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關於人與人為善的作文

關於人與人為善的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34W 次

和善既是待人的一種形象描繪,更是人的內在品行的體現;既是對弱者的同情、憐憫、慈悲,對他人的關心、付出、貢獻,也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與主動鼓勵。小編整理了與人為善的作文,希望對你有所作用。

關於人與人為善的作文

  【篇一:與人為善作文】

善,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單純,善良,而是一個人內心的寬容,思想上的博愛,與人與物的忍耐。

為善是中國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講的仁義道德,佛家講的普度眾生,道家講的修身養性,都是一種與人為善精神的體現。古人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的“道”是什麼,何以變化而生萬物,恐怕其中的精髓就是“為善”。

姬昌初春打獵獲母鹿而不取,以“善”而聞名,此後所以興周;三國時,周瑜貪利而中計,受三氣而卧於牀,懷恨抑鬱而終。

善從德來,得從容來,容從志來,志自“無慾”而來。故古人講: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在青年時有一次清晨外出,過一座橋時遇到一位老人坐在橋頭,老人看到他時,故意把腳一縮,鞋掉到了橋下。接着老人很不客氣地對他説:“小夥子,去把我的鞋撿上來。”張良恭恭敬敬將鞋撿了上來,併為老人穿好。後來張良由此得到一部兵書,繼而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軍事家。這就是著名的“圯下之履”。

張良若無虛懷若谷的德行,怎麼可能與人為善。正因為他有指點江山,運籌萬里的宏圖,心中懷有濟蒼生於亂世的善念,才能使其行善而受益終生。

時光飛逝,到了現代社會,與人為善仍然是一種美德,無論東方西方,為善仍然受到充分的肯定。我們現在的社會講“法治”,同時也提倡“德治”。何謂“德治”,就是要求人們淨化心靈,與人為善,與物為善。

為善在有些人看來是“划不來”的,因為在他們看來,與他人為善會損害自我的利益,但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與人為善,我們的世界將會變得怎樣?

這就要求我們提高自身的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我們與人為善,並不是為了索取什麼。因此,我們自己心中只要有善念,就已經是精神上的`昇華,而不必去刻意要求別人怎樣。

所以我們為善,為的只是達到心靈的彼岸。

  【篇二:與人為善作文】

善,是做人之本。生活中如果沒有善心,就如同缺少魚的水塘,冷冷清清,沒有活力;生活中如果沒有善心,就如同失去鳥兒的樹林,空空蕩蕩,沒有生機;生活中如果沒有善心,就如同丟失樂譜的琴章,平平淡淡,沒有樂趣……與人為善,不僅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美德之一,也是人際交往成功的最有力的證明。

“善心”在字面意思上還可以理解為“愛心”、“善待”。要知道,在地球上每年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天災,光是地震就有幾百萬次。在強大的天災面前,過去的人們總是畏懼和恐慌。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人們在危急時刻都可以手拉手,肩並肩,共同渡過難關。是什麼力量使人們都團結在了一起?就是那永不磨滅的善心啊!在賑災現場,一批批救援物資被運送過來;在紅十字會,一個個捐款箱被裝滿;在貧困山區,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這些,不都是人們的善舉最真實的寫照嗎?在這現實而又殘酷的世界裏,如果我們不與人為善的話,哪裏還有祖國輝煌的未來,哪裏還有祖國燦爛的明天?

人們的善心無處不在,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就可以看出。記得有一次,我上學快要遲到了。急匆匆地抓起書包便往外衝,上了車才發現自己居然沒帶錢!這時的我眼淚都快出來了,這坐也不是,下車也不是。怎麼辦呢?慌亂的我急忙向車裏看,渴望得到一絲幫助。倏地,我捕捉到了一絲迷人的微笑!那笑容徐徐地向我走來,把手給我,掌心是一枚閃閃發亮的硬幣。此時的我,除了感謝,實在找不出什麼詞可以形容現在的心情。是啊!善心是美好的,它能讓失落的人看到一絲希望。

社會需要善心,每個人都需要。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善心也不能過於氾濫,否則,將會自食其果,後患無窮。

相信大家都聽過《農夫與蛇》這則寓言故事吧!故事中的農夫在冬天經過田地時,碰到了一隻凍僵的蛇。善良的農夫將蛇撿起,並將其放在胸前的衣服裏,想暖暖蛇。誰知蛇被農夫焐醒後,還咬了農夫一口。可憐的農夫至死也不明白為何自己的善心卻遭到蛇的如此對待。這則寓言故事它啟示我們,對會傷害自己的人也要持一顆善心去善待他(她),但不能過分地施加善心。不然,就會像故事中的農夫那樣,弄巧成拙,自己反而得不償失。

我們該愛的,早已經不止是我們身邊的人了。同樣,我們該善待的,也已經不止是親人和朋友。去與人為善吧,讓我們串起一條又一條的善心之鏈,整個世界都會因為充滿了善心而變得美好起來。

  【篇三:與人為善,靈魂的彼岸作文】

蘇軾與惠崇戲語牛糞與如來,我們從這個小小的戲語中無法判斷誰“心存牛糞”,而誰卻“心存如來”。但就是這一個小小的戲語,卻藴藏着一個深刻的哲理:一個人內心的善惡之辨。

善,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單純,善良,而是一個人內心的寬容,思想上的博愛,與人與物的忍耐。

為善是中國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講的仁義道德,佛家講的普度眾生,道家講的修身養性,都是一種與人為善精神的體現。古人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的“道”是什麼,何以變化而生萬物,恐怕其中的精髓就是“為善”。

姬昌初春打獵獲母鹿而不取,以“善”而聞名,此後所以興周;三國時,周瑜貪利而中計,受三氣而卧於牀,懷恨抑鬱而終。

善從德來,得從容來,容從志來,志自“無慾”而來。故古人講: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在青年時有一次清晨外出,過一座橋時遇到一位老人坐在橋頭,老人看到他時,故意把腳一縮,鞋掉到了橋下。接着老人很不客氣地對他説:“小夥子,去把我的鞋撿上來。”張良恭恭敬敬將鞋撿了上來,併為老人穿好。後來張良由此得到一部兵書,繼而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軍事家。這就是著名的“圯下之履”。

張良若無虛懷若谷的德行,怎麼可能與人為善。正因為他有指點江山,運籌萬里的宏圖,心中懷有濟蒼生於亂世的善念,才能使其行善而受益終生。

時光飛逝,到了現代社會,與人為善仍然是一種美德,無論東方西方,為善仍然受到充分的肯定。我們現在的社會講“法治”,同時也提倡“德治”。何謂“德治”,就是要求人們淨化心靈,與人為善,與物為善。

為善在有些人看來是“划不來”的,因為在他們看來,與他人為善會損害自我的利益,但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與人為善,我們的世界將會變得怎樣?

這就要求我們提高自身的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我們與人為善,並不是為了索取什麼。因此,我們自己心中只要有善念,就已經是精神上的昇華,而不必去刻意要求別人怎樣。

所以我們為善,為的只是達到心靈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