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二作文 > 人性的善與惡的議論文大綱

人性的善與惡的議論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特別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義的議論文,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我們應該怎麼寫這類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性的善與惡的議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性的善與惡的議論文

  人性的善與惡的議論文1

關於人性善惡的論斷,自古以來衆說紛紜,結論各異。有儒家的性善論,法家的性惡論,還有當今哲學家周國平提出的“內核”說。三者結論雖各自不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致認爲,人的本性是由生具來、生而有之的。

縱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性的變化和自己多年來對人性地感悟,隱隱覺得,人性的善惡多爲環境所左右,是後天生活養成的習性。也許,人剛出生時就象一張白紙,一無所有,關鍵是看後天如何去塗抹。生活在和諧、友善、溫情的環境裏,久而久之,人性則善;生活在罪惡、爭鬥、爾虞我詐的環境裏,久而久之,人性則惡。

記得兒時,無論是老師、家長的教導,還是輿論宣傳的引導,都要求我們要拾金不昧,助人爲樂,見義勇爲。而現在,無論是老師、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還是中央電視臺法律講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王大偉教授的護身防衛講座或是其它媒體報道,都一再提醒我們,無論出門在外,還是閒居在家,都要倍加小心,少管“閒事”:要路不拾遺,別盲目助人、見義勇爲做好事。三十年前後的要求,迥然不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

三十年前,我們拾金不昧,助人爲樂,見義勇爲,會受到社會的褒獎和肯定;而今日爲之,則可能遭遇各種詐騙或陷阱。你助了人:幫自稱不識字的老人從提款機裏取了錢,如這銀行卡是偷來的,你或許因被錄象將被疑爲小偷、陷入官司;你勇了爲:遇到車禍救助受傷者,你或許被賴爲肇事者、做了好事還賠錢。諸如此類,各種媒體報道的案例不勝枚舉。教訓極其深刻。

三十年前後,社會生存環境對人的要求迥異,各種媒體對人的教育引導迥異,其根本原因,是三十年來人性的迥異。可見,人性的善惡,關鍵是後天生活環境的影響,與人之初的本性似乎沒有太大關係。

不由想起狼孩的故事。一個孩子自幼與狼爲伍,長大後即具有狼的習性而沒了人性。同理,如將一個孩子自幼與世隔絕,與豬狗虎豹同居爲伍,也許將來也就有了豬狗虎豹的習性。

再看看我們身邊的人。大家是否有這樣的體會。當你的家人、朋友、情人出現困難時,你可能是出於親情、友情、愛情等情誼,不惜犧牲自己利益,千方百計地爲其出謀劃策、出手援助、承擔責任,堅持不懈、力所能及地幫其走出困境、成才立業,爲其成功而喜,爲其挫折而憂。可當其一旦自以爲功成名就、或覺得你對其用處不大時,則不僅不念昔日情誼,刻意遮掩過去,對你的'幫助拒不認帳,甚至到處抵毀你、中傷你,或到處自鳴得意、牛B轟轟、胡說八道。讓你在甚覺可憎、厭惡、痛心之餘,不禁懷疑自己當初的善心、責任感,是否用錯了地方,是否幫錯了人、做錯了事?有此經歷,如再遇到此類人等,你還會一如既往地盡力幫助他麼?可見,環境的無情、人性的敗壞,是挫殺善良心性的天敵。一個人接觸惡劣的環境多了,接觸忘恩負義的人多了,人性也必將隨之發生根本改變。此舉與狼孩的成因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漢奸汪精衛的一生,是前後及其矛盾的一生。想當初,爲推翻滿清統治,他毅然投奔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倡導革命;爲謀刺攝政王,他視死如歸,那“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豪言壯語,令當時的國人無不爲之動容!可誰曾料想,死裏逃生、壯志未酬的汪精衛,三十年後,竟成爲全國的頭號大漢奸、大賣國賊,最終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今日想來,當初汪精衛謀刺攝政王、推翻滿清統治,是清政府已病入膏肓、日薄西山之時;而三十年後的投敵賣國,是他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認爲當時的日本不可戰勝、抗日無望,繼而賣國求榮。否則,也許將會成爲一名抗日誌士。可見,人性的善惡,僅在一念之差,更不會因人之初本性的善惡而始終如一。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歷史和經歷告訴我們,人性起初的善惡其實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去認識人性,識別善人和惡人,繼而懲惡揚善。雖然我們周圍的善人還佔絕大多數,但仍應提高警惕,別給惡人以機會。當你全心全意爲別人着想的時候,是否想到,你熱心幫助的人可能正心懷鬼胎,甚至在暗中算計你、利用你?當別人爲求得你的幫助而信誓旦旦的時候,你是否想到,他的承諾可能根本就沒準備履行甚至就是算計你的陷阱?當形勢撲朔迷離、難以判斷的時候,你能否堅持做人的原則,始終保持一顆負責任、愛國愛家愛善人的良心?

我們都應認真地檢討自己,校正自己。長此以往,或許,對今後的工作和生活,是有些裨益的。

  人性的善與惡的議論文2

關於書中所記載,那些所謂的善與惡。但何爲善,何爲惡?衡量善惡的標準又是是什麼呢?人們總說,人性本善,那又爲何而作惡?善惡一線間,這一線又是如何界定的。難道這一切都只能由神來裁決嗎……

生活,就是自己身上有一架天平,在那上面衡量善與惡。在善惡的世界中,沒有好壞,沒有悲歡,更沒有美與醜。有的只是二字:善與惡!人一生中做過的善惡,都將在生命的天平上衡量。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所不能估量的。善惡通常就在一瞬間,而這一瞬間,便是人心中爲此劃分的界線。善會帶來幸福,惡所能帶給你的,只有內心的毀滅。沒人知道人性本質的區別在何處?那就是善和惡!而書中所記載的,只是對人性片面的認識,侷限在了善與惡的區別之中。如果一個人,本性爲善,成惡就在一念之間;如果人性本爲惡,放下心中的芥蒂,也會在善的海洋裏尋找到屬於你的天地!

天使是善的象徵,而惡魔是惡的象徵。傳說,一個人在垂死的時候,天使和惡魔會在他的身邊打牌,而這個人所做過的膳食,便是天使手中的牌。反之,做的惡事便是惡魔的手牌。天使贏了,此人便會飛昇天堂,獲得上帝所說的永恆生命!而惡魔贏了,便會墮下地獄,受着無盡的煎熬。也許,這纔是善惡之間的永恆結界!

一念之間,成佛成魔。一念之間,便是生與死的距離。一念之間,善惡的本質在人的心中埋下種子……

多做善事,利人利己!多做惡事,損人損己!懷揣着善的信念,我們一路遠行,背上惡的包袱,讓我們演繹一場善與惡的愛恨情仇!在善的天空中,惡無處不在;惡的土地中,洋溢着善的的濃烈氣息!在惡的路口,善自由飛翔。善惡相互依存,惡矇住了愛的雙眼,用善將惡輕柔的化解,讓愛的雙眼識破恨的陰謀,悄悄地陪伴我們走完人生的道路。

到那時,垂死的你,或許還能看到,天使和惡魔在你的身旁打牌,看着自己做過的惡被善一點點的抵消,便會滿足的笑着,在他們的身旁輕輕呢喃:“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人性的善與惡的議論文3

孟子道“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道“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都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先不說人性本是什麼樣,且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人性是善良的,無時無刻透露着人性的光輝。就好比古代忠賢之臣申包胥,遇難之時到秦國尋求幫助,被秦國收留後,一直任勞任怨的工作,當楚王復國後,要封賞他,可是被拒絕了。無奈之下,他帶一家老小逃進山中隱居。更好比現代,杭州一家養老院搬進了一批90後。他們帶着任務而來,就是照顧老年人。這些年輕人以陪伴趕走了老年人的孤獨,那些老年人以寵愛趕走了年輕人的失落。愛是互相給予,相互融合的。這就是善良的人性,更好比崑山反殺案,2018年8月末,於海明即使防衛過當,殺死人而不負刑事責任,每一次司法公正都溫暖人心。不管如何,犯法有無是根據憲法和法官爲主,而法官是人。有着善良的人性,善良的人性使世界充滿。真是因爲那份愛與美好。是那些人有一顆美好的靈魂,所以他們的美貌是永存的。

又比如在《雷雨》中,周樸園在外人看來冷酷,僞善。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周樸園對他的初戀情人錄視頻的懷念,是僞善卻又真實的。一個人30年來保持屋裏的擺設,一個人30年來每年的生日保持吃素的習慣。一個人要做到這兩點是非常不容易的。這無不恰好的說明了他內心保留着真情。這就說明了周樸園表面上盜墓黯然,冷酷自私。但是他也有微情的那一面。不管怎麼說,在當時的現實社會。如果這種懷念對他那時的地位,名譽,身份造成威脅的話。他就會排斥於掩蓋那種僞善而又真實的懷念。從階級層面來看,她是很虛僞的。但從人性方面來看。那種懷念卻又顯得過分的真實。善惡總是在不斷變化。總的來說,惡是要多一點的。但是周樸園的行爲卻不影響國家的利益,更令人氣憤的是那種出賣國家人,如蒲志高,出賣了江姐,不知道是一個知識分子不同於農民,懂得好漢不吃眼前虧,所以出賣了江姐。但是正是這種行爲。讓國家利益被損害,於我而言。我從不驚異於人們的邪惡,但卻忍受不了那種無恥的背叛。善良的人永遠察覺不出別人的居心不良。蒲志高一開始也算老實人。但正驗證了那句話“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裏的沙礫或者魚片中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

人性是善良的,它使這個世界充滿幸福,愛。人性是邪惡的,它讓我們帶上面具,成爲一個僞善而冷酷的人,這也許就是曹操的那句名言“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總言之,人性有善有惡,人類處於神和禽獸之間,有的人傾向一類。有的人傾向另一類,有些人日益神聖,有些人變成野獸。

  人性的善與惡的議論文4

人性,人性本善,亦或,人性本惡,這是一個讓人捉摸不透的問題,至少,迄今爲止,我沒有想明白過,不過也許正是因爲這份捉摸不透,人性,才變得神祕,亦真似幻,亦正亦邪。

好人,壞人,世人的區別方式,太單純了,也太蒼白了。世上從沒有絕對的好人,當然,也沒有絕對的壞人,也許每一個壞人都曾天真爛漫過,只是如今,被生活,被世界的棱角磨出了血罷了,更也許,每一個好人都有陰暗面,都曾在午夜夜半夢醒時,被自己內心突然滋生的黑暗念頭驚出一身冷汗。所以我說啊,僅憑一個單純的好人,壞人去判斷,去定位一個人,太可笑了,不是嗎?

因爲喜歡出去走走,我見過形形色色的人,這些人中,一萬個人有一萬個性格,就如同一萬個哈姆雷特,沒有一個人會和另外一個人完全相似。我也曾閒暇時讀過幾本書,書中的人物,或悲或喜,貪嗔癡念,各不相同,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人生,他們在自己的故事裏演繹自己的人生。因此,人,真的讓人捉摸不透啊!

《悟空傳》裏有一句話,佛,虛無,世人皆願成佛,卻忘記了,無慾無求,纔是真正的消失,所以石猴他只願成魔,是的,石猴,我固執的不願叫他,我一直覺得,其實,《西遊記》是個特別悲傷的故事,因爲,石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孫悟空,悟空悟空,空,多可悲,我喜歡的一直是那個放肆,張揚,狂妄卻又單純善良的石猴。可是後來啊,五指山下的五百年,終究是“殺"了他,他認命了,他最後被磨滅了所有的棱角,他成佛了,而那個叫囂着齊天大聖的石猴,死了。唐僧是金蟬子的轉世,據記載,是因與佛祖對峙下了凡,可一碗孟婆湯下肚,金蟬子早已死在了輪迴,後來成佛的,不過是唐僧罷了。

人性中有貪慾,貪嗔癡念,也正是這份欲,使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鮮活了起來。世間繁華萬千,滄海桑田,歲月如煙,有人迷了本心,卻也有人保持一份初心,這形形色色,善善惡惡,誰又能說得清呢,可也正是這份說不清,構成了一份真實,真實的世界。

這世間若遍地是佛,那又何嘗不是,遍地入魔,還能憶起石猴那句話——我若成佛,天下無魔。所以我的石猴啊,真的有些心疼他,悟空,傀儡罷了。

人有七情六慾,或笑,或怒,或哭等等等等,這人生百味,全品過纔不算白來這世上走一遭,我從未相信世界上有完美的人,換而言之,太過完美,又何嘗不是另一種虛僞。所以我寧願,一壺濁酒,滿紙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