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S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S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S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教學

S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要求 1.會認會寫本課的生字,理解古文中常用字詞的含義。

2.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藉助註釋理解課文內容,能理解兩則寓言中所講的道理。

 重點

難點 1.藉助註釋理解課文內容,能理解兩則寓言中所講的道理。

2.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寓言故事轉化成自己的語言來複述。

  教學

課時 兩課時

自相矛(máo)盾

畫 蛇 添 足

段導讀:第1自然段介紹了故事的起因。

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完這壺酒。”

段導讀:第2自然段寫有人提議比賽畫蛇,得勝的那個人可以獨享整壺酒。

個人就把酒壺搶過去了,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它添上腳呢?”說罷,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

段導讀: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詳細介紹了先畫成蛇的偏要給蛇加上腳,結果被別人搶了先。

段導讀:第4自然段寫故事的結局——那個畫蛇添足的人最終沒喝到酒。

1.學會4個會認的字和5個會寫的字。

2.正確朗讀《自相矛盾》,藉助註釋及工具書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

3.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從中受到教育。

生字、新詞卡片;相關資料圖片。

 一 匯入

1.猜畫謎,激發學生學寓言的興趣。(出示一些經典寓言故事的圖片)

2.教師:我們以前學過不少寓言故事,還記得嗎?都有哪些?(學生搶答)寓言通過淺顯而生動的小故事,向人們講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則寓言故事與以往的寓言故事在表達方式上有些不同,不同在哪裡呢?開啟書,快速瀏覽,你發現什麼?(文言文。)

二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以前我們學過一些古詩,怎樣才能將文言文讀準確?有什麼方法嗎?

請學生嘗試自己讀故事,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同時注意斷句。

2.指名讀生字、詞語。出示卡片:

矛 盾 弗 祠 遂 卮

3.結合工具書理解詞語的意思。

或:有人。

應:回答。(注意“應”的`讀音)

4.請學生到黑板前,板書第一則寓言的題目。教師強調“矛盾”二字,書寫並字面解題。

5.教師範讀課文。

6.同學互讀課文,在互幫互助中,把故事讀通順。

 三 讀課文,深入體會

1.指名讀文章,講一講故事大意。

有個楚國人賣矛和盾,他誇耀自己的盾是最堅固的,沒有什麼東西能把它穿透,同時又說自己的矛是最銳利的,什麼東西都能被它穿透,結果被人問得啞口無言,回答不上來。

2.事情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指名讀第一句。

你知道了什麼?怎麼知道的?

學生:從前楚國有一個人賣矛和盾。

“鬻”的解釋學生是通過書下的註釋瞭解的。在此提示學生學習文言文要善於運用書下注釋幫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賣的?出示語句:

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學生試著解釋句子大意。

在理解過程中,學生無法在註解裡找到“堅、利、於”等詞語的解釋,可引導學生翻閱字典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並給予肯定和鼓勵。學生帶著理解讀一讀這兩句話,並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自主思考,集體交流,四人小組內可以演一演。

4.人群中,有這樣一個人,他不僅在聽,更在想,於是他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指名讀,談理解。

楚國人的反應怎樣?

(應:回答。弗能應:不能夠回答。)能用一個詞語表達嗎?(無言以對、啞口無言。)

5.為什麼“弗能應也”?

這個楚國人片面地誇大矛、盾的作用,結果出現了自己說話相互牴觸的情景。

6.那麼,你怎樣理解“自相矛盾”這個成語呢?

比喻說話、做事相互牴觸。

7.生活中有沒有“自相矛盾”的時候呢?或者你覺得這個成語用在什麼情況下合適呢?想一想,交流一下。

 四 拓展延伸

1.本文的這則寓言你知道是誰寫的嗎?課下蒐集資料,留待下一節課交流。

2.練習用自己的話複述這個故事。

1.由於學生接觸文言文比較少,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應當重點講解字詞的意思,讓學生體會古漢語與現代漢語的異同點。

2.課文雖短,但學生加入了表演,使整個課堂生動了起來,學生理解起課文來也相對容易了。

3.同樣,這節課可為學生增加小練筆。

1.藉助註釋及字典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韓非及《韓非子》,知道《戰國策》。

韓非及《戰國策》的相關資料;幻燈片。

一 創設情境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韓非子•難一》裡的一則小故事。你們蒐集韓非的資料了嗎?

學生交流談論。教師出示:

韓非是我國戰國末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韓非子》是韓非的著作,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值得一提的是,《韓非子》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

2.我們繼續學習寓言故事,這次帶給大家的是《戰國策•齊策》裡的故事,聽一聽、猜一猜。

(放錄音—講故事—看幻燈片—猜成語)你們能不能根據剛才聽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圖畫猜出這個故事的題目呢?(板書:畫蛇添足)

二 讀悟探究

1.學生自由讀課文。

畫出生字,讀準字音,注意“舍、數”的讀音。

2.解釋重點字詞。

祠:在文中是祭祀的意思。

相謂:互相商量。

且:將要。

固:本來。

亡:丟掉,丟失。

3.指名分節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讀音和斷句)說一說本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故事是怎樣發生、怎樣發展的,結果怎樣。

本文講的是一個人與別人比賽畫蛇,非要給蛇添上腳,結果本可以贏的比賽卻輸了的故事。

4.學生讀第1、2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大意。(教師注意引導解釋“足、餘、之、成”等詞語,並鼓勵學生用以前學過的學習方法學習課文)教師:而後發生了什麼事情呢?誰來讀讀?用自己的話說大意。(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對關鍵詞語的理解)“一人蛇先成”,他是怎樣說,怎樣做的?讀完後你感受到什麼?(“吾能為之足”指導學生用十分傲慢的語氣去讀,擺出那副洋洋自得的神態來。個別讀)

5.教師:他很得意,可是最後卻沒有喝到酒,為什麼呢?(出示“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理解這句話。指導學生讀出反問的語氣,將質疑、不屑的神情表現出來。(個別讀、分組讀)

出示: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故事的結果怎樣?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這個人“終亡其酒”呢?

他自作聰明,違背事物本來的面目,弄巧成拙,辦糟了事情。

帶著理解讀一讀。

三 學以致用

1.找幾個同學把這個故事演一演。

可以先寫劇本,注意神態和語言的描寫。

2.總結點評: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要賣弄小聰明,節外生枝,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事情辦糟。

3.想一想,你生活中有沒有畫蛇添足的時候,用這個成語造句。

教師點撥:比如同學們寫作文,本來結構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廢話湊數,這可以說是什麼?

 四 總結全文

1.有感情地朗讀寓言故事,並在小組內相互說一說寓意是什麼。

2.你能將文言文講給別人聽嗎?選擇一篇試背。

3.收集一些寓言故事,瞭解其寓意。

1.鼓勵學生多讀多想,便於理解古文中常用字詞的含義。

2.讓學生熟讀成誦,教師結合具體例項講解課文。

3.安排學生課上表演課本劇,在課後寫一個小劇本。

1.解釋成語的意思,並說說其寓意。

自相矛盾:自己的言行前後相互牴觸。諷刺那些語言或行動前後不一致的人。

畫蛇添足:用以比喻多此一舉,弄巧成拙。

2.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1)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參見“課文詳解”,下同)

(2)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3.有同學說,畫蛇添足的人是在比賽完成且得到酒的情況下,以調侃的方式加上自己的想象改編的他的作品,並不可笑。對此,你怎麼看?

4.選擇一個寓言故事,寫一個劇本,分小組演一演。

韓非(約前280~前233) 戰國時期哲學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韓非口吃(結巴),不善言談,而善於著述。韓非與李斯同是荀卿的學生,他博學多能,才學超人,思維敏捷,李斯自以為不如。他寫起文章來氣勢逼人,堪稱當時的大手筆。凡是讀過他文章的人,幾乎沒有不佩服他的才學的。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後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戰國策》 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的順序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同樣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