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家長陪讀心得體會

家長陪讀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8W 次

你知道家長陪讀心得體會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家長陪讀心得體會”,希望能幫助到您。

家長陪讀心得體會

  家長陪讀心得體會(1)

有時候一想到陪讀,就想到無數陪讀家長的心酸,孩子成績的好壞直接就影響到對家長陪讀所付出的回報,有喜也有愁。今天我們換種心境和孩子一起讀書,這是另一種陪讀,無需成績的回報,卻成了生活的另一種樂趣。

難得的週末,是不是也想睡睡懶覺、到戶外走走?卻不知靜靜地陪孩子讀讀書也挺悠閒,瞬間將生活與工作的瑣事置之腦後,心境開始變得空靈。一家人沒了日常的煩躁,原來孩子看的書也有很深的意義與人生哲理。我們小時候也看過同樣的故事,卻只明白的膚淺,現在再讀讀這些小故事,其中隱含著太深的做人真諦。

孩子的成長與未來的社會生存的確需要很多很多的知識,但今天陪孩子讀讀書才深切體會到未來孩子不僅需要豐富的知識,更需要有端正的生活態度。知識只是孩子未來謀生的技能,而做人的道理與端正的態度才能決定孩子人生的高度與價值。讓我們多陪孩子讀讀書吧,用我們的人生歷練與領悟去讀讀孩子的書,因為我們的體會更深刻與真實,我們有必要將孩子理解不到的東西結合我們的體會早早的告訴給孩子,讓他更多更深刻的理解未來他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做人、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今天陪孩子讀的這篇故事所得到的心得我們就可以分享給孩子,告訴他貪婪與不切實際的索取、內心的狠毒與自私,最終會讓人的一生一敗塗地。人生的美好是要自己真真切切的去創造,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與意義。

讓我們用另一種心態去做陪讀吧,多給孩子一些課堂上學習不到的知識,不要用索取孩子成績的心態去做陪讀。與孩子共同學習,與他分享我們的人生經歷與對生活的理解,這會是家庭生活的最大樂趣,也是真正意義的陪讀。讓我們將陪讀進行到底吧!

  家長陪讀心得體會(2)

也許你會說陪讀很簡單,不就是搬個小板凳坐在孩子旁邊,盯著他寫作業嗎?其實不然,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陪讀儼然成了一個要求極高的技術活兒。陪讀爹媽們,都盼著孩子寫作業是一場“閃電戰”,但絕大多數時候,都打成了“持久戰”。這場以熊孩子為導火索,作業為主要敵人的較量,智力是必須的,體力更是不能不要的。最好是十八般武藝齊上陣,否則可能連幼兒園的作業都應付不了。

幼兒園入學第一天,就被要求畫世界地圖。小學一年級要觀察樹葉從生到凋零,寫實驗報告……小孩子連筆都握不穩,作業自然落在了家長頭上。都需要家長親力親為。做手工、列印資料、裝訂書本……不少家長好不容易熬過了學生時代,最後卻又要撿起來重新來過。所以說,沒有半把刷子還真攬不來這瓷器活兒。

我們童年的時候,沒有輔導班,沒有特長班,有的是歡樂,有的是無憂無路。然而,現在的孩子,過得真累。學校裡要為了考試認認真真、分秒必用,生怕被別的小朋友落下;週末假期要拓展視野,參加各種興趣班輔導班,智商情商同步發展;做完這些,還有成山的家庭作業、練不完的琴棋書畫等等,想輕鬆,根本沒門。然而,要論被這些折磨得最苦的人,孩子遠遠排不到第一。

陪讀爸媽的苦,是不被世界理解的痛楚。而孩子一天沒長大,這種苦和累一直都要繼續下去。

  家長陪讀心得體會(3)

犬子恰與晨風友之公子同級——小學四年級,十年來,各種“陪讀”的情況都有,不單單是晨風目前才出現的以陪讀之名行“監督”之實。從陪做作業到陪理書包,從陪上興趣班到陪彈琴,從陪到不陪再到陪,也是出現過反覆等各種情況。但現在已經基本上不需要陪了,僅需偶爾行使“抽查”的權利,效果還是不錯的。具體心得如下:

一、以大人的智慧、孩子的方式去陪讀。

儘管是四年級的孩子了,彷彿已經懂了很多東西,但畢竟還是孩子,所以,首先在一些技巧和經驗方面,肯定是不如大人的,我們還是可以用我們的智慧掌握局面的,同時,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孩子還是更能夠接受一些“遊戲”的方式,即使在你心裡,你覺得這事其實就是這麼回事,但對於孩子,換了個形式,感覺就是完全不一樣的。舉例說明:本來你是為了監督他做作業,然後坐在他對面看自己的書,你是一本正經地監督他,他是不得不被你監督,可是,如果換個形式,對他說:“兒子,我們來場比賽怎麼樣?”他肯定馬上來了興趣,問:“比什麼?”,然後告訴他:“爸爸(媽媽)現在手頭有個任務……(把你自己定的目標告訴他),你的任務是做完自己的作業,我們看誰在規定的時間裡先完成?”這樣,孩子的興趣會大大提高,他也不認為你是在監督他,避免未來產生牴觸和依賴兩種不良的情緒。而且,可以許諾孩子贏的人有獎勵,前面兩次可以故意讓他贏,以激勵他的興趣,然後適當地時候自己贏,讓他輸,給點挫折,激起他更多的興趣。這個方法其實不僅僅適用在陪讀這裡,可以廣泛使用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效果非常不錯。

二、目前的陪讀是為了接下來的不陪讀。

之所以陪讀,除了解決類似“眼面前”的短期任務,還有個觀察和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目的,所以,目前的陪讀歸根結底是為了將來不陪讀。正是因為這個目的,在陪讀的過程中,家長不能夠以“等上初中”或者“等上高中”就好了為目標,而要從一開始就主動有目標,有個計劃,準備要逐步“撤退”的,而不是“等”到什麼時候。有了這個目標,你就不會是簡單地“監督”和“陪”了,而是會在陪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孩子的主要問題在哪裡,然後針對孩子的問題給些建議,然後重點地讓孩子改正,給孩子鼓勵,讓他(她)明白自己其實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當然,這個“明白”的過程也可以“遊戲化”一些,比如你覺得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孩子的狀況有好轉了,就可以某次藉故正好有應酬或者要加班,向孩子“請假”,說今天不能一起完成競賽遊戲了,看來只能他(她)獨自完成了,孩子會因為這個變化產生新鮮感,會激起某種興趣,家長也正好借記檢驗一下成果,然後給孩子一個積極的鼓勵。如果效果好,逐步增加次數,直至不再陪;如果效果不好,觀察或者詢問,發現問題,繼續制定計劃,有針對性地改正,直到完全解決。這才是陪讀的真正目的,幫助孩子發現問題,然後幫助他一起改正和解決問題,樹立他的自信心,讓他知道,他是完全可以自己做好的。這對於孩子的未來成長很重要。當初我陪兒子去彈琴,因為知道這是一定要家長陪的,所以,從一開始就下了很大的決心,剛開始的幾堂課,很認真地跟著一起聽樂理,看指法。

後來,我就覺得這不是個辦法,長此以往下去,就變成我上課了,而且,他因為有大人上也產生了依賴。後來,我有一次特意沒去,然後回來就說要請教他,因為那天的課沒上,他興致高昂,當起了“小老師”,給我講了那天的課堂內容,我極大地鼓勵他,然後告訴他:“媽媽以後肯定跟不上你的進度了,因為你不僅上課,還有練習,媽媽根本就不練習,怎麼能跟得上你的進度和水平呢?”他的自信心一下子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不僅上課自己去上了,還會抓緊練習,每次都會問我:“媽媽,你是不是已經跟不上我的進度了?!”我說:“是的,媽媽現在最多是能聽出來你彈的不流暢了,但是錯在指法上還是樂理上,媽媽已經分不出了,所以,必須靠你自己了。”

從那以後,兒子彈琴我再沒陪過,但每週他會興致勃勃地演奏給我聽。同理可得,在學習其他功課和知識的過程中,這個方法也很有效。

三、不僅僅是陪讀。

對於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做功課,學習,讀書方面需要我們家長陪,很多時候,甚至整個人生,他們都需要我們陪!但這個陪,一定只是“陪”,而不是替代,也不是“監督”。我們之所以陪,一方面是為了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會和你一起面對”,會幫助他們解決一些事情,但一定要讓孩子知道,這些事情是他們自己的,爸爸媽媽只是幫忙,幫助他們面對,但最終還是要靠他們自己的力量來徹底解決。不要讓孩子覺得“讀書是為了讓父母開心或者滿意”,做什麼事情都是因為“我爸爸媽媽讓我這麼做的”,父母更不要用“你幫我把書讀讀好就行了!”“你快點給我把作業做完”這樣的語言,給孩子傳遞的資訊就是這些事情不是他們的,而是為了完成家長的任務。

以此類推,生活中孩子的很多問題和安排,我們家長都會有這種包辦替代的“越權”,而不是真正地“陪”孩子成長,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和孩子一起成長”不是一句簡單說說的口號,而是在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而不是從我們家長的角度,一廂情願地做很多自認為“為了孩子好”的事情,往往適得其反。也只有這樣了,你會發現,孩子不僅僅是耗費了我們一生的牽掛和付出,不僅僅是讓我們願意傾注一生心血、傾一生積蓄而付出的那個“前世冤家”,而是能讓我們解讀父母養育之恩,讓我們重溫來時之路,讓我們感懷同行之人的“精靈”!想起晨風說的那個“蠟燭”的比喻,其實,我們的生命,從開始的那刻,就在燃燒了,無論我們願不願意,或者說我們知不知道。可是,因為孩子的出現,或者我們的某個寄託,或者事業的成功,或者某個理想和追求,讓我們的燃燒更有了目標,多了一份精彩,多了一層意義,使這燃燒不僅燃燒自己,還能照亮家人、他人,甚至後人,那就不是一種悲壯,而是一種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