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北京青年流動時代下的安居

北京青年流動時代下的安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以蟻族調查知名的青年學者廉思,近年來一直致力於青年問題研究。2013年,廉思推出了《青年藍皮書》系列第一本,近日,該系列的第二本面世,關注於青年的住房問題,這也是目前大多數中國人最為關心的話題。調查物件為:生於1980年以後、年齡在16週歲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大學專科以上的在京工作青年群體,具體包括青年公務員、事業單位青年職工、國企和集體企業青年職工、外企青年職員以及私民營企業青年職工五類子群體,採用分層不等概率抽樣法進行抽樣。調研累計召開座談會8場,發放問卷5000份,回收有效問卷4321份,有效回收率86.42%。

北京青年流動時代下的安居

  1、高達76.4%的北京青年人才居住在非自有性住房中

調查顯示,北京青年人才中居住於借貸性自有住房的比例為11.9%,居住於無借貸性自有住房的比例為11.6%,與父母同住者的比例為24.3%,租房居住的比例為52.1%。在理論上,租房居住者和與父母同住者都存有獲得自有住房的潛在需求,二者比例相加達76.4%。

此外,藍皮書還指出,對於所調查的租房居住者而言,他們的居住狀況相對較差,租房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資料顯示,有42.1%的受訪者居住於集體宿舍及青年公寓之中,20.9%的受訪者合租整套居民單元房(非群租,未打隔斷),17.4%的受訪者租住在整套居民單元房之中,有15.0%的受訪者居住於群租房、農村低矮平房以及地下室之中,有4.6%的受訪者居住於廉租房、公租房之中。這表明在租房居住的青年人才中,保障性、政策性住房覆蓋面仍然較低,群租房、低矮平房及地下室等非正規房源仍佔較大比例。

同時,調查資料顯示,受訪者平均月租金為1993.4元,佔家庭人均月收入的37.1%,略高於其自認為最多能夠承受的比重(35.2%)。這表明,對於租房居住的受訪者而言,每月的房租負擔已到達其所能承受的“極限”,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給其日常生活帶來了較大的經濟壓力。

  2、父輩家庭背景、家鄉地等先賦性因素對青年人才住房狀況影響顯著

父輩家庭的社會經濟背景對青年的住房狀況具有顯著影響。在自有住房者中,父母支援下的貸款購房佔比49.2%,父母為子女全額購置的住房佔比達26.1%,這表明在受訪者中,父母支援是青年獲得自有住房的重要途徑

此外,不同家鄉地的青年住房狀況也有著較大差異。資料表明,外來青年的租房比例較高,本地青年與父母親戚同住比例較高。其中“外來青年”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的青年流動人口(即流動青年),也包括生源地並非北京,但隨後發生戶口遷移,獲得北京戶籍的青年(即外來京籍青年);而“本地青年”則主要指生源地為北京的青年。資料分析表明,本地與外來青年的住房現狀差異顯著。 對於本地青年而言,其住房問題主要依靠與父母親戚同住的方式解決,佔比達54.2%,居住自有住房的比例為28.7%,租房居住的比例僅為17.1%。對於外來京籍青年而言,其住房狀況則呈現出明顯的分化特徵,即有40.6%的受訪者居住於自有住房之中,有51.4%的受訪者採用租房居住的方式解決住房問題,僅有8.0%的受訪者與父母親戚同住。最後,對於流動青年而言,其住房狀況的解決方式較為集中,有80.7%的受訪者依靠租房居住的方式解決住房問題,能夠居住在自有住房之中的比例僅為13.2%,而與父母親戚同住的情況則更少,僅為6.1%。這些資料均表明流動青年是目前北京青年人才中住房狀況較差,租房問題較為突出的一個群體,需要予以重點關注。

  3、研究生學歷者的租房比例高於本科和大專學歷者

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城市青年個體的住房狀況有著部分改善的趨勢。在具有大專學歷的個體中,僅有7.5%的人居住在無借貸性自有住房之中,6.9%的人居住於借貸性自有住房之中,低於本科學歷者和研究生學歷者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受教育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個體獲得自有住房。

但在租房居住層面,三種學歷者的相應比例差異不大,均在50%左右的水平,其中研究生學歷者中租房居住者的比例甚至略高於本科和大專學歷者,佔比為57.7%,這些均突顯了受教育程度對住房狀況改善作用的有限性。

結合北京市對高學歷人才的引進政策,我們應適當關注租房比例相對較高的研究生學歷群體,著力保障其租房居住的質量,提升其居留意願與發展信心,保障首都高層次人才隊伍的相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