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好讀書》與《不求甚解》短文兩篇

《好讀書》與《不求甚解》短文兩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短文主要涵蓋小說、詩歌和散文。由於記敘文、論說文、說明文、雜文等文學體裁和報道、廣告、總結等應用文體裁都屬於廣義散文裡面的範疇,因而也同樣被短文所涵蓋。總之,只要篇幅夠短,就是短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好讀書》與《不求甚解》短文兩篇

談讀書

作者:培根

讀書之用有三: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

怡神曠心最見於蟄伏幽居,增趣添雅最見於高談雄辯,而長才益智則最見於處事辨理。雖說有經驗才能就一事一理進行處置或分辨,但若要通觀全域性並運籌帷幄,則還是博覽群書者能勝任。

讀書費時太多者皆因懶散,尋章摘句過甚者顯矯揉造作,全憑書中教條斷事者則乃學究書痴。天資之改善須靠讀書,而學識之完美須靠實踐;因天生資質猶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學識對其加以修剪,而書中所示則往往漫無邊際,必須用經驗和閱歷界定其經緯。

講究實際者鄙薄讀書,頭腦簡單者仰慕讀書,惟英明睿智者運用讀書,這並非由於書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為其用法乃一種在書之外並高於書本的智慧,只有靠觀察方可得之。

讀書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盡信書中之論,亦不可為己言掠辭奪句,而應該斟酌推敲,鉤深致遠。

有些書可淺嘗輒止,有些書可囫圇吞棗,但有少量書則須細細咀嚼,慢慢消化;換言之,有些書可只讀其章節,有些書可大致瀏覽,有少量書則須通篇細讀並認真領悟。有些書還可以請人代閱,只取代閱人所作摘錄節要;但此法只適用於次要和無關緊要的書,因濃縮之收如蒸餾之水淡而無味。

讀書可使人充實,討論可使人敏銳,筆記可使人嚴謹;故不常作筆記者須有過目不忘之記憶,不常討論者須有通權達變之天資,而不讀書者則須有狡詐詭譎之伎倆,方可顯其無知為卓有見識。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云: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上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讀適當之書而令其開豁。

不求甚解

作者:馬南

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他在《五柳先生傳》這篇短文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後一句話,因此,就對陶淵明的'讀書態度很不滿意,這是何苦來呢?他說的前後兩句話緊緊相連,互動闡明,意思非常清楚。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

應該承認,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末,無論說什麼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無意義了。因為不讀書就不瞭解什麼知識,不喜歡讀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書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讀書,這才有起碼的發言權。真正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了解書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特別是完全讀懂重要的經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誰也不敢這樣自信。而讀書的要訣,全在於會意。對於這一點,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見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

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於勸戒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麼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瞭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