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二作文 > 懂得感恩學會感恩-高二作文示例

懂得感恩學會感恩-高二作文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人生的槓桿是精神,精神的支點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煥發出無窮的力量。目前在校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寵愛,生活的安逸,助長了學生奢侈浪費、盲目攀比、拈輕怕重等不良習氣,開展了感恩教育活動,使學生在感激父母養育之恩的同時,學會了感激他人,奏響了和諧社會從小學生抓起的生動樂章。"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樣的詩詞俗語傳承着中華民族對感恩的認同和崇尚。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具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

懂得感恩學會感恩-高二作文

然而,處在社會轉型期,一些人的感恩意識在逐漸淡化,金錢和利益的權衡代替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相助和親情關愛。正處心智發育期的孩子面對網絡虛擬世界的誘惑,或生活在單親家庭、隔代家庭,甚至是長期與父母分居的留守兒童,如果從小很少受到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老師教導之恩、感謝自然恩賜之恩的教育,難免失去對感恩這一傳統美德的認同。因此,感恩教育就像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種花一樣,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一課,也是社會和諧的前奏。地震天不塌,大災有大愛。當地震發生十餘小時後,一位滿臉是血的北川男孩從廢墟中被救出。就在武警官兵準備把他轉移到安全地帶時,他艱難地舉起還能動彈的右手,虛弱而又標準地敬了一個少先隊隊禮。擔架上的小男孩不忘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敬禮感恩的舉動,讓無數的人深受感動……感恩,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卻很多。英雄袁崇煥去世後,佘家義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孫孫,生生死死,守墓遺訓,口口相傳,17代人爲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國家、民族的大義之上。

一些青少年不懂得感恩,不僅表現在對待父母的養育之恩,也表現在其他方面。比如老師的教誨之恩,親朋好友、社會賢達的相助之恩等等。瀋陽瀋河區84歲的老人王儒臣捐資助學,遭到所助學子冷落的事情。13年來,老人先後資助了40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其中有10名是大學生。如今他雙目失明,臥病在牀,卻從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學業的大學畢業生的來信,更別說來人探望了!還有前不久剛剛去世的"感動中國人物"――深圳歌手叢飛耗資300萬元,資助178個貧困學生,而當他重病住院時,受過資助的個別大學生就在深圳工作,也沒去看他。

學會感恩就等於架起了做人的支點。學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講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傳授知識上,還要幫助教育人們懂得做人的道理,特別在樣學生,要使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讓他們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國之恩,要報效祖國;感念自然之恩,要學會和大自然生靈和諧相處;感念社會之恩,要學會和不同性格、不同階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這是一種更加豐滿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才是"刻骨銘心"的。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愛媽媽,才能愛祖國。"因此,親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愛父母,纔會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愛社會、愛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才能永駐真愛,形成質樸健全的人性。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牀,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牀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牀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裏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並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牀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忍受,您久病臥牀,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裏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親聽了很爲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着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爲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髒衣服都拿出洗得乾乾淨淨,母母親欣慰地笑了。

孝敬父母就是要敬愛父母,聽從母的教導,關心體貼父母,主動分擔父母的辛勞,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

長大成人後,自學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事例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如事例2: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牀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爲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開展這些"感恩父母"歷史事例,希望學生感受親情,懂得感恩。並且要求每個學生每週要爲父母洗一次腳,每天幫父母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務,每天好好學習、按時完成作業這些基本的小事做起,教育學生良好的習慣,學會以實際行動感恩,不辜負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中國人教人向善,講"善有善報"。教育人要感恩,講"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這方面的經典例子莫過於"銜環結草"的典故。 《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 顆(魏武子之子)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爲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餘,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餘是以報。"又《後漢書·楊震傳》"楊震字伯起……父寶"李賢注引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華陰黃雀》:"寶(楊寶)年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一黃雀爲鴟梟所搏,墜於樹下,爲螻蟻所困。寶取之以歸,置巾箱中,唯食黃花,百餘日毛羽成,乃飛去。其夜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以白環四枚與寶: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矣。"後以"銜環結草"爲感恩報德的典故。

很早以前,唐代的韓愈就在《師說》裏面給老師下了一個貼切的定義:"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清代的曾國藩是這樣解釋的:"傳道,謂修己治人之道;授業,謂古文六藝之業;解惑,謂解此二者之惑。"一千多年過去了,這句精闢的話隨《師說》流傳至今。那麼多年過去了我們仍然能夠體會得到韓愈當時作爲一名老師的勤勉和困厄。現在,我們形象地把老師比作園丁、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以表達對他們的喜愛和尊重,而這些都是一千多年前的韓愈無法體會得到的。 在川工作的湘籍老師譚千秋在生命最後一刻,他毅然地張開雙臂,護住自己的四個學生,把死亡留給了自己……他們爲"師"的定義又增添上濃濃的一筆。

"感恩教育"應該成爲教育工作者永恆的話題,成爲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永恆主題。只要人人都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相信天空更加蔚藍,陽光更加燦爛,生活更加和諧、幸福。讓感恩教育進行到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