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上冊《寓言兩則》教案及反思

六年級上冊《寓言兩則》教案及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六年級上冊《寓言兩則》教案及反思】

 教材簡析:

六年級上冊《寓言兩則》教案及反思

《自相矛盾》主要講了一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讚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話前後互相牴觸,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要前後一致,要實事求是,不能誇誇其談,自相矛盾。

  教學目標:

1、學會4個會認字和5個會寫字。

2、通過閱讀課文,理解寓言的內容。能夠聯絡實際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讀並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讀懂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掌握結合註釋及查字典理解重點字詞的方法,進而讀懂課文內容。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討論法、講授法等

教學時間:第一週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學會4個會認字和5個會寫字。

2、正確朗讀《自相矛盾》,藉助註釋及字典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猜畫謎,激發學生學寓言的興趣。(出示一些經典寓言故事的圖片)

2、教師引導學生:低、中年級時,我們學過不少寓言故事,還記得嗎?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淺顯而生動的小故事,向人們講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則寓言故事與以往的表達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麼呢?開啟書,快速瀏覽,你發現什麼?------是兩則文言文。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以前我們學過一些古詩,怎樣才能將文言文讀準確,有什麼方法嗎?請學生嘗試自己讀故事,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同時注意斷句。

2、指名讀生字、詞語。“矛、盾、銳利、堅固、祠、遂、弗”

請學生到黑板前,板書第一則寓言的題目。教師強調“矛盾”二字書寫並字面解題。

3、教師範讀課文。

4、同桌同學互讀課文,在互幫互助中,把故事讀通順。

三、細讀課文,深入體會。

1、指名讀文章,講一講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學生讀第一句。

教師出示:楚人有鬻盾與矛者你知道了什麼?怎麼知道的?-------“從前楚國有一個人賣矛和盾。”“鬻”的理解學生是通過書下的.註釋瞭解的。在此提示學生學習文言文要善於運用書下注釋幫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賣的?你知道了什麼?

①分別請學生讀那個人叫賣的兩句話的。學生解釋句子大意。

------理解過程中“堅、利、於”等詞語學生在註解裡無法找到解釋,可引導學生翻閱字典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並給予肯定和鼓勵。

②學生帶著理解讀一讀這兩句話,並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③他為什麼要這樣誇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會想什麼?叫賣時的語氣、神態、動作是怎樣的?周圍的人聽會又會有哪些表現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體交流,四人小組內可以演一演。

④指導學生有感情講一講小故事,並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4、人群中,有這樣一個人,他不僅在聽,更在想,於是他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指名讀,談理解。楚國人的反映怎樣?------“應”:回答。“弗能應”:不能夠回答。能用一個詞語表達嗎?-----無言以對、啞口無言。

5、為什麼“弗能應也”?------這個楚國人片面地誇大矛、盾的作用,結果出現了自己說話相互牴觸的情景。

6、那麼,你怎樣理解“自相矛盾”這個成語呢?------比喻說話、做事相互牴觸。

四、生活中有沒有“自相矛盾”的時候呢?或者你覺得這個成語用在什麼情況下合適呢?想一想、交流。

五、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嘗試背誦。用現代漢語講一講這個故事。

板書設計:

2 寓言二則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於物 無不陷也

銳利 戳得穿 堅固 戳不穿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正確朗讀《畫蛇添足》,藉助註釋及字典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理解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上一課,我們學習了《韓非子·難勢》裡的一則小故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寓言故事,這次帶給大家的是《戰國策·齊策》裡的故事,聽一聽、猜一猜。

(放錄音——講故事——看幻燈片——猜成語)

你們能不能根據剛才聽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圖畫猜出這個故事的題目呢?(引出課題——《畫蛇添足》)

二、讀悟探究:

(一)學生自由讀課文。(劃出生字,讀準字音)

(二)指名分節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讀音和斷句。)

(三)說一說小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故事是怎樣發生?怎樣發展?結果怎樣呢?

(四)發生:學生讀1、2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大意。

(教師注意引導結實“足、餘、之、成”等詞語,並鼓勵學生用上上節課的學習方法。)

(五)教師:而後發生了什麼事情呢?誰來讀讀?

用自己的話說大意。(教師注意引導關鍵詞語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這樣說?怎樣做的?讀一讀你感受到什麼?

“吾能為之足”指導學生用十分傲慢的語氣去讀,擺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態來。(個別讀)

(六)教師:他很得意!可是最後卻沒有喝到酒,為什麼呢?

“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①理解這句話。

②指導學生讀出反問的語氣,將質疑、不屑的神情表現出來。(個別讀、分組讀。)

出示: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①故事的結果怎樣?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這個人“終亡其酒”呢?------他自作聰明,違背事物本來的面目,弄巧成拙,辦糟了事情。

②帶著理解讀一讀。

三、學以致用:

1、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麼?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過“畫蛇添足”的時候,用這個成語造句。

教師點撥:比如同學們寫作文,本來結構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廢話湊數,這可以說是什麼?

四、總結全文:

1、有感情地朗讀寓言故事,並在小組內相互說一說寓意是什麼?

2、你能將文言文講給別人聽嗎?選擇一篇試背。(教師可以提供課文留白或成語故事的圖片)

五、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

2、分小組選擇一個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學習“百花園一”時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語言故事,瞭解一下寓意。

板書設計: 2 寓言二則之畫蛇添足

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寓意:

教學後記:

1.教學中要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的教學和現代文一樣,仍然要堅持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本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並不困難。但是,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讀句過程中停頓的地方有錯誤,就會給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困難。因此,教學中我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之前,首先帶領學生解決朗讀問題。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結合譯文理解重點字的意思,再嘗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特別是在教學第二則寓言時,我基本上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的。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寓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談感受時,卻常常說的那麼牽強。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還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呢?而難以恰當地表述相對應的例項呢?這需要教師們進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