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迢迢牽牛星》教學反思

《迢迢牽牛星》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96W 次

本節課教學的一首小詩--《迢迢牽牛星》,選自《古詩十九首》,是樑太子蕭統編入文選的十九首古詩之一,被稱為 五言詩冠冕 。正如《詩經》一樣,《古詩十九首》抒寫了許許多多的愛恨情愁。其實這也是心靈的覺醒,狀寫這份情感表述妙處也很難,於是便涉及到教學中慣常的思路 短詩長教 ,也就是把這首10句短詩,放在文化的背景上,放在詩的長河中,放在審美的座標中,去引導學生解讀、感悟。

《迢迢牽牛星》教學反思

下面我就談我的四個教學設計,三個 追求 ,兩個 遺憾 。

第一個教學設計:神話切入。《迢迢牽牛星》藉助的是一個家喻户曉的神話傳説。於是開篇我直奔主題,直問:《迢迢牽牛星》藉助了 牛郎與織女 這個美麗悽婉的愛情神話傳説,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樣寫離別有什麼好處?這一問,解決的表層問題是《迢迢牽牛星》的主題和大意,其實深處觸及的是神話傳説在文學中的地位。這種舉重若輕,使學生們不畏難,自然而然地去聯想相關的優秀作品,去叩問神話的經典,甚至浪漫主義流派,因而對學生的積累和寫作都會有較大的幫助。但決不能細摳、深挖,只能 蜻蜓點水 ,點到為止,還要做到 紅爐一點雪 ,了無痕跡。疊字的美主要體現在音韻上,因此在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時,應通過 讀 去體悟、去感受。其一,在反覆的誦讀中體味。其二,把這種感覺用語言表達出來。其三,教師幫助學生進行理性昇華。其四,師生一起將這首詩放在中國文學的長河中定位、比較。由點到線到面,桐城派的劉大槐説過: 天下可告人者,唯法耳。 這一教學環節使學生在春風化雨中完成了一個超越,突破了詩歌教學中一個重點。

第二個教學設計:體悟形象。鑑賞中學生們抓住了河漢女的真、善、美、痴、勤勞等特點,從人性、民族審美、寫法較全面具體地對文本進行解讀。

第三個教學設計:比較閲讀。將《迢迢牽牛星》與《鵲橋仙》比較是許多教師英雄所見略同的共識,然而,尋找比較點卻應格外用心、細心。我仍然沿用着從面到點這樣的思維規律,先從主題、風格、表現手法、語言四個方面粗線勾勒比較,然後重錘敲重音, 拉網式 進行 含英咀華 ,於是便有了許多獨特的發現和意外的收穫,課堂有了許多亮點。這種師生對話式的教學在平等、合作、切磋中,使教學走向高潮。師生共同理解美,欣賞美,創造美。

第四個教學設計:仿句。仿句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個絕好的訓練形式。一可以從課內到課外,由已知到未知。二可體現一種創造力,對文本進行再一次的解讀和創造性的應用。

總之,四個教學設計既環環相扣,逐層深化,又能各自獨立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另外,利用分組討論法既節省時間,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內化知識,又使知識共享,合作探究。

下面我簡單談一談我語文教學中的三個 追求 :

一是學生的回答有思想深度。

二是學生的回答語言有文采。

三是學生的回答有文化含量。

這絕非一日之功,這是長期不懈的薰陶、培養、訓練的結果。主要的做法,第一,讓學生背誦大量的古今中外文質兼備的詩,一年完成二百首左右。第二,設計專題性詩歌鑑賞十講左右,教學生鑑賞的方法。第三,教師在課堂上進行點點滴滴的語言示範。第四,打印幾十篇適合學生閲讀鑑賞的文章。只有做到了這些,才可以有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和美的對話。以上四種做法可謂是四座平台,為我以上中的四個教學追求層層鋪墊,最終水到渠成,使學生有了 慧眼 和 詩心 。我想語文教師有那麼一個神聖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們漂亮而又優雅詩意地存在着。

任何藝術都充滿了遺憾,《迢迢牽牛星》這節課最大的遺憾有二:其一,整節課的節奏感不甚分明。這種對話式的、談話式的教學弄不大清 快板 和 慢板 ,因此,在剪裁和取捨上難度很大,有一種參差的立體感固然好,但很難突顯主線。隨意中的刻意很難做到。當同學們對一個問題滔滔不絕時,教師如果想扭轉話題往往於心不忍,於是,有些環節顯得拖沓宂長。其二,我在語文教學上一向追求 語不驚人死不休 ,教師的這種示範也勢必帶來學生的這種語言風貌,我既喜且憂,迫使自己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上還應在純美上下功夫。

有人問球王貝利説: 哪一個球踢得最好? 貝利説: 下一個。 是啊,好在還有下一節課,可以讓我努力講得好一些。

二、評析:從活化資源到文化浸潤

董老師的這則《迢迢牽牛星》教學實錄也可以説是一次成功地引導學生學習的語文教學課例。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幾乎都是徜徉在我國古文化的長河裏,體味着語言的高雅,品着文化的情韻。教師採用分組討論的方式,每組討論的主題有所側重。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言説,讓學生在比較中探究,並通過仿句練習讓學生掌握詩詞的語言表達技巧。因此,大體上看,其教學內容的創新體現在以下三點。

(一)將課外的大量文化資源引進到課堂教學中來,實現了對教材內容的補充和

拓展

這裏的文化資源引進至少有兩種方式。第一,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把秦觀的《鵲橋仙》搬到課堂上,讓學生拿它與課文進行比較辨析;將泰戈爾的《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呈現給學生,讓他們做仿寫練習;教師將自己整合的文化資源以詩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模擬訓練。第二,教師通過講述把飽含着文化意藴的文學故事傳達出來,將富有審美趣味的優美詩句指點出來,激發學生產生豐富的審美想象和文化感悟,拓寬學生思維想象的空間。其中包括:《紅樓夢》中寶黛愛情的前世今生感,李清照的《聲聲慢》開篇十四疊字,還有關於寫手繪人、以點帶面的寫法,涉及韋莊的《菩薩蠻》、杜甫的《月夜》、《詩經·碩人》和《孔雀東南飛》,以及間接描寫的文學形象,點出了楊貴妃、李夫人和海倫的有關故事。

(二)通過問題和比較將學生的知識經驗轉化成生動的語文課程資源,成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課例一開始就是提問,雖然要求學生討論的是用典的好處,其實是要求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學生明瞭自己的感受之後教師追問: 你還知道中國古代神話傳説中哪些經典故事? 再由故事聯繫到作品,學生的敍説豐富多樣,沉睡在他們心底的知識經驗被激活了。當然,董老師的主要問題分散在對四個學習主題的討論探究中。學生在對問題的討論和言説中生成了豐富的教學內容,如第一組學生談對於疊字的認識中就談到了 音韻美 、 情意深長 、 意境開闊 、 繪出距離、光彩、外貌和感情 、 文化傳承性 等。董老師特別善於追問,還故意提出不同看法,將學生思維引向深入。如第二組關於 河漢女 形象的幾個問題:討論得怎麼樣?美麗是怎麼讀出來的?這叫什麼寫法?學生説 河漢女 勤勞,董老師則有不同看法, 明明是 終日不成章 嘛 。這樣的語文教學就如同引導學生剝筍一樣,不滿足於表面的、現象的認識,而是立足於本質,逐層深入。

比較 其實是貫穿在本次教學過程的.始終的,學生的不同觀點作用於學生的心理,自然形成一種反思和比較的功效。最為明顯的是,董老師安排學生將《迢迢牽牛星》和《鵲橋仙》聯繫起來,比較分析。比較的功能是為理解課文提供一個很好的參照系,在參照互滲透中突出了某種思辨性。學生從主題、風格、表現手法和評議四個方面加以比較,對課文的思考更加細緻和嚴密,同時更好地豐富了自己的語文素養。

(三)讓學生通過仿寫訓練,浸潤並超越詩歌愛情美感和文化內涵

仿寫本身是一個尋求同化和順應的問題,讀寫結合也是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策略。董老師讓第四組學生進行仿句練習,先是依照泰戈爾的《世界上最遠的距離》,結合《迢迢牽牛星》的內容寫一段文字,這裏主要是讓學生表達對詩歌中牛郎織女愛情有審美感受;後是教師由《鵲橋仙》中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愛情 詩句開頭,抓住其中的 勝卻 兩字展開聯想,教師提供示範,學生進行仿句練習,這裏主要是讓學生對牛郎織女愛情故事進行文化擴展。兩者結合起來,不僅是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是在豐富學生的情感,打造學生的人文精神,這個過程顯然就是教學內容的創造性生成過程。

不過,從學理的角度去審察,本課例也存在着以下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第一、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是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掌聲不斷,教師讚美不斷,

這讓人懷疑課堂生活內在的真實性與合理性,也誘發出關於教師作用和教師民主意識的深層思考。

本次課堂安排學生分小組討論,如果學生在課前沒有比較認真細緻地閲讀,僅僅課堂上的短時間討論,學生能夠做出如此精彩的解讀,這本身是值得懷疑的。這堂課學生學習兩首詩(嚴格説來不止兩首),而且又是審美鑑賞和文化感悟,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如果本次課堂是有其內在的真實性的話,那麼必定中有一種可能:回答教師問題的都是學習比較優秀的學生。這就出現另一個問題:語文課堂僅成為學習優秀的學生表演的舞台,這對學習並不突出或沉默寡言的學生而言是否公平和公正?在本次教學中,雖然教師的確做到了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但是無形中將引導鎖定在表現突出的學生身上,而對錶現不突出的學生不聞不問,沒有發揮出教師在這些學生身上本應有的協調作用與促進他們理解的功能,是弱化教師作用的表現。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習不突出的弱勢羣體,注意傾聽他們的觀點和心聲,對他們不到位的見解加以鼓勵,進行協調,為他們實現知識意義的建構搭建一個有利的思維平台,為他們從事有意義的學習提供一些可能的機會和便利,不僅是教師作用的發揮,也是教師德性的體現。

第二、學生有的理解並不一定是確切的,有穿鑿附會之嫌,教師對此並不指正,

反而加以充分肯定和大力表揚,從而導致教學內容上的非科學性。

例如在第三組同學的比較閲讀中,有學生説《迢迢牽牛星》的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由於設立恰當的距離,達到了情感的最高境界,有點像《詩經·蒹葭》中的 在水一方 的感覺,而《鵲橋仙》中的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過於世俗和香豔。這裏的説法是值得推敲的。《鵲橋仙》中也有距離感,是通過 飛星傳恨 和 銀漢迢迢 傳達出來的;《詩經·蒹葭》的 在水一方 中也有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的意思,不過一個含蓄、一個直露(其實只是輕微的)而已,它們實在有着相通的地方。學生説《鵲橋仙》因此過於世俗和香豔未必妥帖,而教師認為學生 有極高的審美品位,允許見仁見智 。再如接下來有學生將《迢迢牽牛星》和《鵲橋仙》分別比作中國女子和西洋女子,是理由不充分的高度主觀化。就是現在的中國女子,也總是擺脱不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和西洋女子不能相提並論的。這種脱離了一脈相承的文化基礎上的比方和類推是錯誤的,站不住腳的,而董老師認為 學生談得很深刻 。以上都是教師缺乏理性的審視與判斷的表現,它對教師在課堂上的耐心傾聽和價值判斷提出了要求和挑戰。語文新課程提倡學生的個性化閲讀和創造性閲讀,但是學生的 個性化 和 創造性 必須立足於教材文本這個實際,也必須立足於中國文化這個背景,否則就是盲目的主觀和片面的誇大了。

另外,教學中朗讀的指導薄弱了些,而對這樣優美的詩詞,教師應該加強朗讀方面的指導和訓練。個別地方語言表述存在偏誤,如引導學生比較分析《迢迢牽牛星》和《鵲橋仙》過程中,有這樣一句話: 下面我們要對這一詩一詞進行 地毯式 的 含英咀華 的鑑賞,你們喜歡哪一句詩或哪一個字,全體同學共同參與,把直覺感悟談出來。 地毯式 意味着全面的,一個詞語也不要放過;而後面明明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選擇,有重點地加以鑑賞,結合學生的具體反應來看,確實如此。因此, 地毯式 這個短評用得不恰當。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避免的。

這個課例也給我們一種有益的啟示: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並不一定追求形式的 精彩 !教師要關注所有學生,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特別是一些語文學習上的 問題 學生。語文教學內容追求 精彩 ,但是不迴避 問題 !教師幫助學生藝術地解決課文學習中的問題,幫助學生完成 摘桃 的過程,恰恰是語文教學內容不斷生成的重要體現,是教師作用充分發揮的有力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