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建議——《將相和》預習解析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建議——《將相和》預習解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3W 次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建議——《將相和》預習解析
● 重點生字
  璧:bì
  平圓形中間有孔的玉,古代在典禮時用作禮器,亦可作飾物。美玉的通稱:璧人(即“玉人”,指容貌秀美的人)。璧日(像璧玉一樣圓而亮的太陽)。璧月。
  筆畫數:18;部首:玉;
  筆順編號:513251414311211214
  造句::“和氏璧”是傳說中的無價之寶
  臣:chén
  君主時代的官吏,有時亦包括百姓:臣僚。臣子。臣服。君臣。官吏對君主的自稱:“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古人謙稱自己。古代指男性奴隸:臣僕。臣虜。君
  筆畫數:6;部首:臣;
  筆順編號:125125
  造句:這位英名的君主臣服了周邊虎視耽耽的異族。
  諾:(諾)nuò
  答應的聲音,表示同意:唯唯諾諾。答應,允許:諾言。許諾。承諾。一諾千金。
  筆畫數:10;部首:訁;
  筆順編號:4512213251
  造句:他是個極重承諾的人。
  廉:lián
  堂屋的側邊:廉隅(稜角,喻品行端方,有氣節)。不貪汙:廉潔。廉正。廉明。便(pi俷)宜,價錢低:物美價廉。察考,訪查:“且廉問,有不如吾詔者,以重論之”。姓。
  筆畫數:13;部首:廣;
  筆順編號:4134315112234
  造句:包大人公正廉潔,深受百姓愛戴。
  頗:(頗)pō
  偏,不正:偏頗。頗覆。頗僻。很,相當地;頗為(w唅)。頗佳。頗久。頗以為然。姓。
  筆畫數:11;部首:頁;
  筆順編號:53254132534
  造句:她的兒童作品頗受歡迎。
  御:(禦)yù
  駕駛車馬:御車。御者。封建社會指上級對下級的治理,統治:“百官御事”。御下。御眾。對帝王所作所為及所用物的敬稱:御用。御覽。御旨。御賜。御駕親征。抵擋:防禦。禦敵。禦寒。
  筆畫數:12;部首:彳;
  筆順編號:332311212152
  造句:他們是封建君主的御用文人。
  侮:wǔ
  欺負,輕慢:侮辱(使對方人格或名譽受到損害,蒙受恥辱)。侮蔑(輕視,輕蔑)。欺侮。不可侮。古代奴婢的賤稱。
  筆畫數:9;部首:亻;
  筆順編號:323155414
  造句:他的行為侮辱了別人的人格。
  辱:rǔ
  羞恥:羞辱。恥辱。使受到羞恥:辱罵。侮辱。折辱。謙辭,表示承蒙:辱承。辱賜。玷汙,辜負:辱沒(m?)。辱命。玷辱。寵榮
  筆畫數:10;部首:辰;
  筆順編號:1311534124
  造句:任何侮辱他人的行為都是可恥的。
袍:páo
  中式長衣:袍子。長袍。旗袍。棉袍。皮袍。同袍(舊時軍人相稱)。袍澤(“袍”和“澤”均為古代衣服,後以此稱軍隊中的同事,如“袍袍之誼”、“袍袍故舊”)。衣服的前襟:“反袂拭面,涕沾袍”。
  筆畫數:10;部首:衤;
  筆順編號:4523435515
  造句:孔乙己身上的長袍滿是布丁。
  荊:jīng
  落葉灌木,葉有長柄,掌狀分裂,開藍紫色小花,枝條可編筐籃等(亦稱“楚”):紫荊。荊條。荊棘。披荊斬棘。古代用荊條做的刑仗:負荊請罪。中國古代“九州”之一,春秋時楚國別稱:荊州。荊璞(喻美質、未經任用的卓越人才)。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拙荊。山荊。荊妻。姓。
  筆畫數:9;部首:艹;
  筆順編號:122113222
  造句:即使前路佈滿荊棘,她也不會放棄希望。
  ● 重點詞語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誠意:真心。
  絕口:因迴避而不說。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抵禦:抵擋,抵抗。
  推辭:謙讓不幹。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虧。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發現的一塊玉製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物歸原主。
  同心協力: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負荊請罪:負,揹著。荊,荊條。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暴,機制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推讓的好品質,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從三個小故事中任選一個演一演。
  5.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6.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
  ● 課文重點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絡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係錯綜複雜。因此,“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就成了本文教學的重點、難點。
  一、查閱資料,瞭解背景。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絡複雜,課前可先讓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人物的情況,並做到適當摘錄,以豐富學生知識,為學文作好鋪墊。學生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教師可給他們創設一個展示、交流的機會,在課前幾分鐘裡,讓學生各抒己見,使學生獲取多方面的知識資訊,這樣,既為順利地讀懂課文打下了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查閱資料的好習慣。
二、理清脈絡,分清因果。
  1.初讀感知,設疑激趣
  遵照大綱中閱讀教學要從整體入手的原則,通讀全文,在讀準、讀通的前提下,預習,帶問題默讀全文,邊讀邊思考,最後通過討論,初步理出故事的來龍去脈,即前兩個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個故事是事情的結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點
  《將相和》一文篇幅較長,三個故事的處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重點段“完璧歸趙”為主,並滲透一定的學習方法或思路,然後發揮群體優勢,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自學後兩個故事
  三、品讀欣賞,領悟方法。
  領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課文中心的,從中學習表達方法。如《將相和》一文,作者構思巧妙,雖然因果關係錯綜複雜,但卻表達得非常清晰。為了讓學生加深認識,可設問:這三個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麼?另外,作者在寫人物特點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來表現其性格特點,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找出有關句段品讀、體會、欣賞。也可以讓學生談體會:你認為課文哪些地方寫得好?讓其各抒己見,說明理由。如:前兩個故事中幾次用到“只好”“只得”這兩個詞語,可抓住它們來深究事情的前因後果,在事情的因果關係中體會出藺相如的智與勇,從中品析出作者用詞之巧妙。
  ● 相關知識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
  “完璧歸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鑑定,鑑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鑑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暴,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於“和氏璧”的珍貴。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