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發言稿 >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12篇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12W 次

演講稿是作為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語表達使用的文稿。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演講稿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演講稿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12篇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1

我是一名五年級的小學生,可能書上的“家國天下”對於我們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説理解起來有一點難度。老師常常教育我們的話有時候也是似懂非懂,但我知道這些都是為我們好,長大了或許就能明白。

這學期我們學校為我們統一訂閲了一本書,叫《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看了它好似以前不太懂的東西略微明白了一些。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數介紹周恩來的那篇。老師常説:“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用你們學到的東西報效祖國,為國家作貢獻”。偶爾也有一些大人會説:“好好學習吧,你看誰誰誰現在多風光,好好學習才能像他那樣有出息。”學習到底為了什麼呢?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國家呢?

周總理少年時代的一句話警醒了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12歲的`周恩來,那時的他與我們同齡,一次校長給他們上課問同學們:“你們為什麼讀書”時,周恩來清晰有力地説出了影響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豪言壯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同樣的年齡,周恩來早已經樹立了目標,鼓足幹勁去為之奮鬥,而我們卻還在為為什麼讀書而迷茫,甚至不知道還要繼續迷茫多長時間。書中的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社會主義道德觀我不太懂,但周總理的精神卻讓我明白了一些傳統美的東西,不知道怎麼去描述,總之我們太應該繼承和弘揚了。

在今後的學習中我的目標明確了,學習的動力也就十足了。現在發現精神真是一個神奇的東西,在偉人精神的激勵下,學習是這麼有趣,每天學習得久一點也不覺得累了。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2

學弟學妹們:

大家好!

近日,教育部增大了古詩文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名篇在語文新教材中的佔比,對此,部分學生提出異議:當今時代,加大古詩文學習比重是否必要?

古詩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髄,先人智慧的積澱是我們的精神財富,文化,對個人、企業,乃至國家的發展都有着重要意義。因此,我認為加大古詩文學習比重很有必要。

不朽的名篇浩如煙海,文化的花園百花齊放。我們每個人都像一隻蜜蜂,在這個傳統文化的花園中採集蜜糖,汲取營養,在文化的薰陶下,茁壯成長。“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我們讀到的是坦然面對挫折,對未來充滿期望的豁達心態;“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我們讀到的是一種堅守本性,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我們讀到的是人到暮年仍希望為國盡力的拳拳報國心。

學習古詩文,不僅有利於提升個人品德修養,還可以提升審美能力。朱廣權説:“學了那麼多的詩詞之後,你就會感到,你曾經和莊子一起坐過大鵬之背,扶搖九天;和司馬遷看過江山無常,繁華落盡人世間;和曹操橫過槊,和李白醉過酒,和陶淵明採過菊,和白居易折過柳,這樣的文字,才真正是不朽。”

古聖先賢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智慧,對於現代企業而言,學好中華傳統文化並將其融入現代企業當中,讓企業從中汲取的營養,將有助於豐富企業文化,讓企業不斷壯大。一名日本企業家把《孫子兵法》的一些思想引入了企業管理之中,將企業管理得生機勃勃、久盛不衰。可見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也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一個強大的國家,離不開優秀的文化。中國千年的歷史孕育出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我們的文化,不是侵略,不是稱霸,是和諧共生、與人為善的文化,也正因如此,中國日漸強大的同時,也始終堅持合作共贏的觀念,能夠扶持弱小,展現出大國擔當。反觀美國,缺少了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藴,強大卻不深沉。

傳承傳統文化,對個人、企業,乃至國家都很有必要。願你我學好古詩文,共同傳承傳統文化,讓祖國日益強大!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3

就像歐洲的;文藝復興;是從恢復古羅馬的文化傳統開始一樣,欲實現復興中華民族的中國夢,也必須要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開始。由於一箇中斷了歷史和傳統的民族,不可能僅僅依靠全面;移植;外來文化而再現屬於自己的輝煌。

而全面熟悉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則是熟悉、學習、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第一步。儒、釋、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三根柱子;,;兩層樓;上面一層的文化是由文人創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莊,唐詩、宋詞、元曲;;其共同載體是漢字,是借漢字傳承的中華文化。一提傳統文化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這些,但是很多人經常忽略了樓下還有一層。這個底層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廣大、高遠、豐富、出色,超出很多人的想象。這部分文化的載體是語言,即主要由口頭傳承的文化,其特點就是口口相傳,包括傳統戲劇、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手工技藝、民俗、節日等等。

在傳統社會,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子弟,沒有讀過書,不識字,他甚至沒有名字。但是,他不但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躲,知道勤儉持家,還知道孝敬父母,知道精忠報國。為什麼?他聽説書,他看戲,他過傳統節日。他就是從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建立了深層的'道德感,有了一個;中國人;的自我認知。

五千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無比豐富的文化遺產,留下了今天能讓我們驕傲的本錢;120xx年來對舊傳統的;反叛;讓我們得以暫時離開家園遠望山那邊的風景,有了比較和開闊的視野,也留下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的;新傳統;;30年的改革開放,既為復興傳統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也在現代化、城鎮化的進程中出現了把傳統視為陳舊、落後、;土;的東西迅速拋棄、抹掉的現象。只有把中華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內容充分熟悉,認真總結,才能找到我們自信與自豪的支點,拋棄自卑與自殘的思想與行為,在不斷的反思中前進,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4

有人説:社會是一個大舞台,看誰更精彩;還有人説:競爭是一套有氧健身操,能舒筋活絡,譜寫跳動的脈搏;我想説,先進的企業文化、優秀的服務理念,是企業的能量寶庫,放飛激情,收穫紅紅火火。

隨着企業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企業已經進入了客户經濟時代和品牌經濟時代。近年來,集團公司深入開展企業文化建設,通過服務品牌徵集活動,培育員工對服務理念的認同和遵從。通過開展學習型企業創建活動,努力培養員工的學習創新能力,實現企業的知識化管理;將行業作風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不斷創新服務措施和服務機制,打造誠信服務品牌。作為客户服務中心的一員,我們在工作中同樣無時不刻不在踐行着“誠信水務、情潤萬家”的服務理念和“市民滿意”的價值觀。

每天,我們都要通過電話線,傾聽着市民的意見訴求,感受着市民的喜怒哀樂。雖然素未謀面,水務熱線卻在我們與市民之間架起了暢通無阻的空中橋樑,鋪起了浸潤真情的服務快車道。我們與廣大市民們心心相印,脈脈相連,一起感受着他們的感受,快樂着他們的快樂,幸福着他們的幸福。市民遇到問題了,我們跟着一起着急;問題解決了,我們跟着一起高興;市民打電話表示感謝,我們從心底裏感到欣慰和自豪。然而,在工作中也並不總是歡笑,我們也有心酸、委屈甚至哭鼻子的時侯。俗話説:眾口難調。當用户遇到問題後,或者由於素質原因,或者是着急上火,或者是對水務工作不瞭解,有的用户打起電話疾言厲色,有的不分青紅皂白連聲呵斥,連插句話解釋的機會都沒有,更有甚者惡言相向,破口大罵。作為一個女孩子,誰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膝下寵兒,又幾曾受過這種氣?有時接完電話便不禁淚如雨下,心想熱線這活也太難幹了。可等心情平靜了,細想一下,又沒那麼生氣了。張總一再提醒我們客户永遠是正確的,要求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是啊,將心比心,誰遇到急事不着急?誰遇到麻煩不心煩?作為服務企業,作為送水使者,“為羣眾解難”,這不正是我們的天職嗎?只要用户喝上了放心水、滿意水,只要用户能夠安居樂業,我們累點、苦點都不算啥。不管用户如何,我們都要以不變應萬變,那就是始終如一地以最優質的水為市民送去甘露,用最熱情的服務,化解他們的憂愁,用最真誠的話語,拉近彼此距離,讓他們感到温暖,感到水務的涓涓真情。這是我們的真情告白,更是我們的莊嚴承諾!

我們水務的企業文化是發展的、進步的,無所不在的。您看,那一套套代表整體形象識別系統是一種企業文化;一條條規範員工行為的制度是一種企業文化;一次次入村幫扶活動是一種企業文化……正是因為有了這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做支撐,才譜寫了水務今天的發展篇章。集團公司經歷了三年大發展的光輝歷程,所取得的成績令人矚目,讓我們心潮澎湃,那是水務員工心與火的耕耘!誠如大家所言,水務是我們的家,我們都是這個家的親人,工作多做一點沒什麼,休息時間少一點損失不了什麼,腦子會越用越活,工作會越幹越精。我們的'員工就是這樣互助互愛、團結協作的員工;我們的團隊就是一個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團隊;我們的領導就是這樣能夠高瞻遠矚又極具親和力的領導;我們的企業文化就是一種以人為本、底藴深厚的企業文化!

朋友們,一個志存高遠的組織已開啟新的篇章,時代的脈搏把我們推向更高的起點:建設品牌水務,我們任重道遠;暢想八個領先,我們激情滿懷!讓我們在“勇創大業、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指引下,盡情揮灑我們的才能和激情!讓我們攜手奮進,為共同建設“活力水務、品牌水務、和諧水務”而努力拼搏吧!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

大家好!

文明美德,你猶如一泓清泉,滋潤我幼小的心田,你猶如陽光雨露,沐浴着我健康向上、茁壯成長。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育我做一個大寫的人。是啊,“人”字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撐起來的,是頂天立地的。它寫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我也常常在思考,我要做一個怎樣的人呢?答案毋庸置疑:做一個文明的人!做一個具有中國傳統美德的人。文明是什麼?美德是什麼?是路上相遇時的微微一笑,是他人有難時伸出的熱情之手,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真誠付出,是見到師長時的深情問候,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彎腰將一片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的主動制止……文明美德是尊重,是禮讓,是誠信,是寬容……是一種品質,一種修養,是一種受人尊敬並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年兒童,我必須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家庭裏,我孝順長輩,關愛兄弟姐妹,主動幫助父母親分擔家務,不讓爸爸媽媽操心;在學校裏,我文明禮儀,團結友愛,勤奮學習,當好老師最滿意的小助手,做同學最好的朋友;在社會上,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守公共秩序,做一個文明的小公民。正是這些良好的美德,所以我經常得到人們的信任、誇獎和喜愛。

我用我真誠的心,温暖着身邊的每一個人。記得去年冬天,快放寒假時,六二班的楊椿楓同學家裏不幸着了火災,看着他傷心的樣子我真的好難過。我和同學們一樣,把自己積攢了一年多的零花錢,全部捐給了他們家,還把自己的衣物、學習用品送給了他。當我看楊椿楓同學的媽媽,拿着大紅紙書寫的感謝信來到學校時,我覺得心裏暖烘烘的!張超同學是從鄉下轉學到我們班來的,由於他家境貧窮,學習成績也不太好,他總是顯得有些恐懼與不安。我要主動地向他伸出温暖之手,讓他感受到集體的温暖!我向班主任要求和他同桌,和他一起學習,下課和他聊天,幫他熟悉學校環境,邀請他參加同學們的活動,我還發動同學們捐給他許多課外書籍和學習用品,幫助他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漸漸的,他的臉上的笑容增多了,成績也有了飛速的進步!重陽節,我和班裏的'幾位同學,買上幾個大的西瓜,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們,為老人們唱歌、跳舞,陪老人們開心地玩了一整天。像這樣的小事,我總是在默默地做着。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文明美德之花,裝扮了我心靈的春天,讓我感到無比快樂。

大家一定聽過《讓地三尺》這個具有中國傳統美德的故事。清代禮部尚書張英在京在官,他的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的問題與鄰居發生了爭執,兩家誰也不讓誰。張英知道此事後,給家人寫了一封書信,內容是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他勸解家人,對人要寬容,主動謙讓。張英的家人接到信後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讓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爭。鄰居看到張家這樣心胸寬廣,非常感動,也朝裏讓了三尺,過道多了六尺,為此陡然開闊,行人不再感到狹窄,一時間,兩家處理問題的做法傳為佳話。

尊重、寬容和謙讓,是一種美德,令人間平添許多温情!古人尚且如此,那麼作為現代社會的我們,更應該學習。星期一的那天,我特別高興,因為我穿着姑媽從上海給我寄來的漂亮的羣子去上學。可是意想不到地事發生了,當我蹦蹦跳跳地去學校食堂吃早餐時,突然與端着一碗粉只顧埋頭走路的張明宇同學撞了個滿懷。明宇一個趔趄,將一碗粉全潑在了我的身上。突如其來的意外,讓所有的人都楞住了,似乎等待着一場“脣槍舌戰”暴風雨的來臨。明宇也嚇呆了,結結巴巴地説:“對不起……對不起……”我微微一笑,關切地問“你沒燙髮着吧?”瞬間,矛盾在微笑中變得雲淡風清。是啊!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其實,文明美德,離我們不遠,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繼和弘揚傳統美德嗎?讓我們從小播下文明美德的美好種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爭做一位名副其實的文明美德好少年!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由我來為大家做國旗下的演講,我演講的主題是“中華孝道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同學們應該對剛剛過去的清明節記憶猶新,也對即將到來的三月三歌圩節充滿期待吧?可,是否有同學知道,這兩個節日與中國孝道文化有着緊密的聯繫呢?清明節返鄉祭祖表達了對已逝親人的思念與尊敬;三月三歌圩節中的師公舞藴含着濃濃的孝道文化,無一不在説明着中國傳統與孝道文化的密不可分。

孝道文化,即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文化傳統,是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範,也是中華民族尊奉的傳統美德。它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孝道文化經過千年的歷史發展,已成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和核心價值觀。

孝敬是太陽,給人温暖;孝敬是大山,給人依靠;孝敬是水晶,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古有晉人王祥卧冰求鯉,近有將軍陳毅探望病母,古今中外孝的事例可謂數不勝數。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從古至今,孝順不僅是衡量個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也是社會秩序穩定運行的重要保障。然而在今天,有多少人又把這種傳統的孝繼承下來呢?是否社會在不斷髮展,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那麼就可以對基本的孝的美德嗤之以鼻,置之一邊呢?難道孝的故事永遠只能停留在"感動中國"的歷史中嗎?這答案顯然不是。孝道是我們每個人要秉持一生,永遠的傳承併發揚下去的。

人之行,莫大於孝,“孝”這個字最終會貫穿我們的一生,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那麼在中國的孝道文化裏,有哪些優秀的值得我們傳承的地方呢?我認為有三個方面:

第一,小孝孝身。我們作為孩子,作為逐漸長大的中學生,應該力所能及的照顧父母的生活起居,恭敬他們的合理需求。為什麼不在父母工作勞累之後回家時給他們捶捶背,做上一頓飯,洗洗碗呢?孝敬也並不只限於父母,為什麼我們不在老師辛苦講解以後休息時給他們送上一杯温水呢?這樣温暖的不僅僅是長輩,更是這個世界的所有人。

第二,中孝孝心。我們應該能獨立自主的照顧好自己,讓父母對自己放心。這需要我們平日裏安定徐為,不毛躁。試問哪一位長輩不打心底地去關愛子女呢?只要我們照顧好自己,讓長輩放心,我們的健康對於父母長輩亦是一種回報,是一種孝順。

第三,大孝孝志。長輩們總是希望我們能學有所成,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只要不是過分的'想法,我們都應該有選擇的接受,仔細考慮父母的意見,理解父母的想法,把自己的夢想和對社會的責任結合在一起,盡力而為努力去實現。是所謂“立身行道,揚名於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哪怕不能成為多麼傑出的人物,也要做好自己,這樣長輩也能心滿意足啦。

既然孝道無論在傳統文化還是現代社會都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麼我們是否要將傳統的孝道文化一成不變地傳承下來呢?答案顯然也是否定的。歷史上任何一種文化的流傳,必然是基於原有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增添它所歷經的時代賦予它的新的含義。同時,傳承的過程中斬斷殘枝,剝除陳舊的落後的思想,方可行之。魯迅先生早對一度被人們尊奉為孝道標準的《二十四孝》進行了強烈的抨擊和批判——舍子救母,視命如草,不惜剝奪孩子的生命也要履行孝道,何其殘忍!這濃墨重彩顯示了紮根在人們心上的封建文化的愚昧和無知,在魯迅的年代就有有識之士認識到了這些,我們今天就更不能墨守陳規,我們就應該更先前看,將孝賦予時代的新意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違背綱常而又不輕視生命和人權。只有跟隨時代發展,不斷繼承和創新,才能將孝更好的發揚下去。

我們希望看到的那一天,沒有空巢老人的歎息,沒有不肖子女的傳聞,孝的履行不再需要法律來約束……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念,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便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接的鏈條,一旦斷鏈,永無連接。在清明過去,三月三等傳統節日到來之際,讓我們重視孝道,發揚孝道,創新孝道,做一個品德優良的三中學子,做一個繼承美德開拓創新的現代人!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7

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系,是我國當前思想文化領域的一項重要的戰略性任務。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和思想氣力,是我國當前乃至今後相當一段歷史時期在思想文化建設領域的一項戰略性任務。我們要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構,以便更好地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詮釋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唯有這樣,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當代中國社會,與現代文明建立起深度對話的關係,在傳承的過程中得到創新性的'發展。

實現中國夢,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主題的融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的一個夢牽神繞的期盼。何謂復興?唯有自身文明曾經繁榮昌盛過的民族,才有資格提出復興的目標;唯有承受過艱難困苦而始終不曾放棄夢想的民族,才有氣力提出復興的目標;唯有真正偉大的民族,才不會在苦難中沉淪,反而會從苦難中奮起。長達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深厚文化底藴和實現偉大復興需要着力汲取和挖掘的重要思想資源寶庫。

實現中國夢,須歷史地、理性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無論主張全盤復原傳統文化的文化守舊主義還是倡導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文化虛無主義,題目皆在於長期以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全面科學的研究和理性分析。事實證實,假如不能擺脱那種一切皆好或一切皆壞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不能及時調整對待傳統文化的心態,就不能建立起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系與機制。

今天,我們一邊要致力於研究、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保護好優秀傳統文化,一邊要詮釋好和傳播好優秀傳統文化,這樣才能不僅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偉目標在人民大眾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也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與世界文化發展趨勢相符合、與全人類優秀文化相匯通。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8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賞中秋明月,揚中華文化。

漫漫歷史長河中,偉大的祖國母親孕育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詩詞曲賦是她柔光輕泛的雙眸,國畫、書法和曲藝展現出她曼妙的身姿,而傳統節日更是描繪出她靈動飛揚的神采。

《周易》有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成就了民族的崛起。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誌,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每個節日都是文化的載體。兩天後,我們將迎來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同學們,可如今,中秋節對於我們的意義又到底是什麼呢?是忙碌喧囂中一個難得的法定假日以供消遣娛樂?是應接不暇的宴席與觥籌交錯的應酬交際?抑或僅僅只是一年之中月亮最大最圓的農曆八月十五?

現實一次次向我們證明:我們過着歷史悠久的中秋節,卻不一定了解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我們坐在庭院裏賞月,卻未必能再聯想起“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或“玉兔搗藥”的古老傳説;我們嚐盡了美味的月餅,卻往往沒聽説過“朱元璋與月餅起義”。象徵團圓與幸福的中秋節似乎在漸漸淡化它所藴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

面對韓國“端午節”成功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印度尼西亞將“皮影戲”捧成自家文化成就,面對無數西方節日的滲透性興起與部分中國傳統節日無形的沒落,生長在21世紀的自尊自強的我們發出了一聲聲吶喊與呼喚:“請讓我們,來繼承和弘揚這看似正在失落的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正是博大精深,傳承開拓。曾有人這麼説:“傳統的文化節日的淪喪就是文化的淪喪,文化的淪喪就是民族精髓的淪喪。”偉大的祖國母親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無價的文化遺產,而那鏗鏘有力的.“傳承開拓”現在正需要我們這年輕的一代去付諸實踐,而即將亮相的廣州亞運會也期待着我們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

“歷史是逝去的無法改變的昨天,傳統文化是生於人類之始並可進化永生的。”同學們,作為附中人我們更應該走在這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隊伍的前列,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抓住契機,認真學習中華文化知識,過好每一個傳統節日,挖掘其背後的傳統文化,深入理解並取其精華,主動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大放異彩。

最後,祝願大家在中秋賞月之際,不忘中華傳統節日傳統文化之本源,過一個幸福快樂的中秋節。

謝謝大家!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9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七十年風雲激盪,四十年沉澱博發,我國五千多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如今的新時代煥發出強大生命活力,是世界文化奼紫嫣紅的一抹亮色。同時,我們也要思考如何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以,今天的交流會,我發言的題目是:以傳統傳承經典,用科技吸取“精華”。

以傳統傳承經典,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放光彩。

眾所周知,傳統的方法,可以是葉嘉瑩先生般的作詩,吟詩,研究古典文學等等方式。我們雖然生活在電子產品湧入日常生活的境遇之下,但仍應捧起詩書,翻開記錄歷史的文學著作,靜下心來品讀。鍾嗣源,十六七歲時就在古寺中做道士,只為全身投入保護傳統文化的事業中,寂寂長夜,寒院深深,幽幽的`青燈,她懷抱一顆熱忱之心整理古卷,為文化之火添柴。台灣的道禾書院,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變為生活,書法,古琴,茶道都是學生的必修課。道禾書院謙卑地地探究教育的本質,守着中華文化的根。雖然我們沒法像鍾嗣源一樣在古寺中,為了傳承傳統文化發光發熱。也無法像道禾書院一樣留白而成長。但我們可以與詩書為友,讓我們的青春與書香氣墨香為伴。用老祖宗的方法傳承經典,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永流傳。以傳統傳承經典,相得益彰,文化之火永不熄。

用科技吸取“精華”,為傳統文化增色添彩。

新科技手段逐步進入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大部隊中。有了新科技的加入,我們可以方差地在隨時隨地聽書,看文學鑑賞,在“娛樂”中記錄並獲取中華傳統文化知識。《舌尖上的中國》在中國的大江南北尋找獨特富有中華傳統的飲食文化,他們用鏡頭記錄春捲的做法,挖藕人在泥地裏的辛苦,南北飲食文化的差異。這些都讓我們廣泛瞭解中華傳統文化,豐富自己。不僅如此《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中詩人的月光,都捭卻歷史的風塵,應用科技手段將文化與我們相融,將傳統與我們拉進,把雋永展示在新時代的我們面前。科技的力量應用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使得傳統方式多姿多彩,有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豈不美哉?

古有持卷吟詩書,今有聽書借抒懷;古有燈下研詩詞,今有燈光析文意;古有口授心傳,吟誦涵詠,今有科技助力,身臨古境。當今新時代,既有傳統方式傳承經典,又有創新科技手段吸取文化精華,所有“古有古用”皆可為我們所用。葉嘉瑩是我們“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燈人”,她和眾多偉大的人將“傳統文化”之燈傳到了新時代,而文化之火,需要我們青少年,全民共同讓它更加閃亮。

泱泱華夏,點點燈火,點亮全國!讓我們共同以傳統和科技的多種方式,做一朵朵翻湧的浪花,湧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浪潮中吧。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10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每個國家都有着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也不例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它其實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沒有發現罷了。

中國有着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講端午節的故事。在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士大夫,名叫屈原。他被楚王流放了。當楚國滅亡時,他心情十分悲痛,於是抱着一塊大石頭跳入了江水之中。

當附近的人聽説了這件事後,一些漁民划着小船去打撈屈原大夫的屍體。一位老中醫將一罐雄黃酒倒入江水之中,説蛟龍怕雄黃酒,倒入雄黃酒,蛟龍就不會傷害屈原大夫了。還有一些居民將米飯用稻葉和五彩絲線包起來,扔進湖裏,這樣,魚蝦們吃飽了,就不會去噬咬屈原大夫的屍體了。就是這些行動,漸漸地演變成後來的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的習俗。

所以有些人也説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大詩人的節日。

其實我們的一舉一動中就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吃飯時握的筷子,就説明了中華民族是用筷子吃飯的。還有我們日常交談中使用的漢語,也説明了我們中國人是用漢語交談的。

這不,轉眼間又到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了。家家户户都貼上了春聯和“福”字。我們中華民族貼“福”字時,喜歡把“福”字倒着貼。這是因為:“福到了”與“福倒了”諧音,給人一種喜氣洋洋的感覺。

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人們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接着,在大年初一,人們都會互相走訪、問候,這就是所謂的“拜年。”

其實,傳統文化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沒有發現罷了。

就像大江大河最後都會匯入海洋一樣,各國文化的.長河也必然會交錯、衝擊,然後流入海洋。而我們大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也正遭受着西方文化的衝擊、挑戰,只有我們每一位國民,誓死捍衞我們大中華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讓中華民族在歷史的競爭中不被淘汰。

從望聞問切到火藥、指南針,我們大中華民族對世界作出了多少貢獻,創造了多少奇蹟?五千年文明為我們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去改變世界,創造未來。而這一代的年輕人們,卻拋棄祖國崇洋媚外!

西餐、韓國日本料理在中國的猖狂,就是因為這一代人的民族意識淡薄,盲目地追捧。例如冬至,我們大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北方有吃餃子的習俗,我們潮汕地區也吃冬至圓,吃了長一歲。去年冬至,學校像往日一樣,也沒人在談論關於冬至的事;而幾天後外國的聖誕節,全校學生都對這個外國的新年着迷得走火入魔,猖狂的互送蘋果,甚至連學校都要學生做聖誕賀卡。這難道不令人感到可悲嗎?

我們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確讓我們自豪,可自從經歷過上世紀的戰爭後中國人不再是當年受到各國人尊重的“唐人”,而是侵略者刀叉下的一塊肥肉,中國文化被美國日本摧殘,國民對自己的民族失去了信心,於是清朝滅亡。現在我們中國的確是一個經濟、軍事強國,可我們的文化卻是十分脆弱,連那個小韓國都來搶我們的端午節,甚至是四大發明的印刷術……

各國家之間的文化戰爭,是不會停止的,而勝者可以存留,失敗者只能退出歷史舞台。作為世界文明的主導者,我們中華民族絕不能倒下。文化長河之間互相碰撞,只有我們每一位國民,都用自己的靈魂捍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才能讓中國真正強大起來。校園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誦讀儒家文化的讀書聲、春節時家家户户團聚吃年夜飯、京劇川劇的精髓代代相傳……這不是人們對中華文化的支持嗎?

握緊刀槍,打一場文化的翻身戰,我們中國一定會成為文化強國!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1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隨着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華文化顯得尤為重要。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更是隨着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中華文化歷經長久而不衰,始終矗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華夏文明五千年,古代的詩書典籍數不勝數。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等都是我們華夏文化的遺產。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然而,在傳統文化中有些不合時宜的東西,我們要予以剔除,做到在傳統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

文化長河緩緩流過,李白,這個極賦盛名的人物,他揮毫潑墨,繪出了這個才子的大唐山河。余光中説:“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用他手中的筆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行路難”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讓我們看到了這位大文豪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品格;一曲“將進酒”更讓所有人為之折服,是金錢如糞土用在他身上絲豪不為過;一首“靜夜思”讓我們明白他也不過是一個遊子,也會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為他平添了親切之感。

儒學在我國的古代始終佔據主導地位,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隋唐更是一儒學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明清“八股取士”讓儒學文化到達頂峯。

如今的孔子學院遍佈世界各地,儒學文化被世人所推崇,這是因為儒學文化包含着我國的`傳統美德,孔子學院把中國的文化向四面八方傳遞,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文化,瞭解中國。作為中國人,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儒學文化。

信力建的文章中寫道:“要看唐代的中國,就去日本;要看明代的中國,就去韓國;要看民國的中國,就去台灣。”他的話令人深思,中華文化延續了五千年,可最後留下的又是什麼?要看中國古代的文化,竟然要去別的國家。這無疑是對中國人的諷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讓它更好地傳承下去,莫讓歷史哀歎。

我們是優秀文化的繼承人,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應該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它更好地繼承下去。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12

此時此刻,站在演講台上,我想起了一件事情。那天,我跟媽媽到公園遊玩,聽見一位小女孩問;“爸爸,紅軍爺爺長征時怎麼會沒有吃的,也沒有喝的呢?他們為什麼不吃巧克力,不喝健力寶呢?”

是啊,長征,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説,已經成為一個老外婆的傳奇故事。然而,隨着歲月的流逝,長征精神以越來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眾多的人到長征路上去追尋、去思考。老師告訴我們在二萬五千裏的漫漫征途中,每天都有很多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長征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在戰鬥中剛剛入黨的警衞員,在過草地時,為了搶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獻出了年僅18歲的生命。當他漸漸沉下去的時候,手裏還緊緊攥着一塊銀圓,這是他的第一次黨費,也是最後一次黨費……同學們,當你聽到這裏的時候,你難道不為我們的戰士那種對革命事業和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深深感動嗎?

在茫茫的雪域高原,一支紅軍隊伍在艱難地前進,一位軍需處長被凍死在雪地裏,大雪覆蓋了他的身體,他因此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聽到這裏,你可能會想:既然是軍需處長,手裏掌握着戰士們的吃穿,在飢餓和寒冷麪前,他完全可以吃飽、穿暖,他怎麼會被飢餓和寒冷奪去寶貴的生命呢?難道他是傻瓜嗎?不,他絕不是傻瓜,在他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比金子還要寶貴的東西,這就是為國家、為民族,勇於犧牲、勇於奉獻、無私無畏的長征精神。

正是這種面對困難不低頭、遇到挫折不屈服的長征精神,半個多世紀以來,像涓涓的甘泉,哺育了我們千千萬萬的祖輩和父輩。在新時期取得了令人驕傲和自豪的成績。

你看,今天的印江,街道筆直平坦,公路四通八達,高樓鱗次櫛比,住房寬敞明亮。安居工程、教師新村、金玉小區、花園城,一座座美麗的家園拔地而起;西苑開發區、柏香林開發區、西環開發區、文昌路開發區,讓古老的印江城舊貌換新顏。

你看,西環大橋像天上的彩虹,那是印江人民騰飛的翅膀;北環大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我們的祖輩和父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又一幅優美的藍圖,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動聽的`華章。

同學們,當你沉溺於網絡遊戲,失去自我的時候;當你留連於武打小説,不思進取的時候;當你吃着肯德基,喝着非常可樂,為超級女生瘋狂的時候……想一想長征吧,想一想80年前的那些人和事。

作為當代少年,我們應該有遠大理想,那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又是一次新的偉大的充滿艱辛的長征。

同學們,巍巍大石墩是我們挺拔的脊樑,滾滾邛江河是我們沸騰的熱血;讓我們重踏長征路,弘揚長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尋明媚的春光,追尋火紅的太陽,追尋金色的理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