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與地壇》讀後感精選(15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與地壇》讀後感精選(15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1

《我與地壇》這本書是我看的第一本史鐵生的作品,他的文筆平淡樸素,引人深思。接下來,我來從兩點來聊聊這本書——史鐵生的童年以及他為什麼這麼樂觀。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史鐵生和八子的故事,雖然你不能從中悟出什麼大道理,但讀來卻讓人倍感親切,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有樸素的語言,把這樣一件童年趣事非常清晰地呈現出來,是我發自內心的覺得童年真美好,真多彩,尤其是那個物資較為匱乏的年代,生活中一切快樂,都是從人與人之間打交道而產生的。那時候的孩子們多麼天真燦漫,樸實無邪,作為一個旁觀者,我覺得那些看似平平無奇的小事,實際上都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時代,記憶中最美好的事情,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它們,珍惜我們眼前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每一束陽光,每一陣微風。我們可以把他們記下來,就像我每天寫日記,把自己的想法和經歷寫下來,當你以後再看,也許會有不同的看法,你也許會為過去的自己感到驕傲,感到悔恨,或者其它奇奇怪怪的感受,但無論如何,那些你會懷念的,你會或不會忘卻的,都已停留在筆之下。

說完了童年,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史鐵生如此樂觀。第一,在他剛住院的時候,所有人都非常照顧他,跟他聊天,跟他做朋友,儘管他的腿不好了,但是他在那家友誼醫院裡,收穫了很多的溫暖,他覺得自己要好好活著,不能辜負醫生們對他的期望。

第二,針對史鐵生的母親,在彌留之際說的.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未成年的女兒……”誰都知道他母親沒說完的話是什麼——都要好好活著。史鐵生覺得母親生前那樣愛他,付出了那麼多,他得對得起他母親,所以他得堅強的活下去。

第三,那個孫姨也是病重至極,但依然每天笑呵呵的,史鐵生應該是受到了她的影響。還有孫姨的女兒,建議史鐵生去寫點什麼,於是他從寫劇本入手,開啟了他的寫作之路。

史鐵生這樣堅強,熱愛寫作,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的,有一段時間他也很暴躁,但就是因為他的身邊充滿了有愛心,熱愛生活的人,他才會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也要好好活下去。我覺得很少人有人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後還很平常心,還那麼堅定,肯定都是受到了旁人的開導和安慰,才堅持走下去的。這讓我想去了海倫凱勒,她就是在小時候受到了一位家庭教師的影響,才變的那樣熱愛生活,那麼樂觀。

以上就是我對《我與地壇》這本書的感悟和分析。

《我與地壇》讀後感2

《我與地壇》作品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xs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著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xs他投身於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看到了史鐵生xs,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了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識的偉人。我們不能做到他們那般的堅強,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他們不懼怕病魔,我們便不畏懼辛苦。我們沒有他們那般的覺悟,但我們需要做我們可以卻偷懶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几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捨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裡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麼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為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為了我。史鐵生xs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裡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xs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尋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3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當我第一次在封面上看到這行深藍色細若蚊足的字時,彷彿收到了故友的一封簡短的信,字字都是刻在骨子裡的真切。於是,我輕輕翻開,帶著那句話給我的親切感走進地壇,走近史鐵生。

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史鐵生失去了他的雙腿。這慘痛的事實讓他“曾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

於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觀察,去深思,去體味人生,去尋找希望……在地壇中看一對老夫婦走在夕陽的餘暉下,聽那熱血的青年永不間斷的唱歌,看不幸而漂亮的女孩消失在大欒樹下,聽長跑運動員坎坷曲折的人生……

園中的這些人和這些事,創造出一片生命的森林,給予了史鐵生無限的感動和鼓勵,喚起了他沉睡的意志,堅定地向前。

在史鐵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個人,永遠扮演著執燈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親,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力量。讓我感嘆於默默的、無私的母愛,它永遠像涓涓細流,想隱於叢中,卻著實躺在了我的心間。

於是我想到了我的母親。那次,一回家,我就重重地把沉甸甸的書包摔在床上,對於開門後的一聲問候,只是轉身後留下的背影。“媽,能不能給我接到下學期的.書啊。”帶著生硬的語氣卻是說著懇求的話。“語、數、英、物、化都要麼?”她卻還是溫柔地回答著,我便有些歉意,轉頭“嗯”了一聲。“我去問問吧。”

第二天,當我拔開鎖孔中的鑰匙,就十分驚喜地看到放置在桌上的一疊書。雖然封面都是一道道白色印痕,或是有層次不齊捲起的書角,但是我卻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抱在懷中,視之為珍寶。開門,靜坐,檯燈的微黃色的光照著老舊的書頁,我的眼前已不是字,而是母親為了這幾本書而奔波了身影

她走過一級級的樓梯,問過幾個陌生的人,打過幾通電話,才湊齊了這麼幾本書。於是昨日的事又將我拉進深深的歉疚當中。細思,曾經一句“早點睡吧”,就讓她感動,為她剝開糖紙就讓她覺得甜蜜,為她煮一碗麵,就會升騰出滿滿的幸福……

我讀《我與地壇》,讀平靜,讀坦然,讀對生命的思考;我感,感平凡,感無私,感涓涓細流般的愛。

《我與地壇》讀後感4

在我的藏書中有一本史鐵生的著作《我與地壇》。最初接觸史鐵生的文字是從《秋天的懷念》開始,他的文章一下子觸到了我的淚點,以至於跑了好幾家書店,才買到《我與地壇》這本書。幽藍色書皮包裹的是作者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人生。

腰疾造成史鐵生雙腿殘疾,風華正茂的他,痛不欲生。失去雙腿的事實,使得他脾氣變得喜怒無常,焦躁不安,肆意摔砸手邊的物件。低沉抑鬱,心靈頹廢,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悲痛。看到史鐵生每天歇斯底里地捶打著自己的雙腿,他的母親悄悄在門後流淚。面對一個雙腿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的兒子。母親隱瞞了自己的病情,不僅要精心照顧他,還要隱忍他的“壞脾氣”。史鐵生在文章中寫道“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直至他母親去世,史鐵生才意識到母親的艱辛,母親為他承受的痛,是他無法想象的。他寫了一篇散文《合歡樹還在,母親卻不在了》以此文緬懷逝去的母親。

在地壇,他和園子裡的樹木,牆垣,石階對話,地壇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寫作成為連線生死的一座橋樑,他用殘缺的身體,寫出了人生百態和對命運的感悟,成為我們捧讀在手,久久難以釋懷的故事。史鐵生筆下的文字質樸通透,只要你細細地品讀,反覆琢磨,你會發現,最具有強大的治癒功能的還是文字。文字是有力量的。其實最好的文章是不需要過多的華詞美句。過多的修辭手法往往是畫蛇添足,既費了筆墨,又把整個文章塗抹的面目全非。

《我與地壇》最能與讀者產生共鳴的就是樸實。在史鐵生最樸素的字裡行間,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是他對於人生的思考。在失去行走的能力後,在經歷了痛苦的絕望後,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寫作能力,筆耕不輟,用文字為讀者展示他對於人生的思考。“人為何生?人何時死?人為什麼想活著?人該如何活?為什麼寫作?”史鐵生所有的文字更多地彌散著哲思的光輝。

史鐵生也寫過這樣的一句話。讀書多少沒關係,別讓大腦野蠻生長。經典之作和經典之人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我相信你讀完《我與地壇》之後,一定會有同感,這便就是這篇文章的深度,它能啟迪一顆蒙塵而浮躁的心靈。還有很多像史鐵生這樣的身殘志堅的人物,比如華羅庚,張海迪,桑蘭,他們的故事感動並激勵著我們這一代人。

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不朽的傳奇,每一個傳奇後面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誰經歷的苦難多,誰懂的東西也就多,瀕臨過死亡的人往往最熱愛生活,只有經歷苦難的人才會加倍珍惜生命,珍惜幸福。

《我與地壇》讀後感5

一、“其實,人這一生能得到什麼,僅有過程,僅有準備這個過程中的心境。所以,必須要注滿好的心境,但如果你要逃避困境——困境可不逃避你”也許史鐵生先生的生活範圍十分狹窄,但他的時間卻被拉長了。他在殘肢之後連續幾年都在地壇中不分時間、地點,耐著性子專心致志地苦苦思索生與死這一嚴肅的人生主題。他不要逃避困境,他要在困境中撞開一條路。

在過去,我很害怕應對困境,尤其是死與生這一剎那的事。我不敢回答“要是你僅有幾天的時間,你會怎樣辦”之類的問題。讀了《我與地壇》後,我感到我們活著,就得有勇氣去應對生命給人生道路上設定的關卡。如何去拆掉關卡?拆開關卡後又怎樣做?這些都是我們不可避免思考的問題。上帝創造人類,不是要人類幫他做事,而是要人類思考生命的真諦。上帝不會死,他不明白生離死別為何物,就不會去想這一類問題。而我們會死,我們要在有生之年思索未來發生的問題。

二、“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在史先生的生命裡,母親一向扮演著一個默默支援他的配角。史先生的母親不曾支配他的人生,要他生或死。她總在某個角落凝視著史先生,深情的祈禱:期望兒子能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殘疾,更期望他能在精神世界裡找到寄託。她做到了,並且做得很好。

此刻,我想到了自我的母親。她在我讀初中時常對我嘮叨。這樣做不對,那樣做不好,我聽了不止幾千遍。待我聽厭了也就是我上了高中,她開始不對我嘮叨了。每逢星期五回家,她都會問我學習怎樣,交到朋友沒有,零用錢用完了沒有。除此之外,她甚至沒多說什麼,我反而不太習慣。我以往想母親會不會因為我的學歷比她高而自卑,不好“教訓”我。此刻,我懂得了,我的母親,她是我的守護天使。守護天使是不會帶被守護者走她的人生,只會默默守在他身旁,看他喜而喜,聽他哭而哭,藏住溫柔的暖手,要他堅強走自我的路。

我怨過母親,也恨過母親,但更多的是對母親的愛。小時侯,我聽收音機裡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是這樣:如果某個母親今世活得很苦,等下一世,她就能夠當兒子(女兒)的女兒了。我不期望母親活得很苦,但我期望母親下一世能當我的女兒。我想讓母親明白,做他兒子的我,感到有多麼幸福!

《我與地壇》讀後感6

史鐵生,20世紀偉大的作家,他因意外而雙腿癱瘓,渾身落下病根。若干年後,責任與愛又使他重新站了起來,成為了世人心目中不可褻瀆的高山。

他的文字,讓身處逆境中的人找到力量,尤其是在《我與地壇》中,在空曠寂靜的地壇中悟了人生,悟了挫折,也悟了上帝。

在他最狂妄的時刻,上帝使他廢了雙腿以作提醒,他在地壇中碰到許多跟他一樣命運坎坷,陰陽差錯就過上了不一樣的人生的人,如那對容顏被時光消磨的夫妻,一個終生追逐夢想仍抑鬱不得志的長跑者,一個漂亮但不幸的小姑娘(她是個弱智)。從他們的身上,他得到了慰藉:命運無常。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這是用他一雙腿的代價而換來的啟示,深深鐫刻在他的靈魂裡。

他同時告誡後人:不要因為所謂年輕人的自尊心和驕傲而傷害他人,否則你必會後悔終生。他有一位好媽媽,寧願付出自己的生命來換得他能夠行走自如。當他在地壇苦惱迷茫,逃避現實,宛如一具行屍走肉時,這位媽媽——真在擔心他想不開去尋死,便踏遍公園的各處角落去尋他。與其說他是在懷念地壇,倒不如說他在懷念母親,懷念那個生命中頓悟的時刻。

人這匆忙的一生,正如史鐵生筆下的那些人物,都是在與命運抗爭,與自己競爭所以請在有限的.生命裡,拼盡全力向前衝,燃燒自己吧!為了像史鐵生這樣偉大的人物,也為了自己。

銘軒媽媽:

如果以花朵顏色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粉紅的桃花,夏天是火紅的紅蓮,秋天是金色的菊花,冬天是潔白的梅花。

如果以音樂來對應四季,我想春天應該是輕柔的輕音樂,夏天是熱鬧的交響樂,秋天是安寧的鄉村音樂,冬天是溫暖的古典樂。

要是以這人生的階段來對應四季呢?那麼,春天是天性純真無憂無慮的童真階段,夏天是爭強好勝輕狂自我的青壯階段,秋天是認清自我隨順而行的不惑階段,冬天是老態龍鍾頤養天年的暮年階段。

以美食對應四季呢?春天是清脆鮮嫩的各類蔬菜,包裹著春天清新的氣息;夏天是甜美多汁的瓜果以及清涼冰爽的冰淇淋;秋天是鮮嫩肥美的海鮮;冬天則是香鮮熱辣的火鍋。

還可以用詩歌來對應四季,這樣春天就是“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夏天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秋天是“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冬天是“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

這便是我讀完此文後,能想到的生命體悟。

《我與地壇》讀後感7

一位身殘志堅,不向命運屈服的偉大作家,一本撼人心田,不被流行掩蓋的經典作品——這個暑假我閱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下面我就來談一談這本書的理解。

其實,在我還沒有真正開啟這本書之前,我已經無數次的從小學,初中,高中的老師和同學口中知道了史鐵生是一位身殘志堅的人,他雙腿癱瘓,在媽媽和朋友的幫助下樂觀而堅強地繼續自己的生活,心中充滿了豁達與感激。我本想這樣一位偉大的作家,其作品必然也是充滿深刻難懂的哲學理念,但是,閱讀之後我才發現,他的文章通俗親切,可以把深刻的道理通過有趣生動的語言傳達給讀者,發人深省而又讓人很易接受。下面我就想說一說我看完這本書以後,和以前不一樣的感受。

首先,通過這部書,我對wenhuadagemi之前,之後的那一段時光有了一個更加充分的.瞭解,在這本書中,我第一次理解了什麼是“插隊”什麼是“扒火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那個時代所特有的產物,所特有的緊張,混亂的氣息,他們就像放射線一般,從30年前向我射來,告訴我過去的事情,讓我反思到當下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或許這就是書籍與閱讀的力量和魅力吧,它可以帶給我們各種各樣自己不曾親身經歷的感受。其次,這部書還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從前城市裡鄉村裡孩子的生活環境。在“八子”“看電影”兩篇作品之中,史鐵生回顧了自己童年和小夥伴們一起打鬧嬉戲,一起為了手中僅有的兩張電影票而想方設法地擺脫一堆“弟弟”的跟隨,一起去到“岔道口”看電影,一起模仿電影中反特的情節卻最後嚇了爺爺一跳……這些生活場景或許都只能存在在那一帶孩子的心裡,而我真的感到很幸運,能夠從書中感受到那個時候孩子們心中的淳樸,天真,以及他們在沒有過度電氣化的時代裡單純的快樂,還有從兄弟手足之中體會到的溫暖親情。在現在越來越發達的城市之中,我們新一代的青少年整天面對的都是鋼筋水泥架起來的無情的高牆,孤獨,無助,寂寞,傷感一次次沖刷煎熬著我們的內心,就在這一次次的“洗禮”之中,我們變得冷漠,變得複雜,變得沒有人情味,最後變得連道德也沒有了。這真是一種時代的悲哀,可是,那種40,50年代之前的快樂的童年生活,如今肯定難以回來,它們只能存在老人的記憶裡,存在平凡人對生活的記載裡,如果沒有開啟這本書,那段時光就永遠不會出現在我的心中,我的腦海那份愉悅與幸福就永遠不會轟擊我的心靈,永遠不會讓我對現實加以反思。

《我與地壇》讀後感8

對《我與地壇》的最初印象,就是來源於課文裡的節選篇目《秋天的懷念》,可那篇的“主角”並非作者自己,而是作者的母親,在作者的回憶中,母親在作者剛癱瘓時,並沒有一味的愛,而是理解他,寬恕他。儘管在作者發脾氣,摔壞東西時,母親還是沒有責怪,而是讓他“好好兒活”。作者在雙腿剛癱瘓時,每天都要去地壇,母親雖然擔心他做傻事,胡思亂想,但絲毫沒有過問,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祈禱。可是這份愛,作者卻在母親逝世以後才懂。

人都說母愛如水,溫柔細膩,讀了此篇,便更感覺母愛也是可以如山的,作者母親的愛無聲而深沉,彷彿一條無盡而堅定的延伸向遠方的路,為什麼說像路呢?在令人絕望的命運面前,一個人又該如何看清眼前的路?事實上是,他的迷茫和絕望,早已掩蓋了眼前的路,但是母親的堅強,為他撥開了眼前的迷霧,給他指示一條通向遠方的路,這條路指向哪兒?我唯一能確定的',便是這是一條生路,至於怎樣生,這是隻有走下去才能找到的答案,我猜當時的史鐵生也並不知道到底該往哪兒走,會遇到什麼,只有走下去,所有的困難與苦難,不都是這麼過來的嗎?

我想,《我與地壇》講述的,便是這麼一個生的故事。與其說是講述,不如說是自言自語,自問自答,自我鬥爭,自我追尋。生與死只一念之差,所以作者史鐵生時常還會想到死,在生與死之間作精神的鬥爭,當然是生贏得了勝利,不然也不會有這樣一個令人敬佩的史鐵生。

所以《我與地壇》此書很適合失意的時候閱讀,因為它首先是由一個失意的人所寫,我也從中“偷”到了一點面對命運時堅強的方法,比如說“好運設計”,以作者的闡述“背了運的時候只是想走運有多麼好,要是能走運有多好。到底會有多好呢?想想吧,幹嘛不想一想呢?我就常常這樣去想,我常常浪費很多時間去做這樣的蠢事”,然而我卻不認為這是一件“蠢事”,對我這樣的一個“蠢人”來說,這是一個足夠有趣的人在與命運鬥爭時所玩的一點小小遊戲,一個小小的騙局,至少它對調整你挫敗沮喪的心情起了一定的效用,為什麼我們的喜悅,我們的哀愁,全都要依靠他人,依靠外物,依靠命運賜予的事件來賦予呢?我們為什麼就不能自己設計自己的情緒,自己給自己加點料?當命運使你失望,甚至絕望時,重要的都已不再重要了,這時又何必要執著於命運的那些真假,何必不放下那些所謂的“自尊”,做一回“蠢人”,自我安慰,自我排解,設計好運?想想生活中的坐禪吧,也許有些差別,但本質上相差無幾,冥想,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無擾之地,世外桃源,達到內心的寧靜與滿足。

《我與地壇》讀後感9

1、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它們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它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比如說郵票,有些是用於寄信的,有些僅僅是為了收藏。

2、我什麼都沒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放。

3、我甚至現在就能清楚的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的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並且夢見它,我會怎樣因為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

4、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5、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看。

6、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慾望。

7、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8、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每一個懂得欣賞的觀眾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場陰謀。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為他老以為這戲劇與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黴的觀眾都是因為他總是坐得離舞臺太近了。我在這園子裡坐著,園神成年累月地對我說:孩子,這不是別的,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9、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10、可是不必著急的事並不證明是一件不必拖延的事呀?

11、四百多年裡,它侵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滄桑,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12、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13、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靜中自由的到來。甚至盼望站到死去,去看生。

14、但是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它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之時。

那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柺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裡,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當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嗎?

《我與地壇》讀後感10

一、“其實,人這一生能得到什麼,只有過程,只有準備這個過程中的心情。所以,一定要注滿好的心情,但如果你要逃避困境——困境可不逃避你” 也許史鐵生先生的生活範圍十分狹窄,但他的時間卻被拉長了。他在殘肢之後連續幾年都在地壇中不分時間、地點,耐著性子專心致志地苦苦思索生與死這一嚴肅的人生主題。他不要逃避困境,他要在困境中撞開一條路。

在過去,我很害怕面對困境,尤其是死與生這一剎那的事。我不敢回答“要是你只有幾天的時間,你會怎麼辦”之類的問題。讀了《我與地壇》後,我感到我們活著,就得有勇氣去面對生命給人生道路上設定的關卡。如何去拆掉關卡?拆開關卡後又怎樣做?這些都是我們不可避免思考的問題。上帝創造人類,不是要人類幫他做事,而是要人類思考生命的真諦。上帝不會死,他不知道生離死別為何物,就不會去想這一類問題。而我們會死,我們要在有生之年思索未來發生的問題。

大概“人窮志不短”“身殘志堅”的人無時無刻不在思索生與死的價值,他們會選擇有意義得生,會選擇克服困境,會選擇挑戰生命。

二、“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在史先生的生命裡,母親一直扮演著一個默默支援他的配角。史先生的母親不曾支配他的人生,要他生或死。她總在某個角落凝視著史先生,深情的祈禱:希望兒子能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殘疾,更希望他能在精神世界裡找到寄託。她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此刻,我想到了自己的母親。她在我讀初中時常對我嘮叨。這樣做不對,那樣做不好,我聽了不止幾千遍。待我聽厭了也就是我上了高中,她開始不對我嘮叨了。每逢星期五回家,她都會問我學習怎樣,交到朋友沒有,零用錢用完了沒有。除此之外,她甚至沒多說什麼,我反而不太習慣。我曾經想母親會不會因為我的學歷比她高而自卑,不好“教訓”我。現在,我懂得了,我的`母親,她是我的守護天使。守護天使是不會帶被守護者走她的人生,只會默默守在他身旁,看他喜而喜,聽他哭而哭,藏住溫柔的暖手,要他堅強走自己的路。

我怨過母親,也恨過母親,但更多的是對母親的愛。小時侯,我聽收音機裡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是這樣:如果某個母親今世活得很苦,等下一世,她就可以當兒子(女兒)的女兒了。我不希望母親活得很苦,但我希望母親下一世能當我的女兒。我想讓母親明白,做他兒子的我,感到有多麼幸福!

《我與地壇》讀後感11

《我與地壇》是作者史鐵生寫的一篇散文。講了他與地壇的故事。史鐵生是一位殘疾作家,因為雙腿癱瘓而失去了自我,經常一個人搖著輪椅到地壇裡,那是地毯就是荒蕪的如同一片野地,很少人會來這兒。 史鐵生把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在地壇裡,在地壇待的時間視乎比家還要多。他那是因為失去了雙腿對生活永遠的熱情漸漸變得絕望,甚至還想到世界上為什麼會有他,他的母親會不會因為有個殘疾的兒子而感到難過呢?! 事實說明他的母親並沒有這樣子想。“母親那時已不年輕為了我的腿,她的頭上開始有了白頭髮,醫院已明確表示,我的病目前沒辦法治。“母親”的全副心思卻放在給作者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了很多錢。她總能找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者是洗,敷,薰。。。。。”在這句話中,足夠表明了母親對兒子的在乎。

在作者待在地壇的時候,母親總是遠遠地望著他,生怕他除了什麼事,直到看到他的身影,母親懸著的心也就落下了。那天,母親如同往常幫兒子備好輪椅,看著他消失在自己能看到的範圍,還是送作者走的姿勢。就像剛剛看著他走時的目光,在家坐立難安,決定去看看(雖說是看,但她從不打擾到他)母親在哪兒望瞭望,沒有看到作者的身影,很著急。而這是作者在草坪後面看書,那個位置正好遮住母親的目光。母親著急了,就決定去找,地壇那麼大,作者明明看到了母親尋找他那焦急的身影,但卻不曾叫一下她,任她去尋找。母親走了多少條路才看到了她,但是她覺得只要看到他就足夠了。 當作者決定開始寫作的時候,母親的是鼓勵他,四處奔潑,借書,找資料,和作家朋友聊天。。。。就像當初為作者找藥一樣。待作者作文發表得獎的時候,他多麼想和母親分享此時的快樂啊。是呀,能與自己分享喜怒悲樂的爺只有母親了。可是母親不在了。他來到地壇哪兒,想母親為什麼那麼早離開呢。 文中的母親,她不光疼愛兒子,也懂得兒子的心思。作者在地壇裡想事,木琴在家了肯定是坐立難安,但她從不阻止過他,早早的尾他準備好輪椅,望著他離開。他自暴自棄過,對生活絕望過,後來漸漸的沉寂在自己的世界裡,因為有這樣一個母親,讓他從絕望中醒悟過來。

上天讓他失去了雙腿,讓他有了這樣一個母親。上天雖然讓他失去了雙腿,他一樣有自己的才華,不是嗎?母愛是偉大的,是無私的。作者覺得自己來不及孝敬母親,沒有讓她安享晚年,他一定很後悔吧。

這十五年來,作者的經歷是我們無法體會的,也是無法想象的。

《我與地壇》讀後感12

今天看完了我與地壇,竟然已經看完了。反正也不想睡覺我就來寫一篇讀後感。

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該有多湊巧在我讀到第一章的時候我當時的處境就與史鐵生有強烈的共鳴。不能說我也到了想去死的地步,總之那一段時間過得很渾渾噩噩。我記得單單是第一章我看的時候可以說看一頁哭一頁,這本書的力量太強大了。以至於我看到最後的時候覺得我現在有點配不上看這本書了。我覺得我太粗鄙和粗俗了。因為他寫的太好了,我不知道他怎麼寫的好了,好在哪裡了,但是當史鐵生以一個失去雙腿的人的身份來講述他對生命的看法,體會,真的太容易感動人了。

真的,我選擇熱愛生命。

他讓我知道當生活扔給你一道道難題的時候,退出來看一看,這是生命,是一條很長的路。讓我能更加深入的去看待一件事情。更感性的去看待對錯。也會給你理清思路,給你重新再來勇氣。這本書也幫我治好了失眠啦。

我這幾天沒有動筆,其實我有動筆,但是最近真的覺得自己懂得東西太少了。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太少了。做的不夠,還有很多東西要去學,但我覺得自己的欣賞能力還是有提高的,對身邊人事物的理解都比之前深刻。但是我又實在寫不出什麼好東西。

我覺得我有一個階段可以稱為我與地壇階段了,因為對我真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也很感謝能翻閱到這一本書。起初買這一本書想治癒一下自己,真的是奇效,感謝推薦這本書的人。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周圍的人都好喪阿,就是明明一件不反感的`事也硬要說成排斥。雖然我也沒有好到哪裡去,但是我作為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一直是覺得生活很有趣的。我有很多搞不懂的東西,比如為什麼我們不能正視自己的想法。我也不知道,我覺得這很舒服,大家都表現出不喜歡的樣子,那麼我第一想法就是附和著說自己也不喜歡。但我也不喜歡這樣的自己阿。今年我深刻的意識到每一個人都很特別,有特別的地方,會同時有著讓人討厭和喜歡的地方,我時常討厭受不了一個行為,但是我不討厭這個人,我甚至有時候會被這個人所感動。為什麼人這麼複雜,要怎麼樣才能做到正視自己,怎麼樣和大腦去交流,還是我想的太多了只要簡單地活著就好了。

但是我又知道我熱愛身邊的一切,不管是一件值得懊惱和沮喪的事,我對於他出現在我的生活中沒有太大的波動,因為每一件事情到後來似乎都有發生的意義。

但是我不喜歡喪這個詞,也不喜歡假裝不熱愛生活的人。但我又覺得我太道德綁架了。我該怎麼辦呢,多看看書吧,找個安靜的地方多看看書,我需要多看看書。或許書裡面會有答案的。

《我與地壇》讀後感13

乍在語文書上翻到《我與地壇》時,猛然一怔,勾起了太多回憶。

對浮生的漠然,無法抑或是不想以平凡姿態融入社會的孤獨憂鬱,讓精神世界包裹自己的迷惘頹廢,逃避現世迷離的痛苦自傷,對生命的敬重或玩味,內心世界的純粹敏感,對萬物獨特的美學感知與哲思,對文字、文學、文藝,對另一個世界的親近……都太像我一個朋友了,一個從小愛讀史鐵生的人,一個精神脫離現世的人。史鐵生的字裡行間隨處可窺見他的影子,讓既激動又落寞,熱淚盈眶。

怎麼會有文風、靈魂如此相近的人啊!

甚至連對母親的既疼痛又無奈都一模一樣。

就像我的另一個朋友的文字透出同王開嶺、許嵩一樣暗冷的金屬光澤,他的文字和史鐵生一樣散漫而穩重,帶著隱隱的虔誠。他們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為人世的打擾而苦惱,為融入人世而無奈。我總覺得這文章是他寫的,一模一樣的氣息啊!

有同學說史鐵生“慘”,我覺不然。他是一生是有光的,生活給了他病痛,卻也給了他最自由的自由——思想的自由,精神的自由、靈魂的自由,他是不幸的,更是幸運的。在二十出頭最迷惘的時段有母親默默陪著,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在北京城有一個僻靜地兒安放靈魂,實在是上天的苦心安排。這在現世,是不可求的。我另一個朋友曾寫:“陶淵明永遠正確。”雖有點文人的自恃與偏頗,但確實能表達找一個地方躲避現世認清自我靈魂有多難,是多稀有的自我觀照。就像在那些濃雨圍樓的日子裡,我曾多少次想遁入濃郁濃綠的雨聲裡,躲入世外鬱綠的山林廟庵裡,隱入青石龕下香灰寸縷裡,不然我的心、靈魂實在不得安寧。

以及,史鐵生對地壇景貌的描寫,大抵他沒想那麼多,沒到命運那個層面,只是感受到什麼就寫什麼,其心靈對美學的敏感可見一斑。譬如人海中掠過去,一眼瞥見故友的能力,靈魂中某種物質相似合契,冥冥中擷取到是再正常不過的`。更何況史鐵生擷取的景物大都典型,是敏感的文人眼中驚心動意的經典橋段,並不足為奇。更何況文人本身對風物有美學偏好是極普遍的,就算是在普通人中,這也是難免的。

例如一隻蜘蛛,一棵樹,一個地方(如凱里)等等,之於敏感之人,都可以是莫大的慰藉。雨燕,腳印,雪……最是人世犄角旮旯處的一二分細膩,在局外看過去,最叫人動容。例如陳鴻宇的短片《情書》,川端康成的《雪國》寫都有此類細節,引人共鳴。

對於史鐵生的迷惘,二十多歲的執拗與破敗,大可參考蔣峰的《白色流淌一片》,且不鋪陳細講。

《我與地壇》讀後感14

午後,有些陽光,也有一絲陰鬱。在書店看到了這本書,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人民文學紀念版,喜歡這樣的封面,淡雅的素描,乾淨的書名。其實,讀了之後發現這正是書中文字的風格。

史鐵生的文字就如印象中家鄉的那條小河,靜靜的流淌著,它的歡樂、痛苦,在時間的長河中,既那麼渺小,又那麼鮮活…

對無私母愛的回憶,

“ 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她知道我心裡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裡結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裡整天都想些什麼。我那時脾氣壞到極點,經常是發了瘋一樣地離開家,從那園子裡回來又中了魔似的什麼話都不說。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於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裡也沒有答案。她料想我不會願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點獨處的時間,得有這樣一段過程。她只是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麼。每次我要動身時,她便無言地幫我準備,幫助我上了輪椅車,看著我搖車拐出小院;這以後她會怎樣,當年我不曾想過。”

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麼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待她再次送我出門的時候,她說:“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聽出,母親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我的提示,是懇求與囑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後,我才有餘暇設想。當我不在家裡的那些漫長的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臥難寧,兼著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

讀來催人落淚,還有對生命的.思索,曾是多麼痛苦的生死拷問,在他的筆尖流露出來的,卻靜靜的,還帶著一絲淡淡的詼諧,但自有一種安靜的力量在,讓人肅然起敬。

關於寫作,“寫,真是個辦法,油然地通向著安靜。寫,這形式,註定是個人的,容易撞見誠實,容易被誠實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場之外遭遇心中的陰暗,在自以為是時迴歸零度。把一切汙濁、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兒去檢查,勿使偽劣的心魂流佈。”

斯人已去,“有人跟我說,曾去地壇找我,或看那一篇《我與地壇》去那兒尋找安靜。可一來呢,我搬家搬得離地壇遠了,不常去了。二來我偶爾請朋友開車送我去看它,發現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壇尋找安靜,莫如在安靜中尋找地壇。現在我看虛空中便有一條界線,靠想念去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面而來。我已經不在地壇,地壇在我。 ””

那就不必再去地壇尋找安靜,莫如在安靜中尋找地壇。

史鐵生,一個靜穆、豐厚的生命。

《我與地壇》讀後感15

在生命最燦爛的季節,他雙腿殘廢;當輝煌的成功就要走近的時刻,母親卻永遠地合上了雙眼。作家史鐵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難經史鐵生咀嚼,竟煥發出神奇、瑰麗的光彩,痛苦讓它如此美麗。

《我與地壇》表達的人生哲理對任何人都有意義,不管你是富有還是貧窮,美麗或醜陋;不管你是智者還是愚人,成功還是失敗,你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然而,當今社會有些人面對挫折和苦難,選擇了逃避的態度,重讀《我與地壇》有著積極的意義,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任。

作者是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15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那裡獲得了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

我們知道,對於生命,作者也曾經消沉過,但最終還是在死亡的邊緣堅強的掙扎,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深深的震撼著我:“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也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之時”“每一秒鐘我們都在汲取天地的新印象,也在摧毀舊有的印象”。就個體而言,人最終都會走向死忙,是個悲劇,“年年歲歲花相識,歲歲年年人不同”,人確實在年年變老,任何生命都終將逝去,但對於整體而言,生命是綿延不息的,秋冬季節百花凋零,但來年的陽春三月又蓬勃生髮;上一輩的肉體生命在不斷消亡,但下一代嶄新的'生命又在茁壯成長。生命的車輪總在不停地前進,盛極而衰,否極泰來;生命其實是個不斷輪迴的過程,生命不會因為死亡而永遠消失,而是醞釀著另一段生命的開始人生的魅力正在於人生的短暫,我們每個人手中的這張生命車票是有期限的,我們要熱愛生活,珍惜生命,人生應該如何度過呢?曹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顏真卿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青春的身姿永遠是充滿張力的,充滿勃勃生機的,我們每個人都要永遠保持陽光的心態,塞繆爾曾說過:“青春是心境,不是年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個人的青春都是不老的,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們華髮叢生、皺紋密佈、身軀佝僂,老態龍鍾,但衰老的永遠是我們的容顏,不老的永遠是我們的心靈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