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弟子規讀書心得合集15篇

弟子規讀書心得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02W 次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弟子規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弟子規讀書心得合集15篇

弟子規讀書心得1

按公司要求,我背完弟子規;接着,按公司要求,寫心得體會。

相同的是:公司要求。

兩者的不同之處,是:按公司要求背弟子規時,我感到迷茫無奈;但在按公司要求寫時,我覺得確實有一些有意義的話要記下來,以留後用。

第一感:弟子規只是一個基礎,但它將帶給我們一個真正的人生。

從很早時聽説弟子規開始,我就是一個不喜歡弟子規的人。因為我最不喜歡拘束自己,尤其不喜歡拘束自己的思維。我認為社會的創造性來自對格局、對細節、對具體、對方法的放任思考,並最後對所有的思考信息形成融會貫通。這才是做事之道。

正是這個思維導致了今天的我──集大失敗與小成功於一身的綜合體。xx年的生活和工作生涯裏,我以上述思想為指導原則,做了很多值得記憶的事情,但也經歷了太多的人生波折。

在背弟子規的過程,我突然發現,其實在我不拘一格做事的思維裏,缺乏一個基礎的生活工作準則。這是影響現在的深層次原因。因為工作的目的是生活,工作的目的決不是工作。否則,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家庭問題,以至延伸至工作問題。

弟子規只是一個做人的基礎,並不是很高的要求。但有了這個基礎的生活原則,我們將走進一個真正的人生。看看我們的許多誤區吧

“有餘力,則學文”,而我們呢,可能更多的是“有餘力,則孝悌”。工作忙成為不回家的極為正當的理由。總敍説得好,首孝弟,次謹信。也就是説,“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是排在餘力學文前的;對父母的“冬則温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也是排在餘力學文之前的;“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牀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也是排在餘力學文之前的;“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也是排在餘力學文之前的;“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也是排在餘力學文之前的。而我們,可能都在或多或少地違反着這一大的原則。

弟子規不是信仰,是一種做人的準則。換句話説,不做好它,不能説沒信仰,可能會沒了做人的底線,或説可能會缺德。

第二感:弟子規十分細緻。看短實長,看粗實細。

1080字看似短,其實它包含了長達一生的生活智慧。孝悌謹信,愛人親仁,餘力學文──可以作為我們幾十年生活的基礎準則。

1080字看似粗,但它告訴了我們生活的每一細節。它告訴我們“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它告訴了我們“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它告訴了我們要“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稜”。它告訴了我們“房室清 牆壁淨 几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你難道沒有一種細緻入微的感受嗎?

第三感:背,這才是真正的理解!!!

不要説:“我理解了,就可以背不過。”其實錯了。背過了,理解一定不同。相信這句話──先接受才有理解。你都沒完全接受,何談理解?當你背過,當你能合上書,依然説出來原話時,你會感到這是一個十分奇妙的過程。你就好像突然理解了一樣。其實,我們很多人,同丟失了很長時間的弟子規一樣,也把“背誦”丟失了正是對背誦的丟失,造就了我們現在的浮躁。似乎什麼都知道,但什麼都説不上來。

第四感:綜合感覺。

禮節是多麼的重要。

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

對好壞善惡的態度。等等。

其實,有了這個做人的基礎,成功將會水到渠成。也許,成功僅此而已。而已!而已……

感觸發完了。再背一遍吧。背過了,那就力行下去吧。

弟子規讀書心得2

讀完《弟子規》後,我感覺它主要是規範了人的行為,每句話都有一個道理,每句話都發揚着一種思想,《弟子規》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形象全面。

通俗易懂的文字裏揭示着許多做人的道理,對於我們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將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在此我簡單的寫一下它給我在工作中的啟示。

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當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立刻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斷構成恭敬之心,尊老愛幼。“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講要有職責心,養成有條理的做事方法。“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講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習慣。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在《弟子規》中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很多的時間,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我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好,這些事就是大事。

弟子規讀書心得3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匪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學習《弟子規》,我有深切的體會。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孩子在家變化很大,以前我叫他幾次他都不吭聲,學完《弟子規》後,我再叫他沒有反應時,就説:“父母呼?”他聽到後馬上跑過來説:“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然後再要求他做什麼事時,他能很快去做。有一次,我倆從外面回來,開開門後,我習慣性的讓他先進去,他卻站在我身後説:“或飲食,或坐走。長着先,幼者後。”開始吃飯了,他站那不動,我説:“你幹什麼呀,快點吃飯。”他説:“長着立,幼勿坐,長着坐,命乃坐。”説完非讓我坐下,並且先吃一口飯,他才坐下吃。雖説孩子做的還不太好,但比起以前已經強的太多了。這一點我們做父母的真是自愧不如。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能讓操勞了一輩子的父母過上幸福的生活。

“為國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好下一代是我們做父母最大的責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時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個真正無愧於心的人!

弟子規讀書心得4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而學文。

《弟子規》只有一千多字,卻在現在這樣受歡迎,值得這麼多人去刻苦學習了;《弟子規》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於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是一個小人物,只是一個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動就是教書,但他終生研究《大學》、《中庸》,他創辦了一個學校,叫“敦復齋”,當時非常受歡迎,被人們尊稱為“李夫子”。因為他經常和孩子接觸,所以寫成了一部書,叫《訓蒙文》,後來又經過賈有仁的修訂,才流傳至今。

一部並不古老,作者和修訂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書,卻引起這麼大的影響,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它的主題也是中國的道理,中國的規範,主要就是説明:仁、孝、悌、愛。它三字一句,既押韻,又精湛。

眾所周知,一個社會的人民羣眾,如果行為規範好,這個社會就會非常和諧,而要保持社會的和諧,就要學好行為規範,每個人都要從小教育,而《弟子規》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這幾句話了: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現在的獨生兒女的教育問題是家長們最關心的,而有一些嬌生慣養的孩子在學習了了《弟子規》之後,就懂得的感恩父母,這是因為《弟子規》能告訴我們孩子們應該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訴我們應該在:言行、習慣等方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這種習慣就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我們現在就應該背《弟子規》、學習了《弟子規》,每天背四到八句並不是什麼難事,到週末在把前幾天背的複習一遍,這也就是古人説的:温故而知新。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習了《弟子規》吧!我們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我們一起: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弟子規讀書心得5

寒假的那一天,我和好朋友廖在沛一齊去了了麗景學校參加語文教師讓我們去的冬令營。

我們如期地來到了麗景學校。

這的教師素質十分高,有的還是北京大學的大學生和研究生與大學生呢。他們都是北京大學儒行社的,所以他們教我們的也都是與儒家有關聯的東西了。他們可個個才華橫溢,學富五車呀!

在那裏的課程大多都是有關《弟子規》的。也有與歷史有關的東西。

最讓我感到深刻的便是《弟子規》中的兄道友,弟道恭。因為我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我對弟弟十分不友好,經常對他兇巴巴的,這也因為他太厭惡了,可是我學了《弟子規》之後,明白了對待兄弟就要恭敬,這樣他也會對你好,就因為學了《弟子規》所以我和弟弟已經三個月都沒有發生爭吵了。

在麗景學校的這7天中,讓我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尤其是《弟子規》給我的指引最大。是它讓我懂得了如此多的知識。我以後必須要多多看看古代的文學經典!他還讓我懂得了古人的智慧一點都不小,而是十分地高!

弟子規讀書心得6

《弟子規》主要記載了古人對我們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學等各方面的訓示。

其中,令我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入則孝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人對父母的尊敬。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

雖説這其中的道理我們大家都懂,但現如今我們這些“小皇帝”,“小公主”們有幾個做到了?

就從我自己反省起吧!比如平時父母叫我時,我總是很不難煩地説:“好啦好啦,知道了,知道了!”

現在拿自己和古人比起來,我真是自歎不如!首先,父母叫我,我就不應該這樣跟他們説話,這就是對他們的大不敬!其次,就算不是父母長輩叫我,我也不應該這樣不禮貌地跟別人説話。

再比如,父母平時叫我幫忙時,我總是會找各種理由來拒絕。以前總是以為這本來就不是我做的事情,因此就沒有放在眼裏。現在讀了《弟子規》後我才知道,我真是太不孝了!父母叫我幫忙,我就應該無條件接受。像我這樣找理由來拒絕簡直就是對父母的大不孝!

現在讀了《弟子規》後,我會努力改正我各方面的種種缺點,做一個懂禮貌,講文明,講誠信,品學兼優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書心得7

“德行是不可分割的:是則是,非則非,一點都不能含糊。”人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如何做人。而做人要從孝悌來入門——古人深知這樣的道理,於是他們傳承給我們一些最寶貴的做人經驗,而這些都記錄在《弟子規》裏。《弟子規》這本書出自於孔子的筆下。這本書主要是圍繞着“孝心,孝言,孝行”而創作的一本古詩詞。讀了這本書後我深有感觸。讓我先來説説“孝心”吧!孝就是孝敬的意思,心就是我們的愛心,而孝心的意思就是説我們要有一顆孝敬尊重長輩的心。我們時時刻刻要考慮到父母和長輩地感受,想着要為他們做些什麼。愉快而迅速地完成我們需要做得事。

“孝言”是説:我們在對長輩、父母、同學、朋友説話時一定要文明用語,這樣的話別人就會認為你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我認為每天對爸爸媽媽説的四句話是每位同學必須具備的:

1、早上起來對爸爸媽媽説聲:“早上好”。

2、到了學校對爸爸媽媽説聲:“再見”。

3、回到了家對爸爸媽媽説聲:“我回來了”。

4、睡覺前對爸爸媽媽説聲:“晚安”。如果你做到了並且對爸爸媽媽説了,這樣的話爸爸媽媽就會認為你已經長大了,而且會很開心。希望大家可以説好這四句話,讓文明語言在我們的生活中開始傳播吧!除了“孝心,孝言”還有“孝行”;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孝敬老人,愛護比我們年齡小的弟弟妹妹們。

在長輩們累的時候,我們可以為他們捶捶背,或是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弟弟妹妹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可以去幫助他們。我們要用實際行動來踐行對“孝心,孝言”“孝行”地理解。孝是無所不適的,社會不能沒有孝,生活中更不能沒有孝。凡事孝為先,沒有孝就什麼都做不好。讓我們從今天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一分一秒做起,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弟子規讀書心得8

學校要求我們每個人要背誦《弟子規》,我已背完了‘入則孝’‘出則弟’,爺爺聽着我背書,問我:“父母責,須順承”是什麼意思?我答不出來,因為我只知道死背書。所以爺爺為我借了這本有解釋,有故事的《弟子規》。從小我每個禮拜天去教堂,因為耶穌就是愛,聖經裏有愛的教育。爸爸對我説:“如果每個人都懂得愛,這個世界就會美滿幸福!”

《弟子規》裏有愛的教育,[泛愛眾]就播下了愛的種子,湧出了幸福的源泉,扣下了和諧的紐帶,打下了文明的基石。‘凡是人,皆相愛,天同覆,地同載。’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為什麼我們不能相愛呢?

《弟子規》裏有‘信’的教育,外國人最講誠信,聖經也教導我做人要誠實。

《弟子規》裏有‘書’的教育,‘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教我要讀好書,不要迷戀網絡遊戲。

《弟子規》裏有‘親人’的教育,‘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告訴我要結交好朋友,才能長進。

《弟子規》裏有‘禮’的教育,如果養成每日‘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的好習慣,還會牙痛和傳染禽流感嗎?

《弟子規》裏有孝的教育,“父母責,須順承”嬌生慣養的我被父母寵了,昨天我寫字時,眼睛靠桌太近,爸爸責備了我一句,我就是不聽,還哭了。昨天我朗讀‘詞林採頡’,爺爺在旁邊監聽,我就不讓他看書本,爺爺説:“你不讓看書,我怎麼知道你讀得對不對呢?”可我就是不聽!

從小到大,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爹媽叔姨為我付出多少,可我有孝順他們嗎?聖經裏説神喜悦順服的人,我順服了嗎?今後要做順服的孩子,我要聽長輩的話。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每當我翻開《弟子規》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中國文學寶庫中有許多珍寶:《大學》、《中庸》、《論語》……早已聞名遐邇。《弟子規》雖然不太出名,但是它卻給我很多啟示,也是我最感興趣,感悟最深的一本書。《弟子規》,顧名思義,是孔子平時用來約束他的弟子們的一些規定,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前者比後者更加全面、細緻。《弟子規》在大到一個人的思想,小到一個人如何走路説話,都有一個詳細的規範。讓我感受最深刻的一段話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意思是説:當長輩站着時,你不能坐着,長輩坐着時,讓你坐你才能坐下。在長輩面前説話聲音要低,但是又不能太低,以剛好聽到為宜。長輩讓你進去時,你得快一點,讓你出去時,你要等他事情吩咐完再慢慢退出。長輩問你話時,你要站起來回答,並且眼睛要看着他。孔子如此教育自己的學生,一定是別有用意,他要讓學生懂得尊敬長輩,這也是報答長輩的的方法。並且走上社會後也會懂得尊重他人,為他人着想。

而現在的一些孩子在家裏是“小皇帝”“小太陽”,天天要家人圍着轉,只知道自己過得舒服,為所欲為,尊敬長輩又何從談起,長大以後又怎能在社會上立足呢?不尊重他人,也是不會得到他人尊重的。我希望大家都能讀讀《弟子規》,它簡單易懂,其中又藴含很多為人處事的方法。是一本很實用的書藉。

弟子規讀書心得9

我從小就喜歡讀《弟子規》。我也一直徜徉在古文化的海洋裏。因為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大道理令我深有感觸。

首先是“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如果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怎麼能去愛別人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想想有時我們對父母愛的又是多麼的膚淺。在我們現代子女眼裏,給父母生活費、買好吃的食品、買好看的衣服,讓父母生活寬裕、衣食無憂,就已經是很好的盡孝了,做到了這些,感覺似乎心安理得了。

其次是“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結鈕釦,有定位,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你會很快樂。

然後是“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説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開口説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是萬萬不可!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説話要恰到好處,該説的就説,不該説的絕對不説。立身處世應該謹言慎行,談話內容要實事求是,所謂“詞,達而已矣!”不要説花言巧語,諂言媚語,奸詐取巧,粗俗污穢的話語,街頭無賴粗鄙的語氣流習,都不可以沾染。

最後是“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學仁慈……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

由於改革開放浪潮的湧入,人們不分青紅皂白地接受西方國家的思潮,造成國人的榮辱觀,善惡觀,自我意識判斷等觀念的混亂,一時之間,以任性為個性,以無情為瀟灑,以刁蠻為可愛,形成了一個不良的社會環境,不利於青少年兒童的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獨生子女現象導致家庭對兒童的期望過高,溺愛有加,幾乎達到“眾星拱月”的地步,這同樣不利於兒童文明習慣的形成。影視作品對文明禮儀缺失的漠視,鏡頭裏充斥了兒童大呼小叫,哭鬧糾纏的情景,耳畔也充滿了成年男女臉紅脖子粗的罵街叫陣場面。我想,韓劇之所以在中國市場廣受青睞,大概也與其傳統文化有關吧。因為韓劇的情景畫面總是令人感到温馨:鞠躬問候,彬彬有禮,進退有度,使人如沐春風。當今社會,倡導國民素質的提高,當從小處着眼,從小兒着手,《弟子規》不失為一本好教材。

弟子規讀書心得10

記得第一次遇到《弟子規》,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幅古樸而精緻的封面,給我的第一印象:《弟子規》是一本兒童讀本,我漫不經心的翻開書,當我翻開書本看到《弟子規》總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讓我讀起來感到非常親切,好像聽到古聖先師諄諄的教誨,就像清澈的小溪流入我的心田。當我從頭到尾讀完《弟子規》,我感到心頭一亮。原來小小一本《弟子規》是指導我們如何正確的做人、待人、處事、待物,是教導我們生活、學習應有的禮儀與道德規範。

《弟子規》篇幅不長,分五個部分。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和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做人要講信用、講仁義、講道德,也就是做人要厚道,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要親近有仁德的人,並向他學習,這些都是我們必做的事,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不要浪費光陰,要抓緊時間精力去學習技藝等其他有益的知識學問。

《弟子規》的每一句,就是我們的一言一行,“置冠服,有定位,”衣帽應放置在該放的地方,要放整齊:“兄道友,弟道恭,”哥哥要友愛弟弟,弟弟對哥哥要恭敬:“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在生活中教導我們尊敬老人:“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我們每個人與朋友相處,如果聽到講自己的過失或缺點就生氣不高興,聽到人家讚譽你、誇獎你,你就很歡喜、很高興,如果是這樣,時間一長,真正的好友會遠離你,不好的朋友,損友就是不好的朋友,他會漸漸地接近你。為什麼呢?因為人不會輕易宣揚別人的過失,如果朋友間的交往達不到一定的程度,他不會指出你的過失,而人往往很難發現自己的過失,如果朋友指出你的不對,看到你很生氣,下一次,他肯定不會再講,為什麼?他怕跟你結怨,所以如果沒有雅量不能接受朋友的規勸,你的好朋友當然會漸漸離你而去,不好的朋友會漸漸接近你:“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學習要有恆心有毅力,理論和實踐必須相結合,否則學到的只是膚淺、表面的東西,不會有成就。

讀《弟子規》要用我們的心地去感悟,《弟子規》的每一句都是我們每個人心性的流露,“父母呼,應勿緩”雖然只是對父母一個恭敬的行為,但是心中要時時刻刻對父母保持孝敬!

我認為《弟子規》確實是指導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的一本好書,時常能把自己的言行舉止用《弟子規》進行約束,反省自己的過失並能改正,假以時日,相信自己會有很大的進步。

弟子規讀書心得11

通過近一年來車站組織學習《弟子規》,我們非常榮幸地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有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弟子規》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觀念,養成良好的習慣。《弟子規》是傳承儒家經典文化的文學作品。從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方面闡述。首先放在第一位的便是孝道。俗話説“百善孝為先”,一個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讓他們在晚年的時候不再操勞,不再替我們擔心受累,也不要讓他們做空巢老人,孤獨寂寞。多抽出時間看望老人,照料他們的飲食起居,給予他們家的温暖和關愛,心裏上的寬慰,這也是一種孝道。血濃於水,兄弟姐妹同是一家人,對長輩尊敬,愛護晚輩,做到謙虛禮讓,長幼有序,這樣才能使家庭和睦,社會才會安定團結。其次在外要珍惜朋友及我們身邊的人。另外《弟子規》講述了日常起居的行為規範。“衣貴潔,不貴華。”穿的衣服乾淨整潔就可以,這樣給人以清新之感,無需高檔華麗,更不能相互攀比,我們僅需保持真正的自我,做最好的自己。愛你本來的樣子,不論是什麼人,我們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尊敬。人無完人,再優秀的人也會有他軟弱的一面,別人短處不應到處宣揚,應當取長補短。仁愛寬厚,以德服人。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與人坦誠相待。

今後在工作中,要保持謙虛的態度,多向身邊的領導和同事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再次,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細節決定成敗。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做好,那就會出現“細中見精”、“小中見大”的不平凡。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也許是仁愛的最高境界。因為愛自己,所以愛父母,因為被人愛,所以愛人,因為愛生命,所以感恩愛。我們生命有限,但愛是無限的,因為愛,才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能變成和諧的世界。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己的審美底藴和人文情懷都是非常有益的。能認真讀過學習過,用心去做,並且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便可終身受益。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

弟子規讀書心得12

《弟子規》乃是古代聖賢的智慧,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着我們的成長,是教育我們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的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我們受益匪淺。

以下是我閲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一個人不是生來就有好品行,他須在孩子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要孝順父母,尊重兄長,其次要約束自己,誠實可信,其中包括孝、悌、禮、謹、信等。它不僅僅只要求我們這些,它也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僅要認真學習,還要實踐力行,且讀書時,心眼口都要實實在在的做到,才能真正的讀好書,成為棟樑之才。

《弟子規》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這幾句話。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在我們沒有看到真實情形的時候,不要輕易發表自己的'意見;在我們知道的並不夠明瞭的時候,不要輕易傳揚出去。在平時生活中,我們如果沒有看到真實的情況,就不要下結論,不要亂髮表自己的意見。如果你沒有這樣做,不僅僅事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會引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當我們沒有知道事情的全部時,我們就不能輕易傳揚出去。在平日裏,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比如:在某校裏,教師在一樓召開會議,當老師正進行激烈的討論時,一樓的學生聽到,就傳給二樓的學生:老師吵架了。二樓的學生又開始傳上三樓:老師打架了……傳到五樓時,就變成了老師打架進醫院了。原本就沒有這件事,是因為有的人沒有知道事情的全部,就傳出去,接着,以訛傳訛,就出現了這種現象。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你要讓別人做一件事情,首先要問問自己是不是願意做。假如連自己都不願意做,你趕快打消這個念頭,不要讓別人做。《論語.顏淵》裏説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就連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別人又怎麼會做呢?最近,校園裏經常出現欺凌現象。學生們都忘了這句話,才會出現這種現象。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做一個品行高尚的人,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品行高尚的人。今後 ,我還會深入內心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

弟子規讀書心得13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的經典,它關係到家國,人格。薄薄一本書,在每代人的虔誠閲讀和信奉中,嵌入了人類的精神史。

我們必須認同“精神的力量”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戰勝自然戰勝自我,走出困惑實現人生理想的唯一決定的力量。唯有被精神信仰引導的人,才能完成個人真正的人生旅程。《弟子規》正是這樣一本使我們洗滌靈魂,尋找精神,塑造信仰的偉大經典。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的經典,它關係到家國,人格。薄薄一本書,在每代人的虔誠閲讀和信奉中,嵌入了人類的精神史。我們必須認同“精神的力量”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戰勝自然戰勝自我,走出困惑實現人生理想的唯一決定的力量。唯有被精神信仰引導的人,才能完成個人真正的人生旅程。《弟子規》正是這樣一本使我們洗滌靈魂,尋找精神,塑造信仰的偉大經典。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住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我覺得都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我,哆嗦了幾句,我反而討厭他們。現在想想那多不應該啊!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就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母親的我就應正確引導孩子誦讀《弟子規》。讓她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母親的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匪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佈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閲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所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現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説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並提高自己的修養。

弟子規讀書心得14

我看了《弟子規》裏面的“護生愛物篇”裏面有一句話叫:“放生不殺生,愛護小生命。生態保平衡,美化好環境。”給我感觸很深。下面我就講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真實的故事。

記得有一次,我去郊外的爺爺家做客,正在外邊玩的時候,我忽然看見有個爺爺在拉網,我跑過去問爺爺:“這是什麼啊?”那個爺爺得意地説:“不懂了吧,這是粘網,是專門粘小鳥用的,一天能逮十多隻呢!”這時,我看見粘網上已經有三隻小鳥了,他們在痛苦的掙扎着,卻一動也不能動。

那幾只小鳥好像在無助的看着我,乞求我的幫助,我真想立刻就把它們放了,可這事還得經過爺爺的同意,我忽然想起了《弟子規》所講的“愛護生物篇”,便委婉的對爺爺説:“爺爺,您知道弟子規這本書嗎?裏面都是你們這些老一輩對我們的教育和忠告,裏面有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有培養我們小學生優良品質的,還有一篇講:‘人若愛惜生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呢。’你看,讓我們也來做一回善事吧!”

爺爺聽完以後,半天沒有吱聲,他不情願的把小鳥一個一個的從網上摘了下來,放飛了。做完這些事後,他説:“我還有事,我先走了。”説完,他便急匆匆地離開了。

過了幾天,聽爺爺説,他的粘網已經被車=撤走了,我心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

同學們,那個爺爺有實際行動改正了他的過錯,成了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我們是不是也有破壞環境和生態平衡的行為呢?讓我們共同從自己做起,做保護動物,愛護大自然的小衞士吧!

弟子規讀書心得15

今天暑假,我讀了一本國學經典——《弟子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朗朗上口,易讀易誦,像唱歌一樣,非常有趣。他的意思是《弟子規》是聖人對後生的訓導:首先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做人要謹慎,講信用。

兩千年前的古聖人告訴我們“孝悌”和“謹信”是做人的根本,我們是 21 世紀的現代人更應該時刻謹記聖人訓,並履行到實際行動中去。

我們的生命源於父母,是父母哺育了我們,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撫養長大,供我們學習,給我們温暖。我們應該用實際行動去回報父母。

當父母忙碌了一天,疲憊地回到家裏,我們為他們送去一句甜甜的問候: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快坐下歇歇吧!當父母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主動伸出我們的小手,為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當父母生日的時候,及時為他們送上一份美好的禮物,送上一句誠摯的祝福。我們更應該虛心好學、勤奮上進,用優秀的成績讓父母歡心。

“人無信則不立”書後的小故事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宋濂是古代的大學問家。幼年的他家境十分貧寒,只能向別人借書抄書。一次,宋濂借到了一本他非常喜歡的書,可説好明天一早得還給人家,於是宋濂忍受着嚴寒,抄了整整一夜,將書抄完。第二天早上按時把書還給別人。宋濂用自己的誠信贏得了別人的信任,也贏得了自己輝煌的人生。

誠信是每天按時地交給老師那工整的作業本;誠信是讓家長簽名的考試卷;誠信是答應別人的事能做到。

誠實守信、孝順父母,從我做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