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大學勵志 > 大學四年應該怎麼過才不後悔

大學四年應該怎麼過才不後悔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導語:在過去的幾年裡被無數人問過的一個問題:大學四年應該怎麼過才不後悔?在這裡小編結合自己的經歷和周圍人的例子,來和大家分享以下幾點建議

大學四年應該怎麼過才不後悔

 不要著急定專業

美國的大學給學生們提供很多自由選擇和嘗試的空間。一般開學前兩週,學生們可以自由去上喜歡的課,兩週後再決定這學期要修什麼課。很多學校也不要求學生很快定專業,大二甚至大三再決定都不算晚。

人不嘗試永遠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所以建議大家好好珍惜和利用這些試錯的機會。

很多專業和我們想像中的其實是很不一樣的。

你以為心理學就是喝雞湯或者教你怎麼看透別人的心理?其實要做大量的實驗研究,很多時候是很枯燥的。

你以為經濟學就是點評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大勢?其實你可能每節課都在看著一堆model脫離現實的思考curve會怎麼移動。

所以,大一大二時多去嘗試一些不同專業的課,瞭解清楚了再定專業。

而很多學生,或者想“加速”學習,或者出於周圍人的壓力,在不嘗試的情況下就草草定下專業。

曾經有學弟學妹來向我傾訴過苦惱:才大一週圍人都早早定下了專業,而自己還不知道喜歡什麼,壓力很大。

其實S覺得,這不見得是一件壞事。選專業不是競賽,不比什麼你先我後。那些早早定下專業的人,真的就發展得更好嗎?

我見過不只一個例子,有人直到大三大四才發現學的專業不適合自己,或者由於專業的限制無法申請到喜歡的工作或者研究生,或者不得已轉專業只能延長畢業時間。

所以,趁著試錯成本為零的時候多做嘗試吧。越往後走,改變的cost就會越高。

 雙專業甚至三專業真的有意義嗎?

大二時,我上了幾節亞洲研究和歷史課,這些課程就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雖然在中學時也學過文學經典,上過歷史課,但是美國的講法和國內完全不一樣。我第一次發現,《紅樓夢》裡的人物心理,原來有這麼多可挖掘的地方。第一次學會用歷史人物的經歷和性格來分析他的人生選擇。

於是當時萌生了輔修歷史專業的念頭, 歷史系一位資歷最老的教授甚至還答應親自當我的導師。然而在詢問了多位教授的意見後,最終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為什麼呢?

第一,不會有任何recruiter或者graduate school會因為你是雙專業或者三專業覺得你更impressive。聽起來是不是很詫異?現在彷彿簡歷上不放一個雙專業都不覺得自己是好學生。然而這卻是graduate school admission officer 和公司的 recruiter 告訴我的共同答案。

他們在面試時喜歡問那些雙專業的 candidate: 你為什麼選擇這兩個專業呢?他們有什麼交叉點?對你未來的發展有什麼幫助。如果答案不夠令人滿意,他們反而會覺得candidate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多個專業也意味著你有更大的風險拉低GPA,公司申請條件往往有對GPA的最低要求,卻沒有對專業數量的最低要求。面對一個高GPA只有一個專業的candidate, 和一個三個專業卻GPA很低的candidate, 你覺得recruiter 會選哪個呢?

第二,多個專業意味著你要把更多時間花在無用的課上。每個專業都有一些規定的基礎課,也許你並不感興趣,但是為了完成學位不得不上。這也就意味著你要放棄其他感興趣的課,或者社團活動、社交時間去完成這些課程。

相反的,就算你只有一個專業,也大可以興趣為導向去上其他專業的課。所以我覺得,如果只是為了一些功利的原因去多修一個專業,得不償失。

第三,在兩個學科有交叉點,相輔相成的情況下,有些雙專業也是非常合理的。例如我的一位朋友同時修統計和神經學兩個專業,用大量統計學的知識去研究人腦神經的規律。所以如果你想清楚了所學的兩個專業對以後職業發展的必要性,雙專業也是很有幫助的。

當然,在這裡講的只試用於美國的情況。而國內大學的學生們,可能還要參考國內的具體情況來做決定。

選一些和專業無關的課

從本科到研究生是一個通識教育到專業教育的過程,越往上走學的東西就越精越專,本科的幾年可能是你最後去廣泛瞭解其他學科的機會。

鼓勵你們在選課時step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一點,多去試試你之前並不瞭解的學科,例如哲學,歷史,計算機等等。

這些看起來無用的marginal knowledge, 往往會成為讓你脫穎而出的 secret weapon。

喬布斯早年在上學時修過書法課。當然他從來沒有想過要當一個書法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以興趣為出發點的課,卻為他之後設計蘋果的字型提供了極大幫助。

在幾周前的哈佛中國論壇上,聽超模陳碧舸分享了一個例子。

在賓大學習時,她選修了市場營銷和心理課,當然當時的目的並不是因為這些課對模特工作有任何幫助。然而就是因為心理課,讓她能在團隊士氣低落時鼓勵自己的隊友。而通過市場營銷課,她學會了如何更好的與人用中英文溝通。

這些extra的技能讓她比其他模特走的更遠,更是在《愛上超模》節目裡展現了超高的情商和智商。

因此,不管你做什麼工作,多學一點跨界學科的知識,往往能成為你的 competitive edge, 起到加法甚至乘法的作用。

有意識的尋找mentor

我們都知道在美國networking 的重要性,也提到了自己大學時代的兩位mentor, 一位麥肯錫的校友,和學校的校長夫人。

而我們最容易建立起的mentor關係,莫過於和自己的老師, 大學裡的教授不管在學校還是社會上都是有很多資源的。

教授們一般都很願意學生去自己office hour的,我在耶魯第一學期統計課的一位教授,甚至在課堂上訴苦自己太孤單了,“央求”同學多去office hour。有同學在工作上遇到統計學的問題,他甚至會不厭其煩的在電話上和同學討論1個小時。

在大學裡的另外兩位 mentor, 是亞洲研究和歷史系的兩位教授。我基本每週都會去辦公室找他們,一坐就是一個小時,不聊學習也不聊課,聊的都是我的專業選擇、職業規劃。他們總會給我一些很有幫助的意見,

東亞研究的那位教授是耶魯東亞研究系的博士,她把我介紹給了學校的多位教授,各種有用的資源她都會幫我想到,我申請耶魯的推薦信也是她寫的。

歷史系的那位教授,是整個系資歷最老的教授,和哈佛、耶魯、牛津等多個高校的歷史系都有很強的connection,他更是主動提出可以把我推薦給這些學校去讀歷史研究生。

雖然最後我並沒有讀東亞研究或者歷史系的研究生,但是一直十分感激這兩位老師對我的關照。感謝他們像對自己的孩子那樣關心我的發展,在迷茫時為我解惑,在低落時給我鼓勵。

在面對一些人生的困惑和選擇時,這些長者的建議往往比同齡人更有用。

 成功的大學經歷就是高GPA嗎?

在這個問題上,最重要的是要想清楚自己要什麼。如果你的目標是讀博或者申請法學JD,那就好好保持自己的GPA,以學習為主。

而我是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不想去讀博的,所以GPA在學霸如雲的中國學生裡,只能算是中等。我覺得,GPA這件事情上不用追求極致,3.7以上基本是夠用的,申請fellowship、研究生、工作都沒有多大問題。

美國的大學裡有一句話,學習、社交、睡覺只能選兩樣,就看你如何選擇分配了。一樣佔得多了,就意味著勢必要犧牲其他兩部分的時間。

如果只是追求高GPA,又何必要出國呢?國內的應試教育比美國做得更好。

中學時代,我們覺得好學生的概念就是成績好。而美國的大學裡,你根本就不知道其他學生的成績。那些最優秀的學生,往往是廣泛參與校友活動,對community有影響力的人。

從美國大學的招生選擇上就能看出來這點,今年申請季,萊斯大學拒絕了100多個SAT考滿分的同學。

來到一個國家學習生活,是我們充分了解這個國家文化的機會。而留學生們在異國他鄉要學會獨立,經受挫折,往往是成長的最快的時候。所以S覺得,要把握好這個成長的機會,多做嘗試,跨出你的舒服區,不管是參加活動、交友還是networking,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第一,從實際的角度來考慮,申請工作時單單有GPA也是不夠的,公司還會看你的領導力活動,課餘活動。面試問題中的一些behavior question, 需要你舉出一些具體例子來回答如何領導團隊,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面對挫折。如果沒有豐富的課餘活動,都很難回答的上來。

第二,參加社團可以幫你找到集體歸屬感,認識新朋友。大一一年,S和很多人聊過天,卻沒有覺得有特別close的朋友。直到大二開始創辦AIESEC,需要和很多人一起工作,才慢慢有了一些很熟悉的朋友。而另外一個創始人,還成了我在萊斯最好的朋友之一,我們經常在一起一聊就是幾個小時,直到現在還時不時打個電話update近況。

第三,很多年後回頭看,你不會記得課堂上學了什麼內容,寫了哪些作業,但你也許會記得和朋友們的旅行,參加的某場活動,某個校友說過的箴言。

要提早畢業嗎?

美國的大學允許學生修完課就畢業,所以也有的學生選擇3年就畢業。

然而除非是經濟考慮,否則並不建議這麼做。

我也曾面臨類似的選擇,大三我就修完了所有的課,再加上我比其他同學要大一些,提早畢業的壓力其實更大。然而在詢問了教授、校友、導師等多方的意見後,我最終還是決定老老實實的上完了4年。

大學4年,每一年都有每一年的任務,每一年你也會有很大的變化,這個成長的過程是不可壓縮的。

曾經因為年齡的壓力,我想早早畢業,每學期都上7門課,是學校裡規定可以修的最高課程數量。回頭看,那幾個學期我過的很miserable,GPA下滑,每天睡眠不足,基本沒有任何社交時間。後來減少了課程數量,幸福感暴漲。

任何事情都是有cost的,看上去3年畢業節約了時間,其實miss out了大學裡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對於國際學生來講,多一年也意味著你有更多的時間在美國做實習,找工作,積累經驗。如果你想畢業後留下美國,紮紮實實的讀完這4年就更必要了。

要知道,和你競爭的那些美國同學有著祖祖輩輩在這裡積累的人脈、經驗,而你只有4年的時間可以彌補這些差距,還想要把這短短的4年壓縮嗎?

大學裡很多豐富的資源,在畢業以後就享受不到了。

大四期間,我在馬士基集團休斯頓辦公室做了1年。後來能作為Silver Scholar本科畢業就被耶魯MBA直接錄取,和這段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在我的peers裡,很少有本科生做過這麼長時間的實習。如果我選擇提早畢業,就不會有這樣的機會了。

當年在選擇要不要早畢業時,我徵求了多方意見,基本所有國內的人都告訴我說一定要提前畢業節省時間。而所有的美國教授和校友都告訴我說要讀完這4年,一兩年的時間在整個人的發展里根本就不算什麼。

在後來耶魯的面試裡,面試官甚至問了我這個問題,“既然你在國內的大學也讀過,那後來到了萊斯是讀完了4年還是skip了”? 當我回答完完整整讀了4年後,他對我豎起了大拇指說:"這個選擇是對的“!

最後想說,我理解國際學生在美國是非常不容易的。記得第一週orientation week,學校給我們展示了一個curve, 說國際學生何時會感到孤獨,何時會陷入低谷。那個時候我沒在意,覺得自己適應能力快,根本不會有這些問題。然而回頭看,我確實花了將近1年的時間才真正適應了美國大學的新環境。

大一剛到一個新的國家,一套完全不同的教育體系,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適應。也許你也會經歷痛苦,迷茫,孤獨,然而不要有太大壓力,時間會讓一切好起來的。

那些一開始走的最快的人,不見得是走的最遠的人。借用我一位Eva學姐的話,“橫向看世界,縱向看自己”。一個人的發展不是看1年兩年,而是看5年、10年甚至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