯情做秀的落寞,搔首弄姿的輕浮,少的卻是真正關注心魂的交響,和從這心魂裏流瀉出來的文字。這種虛情假意的文章,真讓人有粉黛了面目以邀寵幸的感覺。

考生在寫文章時要注意,感情千萬來不得弄虛作假,試圖用矯情和謊言代替真情的做法,實踐證明是不能取悅於閱卷老師的。如果明白文章的真情源自生活的真情,真情爲文就非難事。

首先,要體察真情。成長中的青年,要善於體驗自身已承受的真誠關愛。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這就要求我們總用積極進取的樂觀態度直面生活,不被浮雲遮望眼,觀察體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發現並領悟出人生的真情、真諦。

其次,要表現真情。作文是無需將真情藏掖起來的。要敢於把自己從生活中獲取的真實感動袒露於字裏行間,用己的淚去濡溼人的眼,用己的情去撞擊人的心。考場作文完全能有真情的流動,由是,無需刻意地取悅而終獲首肯。

第三,要昇華真情。考場作文當然有它的功利性,這就是要讓閱卷者能夠產生真正持久的感動。這樣,光有作者自己的感動還是不夠,還需要將這種感動昇華到一定的高度,使之共鳴、共振,甚至從中得到普遍的人性而不無啓悟。

湖南卷20xx年的作文題是“詩意地生活”,有一位老師寫了一篇下水作文,開篇這樣寫到:

“記得豐子愷先生說過:由兒童變爲成人,好比由青蟲變爲蝴蝶。青蟲生活和蝴蝶生活大不相同。很多時候,我們大人先生已做成了蝴蝶,便忘卻了要從爬行開始,就不顧了青蟲們是否情願,在它們身上裝了翅子,以爲可以一同飛翔。”

文中寫到一個女孩:“女孩一律是嘴饞的,阿津念念不忘我女兒給她的雪峯橘,我便挑選了幾個送她,高考輔導《高考作文“感情”點滴談》。乃瞻我橘,她便載欣載奔地飛來,旋即飛回她的座位,每人一瓣地讓緊鄰桌兒的同學有點分享,便寶貝地將橘兒收藏在她獨有的世界裏,有好些時日不吃。”

“她是哭笑都不矯飾的女孩,高挑的模樣兒長袖善舞,動靜也就不甚分明。一堂課下來,我正微慍她上課偶爾講小話,她因趕明兒賽舞而即刻要出發,需爲很國粹的舞做個解說,便惶惶然來找我。我於跳舞之類,思想的底子是藏着偏見的。倒不是盲目於手舞足蹈的美,總覺得要耽擱些備考的專題,甚是爲她可惜。我在她的催促聲裏,湊成幾句,她歡天喜地地走了。不知怎地,我竟惦記起她來,她畢竟學舞起步晚些,我不知道她的舞可是好,也不知道她索要的詞兒可是妥貼……間天,阿津回來,老遠就讀到她歡喜的生氣,努力堅持的舞蹈已能讓她升上大學。”

文章這樣結尾:“生路既非單一,爲何要用我們的經驗去左右了阿津們的飛翔呢?我只是知道舞蹈是肢體的藝術,並不曾瞭解在尋舞的路上,她會見鳥在飛,蝶在舞?阿津千真萬確是個現代的女孩,而漢唐歌舞的流風餘韻總該有點兒着落的罷,純淨如阿津的孩子願來作些傳承,其實是對的。”

“小蟲從葉緣的卵裏探出它的頭腦,重要的'是自己的攀爬。大人先生卻很不以蟲們的自在爲然,即刻就要蟲成了蝶去。結果就沉寂了它們的夢想,即便將來果真可以飛了,卻只是先前的蝶的重複。”

儘管是摘錄文字,我們已經讀到了師生間的真情,以及由這份真情所傳遞出來的思悟。

葉聖陶先生在《作文論》中說:“我們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進而提出兩個致力的目標,“就是訓練思想與培養感情”,他想以此改變假大空文章子孫不絕的局面,其用心可謂良苦。經歷20餘年的高考實踐,“思想健康”和“感情真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構成文章的精髓,漸已成爲作文教學的共識。這也是《考試說明》將“思想”“感情”並提的根本所在。可以說,感情的虛假蒼白甚至消極頹廢,必定要影響到作文思想的建樹,說得通俗一點,感情真摯與否,不僅僅是一個作者有無其情的小問題,它還是一個關乎文章思想高下的大問題。

那麼,從操作的層面上,怎樣做才能寫出“真情”作文呢?我們提倡:事當、情真、言美。

事要當。議論文中舉事用例,必須以能支撐文章觀點爲度。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件中,感情“真”,先要求事件“當”。事情憑空捏造固不可取,都來親歷也不足信。敘事當否,全在事件本身的真實性、典型性以及情感度。真實並不無感動且足夠支持立論的材料,可來自兩個方面:自身或親友師長體驗到的斑斕的生活和豐富的閱讀。其所見所聞所感所思,以“當”(貼切)爲尺度,有所選取地驅遣於我們的筆端。

情要真。中學生的生活體驗、情感閱歷多不可能太豐富太複雜,很多時候,調動真情的確並非易事。在可有多種選擇的情況下,要慎重取捨事件。“爲情造文”,關鍵在一個“爲”字。平日裏做了有心人,積累既豐,見識便廣,所謂成竹在胸,心中有情,怎麼寫都會是好的。臨陣時纔來抱佛腳,感受已淺,認識輒低,所謂全無主持,心中歷亂,弄不好就會矯揉造作,貽笑方家。拒絕體驗的虛情假意,絕不可能打動人心;而開啓人生的真情實感,則必須在對現時生活有所體察、認知的基礎上才能獲得。

言要美。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紛紛繁繁的情,如何表達?而所表現的感情,有高雅粗俗之分。並非只要是真情實感就可以入文,語言要迎合哪類情味,是頗有講究的。美好的語言是高尚的情感最終得以附麗的基本保證。

談高考作文 篇4

歷年來的高考作文試題儘管變幻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命題的思維導向不外以下三種:即哲理性、現實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訓練指導應緊緊圍繞這三性去開展。

一、題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和1995年的《鳥的評說》的寓言故事,都滲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樹木、森林和氣候之間蘊含着一種樸素淺顯而又深邃的哲理,這個哲理沒有超過考生的生活知識及理解能力所達到的範圍;《鳥的評說》同樣涉及到哲學範疇的問題,潛伏着生活中深層的課題,即全面地看待人與事等。爲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平時就要有針對性的訓練。要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引導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性和聯繫性,並以小見大,見微而知著,掌握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基於上述認識,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曾擬了以下題目:《從<項鍊>中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刻舟求劍>中得到的啓示》切忌形而上學看問題;《從<落葉>中悟到的》見微而知著;《中國青年爲什麼穿日本和服拍照》學會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收到了較好效果。

二、題目富於現實性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命題很多要求考生能對生活、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有的由自然現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現象過渡到社會問題,有的從寓言故事引發出社會弊病,有的從生活瑣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課題。而且命題涉及到的各種門類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題是關於三廢治理問題,涉及到環衛方面的知識;1986年作文題觸及到林業、氣象和生態學等方面的知識;1990年的就一對孿生姑娘對玫瑰園的不同看法,寫一篇議論文,聯繫到如何看待社會本質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問題;1994年的《嘗試》,輻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識及悟出諸多的人生真諦。所以,教師一定要打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將作文教學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土壤之中,幫助學生真正地深入生活,瞭解生活,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的習慣,善於採擷生活中豐富的素材,從而達到以小見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現實生活。並要不斷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引導他們多讀書、多看報,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使之寫作視野極度地開闊起來。

三、題目的極大可塑性首先是內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淺,取材極其廣闊,不必臨場搜索枯腸。例如1988年的作文試題爲《習慣》,這是繼1982年之後的又一次直接命題作文,它儘管是採取了我國傳統的命題方式,但仍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極大的可塑性和靈活性,其外延極爲廣闊,考生既可以寫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方面的習慣,也可以寫社會、民族,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既可以寫日常生活中淺表性的問題,也可以觸及社會中較深層性的重大命題;既可以大膽地抨擊傳統的陳規陋習,也可以謳歌讚美時代的新風;既可以透視社會的焦點問題,也可以讚頌改革開放後的新人新事。因此,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題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馳騁自己的筆墨,以達到淋漓盡致的吞吐,無拘無束的歙張。其次是表達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行文體裁可以不拘,可以議論爲主,也可以夾敘夾議,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據,言之成理即可。至於如何運用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佈局謀篇,便待考生隨心駕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題是寓言詩《鳥的評說》,這是一種一題多體,一題多向的設計,也是一種多層次的寫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體中,從不同的角度盡情揮灑,駕輕就熟,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寫作才能。

基於這樣,高中畢業生的作文訓練,就必須儘可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要指導學生博覽羣書,要讓學生觸及各種文體。既要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又不能忽視形象思維;既要培養順向思維,又要倡導逆向思維;既要培養實體思維,又要注重空間思維。平時要把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各種應用文和散文等文體的訓練務必強化,作到一專、二博、三活,纔有希望達到成功之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