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蘇教版高一語文《前方》優秀導學案

蘇教版高一語文《前方》優秀導學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一、學習目標

蘇教版高一語文《前方》優秀導學案

1、認知目標

瞭解攝影散文的一些特點,體會聯想這一創作手法的具體運用

把握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區域性只有在整體中才能理解,整體是區域性的語言環境

2、技能目標

體會文章“反彈琵琶”的獨特立意;把握虛實結合的寫法,品讀內涵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標

與文字直接對話,加以評點,深入體驗人類“精神家園”的內涵

 二、背景介紹

  文學常識

《前方》是一篇“攝影散文”,這是一種新興的文體,顧名思義,它是由攝影作品和文字構成的。作者曹文軒,江蘇鹽城人,現任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作品主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三、預習練習

惶惑( ) 遷徙( ) 拋錨( ) 崔顥( ) 按捺不住( ) 顛簸( )( )

詰屈聱牙( ) 反詰( ) 黃驃馬( ) 驃騎( )自怨自艾( ) 方興未艾( )

齟齬( )( ) 踽踽獨行( ) 諳熟( ) 萬馬齊喑( )

  四、質疑討論

1、作者在文中說:“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根據全文內容分條說明原因。

1、如同動物,人有著離家與遠行的習性;2、外面的世界誘惑著我們,從外面的世界中會獲得生命的滿足;3、由於種種原因,由於外在壓迫,人不得不離家;4、人的理想決定著人要不斷向前走。

2、文章第7段中,作者說:“它們彷彿從蒼茫的前方,聽到了呼喚他們前往的鐘聲和激動人心的鼓樂。”“蒼茫的前方”指什麼?“鐘聲和鼓樂”又指什麼?

“蒼茫的前方”指未來和理想;“鐘聲和鼓樂”指理想的召喚,人前進的動力。

3、文中說:“人們早已發現,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作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生感悟?

因為就人的精神方面而言,人的“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一方面,人生旅途上充滿了勞累、困頓、坎坷;另一方面,即使是舒適安逸的生活,人因為總是在不斷追求、尋找著精神的家園,卻又總不能實現這一理想,人實質上在精神旅途上不能停止奔波的旅人,所以作者說“人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五、遷移創新(時間:20分鐘 2010—10—19)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的讀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偏裨/裨益 揹負/背道而馳 危如累卵/碩果累累

B.估量/掂量 扛槍/力能扛鼎 盛氣凌人/盛行一時

C.傾軋/軋鋼 給養/自給自足 顛倒是非/投機倒把

D.古剎/剎車 遊說/著書立說 損兵折將/百折不撓

1、【參考答案】A (A pí/bì bēi/bèi lěi/léi B liáng káng/gāng shèng C yà/zhá jǐ dǎo D chà/shā shuì/shuō zhé)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A.杭州人愛讀書絕非有錢人的附庸風雅,而是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謀生存、求發展的一種需要。

B.去年曾在網上瘋狂傳播的“紅色結束符”,歷經半年的潛遁,於近日重整旗鼓,並被瑞星全球反病毒監測網截獲。

C.社會上盜版光碟、盜版書籍、盜用商標等違犯智慧財產權法規的現象之所以屢禁不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相關監管部門對此問題的危害性認識不夠,犯而不校,導致監管措施不到位。

D.考場上,同學們始終手不釋卷,苦思冥想,認真作答,不時響起書寫的沙沙聲,好一派緊張的氣氛。

2、【參考答案】A (B重整旗鼓:指失敗之後,重新集合力量再幹。 C 犯而不校:別人觸犯了自己也不計較 D 手不釋卷:形容讀書勤奮或看書入迷)

3、下列各句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目前,克隆動物的成功率只有2%,克隆人的難度更高,“克隆”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都很差。

B.生命的缺憾在藝術中得到了補償,中國古典詩歌中反覆出現的空靈自在的飛鳥意象,是“身無綵鳳雙飛翼”的人類藉以實現精神的遨遊。

C.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才能保障全體公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

D.作為一種道德標準,“八榮八恥”積澱著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內涵,也折射出中華民族新時期的道德追求,我們能否將我國建設成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將直接取決於對這一標準的有效落實。

3、【參考答案】C(A,“成功率”“很差”搭配不當。B,成份殘缺,缺“是”的賓語。D,一面對兩面,“能否”不能對應“有效落實”。)

4、閱讀下面一段文字,找出“泥石流”形成過程的四個關鍵性詞語。

泥石流是由於地表徑流對山坡和溝床不斷沖蝕掏挖,山體塌滑下來的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被水流挾帶攪拌,在重力和慣性力的作用下急速奔瀉的粘稠漿體。

四個關鍵短語:沖蝕掏挖,塌滑,挾帶攪拌,急速奔瀉。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

泰山之思

關於泰山的來歷,《述異記》中有這樣一段記栽:“昔,盤古之死也,頭為四嶽,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秦漢聞俗說:盤古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也就是說,泰山乃是盤古氏頭部化成,因而也就成為五嶽之首。

自泰始皇於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禪以後,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後有72位君王登臨泰山,祈求山神賜福,以保江山永固。江武帝劉徹還留下一連串感嘆:“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臭。”歷代的文人墨客對於泰山更是充滿了景仰。李白的“憑崖攬八極,目盡長空閒”,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小”,都是極言泰山之雄偉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為一個巍峨博大的文化符號,更是一個亙古而來的震撼。

今年6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許是一種因緣,在登山的過程中,漫天大霧籠罩不散,就像那化不開的思睹,一直纏繞著我。

從紅門到中天門一段,薄霧在風中婷婷嫋嫋,若輕紗纏繞於古鬆脖際,如輕煙出岫于山谷巖隙,為山色平添許多妖嬈。更有鷓鴣唱和,溼風潤面,真是無比清爽。過了中天門,霧氣突然變得沉重了,簡易雨披上的積水愈來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邊影影幢幢的古樹,只有不遠處巖巖疊疊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勁古樸的石刻。至於遠處的山峰,則全部迷失於蒼茫的霧中,我只能對著遊覽圖上的提示,來想像它們的風采了。那霧中的樓臺,因霧氣輕薄得恰到好處,虛實變幻,頓生雅韻。而泰山的霧太粘稠,彷彿要遮掩一切似的,壓得人幾乎抬不動睫毛。那險峻無比的十八盤,在我而言只是喘氣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記得照片上的十八盤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藍天蒼山下讓人望之凜然。可是現在,無論是抬頭仰視還是回首來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過十來級臺階,絲毫感覺不到它的氣勢。原來,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實也沒有分別。如障的濃霧掩蓋了這一切,讓我只能在想像中獲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霧更是濃得黏手,四五步開外就看不見人影了。摸到瞻魯臺邊,睜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麼也看不見。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見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緒卻如霧一般彌散開來。

數千年來,泰山已經不僅僅是一座雄偉壯麗的地理學意義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國文化精神的象徵之一。從一路上的對聯和石刻可見一斑:“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嶽獨宗”“五嶽獨尊”。其實,泰山海拔不過1545來,在中國的名山大川中並不顯高。它的風景確有獨到之處。但也未必比得上“黃山歸來不看嶽”的黃山。但是,那種目空一切、惟我獨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氣質卻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樹和每一片岩石,讓你無時無刻不感覺到幾絲壓抑、幾縷輕狂。這種洋洋自誇,正暴露出一種鎖閉心態。聖人說“登泰山而小天下”,與其說誇讚的是一種闊大胸懷,不如說它是坐井觀天;俗話說“有眼不識泰山”,與其說推崇的是權威,不如說它流露的是一種卑怯意識。正如那濃霧封鎖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積澱的太多東西也鎖閉了它的靈性與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贏得“群山之祖.五嶽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歸結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觀念;而其後人們對泰山的崇拜,則與民族的思堆模式有著根本的聯絡。一座泰山,象徵看一個民族的文化,也象徵著一個民族的命運!

站在無字碑前,我請人拍了一張照片。儘管迷霧重重,畫面十分模糊,但我願意留下一個紀念。泰山上有數以千計的名碑名刻,或記封禪盛況.或抒豪情壯志,或詠奇瑰風光,惟有此碑不著一字,卻給人無窮遐思。無字其實就是有字,這些字是活的精靈,鐫刻在歷史前行的每一個瞬間。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開放的,更是無邊的……

站在霧中的泰山上,四顧茫然,我看不清來路,更找不到去路……

5.從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樣的“鎖閉心態”,請從兩個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過2個字)(2分)

答:(1)自大(答自誇、自狂、輕狂或狹隘等均可) (2)卑怯(答自卑也可)

(解析:這道題主要考查學生篩選和整合文中資訊的能力。可以根據第六段“目空一切、惟我獨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氣質”“洋洋自誇”和“流露的是一種卑怯意識”等資訊作答。)

6.作者為什麼說“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為一個巍峨博大的文化符號”?請從文中找出“早已成為”的依據。(4分)

答:①《述異記》中早有關於泰山來歷的記載。②歷代君王登臨泰山封禪。③歷代文人墨客對泰山充滿景仰。(②答先後有72位君王登臨泰山祈福也可)

(解析:這道題主要考查學生整合文中資訊和歸納文章內容要點的能力。可以整合第一段中的“《述異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和第二段中“先後有72位君王登臨泰山”“歷代的文人墨客對於泰山更是充滿了景仰”等資訊作答。)

7.分析文中畫線部分的語言表達技巧。(5分)

答:①通過排比、對比、誇張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霧氣的濃重,表達了作者對濃霧籠罩泰山的遺憾之情。②通過疊字的使用,突出了霧中古樹、山石的特點。

(解析:這道題主要考查學生鑑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這裡應從句法和詞法兩個角度考慮,先說技巧,然後說其作用。)

8.聯絡全文,就“我看不清來路,更找不到去路”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7分)

答:①照應前文,表現泰山之霧濃密;遞進句式的運用,表達出思想探索的艱難。②既是實寫,也是虛寫,虛實結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並進而對民族文化、民族命運作更深層的思考。

(解析:這道題主要考查學生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能力和評價文章思想內容的能力。這裡應從全文結構安排、語句藝術手法和文章思想內容等方面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