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大綱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玩。幾千幾萬的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守望。要是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它捉住——我是說孩子都在狂奔,也不知道孩子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事,我只想做個麥田的守望者。”這是主人公霍爾頓最後和他妹妹談話時坦露的自己的夢想。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

守望一塊麥田,看似多麼可笑甚至荒誕的想法。但是讀罷這本書不禁對主人公肅然起敬起來。在那個社會風氣汙濁的年代,主人公想守望的是一塊精神的麥田,他想守住自己的精神疆域以及這個社會的希望——純潔的孩子們,他不希望孩子們被成人世界的種種醜惡、虛偽所汙染。他真正希望做的是個“純真”的精神守護神。

主人公的夢想不禁讓我想到自己,想到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方面的一些東西。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時代頻繁出現的短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第一”、“商業化”,而這一切都暗示出我們這個社會的某些特徵:急功近利、物質化、以及信仰的缺失。

現代文明是急功近利的文明,只求結果,藐視過程。比如旅遊,人們手捧地圖、肩跨相機按圖索驥,專找圖上標明的去處,在某某峰、某某亭卡擦幾下,留下“此處一遊”的證據,便心滿意足的離去。每當我看著舉著小旗、成群結隊、掐著鐘點的團體旅遊,便覺得現代人已經沒有足夠的靈性面對自然,在人與人的擠壓中,自然已經不見了。是的,我們旅遊業,可是,恬靜在哪?真正的精神愉悅在哪?與大自然的交融在哪?

再說說物質化,自古以來,一切聖賢都主張一種簡樸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為了不做慾望的奴隸,保持精神上的自由。柏拉圖說:“胸中有黃金的人是不需要棲息在黃金屋頂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話來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周國平認為一個人太看重物質的享受,就必須要付出精神上的代價。人的肉體需要是有限的,無非是溫飽,超於此的便是奢侈,人要奢侈起來便是沒有盡頭的。溫飽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慾望則是那不斷膨脹的市場刺激起來的。富了總有人可以更富,於是你永不會滿足,不得不去賺越來越多的錢。這樣,賺錢變成了你的唯一目的。即使你是畫家,那裡還顧得上藝術上的追求;即使你是學者,哪裡還會在乎科學的良心?因此我們這個社會靠新聞媒體炒作起來的“名人”越來越多,而真正的偉人卻越來越少。

由於我們身邊所有東西漸漸地都被物質化,連愛情也不免遭毒手,一些人可能甚至會否認精神的意義,因為他們問生活所迫忙於追求物質的富足已經無暇再去顧及精神的富足了。

對於不同的人,世界呈現著不同的面貌。在精神貧乏者眼裡,世界也是貧乏的。世界豐富的美是依每個人心靈開放程度而開放的。對於音盲來說,貝多芬等於不存在;對於畫盲來說,畢加索等於不存在;對於在名利場上奔忙的人,等於不存在;對於只讀流行小說的人,從荷馬到海明威的文學寶庫等於不存在。

想一想,多少時候我們把自己放在世界的豐富美之外了,一個經常在閱讀和沉思中與古今哲人文豪傾心交談的人,與一個只讀明星軼聞和凶殺故事的人,生活在多麼不同的世界上!

那麼,我們還要說精神無用嗎?

那麼,我們還要嘲笑主人公的幼稚嗎?

真正不懂生活真諦的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