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資治通鑑讀後感範文(精選24篇)

資治通鑑讀後感範文(精選2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資治通鑑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資治通鑑讀後感範文(精選24篇)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

《資治通鑑》是一部集中國歷史文化之大成的名著,內容豐富而博大,要在有限的時間裡讀完,僅靠白天是不行的。因此,我沒有放棄夜讀。夜來讀書是我多年的習慣,美中不足的是無法利用窗外的景色來調整情緒和精神,唯以提神的就是幾種不知名的夜鶯的啼叫聲。每當此時,便想起國內北方的老家。而今,老家早已不同於20年前,即是白天也很難聽到鳥的鳴叫聲,夜來更是寂然。這裡則不然,有幾種鳥通宵達旦地叫。書讀困了的時候,靜靜地聽一陣銀鈴般的鳥鳴聲,也是很有情趣的。鳥的啼叫與讀書的心緒常常交織在一起,“聽夜”也是一種享受,特別是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

就是在這種氛圍中,我全面系統地讀完了《資治通鑑》,並作了數萬字的摘錄和評述,特別是有關西北人文、歷史、地理與文化的載記。

屈指數來,自87年初讀《資治通鑑》始,至今已有十二個年頭了,但先前總是根據需要有選擇性地讀,有些地方早已讀過十餘次了,有的章節還未介入,全面而系統地讀,這是第一次。要緊的是,讀書過程那種獨特的環境和氛圍,那種心境不同於在國內,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在異國他鄉讀中國傳統文化典籍,感受異域風光,會使人感悟到中國歷史之綿延悠久;中國歷史文化之博大精深;還有那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深邃及其獨具魅力的創造性。同時,也使人感悟到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對世界歷史文化所做出的無與倫比的歷史貢獻。她是那樣的巨集大壯闊,那樣的深邃浩渺。

在非洲讀中國歷史典籍,追溯中國文化淵源的同時,就想思索一個問題——人類的起源究竟在哪裡?就古人類的沿襲與舊石器考古資料的陸續發現,在世界範圍內看,十九世紀,歐洲是人類進化中心的觀點較為盛行;但是,1929年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的發現,卻是世界古人類化石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使國內外為此而震驚,人類起源歐洲中心說受到質疑。此後,由於非洲一系列考古發現,又出現了非洲起源說。70年代以後,中國舊石器文化的考古發掘與研究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再一次動搖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觀點。預示著中國所在的亞洲也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之一。

寫到這裡,似乎該打住了。在一塊完整的時間內集中讀完《資治通鑑》,對於我來說,恐怕是終其一生也不會再有的事了。相對於在國內的工作時間,的確是一段難得的時光。在國內上有老下有小,要工作要養家戶口,又要忙於生活瑣事,讀書寫字都是擠時間,哪裡能覓得這麼一段悠閒無慮、一門心思讀書的時間呢?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記下了這個不能忘懷的讀書環境和這段充滿著如春的時光和日子,而今細思起來不由熱淚盈眶……。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2

《資治通鑑》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豫讓,因主公智伯被趙襄子等人殺害,心裡氣憤不已,便道:我一定要為他報仇,為他而死,我只有盡忠盡義,才有臉對他。

這是他發下的誓言,他也去做了。在第一次刺殺行動中,他被發現了,但趙襄子因為看豫讓是個仁義之人,便放了他;在第二次行動中,他又被發現了,在臨死前,他要求刺趙襄子衣服幾下,完成心願後,豫讓便拔劍自殺。

豫讓的這一舉動多麼令我震驚,他為了義氣,可以犧牲自己,為義這一字添加了光彩,為朋友報仇而放棄生命,重義輕死。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要為朋友盡忠、盡義、盡能,豫讓的義氣讓我感慨萬千。

在現在,人們為了金錢和利益,可以放棄一切,重利輕義。“義”這個字早已消失在許多人的字典裡。

那這樣看來,豫讓的精神,和為義、為忠、為情的做法,不是更加值得我們學習嗎?

雖然,我們現在不需要那樣,做出為朋友之情、之義、之忠犧牲自己的大事,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交往時,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和朋友相處時,我們要真心相待,不欺騙;在朋友有困難時,我們要義無反顧的伸出援助之手,有難同當;在我們有快樂,記得和朋友分享,要知道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這雖然不可說是為大義,但也是小義,也是一種義,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時刻義字當頭,多做義事,又何不為君子之行呢?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3

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書《資治通鑑》,這是一本著名的歷史書。

我最喜歡裡面的一個故事——“商鞅變法”,“商鞅變法”裡的的商鞅是一個著名的改革家。那個故事講的是商鞅不是秦國人,也不姓商,原名公孫鞅。他從小聰明好學,喜歡研究刑名之學。他受不了魏國對他的冷落,投奔到了秦國,受到了秦王的重用,當上了左庶長,實施了著名的商鞅變法。為了讓百姓相信他遵守諾言,他在京城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承諾誰要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誰就能獲得10兩黃金。大家都不相信商鞅,商鞅就提高賞金到50兩。於是,有一個壯漢真的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果然獎賞了50兩黃金給他。這個訊息傳遍了整個京城,大家對商鞅制定出的刑法不敢不信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要遵守諾言,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也讓我想起了《論語》中的一句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與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4

前段時間在網路上曾看到一個視訊感慨頗深,一個二十幾歲的姑娘身上長了腫瘤,彷彿全世界頃刻間轟然崩塌,在她高呼"滾蛋吧!腫瘤君"的同時,成百上千萬的網友們也為之感慨,同時暗自決定從此健康生活,遠離病痛。人生似乎就是這樣,我們常常從別人的悲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所幸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今人如是,古人也毫不例外。我想宋司馬光所編撰的《資治通鑑》應是一樣的道理,名為"資治",以古鑑今,實則是大智慧。

中國的歷史極為悠久,所以歷朝歷代都有編撰史書的傳統,現存的官修史書,影響較為深遠的,《史記》、《漢書》、《資治通鑑》應當都能排的上秩序。不過相比其他的官修史書,《資治通鑑》具有許多"異於他人"之處。不同於《史記》、《漢書》的紀傳體,《資治通鑑》是一本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線,"貫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這本書以史學求"通"思想尋求一種發展。

關於《資治通鑑》的創作意圖,作者司馬光曾有過非常明確的說明:"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臣常不自撰,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慼,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可見司馬光的修史目的是非常的明確,也正因為這樣,在書中,作者在探討歷史盛衰的問題上體現出了明確的史學求通的思想,著重總結了歷史盛衰的經驗,關係秦為何亡、漢為何興、隋為何亡、唐如何興,以歷史事件為軸,深入探析歷史背後的運轉規律,以指導當時的政治實踐。

人們常說"以史為鑑",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歷史的發展是一段時間的時代現實的反映,同時也是人為謀劃、運轉的結果,只有知興亡盛衰,才能從亡國的歷史的獲得教訓,從興盛的驕傲中獲得經驗,補實踐之不足,亡羊補牢,永葆生機。

歷史的事件與人物如此,我們今人同樣,時隔幾個朝代的我們,依舊可以讀一讀《資治通鑑》中的故事,不僅僅是知史,同時也在那些發人深省的故事中尋找智慧。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5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鑑》的書。

這本書是宋朝的司馬光編寫的。簡單地說,《資治通鑑》是一部歷史書,它所記載的歷史,從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時間跨大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還包括了戰國時代、秦朝、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它是按時間先後記錄歷史,所以稱為編年史。

其中我感覺最有趣的是《孟母三遷》。這個故事講述了:孟子小時候住在墓地旁邊,他天天學別人裝神弄鬼。孟母覺得很不好。於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裡。可是孟子又學小販們吆喝叫賣。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孟子也跟著學生們學習知識和禮節。孟母很高興,便不再搬遷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得到啟示,一個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環境以及理想有著很大的關係,就像《三字經》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環境的不同,人長大後性格就相差很大。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要去對我們身心健康有幫助的地方,例如圖書館、科技館、運動場等等。不要去網咖、遊戲廳等不良場所。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資治通鑑》這本書裡的故事很好看,並能讓我們增長曆史知識,建議大家去看這本書。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6

《資治通鑑》是北宋文學家司馬光的著作,記錄了戰國到五代的事情,十分精彩,令人百看不厭。

中國古代有去多仁義之士,比如一個叫豫讓的人,智伯對他很好,他也對智伯忠心耿耿,當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豫讓很難過,兩次要刺殺趙襄子,都沒能成功,最後伏劍自殺,看了這個故事,我很驚訝,為了報仇,他寧可犧牲自己,雖然這種方法不值得提倡,但是我們是否應該在他身上學到點東西呢?

司馬光的最大貢獻就是撰寫了《資治通鑑》,全書共兩百九十四卷,記錄了歷史的許多重大事件,他寫這本書用了十九年的時間,花了他的大量心血,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這可不是個小稱號,能得到這個稱號的人,太少了。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1、古時候的人比現在的人重情義,講信用,有時候我答應媽媽的事,比如不粗心也做不到,我真該學習他們。

2、只要做了就做好,司馬光寫了十九年的書一定很辛苦,但是司馬光還是憑藉他的毅力留給了後人一部文學著作。現在我正在學習雙簧管,我一定要像司馬光學習,只要做,就要把它做好。

去看看這本書吧,絕對受益匪淺,我要讓這本書伴我成長。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7

韓趙魏三家分晉

資治通鑑開篇講的是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是周天子王權喪失的象徵,進而討論了天子之職到底是什麼: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那麼我們每個人自的“職”又是什麼呢,需要自己思考。

智氏之滅

智氏和趙氏都面臨選擇後繼之君的問題,智宣子識人不明,趙簡子立賢為後,沒有選好接班人是智氏身死族滅的根本原因。智伯自以為大,侮辱韓國主君,不防備災禍,不聽人勸告,強行索地於韓趙魏、使得三家聯合起來對抗智氏。在最後的戰鬥中,本是智氏與韓魏聯合攻趙,智伯卻恐嚇韓魏,脣亡齒寒使得韓魏臨陣倒戈,遂與趙襄子合力滅了智氏,最強大的智氏反被韓趙魏三家聯合給滅了,令人唏噓。進而討論了德才之辨,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選賢用人要以德為先。

刺客豫讓

豫讓為智伯臣屬,寧可自己毀滅容貌、毒啞喉嚨,其妻不辨也要為為身死族滅的智伯報仇,多次以卵擊石去刺殺趙襄子,最終還是沒有成功而被趙襄子殺害。士為知己者死,即便如智伯一般剛愎自用的失敗者,也有真心效忠之人。

魏國稱霸

魏文侯魏斯稱霸三晉,諸侯不敢近。原因在於:第一,尊賢,以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幹木為師,招納四方英才;第二,守信,答應別人去做的事情,不管自己處於什麼狀況之下也要達成諾言;第三,重義,韓趙分別拉攏魏國攻擊對方,魏文侯都拒絕了,以德服人;第四,納言,君仁則臣直,能聽得進去臣子的勸諫。所以魏國能稱霸。

田子方教公子擊

公子擊是魏國太子,在路上看到田子方,主動下車行李,田子方不搭理他,公子擊怒了,質問田子方:“到底是富貴的人能驕橫還是貧賤的人能驕橫”,田子方的回答大意是:當然是貧賤的人可以驕橫。因為國君如果驕橫,他的國家就會滅亡;士大夫如果驕橫他的家族就會遭受災難。但是真正貧賤之人,就算一言不合得罪了別人,他也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了。

簡而言之,就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人要是想要的太多就會顧慮的很多,治國的人就不要輕易去得罪一無所有的底層人民了。

用人五視

李克向魏文侯提出了選相的五個標準,簡稱“用人五視”: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最終魏成打敗候選人翟璜,成為丞相。魏成推薦的人才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幹木都成為了魏文侯的老師,翟璜則每次都是根據魏文侯的需求而推薦了吳起、西門豹、樂羊、屈侯鮒等人,都雖能解決主上一時之需,但都只是臣子。魏成薦師,翟璜薦臣,所以魏成當了丞相。

說明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要有全域性觀,解決一時之需的不及全盤謀劃的,自己面臨的工作和生活,什麼問題是一時之需,什麼又是全域性戰略呢?

悲劇的吳起

吳起有大才,卻因為性格原因最終而慘死。吳起開始在魯國,為了獲信於魯人,殺妻求將,仗打贏了,自己卻被逼走了。到魏國之後,頗受重用,在與田文競爭丞相中又遭受失敗,原因不是因為吳起自己不賢能,而是因為魏國此時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自身能力太強,卻沒有群眾基礎,所以無法走到高位。接著吳起就被魏國排擠出逃去了楚國,獲得了楚悼王的信任,被任命為丞相。吳起力行變法,嚴明法令、整飭吏治、限制公族、撫卹戰士、打破連橫,楚國國力大增,但是得罪了楚國的權貴公族之人,最終隨著楚悼王薨逝,而被貴戚大臣所殺。

吳起的悲劇根本原因還是自己造成的,殺妻求將有悖人倫,為了前途沒有底線,所以說能力再強,即便強如吳起一般也是落得一場悲劇。做人的底線要守好,這是第一步。一旦你有一定能力之後,也不要過分沉迷於具體事務中,要正確認識周遭的環境和人際關係,不能四面樹敵,除了專業能力更需要修煉人際相處。

齊威王用人

齊威王有即墨大夫和阿大夫兩位地方官,一個到任那天開始就不斷有壞話傳到齊威王耳邊,另一個則是不斷的好話傳來。於是齊威王沒有妄下結論,而是派人去現場探訪之後,才得出了結論,那個不斷有好話的大夫是買通了大王身邊的人,實則政事一塌糊塗;而那個不斷有壞話傳來的人,反而是幹練之臣。然後齊威王也沒有手軟,直接烹殺欺上瞞下的阿大夫,最後齊國群臣都不敢瞎說話,齊國大治。

齊威王用人的經驗:明辨是非、小心求證、出手狠辣,三步環環相扣。對於我們自己做事來說也是一樣的,工作中的問題要有冷靜清醒的判斷,要自己真的動手去做了去了解了才能真正知道內情,確定了目標之後就要一擊必中解決問題。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8

司馬光與周威烈王論禮,司馬光認為:所謂禮教,在於分辨貴賤,排比親疏,裁決萬物,處理日常事務。禮教的根本所在是用名位來分別稱呼,用器物來分別標誌。禮教中最重要的是低位高下的區分。由此以智家、韓家、趙家、魏家為例,智家之王智瑤有才而無德,最終遭到其他三家聯合滅族,由此得出治國治家者的確立,需稽核德與才,以德為主,才為輔,由此方得長治久安。魏文侯作為一國之君,尊重遊士,善用人才,謙於受諫,於是國泰民安,各方遊士前來歸順,國立日益強盛,然至此,並未生野心,不接受韓、趙兩國任一方的請求聯合攻打他國,由此得到兩國尊重,成為三國之首。

我認為秦國的統一,前期有兩大貢獻者,一為商鞅,二為張儀。商鞅所實行的變法等等一系列措施,為秦國的統一提供了經濟和軍事基礎,而張儀,四處遊說,不懼死獨自進入楚國。張儀以之智謀瓦解了各國聯合抗秦的聯盟,並四處遊說,以逐個擊破,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期也有兩大能將,一為魏冉,二為白起。魏冉擁立秦昭王,為他除去隱患威脅;舉薦白起為大將,向南攻取鄢、郢兩城,向東開拓地界到齊國,使各國向秦國俯首稱臣。秦國能夠更加強大,都是魏冉的功勞。然而秦昭王聽信范雎添油加醋的讒言,使得秦國失去一員大將。白起自被啟用以來,屢立戰功,為秦國打下了半壁江山,可謂是秦國不可或缺的一員大將。而范雎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誘導秦昭王,使得白起不得已白死與外,令人惋惜。

周朝之滅亡,歸結於其軟弱,安於現狀以及其自負感。周王室從建立以來一直保持著統率諸侯,號令諸侯的權利,於是,周王室認為無論諸侯再怎麼互相吞併,征戰,兼併,也不會去威脅他自身的地位。於是,使得各國的能力日益強盛,而周王室日益衰微。正是因為周王室的放任自如,才使得秦國有機可乘。各國的滅亡,不能歸咎於某一任君主,每任諸侯都有每任諸侯的特點,整個王室之流傳,會在某一時段因為一個王而強大,也會在某一時段因為一個王而衰弱。善用人才,謙於聽勸諫的君主更能使民心歸順,國家強盛,他國就不敢輕易侵犯。而不聽勸諫的君主,往往會把過錯歸咎於士人的身上。荀況說:“國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權。有道行的人主持,可以得到大的安樂,大的榮耀,成為幸福的源泉。無道行的人主持,卻帶來大的危險,大的拖累,有君王的地位還不如沒有。等到形勢極度惡化,即使想當一個普通老百姓,也做不到了。”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9

公元前317年,齊王國國務官跟蘇秦爭寵奪權,派刺客刺死了蘇秦。

這個時候魏國的宰相是張儀。當年是蘇秦支撐張儀給秦國出的連橫方案,對抗蘇秦的合縱方案。現在蘇秦死了。

張儀給魏王魏嗣建議:“魏國國土不超過1000裡,軍隊三十萬人,地勢平坦,沒有高山大河的險要關口,這樣處處都需要軍隊防備,力量就分散了。邊防軍隊主要駐紮在楚、韓、齊、趙四國的國界線。這樣真正能保衛地方的軍隊也就是十萬人。各國曾經締結合縱同盟,組織抗秦發誓結成兄弟之邦,看起來很隆重。但其實不然,同一父母的親兄弟,為了爭奪財產,還互相砍殺。國際之間,還用蘇秦的方式,結局肯定失敗。您如果不肯臣服秦國,秦國肯定會行動,一旦發動大軍攻擊,在南邊,北邊同時派兵,這樣趙國不能南下幫您,魏國不能北上聯絡,如何“合縱”呢?國家就會陷入困境。我這樣的建議不是為我個人利益,請大王三思。所以我請辭職。”

魏國王就這樣被張儀說服了。宣佈退出南北合縱同盟。並且請張儀擔任中間人,去秦國和解。

張儀辭去魏國宰相職務,到了秦國,再次擔任秦國的宰相。

(當年張儀答應感謝蘇秦的資助支援,所以承諾在蘇秦在世期間一定支援蘇秦的合縱理想。但蘇秦現在死了,張儀就加速幫助秦完成連橫的推銷,並且加快秦國統一中國的進度。其實統一中國才是人民的和平。戰國時代這樣互相攻伐,雖然鬥爭精彩,但每次戰爭都是死人民。無論哪方勝利,兩邊都是傷亡很大。戰爭的代價都是人民承擔了,但收益都是國君的。這也可以理解,為什麼現代民主時代了,國家輕易不會發動戰爭。當然,只有真正人民做主的國家,才不會主動攻擊他國,主要是保衛自己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0

在卷六中有這樣一段話:世有無望之福,亦有無望之禍。今君處無望之世,事無望之主,安可以無無望之人乎!這是朱英對春申君所說的話。無望就是沒有想到卻突然而至的意思。這裡有五個無望:無望之福,無望之禍,無望之世,無望之主,無望之人。那這意思是會有意外降臨的福,俗話說的天上掉餡餅;突然降臨的禍,叫飛來橫禍吧;變幻不定的世界,喜怒無常的君王,還有生命中突然遇到的小人或者貴人。

這句話的背景世這樣的:春申君黃歇拼死護衛的楚國的那個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楚考烈王一直沒有兒子。有個叫李園的人給春申君出主意,讓春申君娶了他的妹妹,孕後送給楚考烈王,後生子被立為太子(就是後來的楚幽王),那春申君就可以權傾天下了。這時有個叫朱英的人告訴春申君李園用心險惡,要儘早提防,於是說了上面的含有五無望的話。只可惜春申君沒有采納他的建議,最終真的被李園豢養的死士殺了,而且使吏盡捕春申君之家。

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就這樣死了,似乎有點冤。但是仔細想想,似乎也不冤,因為誰都無法準確預料以後將要發生的事。人之所以有足夠的勇氣往前走,就是因為前面有很多的無望吸引著自己,但是往往也有很多人都只是想無望之福,誰也不想無望之禍,也包括春申君。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無論想還是不想,該來的究竟還是來了。

在戰國那個動盪的時代了,這樣的無望幾乎每天都在發生。胡亥在一轉眼間從一個只知吃喝玩樂的傻小子成為了皇上,這是無望之福,可是沒過多久,連想當平頭百姓的願望也沒法實現了,無望之福瞬間變成了無望之禍。李斯因其一篇《諫逐客書》而獲得重用,因扶立新帝有功成為寵臣,但是無望之禍也很快降臨,因為趙高這個無望之人,因為秦二世這個無望之主,最終被腰斬於市。臨死前他還很懷念自己在老家帶著兒子打兔子的情景。如果李斯不是夢想著前面會有無望之福,老老實實在老家做他的倉庫保管員,他又會是怎樣的一種生活呢?這樣的人還有呂不韋、嫪毐等等,因為他們都處在一個無望之世。

那到了現在呢?在太平盛世裡會有這樣的事嗎?答案是肯定的。一夜暴富之後迅速毀了自己的生活的,快速成名後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困擾的大有人在。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無論對人對事,不要心存僥倖和幻想,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或許會減少許多無望之禍,多一些無望之福。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1

近日讀《資治通鑑》讀至《觸龍說趙太后》(《戰國策》中亦有此篇)一篇,頗覺其實為營銷術中經典一例。讀史本為鑑今,於是自為品析一番,望能於讀後有所用處,不至於掩卷而忘。

話說戰國中期,秦國日趨強盛,秦、齊兩國並雄於天下。此時的趙國新君主初立,趙太后執掌朝政。這一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開了一個條件:讓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齊國便發兵救趙。於是趙國朝堂內討論起來,由於畏懼戰事,卿大夫們紛紛要求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去。趙太后當然就很不高興了,說道:“你們有誰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老婦我就向誰臉上吐唾沫!”趙太后顯然已經怒極。

案例的背景介紹到這裡,可以看出,趙太后是一位極難搞定的客戶,所以只有派出像觸龍這樣的高階客戶經理,才能出色完成任務。下面我們來品析觸龍是怎樣運用營銷技巧一步步說服他的客戶。

觸龍非常恭敬地走進來,如他所料,趙太后正非常生氣地等著他。觸龍明白,他的客戶此時正有著強烈的抗拒心理。於是,兩個老人見面,觸龍說道:“太后啊,老臣由於腳上得病,很久沒能見到您了,可是實在是擔心您的身體有恙,這才來看望您啊!”隨後便坐下來和太后慢慢聊起了飲食狀況與健身,都是老人之間嘮嗑的話題。在這裡,觸龍成功地把握了一個生氣的老婦人的心理,和客戶尋找共同話題,使客戶的抗拒心理有所緩和,拉近與客戶的距離。

在使氣氛緩和之後,觸龍開始將話題引入正題的第一步:聊起自己的兒子。觸龍說:“老臣有個不成器的小兒子,想請求讓他在王宮做一名衛士,我現在老了,想要在我還未‘填溝壑’(指死去)就把他託付給您。”太后問道:“男子也會愛憐小兒子嗎?”“比婦人愛得更深。”觸龍回答。太后笑著說:“婦人才愛得更深啊!”此時,觸龍已經成功讓他的客戶把自己當做朋友來聊天。

緊接著第二步,觸龍給太后設下一個誘餌,說道:“老臣還以為您愛女兒燕後要多一些,愛長安君要少一些。”太后說:“您錯啦!我愛長安君更多一些。”太后果然上鉤,於是觸龍便引出一段道理來,說道:“父母如果愛孩子,就會為他們考慮很長遠。當初您送燕後出嫁時,悲泣不捨,想到出嫁到燕國太遠。在女兒走後,您並非不想念她,但每次祭祀都要為她禱告‘千萬別讓她回來’,您是為她考慮長遠,希望她的子孫在燕國都相繼為王啊!”太后只得承認。

說完燕後,觸龍第三步便正式引入到長安君的話題,有燕後之事作為鋪墊,此時引入正題是絕對安全的。觸龍從趙國的歷史現象開始談起,他問道:“從距今三代以前上溯到趙國建立之時,趙主的子孫王侯的後嗣現在有還在的嗎?”太后答:“沒有。”觸龍說:“為何他們會被歷史淘汰以致絕嗣?因為他們地位尊貴,俸祿豐厚,卻無功勞。現在您讓長安君有尊貴的地位,給他好的土地和很多貴重的寶物,而不讓他對國家有功勞。一旦您去世,長安君將如何在趙國立足?老臣認為您為長安君考慮短淺,所以對長安君的愛不如燕後。”這段話與上段話作對比,邏輯清晰地闡述了怎樣為燕後考慮長遠,而怎樣為長安君考慮短淺,使趙太后不得不心服口服。觸龍使用這兩段話術,把趙太后帶入到自己的邏輯思路中,最終將其說服。於是趙太后並未“唾其面”,而使長安君到齊國做了人質,齊國出兵保住了趙國安危。

縱觀觸龍的三步營銷策略,是見微知著。表面看起來,在嘮嗑家常中輕而易舉便將客戶說服,而其中的技巧很是值得玩味。先將硬的軟化,讓抗拒的心理慢慢放開,然後從旁一步步引入正題,以邏輯思路牽引著對方,其話術的藝術性可以作為營銷學中的經典案例。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2

在眾多的文學名著中,匯聚成的璀璨星河,總會有一顆顆閃光點脫穎而出,成為一座座里程碑。例如古代司馬遷在獄中所著名揚天下的《史記》,近現代文學家高爾基先生悲歡離合的《童年》,以及北宋時期的司馬光所創作的《資治通鑑》家喻戶曉。

《資治通鑑》是一本奇書,它與《史記》合稱“史學雙璧”,可見它的偉大之處。這本書許多的語言振奮人心,讓你看完一篇還想再看一遍的感覺,我在看這本時就是有這樣的體會。

這本書堪稱時間的長河,作者將各個時代的故事融入其中,如: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讓我們懂得了以少勝多的道理,我們在為人處世時一定要聽從他人的意見,只有這樣才能離成功越來越近;漢代的鴻門宴劉邦脫險,作者通過對鴻門宴全過程的描寫,生動刻畫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自矜攻伐而有“婦人之仁”。而劉邦卻恰恰相反,他善於利用對方的性格弱點,成就了國家大事。每篇故事都有自己的含義與思想,這些匯聚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資治通鑑》。

看完整本書之後,我的腦海仍然浮現出書中的畫面,令人流連忘返。在我看來,它不僅是一本奇幻的書,還是一位知識淵博、見多識廣的“傳奇人物”。每次在閱讀時,我彷彿就像在拜訪一位老師,他帶著我們駕駛時光機穿越回古代,一邊去探險一邊去了解這篇故事的主題思想。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真是美妙絕倫啊!

所謂“資治通鑑”,就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意思是說借鑑以往的故事,對治理統治國家有幫助。《資治通鑑》這本書以它那獨特的語言吸引著我,告訴了我一些道理,雖然這些道理對於現在的`我來說還是比較深奧的,但是我也從中瞭解到了許多歷史故事,搞笑的,悲傷的,規模巨集大的等等。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它就是我的朋友,一位奇怪但又知識淵博的朋友,我喜歡我的這位新朋友!我希望你們也能喜歡它。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3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的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26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司馬光從幼年時期就好史學,為官後,將戰國和秦代的史事編寫成八卷,進給宋英宗,很受英宗讚賞,命他繼續編撰。為此特設一個史局,由他自己選用助手,他選定了劉恕、範祖禹和劉攽作為主要助手。當時北宋的局勢比較穩定,政府收藏的書籍很多,他們可以任意參考。

《資治通鑑》中唐朝中後期的歷史很詳盡,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個大帝國怎樣慢慢地變成了分崩離析的藩鎮割據的局面。從代宗的放任開始,到唐德宗的無奈,有憲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喚。即使宰相有像陸贄、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時,而不能改變歷史變遷的常態。

在割據勢力強盛時,不得不緩緩而動。唐德宗開始武力削藩,導致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後來轉變態度,對藩鎮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壯志,圖強復興,實施革新。但一遇挫折,這些措施便消失殆盡。所以子曰:“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為政也是這樣,一開始不熟悉情況,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後措施才能有所興。

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記》的史學鴻著。千百年來,多少帝王賢臣、鴻儒大家都頻頻為其作注,足見其在史學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家都來看看吧!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4

最近閱讀了一本白話版的《資治通鑑》,隨著閱讀的進行越發感覺這部書字字珠璣。

《資治通鑑》是北宋多學科通才司馬光花費19年編寫而成的橫跨16個朝代,由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鉅著。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打響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槍,但是不到半年陳勝就被殺身亡。司馬光在評價失敗的原因時,分析道首先是陳勝在時機不成熟時著急稱王,再就是濫殺熟人,親近苛刻督查的人,將領們帶兵攻佔土地回來,凡是與命令不相和的,就把他們逮捕治罪,從而導致將領、朋友都不親附他。

楚王韓信因勢力過大引起劉邦的不安,進而用計捉住韓信,封了個沒有實權的淮陰侯。劉邦問韓信他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你不過能帶十萬”,而說他自己帶的兵越多越好,劉邦笑他說:“越多越好,那你為什麼被我捉住哪?”,韓信說:“陛下你不會帶兵,但很會帶將”。

公元前265年,秦國發兵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人要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才肯發兵,太后捨不得,就沒有答應。觸龍勸說:“為什麼國君的兒子被封了侯就都沒有好結果呢?因為他們俸祿豐厚,卻沒有為國家流汗,地位崇高,卻沒有為國家立功。如今您抬高長安君的地位,卻不趁現在您還在時讓他多為國家立功,一旦您不幸去世,長安君將憑什麼在趙國存身哪?”趙太后聽後就同意了長安君做人質的要求。而《資治通鑑》記載的漢文帝時,吳國太子入京朝見,陪皇太子喝酒賭博,因為賭博爭棋態度不恭,被皇太子用棋盤砸死。朝廷把吳太子送回吳地,吳王劉濞生氣的說:“天下都是劉家的天下,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好了,何必送回來?”又送回去,葬在長安。喪子之痛最終導致吳王挑起七王之亂。

《資治通鑑》是一本鉅著,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5

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寫了《資治通鑑》一書。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後人予警示。

《資治通鑑》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國紀的滄桑風雲中,我瞭解了六合一統,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知道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樑與陳紀當中,我瞭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此書裡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闢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可見,《資治通鑑》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憤寫了《資治通鑑》完整記述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並且英雄人物輩出。裡面更加給後人給予經驗。俗話說"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6

“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北宋司馬光所撰寫的《資治通鑑》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其內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浩如煙海的史事,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墨之戰、四面楚歌、玄武門之變、甘露之變···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故事,一個個或可敬,或可憎的人物,時時讓我流連在歷史之海中,不忍離去。

《資治通鑑》在史學史、文學史上均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著名歷史學家胡三省稱它:“為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這部鉅作讓世人通曉前世之大事,轉過頭來,又能與當今作比。在現代,它已成為人們書桌上離不開的經典。

《資治通鑑》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即墨之戰了。即墨之戰,田單以智取勝,用他的謀略與創意擺出了“火牛陣”,千年之後的人們依然拍案叫好。可以說,田單勇於創新,在關鍵時刻沉著應對的精神是大家都要學習的。

一部偉大的史書就像一條深沉舒緩的大河,人們可以臨河照影,把它當做一面鏡子,從其中撰取所需。縱覽《資治通鑑》,讓我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有了新的瞭解,新的認識。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7

今天看《資治通鑑》,看到史上著名的即墨之戰,它之所以著名,是因為它是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戰役之一。這場戰役之所以能名傳千古,就是因為知道這場戰役的田單智謀超群。田單不僅有深遠的謀略,還清楚地知道樂毅的計謀和燕軍的弱點,在國破城圍,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的形勢下,堅守孤城,麻痺燕軍,並且利用敵人的弱點和矛盾,積極創造反攻條件,最終以“火牛陣”進行夜襲,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最終戰勝了燕軍。

站在我們今天的立場,我們無法評判這場戰爭的對錯,因為樂毅雖然帶兵攻城,但對齊民卻是非常友好,並未對他們施行非人道的政策。但就田單來說,齊國是他們的國家,保衛國家免受侵害是每一個國人應盡的責任,所以他也沒有錯,有錯的是各國統治者的野心,貪婪使得各國陷入戰爭中,各國百姓民不聊生,可我們又能如何呢?這是歷史發展必經的一個過程,正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只希望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能在處理國際爭端方面的問題上能儘量採取和平手段,國家的安定是很重要的,更何況現在各國利益都有一點的捆綁,若是貿然發動戰爭,涉及的將是全球的和平,心中懷善,和平治國,世界一家,任何問題都可以以和平的方式解決,戰爭太野蠻,太殘酷,發動戰爭獲得的利益遠遠大於它所帶來的弊端,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用屍骨堆出來的勝利有什麼值得欣喜的呢?

雖然說人類之間不可能完全沒有戰爭,人類是踏著戰爭走向文明的,但是,我們或許也可以嘗試著儘量減少戰爭的可能,嘗試一下和平的世界,即使是踏著戰爭進入的文明,但我們卻要讓和平佈滿世界。

發動戰爭時,總會有人給這次戰爭做個評價,正義的,或是邪惡的,但是戰爭其實沒有所謂的正義,萬事都有兩面性,所以無論是對內戰爭還是對外戰爭,付出的都是生命的代價,無論戰爭是勝利還是失敗,都只剩下悲哀。我是一個和平主義者,希望世界沒有戰火,人的一生本就短暫,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享受還能呼吸新鮮空氣的日子,讓火藥只為煙花而絢爛,戰爭太殘酷,請三思!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8

《資治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徵準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鑑》裡的故事多得數不清,每一個都精彩至極,但我最喜歡的是《陶侃愛惜光陰》。

古今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惜時如金,勤奮不懈的,東晉名將陶侃就是一位這樣的人物。他曾對人說:“大禹那樣的聖人,猶自珍惜寸陰,我們這樣的常人,更應珍惜每一分光陰,絕不可以整日閒遊爛醉,活著無益於當世,死了不能傳名於後代,那樣做完全是自暴自棄。”陶侃字土行,父親本是吳國的楊武將軍,死得很早,吳國敗亡之後,陶侃由鄱陽移居到廬江,家中生活一直很貧苦。可陶侃愛惜光陰、發奮自強。正因為這樣,陶侃受到了當時的名士範逵的抬舉,做了江夏太守,後來因為抓住了亂賊王敦,平定廣州叛亂有功,被封為柴桑侯,食邑四千戶,又做了荊、雍、益、梁州刺吏和徵西大將軍等職位。

陶侃職位高了,但他並不像當時大多數的官僚一樣貪圖安逸奢侈的生活而是勤於職守,孜孜不倦。

《資治通鑑》這本書使我愛不釋手,陶侃從一個出身寒門的小吏,靠著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治軍四十一年,建立了當時及後人所景仰的功勳,多麼令人敬佩啊!我也要學習陶侃那愛惜光陰的品格和努力學習的精神。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19

孫子說:“不動如山,動如雷震。”趙國常與匈奴交戰,每每失利,趙王改派李牧把守邊疆。李牧每日犒勞將士,不允許出戰,連續幾年趙國都沒有什麼損失,趙王和匈奴都以為李牧怯懦。由此匈奴軍隊軍紀開始鬆散,越來越缺乏組織,以致士氣大減。趙國將士們每日接受賞賜卻沒有機會為國家效力,都願意一戰,後來大破匈奴軍隊。這就好比在收到別人攻擊或排擠時,不要立即報復,要學會忍耐。表現出自己寬容大度的一面,對身邊支援自己的人多多施以恩惠,有更多的人支援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若他以為你膽小懦弱,更加驕橫,這就可以找準機會給予致命一擊,此所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自古以來,能成就大事的人,他們的膽識絕對不是常人能及的。敢作別人之不敢作,敢為別人之不敢為。此外一點,就是不貪圖小利。智襄子是晉國四卿之一,因為貪圖小利,向韓康子、魏桓子、趙襄子三大夫勒索土地。韓子、魏子都懼怕他,贈予了土地,唯獨趙子不與。智襄子率魏韓攻趙,反被趙魏韓滅族。由此可見,不管自己勢力再強大,佔別人的小便宜多了,時間一久必然會引起公憤。

無信、無惠,則無人和,就是天人相助也無濟於事。作為一名領導要清楚三點。其一,無信不立,應當首先立木取信。人性是貪婪的,但也是有良知的,何不讓他們佔一些便宜以達到取信的效果。其二,拿出自己的一半東西,來分與他人,“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其三,再從自己的反對者的薄弱環節開始遊說,闡明利害,可以大大的動搖其原本的反對決心。這一切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確立並維護內部秩序。當內部不穩定時,只可守,不可攻。守,可結秦晉之好;攻,只會眾不敵寡。這也是為什麼火燒赤壁可勝,投鞭斷流卻敗。

君不屍小事,臣不專大名。作為上級,要顧及的應該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交給部下去辦就可以了,不必事事操勞。作為下級,在別人手下辦事,要謙卑恭敬,不能搶了上級的風頭。

讀過此書使我獲益匪淺,這些政治、軍事故事,讓我明白了做人做事都要有一定的套路。人生就好似一場戰爭,擁有明確的戰略和靈活的戰術,運籌帷幄之中,方能決勝千里之外。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20

暑假,我讀了《資治通鑑》(譯本)。《資治通鑑》原著有304萬個字,我覺得司馬光這個人真了不起,他能寫出如此規模巨集大的歷史作品。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很長,從春秋戰國時期到北宋時期,整整一千多年的歷史故事都講遍了。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資治通鑑》這本書名字的由來。宋神宗讀了這本書,認為此書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戒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

書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毛遂自薦".公元前262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趙國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敗。於是,趙王與平原君商議退敵的計策,平原君說:"楚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只要跟他們結成同盟,他們就會派兵來解圍。"平原君準備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人去說服楚王,可是在眾多的說客中能文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文。最後挑來挑去還差一個人,這時有個叫毛遂的人主動要求一同與平原君前往楚國,許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終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國。第二天他們到了楚國,很多說客說了一上午都沒有說服楚王。毛遂走進宮殿對楚王說:"楚國有五千裡土地,上百萬裝備精良的士兵,這些都是稱霸天下的資本,沒有那個國家可以抵擋。秦國打敗了楚國很多次,此時我們趙國和楚國若結成同盟,一鼓作氣肯定能打敗秦國。"就這樣,楚國和趙國結成同盟並打敗了秦國。事後,毛遂被封成上賓。

《資治通鑑》這本書把歷史寫得很有趣,通過對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描述警示後人。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21

《資治通鑑》是我國曆史鉅著,講述了我們古代國與國之間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一向不喜歡看歷史,但當我翻看《資治通鑑》的時候,裡面的內容卻深深的吸引了我。我耐著性子看了下去,我讀它的目的是:首先對我國古代歷史有一定的瞭解,其次主要學習《資治通鑑》中人物的謀略,我們處在現代社會,雖然沒有戰爭,但也十分有必要的去學習。在現代社會,我們不妨用古人的謀略來分析當代社會的局勢,這對我們認識事物有很大的幫助。古今中外,好多人的謀略,為人處世之道不得不讓人佩服,它可以扭轉乾坤、化腐朽為神奇,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那就是一個“妙”字,這就是我對《資治通鑑》的評價。

有人善於摸透人們的心理特徵,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有人善於用兵……這些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古代歷史留給我們不僅僅是歷史,而是給我們留下了處事的經驗和方法……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22

如水的月光打在素淨的白紙上,月光微涼,頃刻間就流轉在字裡行間。柔光輕輕盈盈的如蜻蜓點水般落在塵封的文字裡,落在藏在文字背後的故事裡。

眼前,矗立起一個高大挺拔的身影。他站在銅鏡前,一件一件任由內侍為他穿上皇帝冠服,中衣中褲,羅縠單衣,玄衣降裳,襭夾,黼黻腰帶,通天冠——自此,一個統一的多民族集權時代來臨。

我隔著五千年時光模模糊糊的看著他,我撫摸他,試圖喚起沉睡已久的他;我以眼淚祭奠他,祭奠他那驚心動魄、功齊三代的人生。

我看著那字裡行間的驚心動魄,似一幅潑墨山水,一筆一畫都驚心。曾幾何時,年少輕狂的他在不知不覺間成長為一個篤定威嚴的君王,並六國,奪九鼎,稱皇帝,統一天下;制郡縣,徵四方,修長城,力保疆土;度同制,整交通,開溝渠,發展經濟;書同文,行同倫,收客卿,進化思想……這皋牢百代的功業耗費了他的一生,我彷彿看到了他眼中朦朧間的絲絲晦暗,和手指尖暗淡的血色。三色堇開花了,它的身影搖曳在阿房宮冰涼的玉階上。燦爛如陽,妖冶如血。

愛江山更愛美人,有愛情的君王才更生動。我的眼前再次出現了他的身影,這千古一帝歷經狼煙,已然滄桑落寞。他站在阿房宮的玉階上,迎著夕陽,是在想念那善良美麗的阿房女嗎?遠方傳來了飄飄渺渺的歌聲,“日夜揹負著相思的重擔,讓英雄氣短就唯有愛,假如半生奔走最後留不住紅顏知己為伴,就算手握無邊江山也有憾。逞好強縱有淚不輕彈,酒一干滿懷苦心已酸,世間最難為鐵膽柔情男兒漢,難為男兒漢……”

秋風驟起,一夜間合歡落了滿地,當最後一抹血色的殘陽融進黃昏裡,阿房宮的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燒燬了他的千古功業,雖然並沒有阿房女。

歷史匆匆,跨越千年,舊塋新墳,上演著功與過的悲喜劇。歷史,終究只有真正經歷他的人最清楚、。但是我看他,就如同看舊友,他就站在那,帶著五千年的風霜雨露,帶著五千年的毀譭譽譽,我尊重他,我敬仰他,我膜拜他,一直到天長地久!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23

最近我突然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資治通鑑》變成了我的閱讀物件,它讓我瞭解了許多歷史上的知識。

《資治通鑑》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鉅著,由我國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組織編撰,其中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政治,軍事等重要史實,總結歷朝歷代衰敗的經驗教訓,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和收藏價值。

然而對歷史瞭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談中,談論某一個人將他和成歷史上的某個英雄或某個小人做比較,自己因為不瞭解那時候的歷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話,就算別人沒有注意到你這一點,自己也會覺得非常尷尬。

我們班上的王雨澤,他對於歷史的瞭解很廣,現在正在讀眾多史書中的《明朝那些事》,因為他對歷史很感興趣所以看過後常常能記得和陳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時這首詩的作者于謙是明朝的人,王雨澤能很好的陳述出當時的歷史背景,他口若懸河,說的形象生動,把當時于謙的品質和皇帝的昏庸說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課鈴響了也不想下課。

可見歷史的瞭解可以改善人們的觀念,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形象,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24

編年體開山祖師,讀歷史必讀資治通鑑。雖然只是把資治通鑑囫圇吞棗地讀了一遍。卻讓我感受到什麼叫愛不釋手。翻開每一章節,就像是在展開一幅幅千年的歷史畫卷,色彩豔麗,人物鮮活,讓人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感及醍醐灌頂般的興奮。

《資治通鑑》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歷時19年編輯完成的一部300多萬字的編年體史書。從春秋後期戰國的三家分晉開篇到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結束。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年間的歷史。敘述了戰國、秦、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1362年的歷史。記錄了期間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經濟、思想、重要人物與重大事件。對朝代興衰與更替做了較客觀的敘述;對人性的善惡,策略的得失予以了分析和總結,成就了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鉅著。

《資治通鑑》敘事條理清晰,語言簡潔精練。如郭嘉十勝十敗論,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劉秀昆陽大捷,謝安東山再起,李靖大破突厥等,敘事真實生動。蕭規曹隨、房謀杜斷、張巡守城等故事講得精妙絕倫。許多名言警句都出自《資治通鑑》,如,“得財失行,吾所不取”,“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將”;“物極則反,器滿則傾”;“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幫助理清了這段歷史脈絡,能放大讀者的人生格局。毛澤東主席這樣點評《資治通鑑》:“儘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本末畢俱,我們可以從中吸取教訓”。錢穆稱之為“帝王之書、權謀之書、生存之書”。《資治通鑑》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瑰寶。

《資治通鑑》講述了一段千年歷史,這段歷史是中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重要縮影。七雄爭霸,雲譎波詭;秦統六國,縱橫捭闔;大漢立國,金戈鐵馬;三國風雲,天下歸晉;八王之亂,禍害四起;隋亡唐興,中華盛世;五代十國,狼奔豕突;陳橋兵變,宋代後周。縱觀中華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外患皆由內亂生,讓中華兒女歷盡劫難與艱辛。我們應接受慘痛的歷史教訓。

中華歷史波瀾壯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底蘊之厚重,世界絕無僅有。多讀歷史,就能感知歷史之浩浩蕩蕩,歷史潮流不可阻擋。我們要順應歷史潮流,有危機意識,有家國情懷,有全域性觀念。一切以民族發展為已任。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是我們全體國人的責任所在。珍愛和平,抓住國家發展戰略機遇期,堅守各自的崗位,恪盡職守,只爭朝夕。將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和富有。為實現民族偉大的復興夢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