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聽琴的散文(精選15篇)

聽琴的散文(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13W 次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散文吧?狹義上的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説、戲劇並行的一種文學體裁。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能完成一篇優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聽琴的散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聽琴的散文(精選15篇)

聽琴的散文 篇1

九五年八月十九日,至石樑古方廣寺小住,正好上海音樂學院林友仁琴師住在寺內,當夜,林琴師以他攜帶的那張宋代古琴彈奏《流水》、《高山》,另外再彈了曲《普庵咒》,令我大飽耳福。並且,這是我第一次正面接觸古琴。

第二天,與林老師一起辭石樑而下山至國清寺。晚飯後,於上客房吉祥樓再次聽林琴師彈奏《流水》。

感謝緣份,能與古琴接觸得這麼近。在夜的寧靜中,林琴師彈奏得很認真。在古典的音韻中,我傾心聆聽。這是必須的,因為,古琴之音,不像古箏那樣亢亮,只有在寧靜之中仔細聆聽,才會領略其微妙。

琴絃上面,永遠都不可能有流水以及高山,因為,三尺琴身、七絲琴絃,根本無法承載得起。琴聲裏面,卻有高山和流水,在音符的跳動之中聳峙、流淌。琴絃雖然簡簡單單,只有七根,但琴聲包容萬象,什麼都有。當然,流水以及高山是首先要有的;只有具備了高山與流水,才能生長草木,才能豐茂萬物。高山流水,是生靈萬類的家園。

悠悠然的琴聲中,悠悠然地流水洋洋、高山巍巍,山很高,流水很長。山在水旁邊挺拔着,高得進入了雲中,水只是洋洋地流着。長長的水在山中迴腸九轉然後流出了山,山依然巍巍。山越高,水越是流得長,越是會流得長泉水的山也就越高。土壤涵養水份,沒有水份生長不了土壤,山和水必須相兼。

高山和流水相依相偎。山,貴於高。水,貴於流。高,向上攀登。流,向前伸延,向下探索。高山和流水合作着在曠曠原野中探索、伸延、攀登。悠悠然的琴聲中,流水流向遠方,高山參天幹雲,卻依然相依相偎,依然緊密無間地合作着。

七絲琴絃只不過是讓琴師的手指撥弄着,竟撥弄出的琴聲猶如天籟之音,打動人心。就好象人,只不過是靠手腳、肚皮在世界中生存着,竟人心能夠反應世界並發現宇宙。琴聲裏的有高山和流水,可比人心裏的有世界和宇宙。琴聲就象人心,可以反映,可以象徵。

心境之巍巍乎,高山也。意緒之洋洋乎,流水也。心地之剛柔相兼,則高山流水相依偎而合作也。若雄偉如高山而不能清優如流水,則過於剛硬。若清優如流水而不能雄偉如高山,則過於柔軟。既雄偉而又清優,剛柔揉合,方是至美。高山流水的巍巍洋洋,標榜神情,感應人心。

隨着悠悠然的琴聲,悠悠然地攀登上高山,放眼大千世界,盡在腳下,儘管天長地久,高山的頂巔猶如已超脱出了方圓。悠然迴盪,山勢迂迴,彎彎曲曲的小徑,引導山勢走向造化之源。連綿起伏的岡巒,都是大自然的脈博,隨着大自然的振動而振動,振動着琴聲的節奏。流水叮咚,悠然迴盪,平淡而明亮的穿過雲際,流出山谷,橫度天涯,流向遠方,絕乎塵寰。傾心的聆聽,在悠然中升化為清虛恬淡。琴聲,直指人心。

牽起混然的一片雲氣,在原野中升騰。流水渺渺,隨着雲氣返回。高山之中,草木潤澤。叮咚流水之聲繼續迴盪在高山聳峙之中,混然的雲氣慢慢地隨着流水流下來。迢迢原野之中,土壤沃沃,水份充足,不斷地孕育草木。七絲琴絃的點撥,成為天地間的陰陽造化,鍾靈神秀,示現物性人心。

物性與人心互相象徵,優然悠悠。人心的故事很多,很多。琴絃為媒,琴聲訴説人心。人心與物性相互感應,悠悠優然。人心的感應很多,很多。琴聲為媒,且由高山流水作證。

聽琴的散文 篇2

冬日。白雪如銀。

看不見陽光,只有雪,漫漫地鋪展開來,伸向無邊無際的曠野。

那樣的美,誰能説出?

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謝娘別後誰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笳,萬里寒風瀚海沙。

冷冷的寂寞,就這樣掠過。

就像時光,彈動喑啞的琴絃,如白駒過隙般一晃而過。

那個女子,一襲紅衣,就在這個時候,如一朵殷虹的玫瑰,嫣然地開放在純白的雪地上。

琴音揚起。女子飄飄起舞,長長的裙帶,濺起飛沫一般白雪。

女人的目光也隨之飄向遠方。

有道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那一刻,是否望穿秋水,卻不知道,那個人,又在何處?

思念深深,深幾許?

只有白雪無垠。

那張信箋,就壓在琴下。像一隻等待起飛的白鴿,温順地靜默。

琴是鮮紅的,熱烈的,就像藴積已久的情緒,正在等待着,在悠悠的聲音裏,要把滿腔的情感,都通過那根琴絃,注入那潔白的紙張,注入準備寄給明年的信箋。

只要陽光升起,它就會翩翩起飛,白色的羽翼,伸展成光陰的箭,迅疾,美麗。

終於有一天,它會穿過雲翳,在聖誕節的樂聲裏,降落下來。

降落下來,降落在相愛的人的心裏。

成為一朵不滅的音符。

現在,站在原野上,站在時間的深處,站在年與年的交界之處,默然相望。

日子一如流水,從忘川深處,悄然流去,留下的是悵惘,還是欣喜,或者兼而有之?

在一個物質豐富的世界裏,我們遺失的是什麼?我們做了些什麼?

愛一個人,需要多久?愛一個世界,需要多少柔軟的心情?

無語問東風。

那個紅衣女子,依舊在風裏,在漫漫的雪天裏,翩翩起舞,舞成一朵嫣紅的玫瑰。把曾經的情,曾經的夢,都在純淨的雪地上,伸展開來。

只要有夢,就有一切,既然冬天已經來了,那麼春天還會遠嗎?

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整個的人生。

不必問,已經得到了多少,擁有了多少。

努力,就是我們最好的報償。

我們已經看得到,那個紅衣女子的回眸一笑,是那麼美麗,那麼明豔。足以點燃冬天的陽光。

愛,是長着翅膀的,在微笑裏,緩緩地,飛了起來,飛進每個人的心裏。

那樣,總有一天,每個人,都會變成天使,都會在寒冬裏,開放成一朵玫瑰一樣熱烈的心的。都會在時光的琴絃裏,在柔軟的樂聲裏,鋪開那種純白的信箋,把美好的心情,流淌進去。

那樣,總有一天,暮然回首,會發現,那個人原來就在燈火闌珊處。

愛,無需尋找,愛,落滿天涯。

聽琴的散文 篇3

小巷中,琴聲憂桑,斷斷續續地從一間小破屋種傳出,每一個音符,彷彿都充滿了故事,敍説着他的一切,仔細聆聽,又好像能聽見來自靈魂深處的哭聲,沙啞而又沉重,行人匆匆忙忙地路過小巷,無人在乎彈奏的人是誰。

一年四季,皆是如此,屋子裏的人好像從來都沒有出來過,然而那悠揚的琴聲卻不曾斷掉,街坊鄰居都非常驚奇,久而久之,也就便習慣了,就當是欣賞音樂會,沒有掛念在心上。

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也沒有人想知道他是誰,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怪癖的人,都避而遠之,生怕認識了一個怪人,給自己帶來不幸,只是偶爾有些人聽見琴聲,卻步於門前罷了。

可是,一個人改變了這一切。

那天,風雨交加,雷聲大作,豆大的雨點而傾巢而下,嘩啦啦地擊落在地上,濺起一片片的水花,琴聲與風雨聲交融在一起,彷彿一場隆重的音樂會,鼓手和琴聲默契配合,演奏出動人的歌聲。

一個人飛奔在馬路上,由於雨下的太快了,他沒來得及躲開,便被淋了一身濕,他穿梭在大街小巷之間,不顧再大的雨,只想着能快些回家。

可是他太累了,一個不慎跌倒在地,身體重重地撞擊在地面,身上頓時出現了淤青,他搖搖晃晃地爬起,這時,他聽到了來自小巷中的琴聲,於是便朝聲音的來源處跑去。

屋檐下,他站在一個破舊的門前,暗暗鬆了一口氣,起碼可以先避避雨了,等雨過後再離開,他敲了敲門,卻驚奇的發現,門沒鎖,於是他大步走入,想跟屋主解釋一下原因。

屋裏面很暗,甚至伸手不見五指,僅僅能看見房間裏面傳來的微弱燭光,那光線,很弱很弱

有人嗎。他喊了一句,琴聲依然沒有停止過,可是屋內卻沒有任何的迴應,彷彿與外界無關。他吞了口唾液,勇敢地走了進去。

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渾身髒兮兮的中年人,他的手靈活地在鋼琴上游動着,鋼琴上放着一支蠟燭,昏黃的光線只能照亮一點點地方,他走了進來,中年人卻沒有任何的反應。

他走上前了幾步,驚訝的發現,那中年人的眼睛是瞎的,可是他的手似乎就是眼睛,可以準確地敲擊在鍵盤上,演奏出動人的樂曲。

他開始傾聽中年人的音樂,不知不覺的,他竟然沉浸在這音樂中了,一股憂傷之感油然而生,彷彿在聽一個人講述着他的一生,過程曲折,偶爾蹦出幾個歡快的音符,隨即又低沉下去。

就這樣,他深深的陷入了音樂中,再看向中年人的時候,眼神已經不同了,跟多的反倒是敬意了,一個發自內心的尊敬。

也不知多久以後,他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等他醒來的時候,天已經大亮了,他意識到自己還在別人家中,連忙睜開眼睛,卻發現自己躺在馬路上,早上人煙稀少,也沒有人來驚醒他。

他爬起身來,也不顧身上的寒冷,向那中年人的屋子裏跑去,卻發現,那門被鎖上了,但又好像從來就沒有打開過。

於是每天回來,他都選擇經過這條街,希望能夠再次聽到中年人的琴聲,可是奇怪的是,在那以後,就再也沒有傳出過琴聲,中年人好像人間蒸發一樣消失了。

日復一日,人們淡忘了這一位琴手,忘了那段憂傷的音樂,一切的一切,似乎從來沒有發生過,又好像是身臨其境一般。

小巷中,人羣匆忙的來往,但是,好像又少了點什麼呢

聽琴的散文 篇4

時光流逝,一轉眼12個春秋都快過去了。從呱呱墜地到現在,父母無處不在給予我們愛。而我記憶最深的是那一架鋼琴,因為在它身上,有父母對我太多太多的愛……

記得那時候我才四歲,無意中在電視裏聽到彈鋼琴的聲音,清脆悦耳,美妙動聽。在我看來,那簡直就是天籟之音。爸爸媽媽發現我對鋼琴無比喜愛,就借了一萬多塊錢幫我買了一架星海鋼琴。當我覺得基本練習枯燥無味的時候,是媽媽給我勇氣讓我堅持下來。八歲時,我參加了全國“星海杯”鋼琴比賽。老師給我的曲子是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第三樂章,難度很大。酷暑難耐,儘管吹着風扇,我還是汗流浹背,媽媽就在旁邊不停地為我扇風,給我揉胳膊,擦汗。我彈到什麼時候,媽媽就陪着到什麼時候。媽媽還盡她所能幫我檢查音彈對沒有。媽媽識譜比我慢,所以經常深夜在我睡着了以後,偷偷趴起來,一個人慢慢認鋼琴譜,就是想第二天不耽誤我的時間。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比賽中,我取得了二等獎的好成績。手捧水晶獎盃,我和媽媽高興得手舞足蹈,心花怒放。

再一次輕撫琴鍵,那麼多美好的畫面浮現在我眼前。媽媽陪了我整整七年,為我學習鋼琴嘔心瀝血。終於,我忍不住了,輕輕地推開媽媽的房門,她正在收拾晾衣架上的衣物。瘦小的身軀,疲憊不堪的面容,一頭瀑布般的黑髮中夾雜着根根銀絲。我看着媽媽,我已高出媽媽多半個頭。“媽媽!”我哽咽着喊道,到嘴邊的話還是不好意思説出口,我只好從背後拿出小紙條遞給媽媽,上面寫着“媽媽,我愛你!”還有兩顆緊緊依偎在一起的桃心。媽媽接過紙條,先是一愣,一臉詫異地看着我,好像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再一看,媽媽的眼眶濕潤了,眼淚不停地在打轉。捧着紙條的雙手微微顫抖,一滴一滴的淚水滴在紙上。我緊緊地抱着媽媽,淚水模糊了雙眼。我心裏默默地説,媽媽,我現在一定好好學習,將來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媽媽扶着我的肩,慈愛地看着我説:“寶貝,你長大了。”那天晚上,我心裏暖洋洋的。媽媽為我付出了太多心血,尤其是在鋼琴和學習上。夜裏我細細回憶着那些畫面,始終無法入眠。

雖然我現在已經考完鋼琴十級,上了六年級,不能像以前一樣花那麼多時間練琴了,但那架鋼琴飽含着的濃濃的父母之愛,我終生難以忘懷!

聽琴的散文 篇5

鋼琴於我,就如一個纏繞不去的結。

偶爾會隨着記憶回到童年,回到那間灑滿陽光的音樂教室。又彷彿看見那個小女孩,踮着腳,悄悄地溜入。隨後,輕輕地打開琴蓋,伸出細細的手指,大着膽子,按下一個琴鍵。“咚”的一聲輕響,此刻在空蕩的教室裏,聽來卻如此地突兀。小姑娘嚇得面紅耳赤,心如撞鹿,趕緊關上琴蓋,飛也似地逃出教室……那種嚮往與恐懼交織的複雜情感,至今想來,依然難忘。

那時的音樂課,主要的伴奏樂器是腳踏風琴。總記得老師用力地踩着踏板,隨後嗚嗚咽咽的琴聲,伴着吱吱嘎嘎的踏板聲響起。小朋友們就在琴聲的指引下引亢高歌。自己雖然也在機械地唱着,心裏常常想的卻是:“要是去那間音樂教室,用鋼琴來伴奏就好了。”不過,也知道鋼琴是昂貴的,就如一個高高在上的貴族,只有上公開課,或是有重要的文藝演出時,它才會出場。

後來,上了中學,音樂教室在學校的後花園。每天放學的時候,就會聽到音樂老師在練琴。那時她常彈的是《致愛麗斯》。老師是學聲樂的。彈琴顯然不是她的強項。每次到後半段的變奏部分,琴聲就變得斷斷續續,讓我都聽得着急。不過,前半段的主旋律已經美得讓我痴迷。每天靜靜地站在後花園,聽老師彈琴,成了我一個人的美妙時刻。

聽琴的散文 篇6

學習鋼琴,是我內心隱藏的渴望。但是,我也知道,於現實來説,這隻能是個夢想。我從未對家人吐露過願望,因為知道,説了,也只是給父母徒增煩惱。那時侯的孩子,普遍地懂得生活的艱辛,知道剋制自己,知道體諒父母的難處。

可是,那種渴望還是會不時地湧上心頭。於是,偷偷地伸出雙手。模仿老師的樣子,在桌子上彈琴,在想象中體會琴的快樂。就成了自己的一個小祕密。

也許是上天的安排。上了師範後,我終於有機會學習鋼琴了。記得第一次正經坐在鋼琴面前時的那種喜悦,忐忑和無措。與鋼琴的親密接觸,真的只能用“感受幸福”來形容了。

第一堂鋼琴課,看年輕的男老師為我們示範。聽着一串串華麗的音符,從他的指間輕巧地劃過。心裏除了崇拜還是崇拜。順帶着,覺得老師也彷彿成為了藝術的化身。老師半開玩笑地説:“對你們來説,學琴的年齡偏大了,也不太可能有大的前途,不過,也許你們中間有天才呢?”而我竟然有些狂妄地想:“也許我能成為那個天才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練琴成了我最喜歡的一件事。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就是最大的動力。

雖然很努力,也得到了老師的表揚。但我還是覺得自己的進步不夠快。週末回家的時候,就忍不住和媽媽聊起了心事。媽媽歎息説:“早知道你這麼喜歡彈琴,家裏無論如何也要想想辦法的……”

沒想到不久,媽媽就給我帶來了驚喜。

媽媽曾經在教會辦的學校就讀,很小就成了虔誠的基督教徒。又因為歌唱得好,就成為唱詩班的主要成員。丁老師則是唱詩班的鋼琴伴奏,兩人就熟識了。

丁老師是杭州最有名的鋼琴老師之一,可謂桃李滿天下了。就連我的鋼琴老師都是她的學生。丁老師很忙,每天都有很多學生等着她的指點。還有不少人慕名前來。不過,聽説她不輕易收徒,如果她認為你天分不夠,交再多的錢也沒用。

媽媽是鼓足勇氣,才跟丁老師開口講了我的情況。沒想到丁老師爽快地答應了:“行,讓我先見見你女兒吧!”

於是,有了我和丁老師的第一次温馨會面。丁老師的家住在老城區的一條小巷裏。是一幢老式的花園洋房。記得那個夜晚,有些富態的丁老師坐在暖色的燈光裏,微露着笑臉,而氣質儒雅的白髮先生則相伴在側,寬敞的客廳裏鋪着考究的木地板,有些年頭了,但依然不失華貴。老式的座鐘,在不緊不慢地走動,正點時,會發出悦耳的報時聲。屋內的傢俱,沙發與陳設顯得即低調,又有一種殷實人家的底藴。而客廳一角的老鋼琴,則泛着胡桃木的色澤,微黃的象牙琴鍵,在無言地述説着不凡的歷史。我不由走神:“有多少學生是彈着它,走上成功之路的呢?”

丁老師和氣地和我聊着,問了我一些學習上的問題,又讓我試奏。這下,老師看出了一大堆毛病。那天,光是糾正我的小指觸鍵,就用了近兩個小時。到後來,小指都痛得發麻了。最後,老師叮囑我:”回去後,記得一有空就練,這樣才能鞏固正確的動作。“接着又説:”我收下你了,但跟着我學琴,要有吃苦的思想準備。“媽媽想付學費,丁老師一口回絕了:“難得你女兒是真心喜歡鋼琴,如果再提錢,就不要來了。”

那個星期天,我和媽媽拿着丁老師開的書單,興沖沖地去外文書店淘寶。那時侯,沒有琴譜專櫃。琴譜都混放在庫房邊的書堆裏。我們在書堆裏奮力尋找,沒有疲倦,只有喜悦。媽媽那天特別慷慨,一下子就買了一大堆琴譜。抱着琴譜,我彷彿懷抱着滿懷的希望和夢想。

新的一週來了,學校的鋼琴課上,我剛彈完,鋼琴老師就問我:“丁老師指導過了吧?”“嗯!”心中不由得意,又暗想,我還會讓你更吃驚的。

聽琴的散文 篇7

夢想,就如同隔着玻璃的玫瑰。似乎是觸手可及,卻又永遠隔着現實的距離。

在丁老師家上的第一堂正式鋼琴課,就讓我的自信碎成了泡沫。

那天下午,走進丁老師家,正看見一個只有四五歲大小的琴童,有模有樣地端坐在琴凳上回琴。琴聲雖然稚嫩,倒也彈得中規中矩,而他年輕的母親,正滿眼帶着熱切,有些自豪地注視着孩子。丁老師則在一旁,悄聲細語地做着指導。

客廳裏,還有幾位正在等待的琴童以及家長。雖然那些孩子的年齡不過才七八歲的樣子,但已經顯得氣定神閒了。他們有些好奇地打量着我這個新人,隨後,目光又落在我手上那本薄薄的《拜厄練習曲》上。終於有孩子忍不住輕聲對我嘀咕:“姐姐,你怎麼還在彈這麼簡單的曲子?”我不由有些尷尬,捏緊琴譜,坐到了角落裏。

輪到那個直言的孩子回琴了。他胸有成竹地坐下,打開那本厚厚的琴譜。凝神,抬手,隨後一串串快速流暢的音符,就回旋在房間的每個角落。整首樂曲,一氣呵成。偶有瑕疵,只要老師稍加點撥,也是心領神會,一點就通。看得出來,丁老師非常滿意,她微笑着對孩子的父母説:“就這樣彈下去,今年考音樂學院附小應該是很有希望的。”

接下來的幾個孩子,也都是各有千秋,直把我驚得目瞪口呆,看來,丁老師的收徒之嚴,是確有其事了。只是可憐我已經被自卑折磨得心慌意亂,註定是要出洋相了。

還是輪到我了。戰戰兢兢地坐下,心裏直盼着那些孩子快走,可是他們卻偏偏對我這個大孩子充滿了好奇,都站到我身後,等待着掂量我的真實水平,家長們也不約而同地等在那裏。我的手指顫抖着,開始了彈奏。彈琴是需要專注的,雜念太多的我,自然是彈得錯誤百出。丁老師起先還保持着耐心,一遍遍地提醒:“注意手型,第六小節節奏不對,連音的處理不對,提手怎麼忘了?”老師越説,我越不知所措,接着聽到身後傳來的刻意忍住的嬉笑聲,家長們的眼中也帶出了不屑與疑惑,他們肯定在想:丁老師怎麼會收這麼個苯學生?

那天的記憶已經有些模糊,只記把丁老師氣得面紅耳赤,恨道:“如果你這麼不珍惜學習機會,你就不要來了。”而我則羞愧地低着頭,任淚水一滴一滴落在了腳尖。

也曾經不止一次地想過放棄,可內心的難捨,還是讓自己一次次地走入那條飄着音樂的小巷。再沒有勇氣和那些琴童一起回琴。我總是默默地站在小巷的深處。一邊聽着小樓中傳出的悠悠琴聲,一邊看着巷中的那一樹白色的梨花。直等到琴聲消失,小樓外的車子一輛輛離去,我才會鼓起勇氣,去敲那扇讓我有些畏懼的門……

丁老師是嚴厲的。為了達到她的要求,我只能更加刻苦地練琴。學校有幾百個學生,琴房卻只有幾十架鋼琴。其中,有些琴還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只有25——27號琴房有嶄新的珠江牌鋼琴。除了安排的課時外,想多練琴,尤其是想用好琴,只有利用用餐或休息時間去搶佔了。一下課就往琴房狂奔,餓着肚子練琴,都已經成了我的習慣。

儘管這麼努力,但我還是很難讓丁老師滿意。她總能指出我的諸多不足。雖然,有些喪氣,但我不得不承認她是對的。因為我發現在她的嚴格要求下,自己的鋼琴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學校裏能經常得到老師的肯定,有時還會在課上來個示範演奏。不過這點自得,在丁老師那兒很快就消失怠盡,丁老師是一個對任何演奏細節都要求完美的人。

聽琴的散文 篇8

轉眼,跟着丁老師學習已近三年,自己還是沒有得到過丁老師的讚揚。有時候暗想:“如果有一天,丁老師不願再教我,可怎麼辦?”於是,心就被一片陰雲籠罩,惶惶不安着。

那一天還是來了。回琴的時候,就覺得丁老師特別和氣。結束後,老師委婉地説:“你的功課越來越忙了,再這樣練下去,就勉為其難了。以後有機會再來吧!”聽了這話,我的腦子一片空白,只是帶着哭腔哀求着:“老師,我不怕苦,我能堅持。”丁老師有些無奈地和她的先生交換了一下眼神,隨後,歎了口氣説:“要麼這樣,這裏有六首曲子,難度比較大,如果你能在一週內完成,你就再來,要不,你就不用來了。”我知道這是自己最後的機會,也不敢多話,接受了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接下來的一週,只能用瘋狂來形容。我把所有的空餘時間,都耗在了琴房裏。可是,兩天過去了,進展緩慢。在又一次混亂而失敗的練習後,我幾近絕望了。

關上琴蓋。站起身,推開了小窗。窗外的大榕樹蒼翠一片。已是初夏季節,晚歸的鳥兒,正在樹間輕唱,一抹晚霞染紅了天邊。晚風帶着草葉的清新撲面而來,心忽然沉靜。學琴以來的種種,還有那些我從未思考過的問題,此刻在心中泛起了漣漪:

因為丁老師不願收學費,媽媽總覺得愧疚。於是她就花高價買時鮮水果,去胡慶餘堂買參,給老師送去,老師不收,我媽都快急哭了。我不忍心告訴媽媽,那些出手闊綽的家長,送的東西,比我們高檔多了。而且,這些東西比起應交的學費,實在是過於菲薄。可是,真的要交學費,我媽媽那微薄的工資,又怎麼承擔得起?只能更加節衣縮食;而丁老師義務教了我這麼久,損失的精力與金錢又怎麼算得清?她提出不教了,必有她的難處和道理。而那些想跟她學琴的孩子,也都應該比我有前途。他們都是奔着專業道路去的。可是我佔用了老師的時間,無形中也影響到了別人的機會;為了幫助我,好朋友梨,每天替我從食堂帶飯,風雨無阻,一個“謝”字,又怎麼涵蓋純真的情誼?這樣的堅持,到底是為了什麼,有意義嗎?

為了夢想,一句多麼詩意高尚的話語。可是為了圓夢,卻讓那麼多人付出,是否就是一種變相的自私呢?苦苦追尋是一種美,學會放棄,又何嘗不是一種美?

又想起,上個暑假,為了練琴,媽媽找教堂的牧師商量,借用一下教堂的鋼琴,牧師答應了。於是,我每天一早就去教堂練琴。高大空曠的教堂,因為沒有開燈,顯得有些昏暗,還有些悶熱。光線會透過琉璃窗照射進來,就這樣安靜地彈琴。有時,會有路人被琴聲吸引,走進來,坐下,靜靜地聽我彈琴,又微笑着離去。沒有功利,只在於音樂的`本身,只在於片刻的相知。也許,這才是音樂的本質吧!

心在感悟間通透。再次坐下,眼前只有音符和旋律。曲子不再艱澀,思維無限活躍,指尖也靈巧起來,竟然奏出了行雲流水的感覺。

最後一天。一大清早。我就去了琴房。此時的校園一片靜謐。推開小窗,清新的空氣夾帶着梔子花的芬芳,湧進了小小的琴房。在輕柔的晨風裏,我自如地演奏着,劃音、裝飾音、顫音,與樂曲結合得非常自然。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了指端。琴房的門被悄悄推開了,全校最德高望重的鋼琴老師--楊老太太就站在門口。她慈祥地笑着,問我:“小同學,哪個班的?彈得不錯!”我知道,自己終於把這批曲子練成了。

再次敲開那扇門,丁老師的表情是錯愕和難以置信的。“你完成了?”我微笑着點頭。心底只有平靜。從容地坐下,心無雜念,只有音樂。完成所有的演奏後,丁老師的表情是複雜的,竟然還包含了感動。她輕聲問我:“你是怎麼做到的,今天的作業完成得非常出色,好吧,你以後還是來上課吧!”

我站起來,對老師恭敬地説:“老師,謝謝您教了我這麼久,我功課忙,不能來了,老師,我……”忍着即將奪眶的淚水,我像逃一樣地離開了老師的家。行走在夜色的街道,在淚雨朦朧中卻忍不住微笑。

聽琴的散文 篇9

畢業考試後,我在學校期間的最後一任鋼琴老師,誠懇地對我説:“你要想辦法繼續深造,你是一個有天賦的學生。”我呵呵笑着,感念老師的善意,卻也知道這只是一個願望而已,生活是現實的,得先有飯吃,有自立能力才行。鋼琴之夢,似乎還是有些奢侈了。

媽媽告訴我,丁老師好幾次提出願意繼續教我:“丁老師説起你還有些難過呢!”媽媽説。我雖有心動,但還是搖頭。我已經不是那個單純的小姑娘了。有的時候,你不得不承認並接受命運。

也曾幻想過成為一名音樂老師,但校長説,學校不缺音樂老師,學校缺語文老師和班主任。好吧,那就聽校長的安排吧!至此,鋼琴徹底地從生活中消失了。

也會被某個窗口飄出的琴聲吸引,駐足傾聽。隨後平靜地離開,如此而已。

若干年後,我終於擁有了自己的鋼琴。

潔白的琴鍵,華美的音色。手型依然規範到無可挑剔,手指依然修長。可是,卻再也找不到那份靈動的樂感,還有那份從靈魂深處綻發的喜悦。手在鍵盤上蹣跚前行,樂聲是遲疑而沉重的。輕合琴蓋,兀自苦笑:“這就是歲月了。”

一個雨天,經過那條曾經熟悉的小巷,不由放慢了腳步。小巷的老牆依然結着青苔。只是那幢小樓卻在雨中顯得分為孤寂,丁老師已離開人世數年了。

此刻,小巷深處的白色梨花,卻在雨中,正開得絢爛。

聽琴的散文 篇10

一場美麗的邂逅,使我與鋼琴結了緣。羨慕那一襲白裙款款坐在漆黑的鋼琴旁的藝人,痴迷於婉轉悠揚的美妙琴音,渴望擁有一雙能在黑白鍵上自由穿梭的手……

多年的練習,琴技有了很大的進步,總想找個機會證明自己。偶然路過琴行,一張比賽報名海報佔據了那剔透明亮的落地玻璃窗大半個面積,走近,細瞧了瞧,覺得:“這應該是個不錯的機會吧。”沒有多想,便進去報了名。

這個夢看似近在眼前,卻總覺得遙不可及,若有若無。正值假期,當我呆在琴房,苦苦地面對那令人頭疼的五線譜快要抓狂時,外面刺耳的歡笑聲不絕於耳。一遍將近200拍的練習曲結束,我的手也一直保持着首尾“造型”,可笑極了,僵硬着,動了動手,猛地“噝”了聲,倒吸口涼氣。一動,害得整隻膀子都在顫抖,這筋是抽得厲害了。

我無奈地扯了扯嘴角:“自討苦吃!”無意間觸及指尖,一層薄薄的新繭,摩挲着,好似蝶翅上的那層薄膜,看似堅硬,卻是輕輕一碰,一絲微痛直擊而來。曲子也總跟我過不去,練了那麼多遍,愣是背得不是這錯就是那錯的。我心裏一陣狂躁,一股熊熊大火燃燒着,拼命地想要燒到最旺,“什麼比賽,什麼證明,都統統地被這火燒了吧,都見鬼去吧!”我在心底咆哮着。合上那佈滿皺褶、早已失去光澤的琴譜,隨意扔到一邊,沒有半點憐惜之情,猛地蓋上琴蓋,“砰”地一聲,使我一驚,在碩大的書房裏迴盪着。

起身,眼前一黑,晃了晃,差點站不穩,扶着鋼琴,定了會兒,這種事常發生,應該是坐久了的緣故吧。走到窗邊,倚在牆上,明知道什麼都沒有在看,眼睛卻定定地聚焦在一點上。只覺得天旋地轉,雙手在鋼琴上飛梭着,琴聲時如脱韁的駿馬般放蕩不羈,時如泉水滴落般清脆叮咚,又時如一灘柔水低吟淺唱……被深深掩埋在黑暗中的夢的種子浴火重生,它的頑強,它的執着,令我瞬間清醒,慚愧不已。

重新坐回鋼琴旁,輕輕撫摸着剛剛被我深深傷害的鋼琴,頓覺醍醐灌頂。人們常説時間久了,即使是對物體也會產生感情,也許這就是宿命,註定了彼此間的種種牽連,蝶翅與光影交錯迷離,也許這是等待百年才得以修得的緣分,在億萬個輪迴轉動裏,在火的冶煉中,這場夢沒有化作灰燼,隨風飄散消逝。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燈光變幻,身着一襲素白的長裙,沒有過分修飾,落落於嶄新的鋼琴旁,指尖觸及於琴鍵,琴聲流轉,使人沉醉。那一刻,世界只為我喝彩,時間只為我駐留,舞台只為我綻放!

風輕輕地吹,雲緩緩地移,我的夢也隨之放飛。追夢,讓夢想開花!

聽琴的散文 篇11

琴有多種,卻獨愛聽七絃。古琴的低沉、柔綿的音澤,總覺得它越容易貼近寂寞的心靈

當一顆煩躁的心無法靜下來的時候,我會選擇聽琴。聽,無需用眼睛,無需想其它事,儘可閉目聽之,讓自己陷入那份空靈的寂寞中去,於是乎,心也就慢慢能夠沉靜下來。聽琴適宜一個人聽,人多聲雜,滿是俗間瑣事,無法與之相近相親。聽的地點也不定,最好沒有嘈雜的聲音,有風,有星月,即使沒有青山綠水,能擁有一片清雅之地足矣。

聽琴,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去聽或就有與生俱來的那份情愫。聽琴,由不得半點熱鬧,熱鬧了自然就沒有那份聽的心境。由寂生靜,這種寂寞不是心靈上的孤獨和寂寥,而是當一顆心變得浮躁不安,需要沉澱和滌盪時,可不妨坐下來聽琴。面對暖陽,閉上眼睛,耳畔響起七絃的彈奏,心隨着琴聲一起起伏和悲喜。這時,會覺得時光是靜止的,心早已穿越了時空,並觸摸到了那些似曾熟悉的時光,那一份難得的情境是多麼閒適和安然。於是,寂寞的花瓣也在心中一瓣一瓣地盛開。窗外風淡如煙,心如點點疏雨,是為了聽得一份孤寂和陶醉。

聽琴,最宜夜深人靜的時候。夜已闌珊,四周靜謐,琴聲低吟。窗外月似如鈎,繁星點點。這時候,心是透明的,把自己毫無保留地交給琴聲,就會獲得一份心靈上的洗禮,那些熟悉的畫面在某一時刻會與你相遇。

古琴,最大的魅力在於當琴絃輕輕一撥動,就能挑起柔軟的內心,很快就能把許多雜念的情緒收攏成一根心尖上的弦,並且與之融為一體。記得有一次,在琴館,臨窗而坐,聽一知己撫琴。窗外風輕,桂花扶疏,思緒也跟着琴聲漸行漸遠,聽罷一曲,餘音仍在耳邊縈繞,心為之所動,眼眶潮濕,一顆煩躁的心頓時澄明如鏡安然如蓮了。

在我認為,但凡愛聽琴的人,心境也大致相近。

聽琴,能聽出琴聲中的那份寂寥的況味,彷彿天地間之大,除了你我,唯有那清幽的琴聲了。眉尖早識愁滋味,古代文人墨客多把自己內在的情感寄情于山水間,比如:流水、風月、故人、長亭……聽和彈都可以讓心靈得到很好的傾訴和釋放,就像一個人的內心,有悲喜,有惆悵,冷暖自知。在琴聲中慢慢療傷或向別人傳達情意,這何嘗不是他們傳達情感的另一種方式。

“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劉長卿的一曲《聽琴》也道出了自己的一份孤寂和冷落。清越的琴聲,無形間卻流露出詩人曲高和寡,落落寡歡的情調,讓人不由得心生喟歎,即使心守一份執着,卻世間知音難覓!

聽着琴聲,能感覺自己與那些遙遠的氣息相伴相息,與那曠遠持久的寂寞時光相伴,即便是既遠且近的無限惆悵,總能聽出其中的真味來。南宋郭沔彈出一曲《瀟湘水雲》道出了這位終生未仕的才子寂寞失落的情懷。即使才情冠世,臨了,揀盡寒枝,獨身一人隱遁在九嶷山下,於瀟湘雲水間,看那碧波盪漾的雲水,心中升起無限愁思。平靜到內斂的琴聲,再到秀麗的山水,情緒隨着琴聲跌宕起伏。寥落的琴音裏,透着無望的期盼,唯有把一腔愛國之情付於七弦。知音少,絃斷有誰聽?又有誰能知他心中的一份孤寞和失落。

聽琴,即便是一個“聽”字,也能感受到琴聲中的那份清深靜遠,琴聲似乎能帶着你親近於那些切近而遙遠的過去,感受人生中的那些悲歡離合。即便是遠古中的愛情,也有着婉約柔綿的甜蜜,司馬相如愛慕文君,手撫綠綺用琴挑之,一曲《鳳求凰》向美人傳達愛意,纏綿、大膽的琴聲終聽得文君怦然心動,司馬相如終收穫了屬於自己的那份愛情。

琴聲就是知音,無需強求,只可敞開心扉,即可獲得意外的欣喜。聽琴,把心聽成一朵蓮花,於是,腦海中就有了顏色,有了畫面。聽,能聽得出山高水長,江山如畫,田園秀麗,想象那些似曾相識的場景,那些出沒于山水的畫面替代了無法消弭的快樂和離愁,此時,會覺得美是可以聽來的。想起一句詩:“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而聽琴,卻恰恰相反,靜下心來聽了,它卻染了你的每一寸肌膚,你的心。

聽琴的散文 篇12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

琴、棋、書、畫,琴居首。《詩經》有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淑女就應該有古琴相伴,以琴會友。

對古琴,每個人的看法都是不同的。陶淵明“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只在室內供一張古琴,無弦,亦無徵,興來時手按一曲,但求會心。白居易“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可謂陶氏最好註腳。

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還是受困於陳蔡,操琴絃歌之音不絕。俞伯牙和鍾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美談。嵇康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劉禹錫在他的陋室寫下:“可以彈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淡泊境界,令後人仰止。

古琴的韻味是虛靜高雅的。《紅樓夢》第八六回,寶玉得知黛玉會彈琴時,要她彈奏一曲,林説:“若要撫琴,必擇靜室高齋,或在層樓的上頭,在林石的裏面,或是山巔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時候,風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又説:“若必要撫琴,先須衣冠整齊,或鶴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稱聖人之器,然後盥了手,焚了香……兩手方從容地抬起,這才身心俱正。還要知道輕重疾徐,卷舒自若,體態尊重方好。”林黛玉不愧為一代才女,深諳琴道,才識過人。

“琴者,禁也。禁止與邪,以正人心。”不追求華美富麗的外在效果,以中正平和、清微淡遠來禁止淫*邪,端正人心。

琴藝高者,必得先有一顆素心。素心不是華而不實,取巧,而是懷着一顆樸素的心,一步一個腳印,耐得住人間寂寞與清苦。外面的花花世界,令人雙眼迷亂,熙攘俗世,多少凡夫俗子,為了錢財名利,忙忙碌碌,陷入塵網中。悟性*不一,心態不一,修為的結果當然也就有高下之別。

一個人,把心放淡,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彈出的琴音,自會不同凡響。

出家為弘一法師的李叔同,一改往日的神采飛揚,轉而質樸童真,雅逸恬淡,功力內斂,鋒芒盡收,一筆一劃一絲不苟,不求奇險,不弄技巧,其字看似笨拙,實則古樸,沉穩,內秀,有一種大智若愚的境界,是平淡美的極致,樸拙圓滿,渾若天成。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只要天上有一輪月,不論地上有一汪水,海水,江水,湖水,河水,溪水,都會映出高懸在天上的月。天地間總有這樣永恆的景緻。那麼,生在天地間的人呢?如果能寵辱不驚,恬淡安詳,拋開世俗紛爭,始終保持一份素心,心裏的煩惱與不悦,皆會煙消雲散。

琴的聲音是獨特的,它來自本源。素心人彈素琴,怎能不是絕世之音?

聽琴的散文 篇13

上月,楊升娟突然打來電話説“哥,我7月19日晚有演出,在易俗社,希望你能來。”我説沒有問題。大概有二年多不見她蹤影了。她年輕,事情很多,出人頭地是每個年輕人的夢想;她要參加各種演出和比賽,的確不容易。

昨晚7點就趕到了易俗社。老實説,我喜歡秦腔,對秦腔演員很尊敬;我是個真正的“偽秦腔迷”,戲大體能看懂而已,具體唱詞也記不太清楚。看秦腔是一種自我享受,一種對傳統生活習慣的偏執固守,一種童年、少年的情感糾結,這種糾結一直至今。到了百年劇場易俗社才知道,原來是“第九代周仁楊升娟拜師儀式暨青春版《周仁回府》首演儀式”。來的領導和文化界朋友很多,易俗社老掌門人冀福記也來了,在陝西電視台“秦之聲”欄目現場經我常見他,為陝西秦腔的發展一直儘自己的綿薄之力。也是上月吧,李淑芳現場還唱了一段《藏舟》,引來掌聲陣陣,有人告訴我李淑芳和我的鄉黨李君梅同獲得“第25屆中國戲曲獎梅花獎”,李梅“梅開二度”,是件好事,在一定程度上講,説明社會、專家、公眾對秦腔的認知。李君梅邀請我在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看過她的本戲《梨花情》,本想給李君梅發個信息祝賀一下,一時找不見電話,拖到現在。

拜師儀式很簡單卻不失嚴肅。享譽西北的秦腔著名藝術家李愛琴衣缽相傳,將自己演出“周仁”的衣帽冠帶傳到了楊升娟手中,秦腔名家李買剛做保人,妹子楊升娟跪拜、敬茶、獻上玉佛,很是謙恭。師傅如同父母,在某種意義上講,卻勝過父母。楊升娟十歲從富平來到西安,十六年學藝艱辛生涯,只有自己知道。在這個期間,多少人的幫助、關心,師傅的循循善誘、淳淳教導,會將一直銘刻在自己心中。

《周仁回府》是秦腔經典名劇。在我有限的範圍內,我聽過任哲中、李愛琴、李小峯、楊升娟的,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要出彩,有自己的特色,很難。在青春版《周仁回府》首演中,升娟繼承了“李派”的優良傳統和特點,扮相硬朗,憑藉着自己紮實的功底,有聲有色,高亢大氣、有情有義,表演的“周仁”鮮活、生動、醇正、輕巧,極富人性,掌聲不斷。在演出後台化粧室,我見她時,看他好像廋了,但一出台,立即進入人物角色,將“周仁”的內心活動演繹得很到位。“耍帽翅”,“甩髮”等足見她多年的功底。我不喜歡叫她“活周仁”,“周仁”已經死了,要走出“周仁”這個影子,以及別人塑造的“影子”,給這個人物這個角色賦予個人新的生機和活力,讓人物煥發新顏,有自己的藝術特色,才是成功的。

秦腔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振興秦腔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藝術貴在創新。心地善良的升娟,演出的小生“周仁”充滿陽剛之氣。現實生活中,讓人也感到陽光生氣,青春逼人,豪爽大方,大膽幹練。我認為,青春版不是以年齡來取勝,秦腔也不是一場鬧劇和“娃娃秀”,弄幾個“噱頭”,吸引人的“眼球”;雅俗共賞,要靠功底和實力。我個人喜歡秦腔古典傳統的,不喜歡改革後的卡拉ok式的全民狂歡。秦腔要改革,包括體制改革,這些我不反對,但這些都是基於對秦腔這門傳統藝術有足夠的認識和尊敬之上的。在現實下,大搞市場化、走秀化,快餐化,讓古老的秦腔和通俗歌曲一樣普及化是不靠譜的,要想秦腔紅遍大江南北似乎是痴心妄想,如何進一步挖掘、深化,糅合眾家之長,成一家之體,有自己的特色,讓秦腔演員有尊嚴的生活和演出,我覺得尤為重要。

“妹妹你大膽往前走”。升娟是難得的“大秦正聲”,她肩上的擔子更重。“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李愛琴老師領她進入秦腔大門,既要師承,更要學承,突出“李派”特色,又要學習其他門派的特長,形成自己的鮮明藝術特色。她要不斷繼承、創新、發展,埋頭苦幹、靜心心來,一門心思唱好秦腔,才對得起自己、自己熱愛的秦腔藝術和熱愛她的廣大秦腔迷。

聽琴的散文 篇14

保定古荷花池畔,有中華民國王柏常題寫的匾額琴鄉。而千古絕唱,武漢古琴台是為較早代表,高山流水,伯牙和鍾子期,友情演繹。再稍後,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在成都留有琴台古徑。唐代魯山縣令元德秀也築有琴台,留下琴台善政的美名。古琴之風,華夏尤勝。敦煌有反彈琵琶的飛天,更有宴樂之時的琴聲。諸葛亮和周瑜皆是彈琴高手,諸葛亮空城計彈斷的琴絃有驚無險,周瑜焚香薰衣後和小喬彈琴的風雅之時。南京秦淮河的小葉渡口,至今迴盪有琴聲故里。

劍膽琴心,是書法家的筆觸,用在濟南趵突泉邊,古琴書道相融而生。對牛彈琴,是缺少知音。君不見蒙古草原,馬頭琴尚且餘音繚繞。制琴人便搜名山大川,結識桐木為上,於是乎,琴音西子,越劇百花齊放。在湖邊聚散成一,聽蟲二典故,品西湖茗茶,學那陸羽撫琴,便勝卻人間無數。琴棋書畫,固有過往,今人雖不及,但有撫琴,也真得説到琴鄉,賞荷花,別有人間四月天。猶有花枝俏,克己復禮,聽琴絃,一任思緒漫天飄。

聽琴的散文 篇15

何謂琴道,何謂茶道?這是目前琴學界和茶文化界較為關注的兩個話題。有學者認為琴中有道、茶中有道,兩者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和最終追求;也有學者認為操琴、習茶只是一門技藝;還有學者引用《老子》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説法,認為道是説不清楚、講不明白的,最好不要輕易談論。

“道”不是用來談論或者探討的,而是要實踐的,要在具體的生活中體悟“道”的存在。什麼是道?道就是規律,就是方法,就是途徑。既可以存在於普通百姓的開門七事中,也可以存在於文人雅士的書齋七事中。既可以操縵悟道,也可以瀹茶悟道、恭耕悟道、坐而論道。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就是這個道理。禪宗裏説:平常心即道。可見“道”原本是很平常的,無處不在,無事不顯。“道”在哪裏?就在泠泠七絃上,就在幽幽茶湯裏,就在我們的生活日用裏。道是東方哲學的根基和核心,是東方文化的精髓和皈旨。孔夫子曾感歎説: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道在歷代賢哲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國琴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據傳伏羲氏制琴,神農氏作曲,初為五絃,周文王、武王各增設一弦,成為七絃,遂成定式。蔡邕在《琴操》裏説:“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癖,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關於古琴的記述,除《尚書》、《左傳》、《樂記》、《呂氏春秋》等外,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裏也有記載。在我國古代,古琴藝術比一般音樂藝術有着更為深厚的思想文化內涵,不僅可以修身養性,更可以思兼天下。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的原產地。茶樹的種植,茶葉的藥用以及飲用,最早都是從中國開始的。陸羽在《茶經》裏説:“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可見,作為一種益生飲品,茶葉的發現可以上溯到遠古時期的神農氏。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澱,融會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精華,並摻揉着大自然的真意,是古老的華夏文明貢獻給全人類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如果我們對比研究一下中國琴學和茶文化的歷史發展軌跡,可以看出兩者是很類似的,也是很耐人尋味的。談論琴道離不開操琴技藝,同樣,談論茶道也離不開煎茶技藝。

琴,也稱七絃琴,又有雅琴、素琴、玉琴、瑤琴等美稱。操琴也稱作操縵、撫琴、弄琴、鼓琴、彈琴、御琴等,是歷代文人雅士用於修身養性、甚至體悟至道的“明德之器”。正因如此,歷代琴家都十分重視操琴技藝。操琴技藝最主要的就是指法和手勢。左手的“吟、揉、綽、注”和右手的“抹、挑、勾、剔”等,其他相關指法都是在此基礎上組合變化而來。“手勢”則指彈琴時左右手的“形勢”,和指法合稱“指法合勢”。因有“左手抑揚,右手徘徊。指掌反覆,抑按藏摧”的句子。魏晉嵇康的《琴賦》裏有“揚和顏,攘皓腕,飛纖指以馳騖……或相凌而不亂,或相離而不殊”的描寫。

茶,古稱荼。煎茶也稱煮茶、烹茶、點茶、瀹茶、泡茶、沏茶等。煎茶技藝可以簡單理解為茶葉沖泡及品飲技藝。雖然只是一門“技藝”,但也是實踐茶道精神的基礎,因為“藝可載道”。作為茶人,首先要修習煎茶技藝,諸凡汲水、備器、煎水、滌器、備茶、瀹茶、奉茶、飲茶等,都要認真對待。不可粗疏,不可懈怠,日久天長,自然能功夫純熟,心手相應,也就會“道”相合了。歷代茶著中論及煎茶技藝的很多,如陸羽《茶經·六之飲》載:“嗚呼!天育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易……凡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在這裏,陸羽仔細列出了煎茶過程中九個難以操作的過程,其實也是對煎茶技藝提出的要求。茶道要在茶事實踐過程中體悟,離開煎茶技藝而奢談茶道是無益處的,而沒有茶道精神的茶事實踐活動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琴道講求“琴韻”,“音從意轉,意先乎音。音隨乎意,將眾妙歸焉。故欲用其意必先練其音,練其音而後能洽其意……此皆以音之精義,而應乎意之深微也。其有得之弦外者,與山相映發,而巍巍影現;與水相涵濡,而洋洋惝恍……則音與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這裏所謂的“音從意轉,意先乎音”、“得之弦外者”,都講的是琴韻。 心正才能意正,意正才能聲正。茶道也講求“茶韻”。韻,是我們品飲茶湯時所得到的特殊感受,稱為“茶韻”。如我們品飲鐵觀音的“觀音韻”,品飲武夷巖茶的“巖韻”,品飲午子綠茶的“幽韻”等。茶韻離不開茶湯的色澤、香氣、滋味。色澤清雅,香氣純正,滋味醇厚,再加上葉底勻整,使品飲者身心得到愉悦,這就是茶韻。茶韻雖然離不開茶湯的色、香、味,但又不拘泥於此。茶韻不僅和個人對茶湯的特殊感受有關,更和個人修養學識有關。只有用心品飲,才能品飲出茶湯的至味和氣韻。

韻,是琴道和茶道所共同擁有的特徵,可名之為“琴茶同韻”。“兀兀寄形羣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