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道聽途說的典故

道聽途說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道聽途說的典故1

道聽途說的典故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人名曰艾子,有一次,他遇到了一個愛說空話的人。

這個愛說空話的人向艾子說:有一戶人家的一隻鴨一次下了100個蛋。

這不可能!艾子說。

愛說空話的人說:是兩隻鴨子一次下了100個蛋。

艾子說:這也不可能。

愛說空話的人又說:大概是3只鴨子吧。

艾子還是不信。

愛說空話的人便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鴨子的數目,一直加到10只。

艾子便說:你把鴨蛋的數目減少一些不行嗎?

愛說空話的人說:那不行!寧增不減。

這個愛說空話的人又向艾子說:上個月,天上掉下一塊肉,有10丈寬,10丈長。

艾子聽了說:哪有這事,不可能的。

愛說空話的人又說:那大概有20丈長吧。

艾子忍不住問道:世上哪有10丈長、10丈寬的肉呢?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掉到什麼地方?你見過嗎?你剛才說的鴨子又是哪一家的?

這個愛說空話的人說:我是從街上聽來的。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釋讀」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道聽途說的典故2

路上聽來又在路上傳播出去。謂無根據的傳聞。源自《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塗,通“途”。“道聽途說”最早見於唐·柳宗元《與劉禹錫論〈周易〉書》:“是見道聽途說,又何能知所謂《易》者也!”

《呂氏春秋·察傳》載有一則故事: 宋國有一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井,用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經常忙不過來。後來,他下決心自己打了一眼井,用水就省時省力多了。他高興地對別人說:“我家打了一眼井,好比多了一個人力。”這句話一傳十,十傳百,但在傳的過程中逐漸變了樣子,最後竟被說成是:“丁某打了一眼井,挖出一個人來。”宋國國君聞訊,便派人到丁某家裡問個究竟,才知道原來是打井以後,丁家相當於節省了一個挑水的人力,而不是打井挖出一個人。

明代屠本畯《艾子外語》中也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齊國一個叫毛空的人,一天,他對艾子說:“天上掉下一塊肉,有30丈長,10丈寬。”艾子笑著說:“哪有這個道理。”毛空立刻改口說:“那就是20丈長。”艾子仍然不相信。毛空又改口說:“那就是10丈長。”艾子氣極了,就問毛空:“那塊肉掉在什麼地方,你見過嗎?”毛空搖搖頭,無言以對,只好承認說:“我是聽別人說的。”艾子對他的學生說:“你們千萬不要像他這樣,‘道聽途說’呀!”

後來,人們引用“道聽途說”這個成語,泛指傳聞的、沒有根據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