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小窗幽記》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小窗幽記》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1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窗幽記》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窗幽記》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小窗幽記》讀後感1

《小窗幽記》又名《醉古堂劍掃》,是明時江南才子陸紹珩從五十餘部經史子集中擷取精妙辭句,集結而成。作為一摘抄本,全書按照醒、情、峭、靈、素、景、韻、奇、綺、豪、法、倩這人生幾味分類碼放,意藴雋永,管窺天下祕書靈笈。

拿到這本書,很是欣喜。書偏厚,讀起來卻並不吃力。一字一句皆是編者以自己獨特的視角選取。選詞排句並非易事,需要編者極高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趣味。午後小休,捧起書沐着光,一字一句去感受詩人或作者當時的心境,感歎於他們對情感、情境、關係、人生的準確表達,驚才豔豔,讓人沉浸。

身處眾人常念起“羣居閉口”,在一人遊蕩時“獨坐防心”。見他人金屋銀緞遊覽世界,心道“道上紅塵,江中白浪,饒他南面百城;花間明月,松下涼風,輸我北窗一枕”,莫在那“人間驚見白頭”。關注於錢財等身外之物,別忘抱上一壺酒,敬上這句“綠酒但傾,何妨易醉?黃金既散,何論復來?”舉世不知己清濁,有友吟唱“流水有方能出世,名山如藥可輕身”。

清晨醒來陽光灑落庭院,方知何為“樓前桐葉,散為一院清陰”;喜鵲枝頭啼鳴,才喜“枕上鳥聲,喚起半窗紅日”。“青山碾為塵,白日無閒人”,脣齒相合,逸思翩翩。夕陽紅上山丘,方道“白日若不落,紅塵應更深。”閒情踏青,入得那隱世桃源,識得那“花關曲折”、“草徑幽深”,笑那雲不認灣頭,落葉還敲門扇。

豪情之人,多喜“友遍天下英傑之士”;善思之人,皆願“讀盡人間未見之書”。詩酒興起,深夜出行,伴着樓頭幾明月,一腔抱負好像能平分江上半青山。指起那河中星辰,説是來客;笑在花叢,看那皎潔月光像極了你。聽到優美女聲時,感歎黃鳥讓其歌聲;見出塵佳人,笑青山學起眉黛。閒來烹茶,想起古人以雪得寒香。臨水講道,“聽去魚多樂意”。

一個語句集錦的出版,必然隱藏了選者內心的精神狀態和情趣,向讀者傳達他對人生諸事的理解,借前人之筆抒己之意。雖然這本書很貼合我對古時生活的一些想像:閒適淡然,煮酒烹茶,月下酌酒,踏雪尋詩。我驚訝於《小窗》字裏行間傳遞出的安靜、虔誠與專注於自在之物的極簡氣質,經過作者深邃之思的錘鍊、甄別與提取,顯現出卓雅的東方含蓄內斂的美學價值取向。但覺得一大缺憾是缺少對底層人民的關注,缺乏對一些苦、窮、忍、難的描述,更多透露出的是一種小資情趣。只能説這是選者眼中的漂亮畫卷,但不是社會眾生相。

喜歡就多讀幾句或摘抄,不喜就跳過。在閒散的時間,與諸多古人進行了智識上的交流。以其流水之意,洗去一顆倦客心。

  《小窗幽記》讀後感2

《小窗幽記》是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眉公)讀史論經之餘,編著的一本關於修身處世養性的格言小品集。書中文字多出於古代的經史雜著,以及民間俗諺。它與《菜根譚》、《圍爐夜話》並稱為中國人修身養性的三本必讀之書,也有人稱之為“處世三大奇書”。

《小窗幽記》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遠的人生哲言小集。集中的內容涉及了修身,養性,經商,從政,處世等。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對當時糜爛庸俗的世風做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觀的抨擊,流露着“好為清態而反濁者,好為富態而反貧者,好為文態而反俗者,好為高態而反卑者,好為淡態而反濃者,好為古態而反今者,不如混沌為佳”的一種無所拘束,高遠超脱的”難得糊塗”的自由人生境界。

很多聲名卓著的文人雅士稱譽《小窗幽記》的作者陳繼儒是能夠悟透生死關、看破名利場的智者。陳繼儒在集中寫道:”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情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這充滿智慧的格言,如一縷清遠氣息,在這初夏的涼爽中縈繞着我。

掩卷遐思,在這幽緲的氣息裏,彷彿看見一個智者的模糊輪廓,顫動在歷史長河的粼粼波光中。書卷裏除了高蹈超脱的哲性,還存有某種雋永、慎密的理性思維。

品讀一本充滿智慧的書,其實就等同在剖析作者內在的精神形態。《小窗幽記》這本書之所以能流傳下來,是因其所言訴的思想有着深藴的文化內涵。直至今天,仍發人深省。它猶如一隻遙遠年代裏斑駁的青銅器,泛着詩意的蒼綠;又如同一個瀟逸之士,着一襲禪者的布衣,披着清冽的寒輝,嘯吟,且徐行,在歲月深處吟唱着烏托邦式的精神操守之曲。

其中最喜歡的是陳眉公輯錄在《小窗幽記》中的這句: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這是明人洪應明的一副對聯,洪應明是《菜根譚》的作者,所以,它最早的出處,應是《菜根譚》。

一直以來,就喜歡這幅對聯,在年少懵懂的時候就喜歡。這幅對聯典雅華麗,看似淡然卻深奧,一讀起來便會蔓延一種心緒和情懷。人生山長水長,需要一種空靈的東西來給自己以心理暗示,方能笑看流光飛舞,不覺人生苦寒。

“閒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之意,閒字又有一種隨心的不經意。而“漫隨天外”又顯示了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境界高邈,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異曲同工之妙。

一副對聯,短短二十四個字,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如此,才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方能達觀取捨,笑看人生。

現代人大多活的很累,精神與心靈不堪重負。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讓人殫心竭慮,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驚,或詫,或憂,或懼,一旦慾望難以實現,一旦所想難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志。而克服這種失落、失意、失志,需要靠內心的調試來平衡,從而達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自在狀態。

當代大德趙樸初先生在了悟生死之後,去世前寫了幾行字:

生亦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

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掛牽。

——三十二個字,充分體現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精神內涵。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花開則榮,花落則敗。不以一時榮耀而忘形,不以一時屈辱而自棄。淡泊名利,無欲則剛。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禪悟生死,逝水無痕。生亦樂,死勿悲。心如流雲,順其自然。

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所處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也在急速變化中。面對這複雜多變的環境,我們不禁要喟歎,現在不僅做事難,做人更難。處世之道,就是為人之道,今天我們要立足於社會,就得先從如何做人開始。明白怎樣做人,才能與人和睦相處,待人接物才能通達合理。《小窗幽記》極具內秀,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遠的人生哲言小集。全書始於“醒”,終於“倩”,雖混跡塵中,卻高視物外;在對澆漓世風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雋,其格言玲瓏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問世以來,不脛而走,一再為讀者所關注,其藴藏的文化魅力,正越來越為廣大讀者所認識。

  《小窗幽記》讀後感3

《小窗幽記》以觀世間榮辱、品人生苦樂為主線,以文辭優美、意藴高雅為特點,是一本修身處世的格言書。書中的格言有的立言精深,使人百思方悟;有的含蓄藴藉,令人回味悠長。讀來有神思優遊,流連忘返之感,歷來被視為修身養性,自我提升的佳作。

《小窗幽記》作者陳繼儒,號眉公,生於明末清初。他高雅超脱,博學多通,一生著述頗多。透過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拿得起、放得下、拋得開、收得攏的豁達心胸和無塵境界,其真知酌見無一不閃爍着智慧的光輝,於今時今世仍有借鑑價值,尤其是關於修身正心的見解最值得我們品讀。

感悟一:常持平常心,正念修自身。

《小窗幽記》説“有譽於前,不如無毀於後;有樂在身,不如無憂在心。”告訴我們灑脱是養心第一法。古人説: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心乃身之統帥,行之導向,要改善人生際遇,需要我們從“心”做起,常持喜悦心,就會以笑面示人;常持平常心,就會笑對人生。所謂平常心不是看破紅塵,更不是消極遁世,而是平和豁達、寬容灑脱,是積極做事、低調做人,是利不能誘、邪不能幹,是悲憫眾生、利益眾人。以平常心看待榮華富貴,就會不嫉人有,也不笑人無;以平常心看待得失成敗,就能做到上不負天,下不愧人。一個人只有擺正了心態,才能有正念、正思維,繼而才能有正面行為。正念是指積極樂觀、與人為善的觀念,處人時心存善念,則視對方如佛陀;心存惡念,則視對方如牛糞。處世時持積極樂觀之心,則世界生機蓬勃一片光明;持悲觀失望之心,則世界滿目蒼涼了無生氣。在現實生活中,常持平常心並不容易做到,世事紛繁無時無刻不考驗着每個人的判斷抉擇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當天薄我福時能否做到不怨天尤人?當天勞我形時能否做到不退避逃離?當天厄我運時能否做到不沮喪放棄?只有做到心地無塵、心境平和,才能改變我們面對一切的態度,隨之改變我們和世界的相處方式,才會讓我們和世界越來越默契,越來越和諧。

感悟二:資性不限人,境遇不困人。

《小窗幽記》説:“讀書不獨變氣質,且能養精神。”珍惜時光善於學習,不僅腹有詩書氣自華,而且能夠吸收義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蟄伏日久歷煉日深,所以會飛得更高;綻放得早也必凋謝的快,所以一片坦途未必是好事,《小窗幽記》強調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強調後天的努力超過先天的聰穎,困境的'磨礪會促進成長;激勵後人不要被資性、境遇所限制,告訴我們樹立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積極態度,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借鑑。古往今來,通過讀書學習改變命運、提升自己的事例比比皆是。國學經典《大學》是儒家思想的精闢概述,被列為四書五經之首,其作者曾子被稱為孔子最愚笨的弟子,可是像曾子這樣愚笨的人卻能夠理解孔子並將孔子的學説闡揚於後世,並因著述《大學》而名垂千古,最終成為孔子最成功的弟子之一。可見限制人成長的不是資質、天性,而是固步自封的心態。心態、心境不僅決定一個人的成敗,而且決定一個人是否快樂,像孔子的另一位弟子顏淵那樣,以一簞食、一瓢飲為樂,就是因為他的快樂沒有依附於外界的環境上,而是由內心滋生的知命而樂天。如果每個人不緣外境,放下萬慮,便可感覺到這種快樂,並且因為這種快樂發自於內心,而不是得之於外,所以也不容易改變或者失去。

感悟三:心不隨物轉,靜使人從容

“多燥者,必無沉潛之識;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小窗幽記》告訴我們,靜就是不多言、不浮躁、不妄動、心不隨物轉。我理解所謂“靜”,就是謹言慎行、淡泊寧靜的一種境界。有了淡泊之心,才能放得下名利,放得下功過得失,平淡地面對所有的失去和擁有,直至以尊嚴的方式承受人生的苦難;有了淡泊之心,才能不為物慾所惑,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一份淡泊,帶給我們安閒自在、波瀾不驚的生活,它把莫名的惆悵沖淡,讓美好的心情升騰,使人達到聞謗不怒,見譽不喜的高深境界。如果説淡泊可以使人品格高尚,那麼心靜可使人處事從容。淡泊是平和的,心靜則是深邃的,心靜給人以不動聲色的剛毅與堅韌,給人以面對現實的莫大勇氣,還給人靜觀世事以從容應對的智慧。心靜體現一種從容不迫的沉穩,一種氣定神閒的大氣。心靜時,我們不僅能體味生命的美麗,而且能坦然地面對人生的挑戰。我想,從某種意義上説,人生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或許就在於擁有一個“靜”字。

志要高華,趣要淡泊。通過讀書我們領悟到,做人要淡泊寧靜,處事要安詳涵容,工作要積極有序,生活要樂觀豁達。當我們置身喧囂浮華的世界卻依然堅守心靈的一方淨土,當我們面對世間種種誘惑而心湖不泛起一絲漣漪,當我們平和審視生命的歷程而不在意獲得與失去,當我們能夠做到辛勤耕耘不問收穫地默默奉獻,那麼,我們的人生就進入了一種臻於完美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