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歐陽修《秋聲賦》學案設計(精選10篇)

歐陽修《秋聲賦》學案設計(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38W 次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歐陽修《秋聲賦》學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歐陽修《秋聲賦》學案設計(精選10篇)

歐陽修《秋聲賦》學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賦的基本常識,疏通文句,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

2.學習捕捉對自然萬物獨特的審美感悟,進一步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學素養。

3.體味文章所藴涵的情感,即作者由無形的秋聲而引發的世事艱難、人生憂勞的無限感慨。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學習本文把無形的秋聲寫的繪形繪色的藝術技巧,理解秋的意境。

2.能借助文本研習,體會作者在文中抒發的世事艱難、人生憂勞的無限感慨。

【教學難點】

1.學習本文把無形的秋聲寫的繪形繪色的藝術技巧。

2..領悟本文由自然事物的描繪而引出的感慨,思考作者得出的人生哲理是否有積極意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反覆閲讀、品味形成自己的認識。

2.點撥法

3.學生自主探究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播放幻燈片1—14,背景音樂《秋日私語》)

夏日邁者蹣跚的步伐離去

把背影留給了季節的風和雨

凋零的葉子伴着秋的足跡

在沉吟中

默默無望的歎息

歲月的眉梢

凝着一顆顆淒涼的淚滴

搖搖欲墜的心事

在顫慄的寒潭裏鋪展

匯成了一江綿亙不斷的愁緒

知道失望是灰色的天際

知道秋的落寞

不會演繹出輕盈翩然的舞姿

當班駁的思緒

在蕭瑟的風裏枯萎

我依舊懷念深深

不忍滴落那最後的牽掛和別離

就這樣沉浸

沉浸於秋日的私語

自古逢秋多寂寥,自宋玉以來很多文人不厭其煩地追隨“悲秋”的主題,抒寫宋玉式的悲涼,那麼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走近《秋聲賦》。(板書課題作者)

二、簡介作者及賦的常識{單擊圖片播放短片後整理知識要點}

首先請同學們看一段短片,並根據自己的預習材料説説你所瞭解的歐陽修和賦的相關知識。

明確:

1.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幼年喪父,家境貧困,讀書刻苦,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慶曆中任諫官。因支持范仲淹改革,直言諫事,被貶為滁州太守。後又知揚州、潁州。晚年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諡文忠。

歐陽修繼承唐代韓愈“文以載道”的精神,發揚古文運動的傳統,被公認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散文、詩詞、史傳等方面都有較高成就,尤以散文對後世影響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賦,①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語言上多鋪張藻飾,講究文采韻律;內容上多側重於通過極力描繪景物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

②主客問答的方式。主客問答是傳統漢賦的特點。

高一已學過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

《秋聲賦》作於嘉佑四年(1059),是歐陽修繼《醉翁亭記》後的又一名篇,也是宋代文賦的典範。

三、初讀

下面,請同學們聽錄音範讀,注意正音和朗讀的節奏。

1、聽範讀。正音,注意朗讀的節奏。

教師播放錄音,聽讀課文後展示文本字詞,找一名學生朗讀,強化正確聽讀。

悚然sǒng 蕭颯sà 砰湃pēng 鏦鏦錚錚cōng 煙霏雲斂liǎn 慄冽lì 砭人肌骨biān

呼號háo 豐草綠縟rù 渥然wò 槁木gǎo 黟然yī 戕賊qiāng

2、自由讀。感受文體特點。

⑴、學生自由放聲誦讀,教師巡視指點。

⑵、分四組進行朗讀比賽。

四、悟讀理解文意

學生以研討小組為單位,根據書下注釋疏通文義,教師適時點撥。

1、第一段文言要點:

⑴、歐陽子正夜讀書 ①正在; ②夜,名詞作狀語,夜裏

⑵、聞有聲自西南來者(句式) ①從; ②定語後置

⑶、悚然而聽之 ①修飾

⑷、其觸於物也 ①代詞,它; ②到

⑸、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 ①快 ②跑

⑹、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①只

⑺、此何聲也?(句式) ①判斷句

⑻、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①數詞作名詞,四周

2、第二段文言要點:

⑴、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 ①句式:判斷句; ②何,何故

⑵、蓋夫秋之為狀也 ①那; ②主謂間,不譯; ③呈現

⑶、其色慘淡,煙霏雲斂 ①色彩; ②聚集

⑷、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①容顏

⑸、其氣慄冽,砭人肌骨 ①秋氣; ②刺

⑹、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①秋意

⑺、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 ①所以; ②發出

⑻、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脱 ①承接; ②承接

⑼、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①用來……的; ②是; ③句式:判斷句

3、第三段文言要點:

⑴、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 ①句式:判斷句; ②在; ③屬於;④在;⑤屬於

⑵、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 ①這; ②把; ③作,作為

⑶、天之於物,春生秋實 ①古義:自然;今義:天空; ②對於; ③名詞作動詞,結出果實

⑷、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 ①所以; ②代詞,指秋天; ③代表; ④是,屬於

⑸、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 ①句式:判斷句; ②已經

⑹、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①句式:判斷句; ②經過,過了; ③形容詞作名詞,繁盛期

4、第四段文言要點:

⑴、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 ①古今異義,古義:有……的時候;今義:偶爾,不經常

⑵、人為動物,惟物之靈 ①是; ②句式:判斷句

⑶、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 ①勞累; ②身體

⑷、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 ①那些; ②主謂間,不譯

⑸、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 ①變為

⑹、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 ①奈何,為什麼; ②用

⑺、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①殘害; ②怨恨

5、第五段文言要點:

⑴、童子莫對,垂頭而睡 ①回答; ②修飾

⑵、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餘之歎息 ①只; ②應和; ③的

五、議讀理清文章思路

師:在疏通文本理解文義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請大家進行分析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個部分的內容。

討論後明確:這篇散文,先寫秋聲,再寫“秋之為狀”,再論“何恨乎秋聲”,概括而言,即摹秋聲、繪秋狀、論秋感三個部分。

師:第二段寫秋之為狀,為什麼會有如此之狀貌?

明確:因為秋意味着刑、陰、兵、傷、殺,因而2、3兩段可以合為一部分。

師:最後一行寫童子沉睡,蟲聲唧唧,是文章的尾聲,也可與第4段列為一段。

“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餘之歎息”的具體意境是什麼?

明確:第四段是全篇的結束,作者從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過來,重新面對靜夜,只有秋蟲和鳴,襯托着作者悲涼的心境,更襯出作者的感慨與孤獨。戛然而止的結尾,給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蟲唧唧中,讀者似乎也要同聲一歎。

六、佈置作業:背誦1、2自然段

附板書:

秋聲賦

歐陽修

夜讀——摹秋聲——繪秋狀——論秋感(自然/人事)——童子垂頭而睡

第二課時

一、複習提問:背誦1、2自然段(教師根據背誦情況予以指導或點評)

二、導入課文

同學們,高二上學期我們學過余光中的散文《聽聽那冷雨》,還有印象嗎?余光中用詩化的語言、豐富的聯想,把雨聲寫得具體可感,讓我們高度享受了雨在聽覺上的美感,並傳遞了濃重的文化鄉愁。

雨有聲音,大自然的一切都有聲音。

學會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不但要用耳聆聽,更要用心聆聽,有所感悟。那麼,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又在《秋聲賦》中聽到了怎樣的秋聲?從秋聲中得到了怎樣的感悟呢?

三、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師: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在《古文觀止》中評價《秋聲賦》説:“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百出。”請結合課文談一談歐陽修是如何將無形的秋聲寫得具體可感的。

明確:考查寫作手法與技巧;解題步驟:寫作手法——解讀手法——運用效果

明確:比喻

作者用一連串的比喻,把秋聲比作淅瀝蕭颯的(風雨聲)、波濤夜驚、風雨驟至、鏦鏦錚錚金鐵皆鳴、銜枚疾走的人馬聲,通過這些恰當的比喻把難以捉摸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化虛為實的手法)。

2、師:胡適認為描寫聲音的四大名篇——《琵琶行》、《秋聲賦》、《赤壁賦》、《明湖居聽書》。下面,我們一起來體味其聲音描寫的精妙之處。

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生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

明確:比喻、通感

⑵.王小玉便啟朱脣,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説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心理感受)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迴環轉折。幾囀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峯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峯削壁幹仞,以為上與大通;及至翻到做來峯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做來峯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峯半中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視覺形象)。

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視覺形象)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併發。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劉鶚《明湖居聽書》

明確:比喻、通感

⑶.小結:聲音描寫的方法

①.描摹聲音:以聲寫聲——比喻,以形寫聲——通感;

②.音響效果:誇張、想象、比喻

師小結:第一段寫出了秋聲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時現時隱、憑虛而來撞擊物體的動態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這也就回答了作者聞聲“悚然”的原因,並自然地引出下文和童子的對話。

四、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1.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聲音呢?即,這秋聲“胡為而來哉”?

明確:由秋狀而來。

師:請大家找出描寫秋之為狀的句子,説説是從哪幾方面寫秋狀的?

明確:從四方面,秋色、秋容、秋氣、秋意。分別具有什麼特點?想象一下畫面。

秋色 慘淡,煙霏雲斂

秋容 清明,天高日晶

秋氣 慄冽,砭人肌骨

秋意 蕭條,山川寂寥

師:“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

——劉熙載《藝概·詩概》

“秋聲之韻味寫不盡,以秋狀寫之。”

2.為何秋有此聲此狀?作者是如何精闢議論的?

明確:這一切源於秋性。

如果説第二部分前一段是在寫秋之狀,那麼後一段就是在議“秋之心”,即秋的心性。作者吸納前人有關秋的種種説法,列舉刑官、兵象、陰陽五行、五聲六律等跟秋有關的例子,突出秋心的肅殺,寫出了秋聲中永恆的悲傷。

對於自然之秋的這種肅殺之氣,古人也有種種説法,如《禮記》:“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稱秋氣為義氣,《禮記》雲:“孟秋之月,徵不義,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可見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與殺戮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五、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師:面對充滿肅殺之氣的自然之秋,作者產生怎樣的人生感悟呢?找出文中主旨句,用自己的話説説意思?

明確:主旨句——“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對於人來説,人事憂勞的傷害,比秋氣對植物的摧殘更為嚴重的多。因而,想想這是誰對他們的傷害,就不會去怨秋聲了。簡言之,人事憂勞對人的傷害,更甚於秋氣對草木的摧殘。

師:作者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感悟呢?我們結合作者當時的境況來理解。(展示寫作背景)

儒家傳統思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這裏得到了體現。《秋聲賦》寫於晚年,當時歐陽子就是處於很不得意的人生階段。另外還應該注意到,宋代正是儒釋道三教(此處僅指哲學思想,與宗教無關)融合的時期,在獨善其身時往往身上表現出道家的思想,如文中的“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於草木而爭榮”即可表現出這一點,這個在宋代是很正常的現象。如著名的《太極圖説》即出自周敦頤之手。

小結:第三部分由感慨自然轉為感慨人生,點明瞭題旨:人事憂勞更甚於秋的肅殺。寄寓了作者對人生短暫、對命運無常的苦悶感慨對宦海沉浮、對懷才不遇的自我安慰。

六、研讀尾段

師:歐陽子對秋聲的描述如此優秀(已近千載,此文仍在傳誦即是明證),可童子為何聽得“垂頭而睡”呢?(學生討論)

對文本解讀發現的答案舉例:

(1)歐陽子是夜讀有感,發而為文;而童子沒有感覺,是在歐陽子的指使下被動聽“秋”;(情感基礎不同)

(2)歐陽子採用賦體來形容秋聲,童子沒有這麼豐富的知識積累,故而不懂;(文化基礎不同)

(3)歐陽子歷經滄桑,而童子風華正;(人生感悟不同)

師:童子的反應“莫對,垂頭而睡”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確:通過對比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

七、研討:説一説本文的獨到之處

明確:秋,是一個很奇特的季節,一邊是豐收的喜悦,一邊卻是衰落的傷感。所以有那麼多人會在這個肅殺的日子一遍遍感歎生命的無常與短暫。中國的文人有的是憂鬱的氣質,這種憂鬱不大分時代,性格,而是瀰漫在所有人的心裏。宋玉説“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也許是説盡了古代文人對秋的,對外物引起內心悲傷的情緒,因此即使有少數的人,如劉禹錫《秋詞》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豪邁,也改不了這無盡的秋意所帶來的陰鬱。

《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恆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於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新。

八、總結:《秋聲賦》集評

1.賦每傷於俳儷。如此又簡峭,又精練,又徑直,又波折,真是後學作文之點金神丹也。(清·金聖歎)

2.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百出。末歸於人之憂勞自少至老,猶物之受變自春而秋,凜乎悲秋之意溢於言表。結尾蟲聲唧唧,亦是從聲上發揮,絕妙點綴。(清·《古文觀止》)

九、作業

1、背誦3、4段

2、用心傾聽大自然的聲音,任選寫一種,100-200字。

板書設計

秋聲賦

歐陽修

秋聲——比喻——悲

秋狀——虛實結合 烘托 秋聲

秋氣——肅殺

主題——抒發人事憂勞的感慨

結尾——對比——悲涼、孤獨

歐陽修《秋聲賦》學案設計 篇2

一、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把無形的秋聲寫的繪形繪色,把蕭森悽清的氣氛渲染得生動、優美的藝術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習,體會作者在文中抒發的世事艱難、人生憂勞的無限感慨。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説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著有《歐陽文忠公集》。

(2)、背景

本文寫於作者五十三歲時。作者晚年雖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屢次遭貶內心隱痛難消,面對朝廷內外的污濁、黑暗,眼見國家日益衰弱,改革又無望,不免產生鬱悶心情。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鬱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於懷,讓作者此時處於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所以他對秋天的季節感受特別敏感,《秋聲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3)、文學常識——賦

賦是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語言上多鋪張藻飾,講究文采韻律;內容上多側重於通過極力描繪景物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我們學過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和蘇軾的《赤壁賦》。

二、學習過程

〔一〕導入並檢查預習

選取一些描寫秋的佳句,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給加點詞語注音,並在文中標註到位。

悚(sǒng)然 蕭颯(sà) 鏦(cōng)鏦錚(zhēng)錚 砭(biān)人肌膚 載戕(qiāng)賊

活動單

(二)重點文言知識

1、通假字

忽奔騰而砰湃(砰湃同澎湃 ,波濤洶湧的聲音)

2、古今異義

如赴敵之兵(兵,古義;軍隊。今義:士兵。)

金鐵皆鳴(金鐵,古義;兵器。今義;金屬名)

3、詞類活用

歐陽子方夜讀書(名詞作狀語) 春生秋實 (名詞作動詞,結果實)

4、文言句式

胡為而來哉?(胡……哉:疑問句式,為什麼 呢)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

三、探究思考:

1、第一自然段是描寫的什麼?再把這些句子讀一讀,看看作者是用什麼方法來寫出秋聲的?

明確;秋聲 比喻的方法

2、作者對秋聲的摹寫,是用一連串的比喻借有形之聲寫無形之聲的妙處,這些妙處何在?

明確;用一連串的比喻把秋聲比作“波濤夜驚”“風雨驟至”“鏦鏦錚錚”“金鐵皆鳴”“銜枚疾走”的人馬聲,通過這些恰當的比喻把難以捉摸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另外作者巧妙地利用“聽”的過程寫秋聲,由“初”到“忽”,再到“觸於物”,寫出了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憑虛而來的撞擊物體的秋聲夜至的動態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

這兩小節主要採用的論證方法是什麼?分別有什麼作用?

3、如果説第一段是寫的秋之聲,那麼第二段寫的又是什麼呢?朗讀並討論一下,如何來概括這一段的主要內容。

明確;對秋狀的描繪和對秋氣的議論

4、此部分怎樣來寫秋之狀的呢?

明確;分別就秋的色、容、氣、意,描繪出了秋狀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徵的鮮明圖畫,其中色、容為實,氣,意為虛,手法是由實入虛,而對秋狀的描繪,正是為了烘托秋聲的“悽悽切切,呼號憤發”。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在寫秋之狀,接下去作者寫道:“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可見作者寫秋狀其實是為了寫秋聲的由來,寫出了秋聲悲的特點。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以此表達自己的感慨,從中看出秋的肅殺。

如果説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寫秋之狀,那麼後半部分就是在議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肅殺

5、朗讀第3節,思考:宋人寫文章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特點那就是:有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麼歐陽修會不會只是為寫秋聲而寫秋聲呢?,那麼他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人生感悟呢?

明確:人生的憂慮煩惱、勞頓睏乏會耗損人的經歷。

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會使人快速老去。

人應該知足常樂,不要與人爭榮。

這一段,作者聯繫人生,抒情言志,由秋聲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傷感悲秋之情溢於言表。明確此段是本文主旨所在。

補充資料:歐陽修在宋仁宗嘉佑佔四年(1059)春天辭去開封府尹的職務,專心著述。這時的歐陽修,在政治上早已經歷了多次貶官,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鬱結,對人生短暫、大大化無情感傷於懷,正處於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在《秋聲賦》中,作者以“無形”的秋聲作為描寫和議論的對象,採用賦的形式抒寫秋感,極盡渲染鋪陳之能事,實際上融人了作者對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恆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於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新。

歐陽修《秋聲賦》學案設計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與作用

《秋聲賦》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文以氣為主”版塊,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形象的語言準確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深沉的情感。千百年來引起後人無數共鳴。

2.教學目標

新課程理念提倡教學應以三維目標為中心,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覆誦讀,感知內容,解讀意象,品味意境,賞析情感。

(2)、能力目標:深入解析詞人情感的豐富內涵

(3)、情感目標:培養對古典散文的熱愛及純正的文學趣味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參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如下:

1) 理解並初步實踐文、質、哲三維文章學習法。

2) *理解並初步實踐起承轉合的基本寫作原理。

3) *研討文章主題的多義性。

4) 能從哲學、美學層面瞭解古人創作的一般規律。

(三)説教法

1.教學方法

①〈1〉誦讀感悟法

文言文教學貴在多讀。讓學生在誦讀中發現經典散文中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誦讀的過程中質疑,思考,品析,鑑賞。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學中設計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膽質疑在探究中解決問題。

③.比較法

通過與《登高》等詩詞的比較閲讀,讓學生在誦讀、分析、聯繫比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文的藝術特色。

④.教學手段及教學媒體的運用

多媒體和mp3的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藉助圖片、音樂等教學手段,營造一種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

學法指導:

意象 意境 感情

(四)説教學程序

1、 複習引入:

① 創設情境、感性認識:依次展示歐陽文忠公像

、歐陽修行書、元代趙孟頫行書《秋聲賦》卷、今人《秋聲賦》圖軸。

② 温故而知新:講解誦讀提示,師範讀第一自然段,生齊讀2、3、4自然段,重點點評結尾段的朗讀技巧。

2、介紹學習目標:文、質、哲 “萬能三角”文章學習法。

解析“萬能三角”:師介紹什麼是“文”,然後和學生一起探討什麼是“質、哲”,明確基本概念。

3、 對“文”進行研討:

①文似看山不喜平:師帶領學生討論,明確“起、承、轉、合”的創作基本原理,此為“文”的根本所在,是最基本的行文思路。

②理論聯繫實際,發動學生探討課文是怎樣起承轉合的,明確各部分的具體內容。

4、 對“質”進行研討:

橫看成嶺側成峯,發動學生對文章主題的多義性(分三方面)探討,總結。

5、 對“哲” 進行研討:

① 學生思考:為什麼以歐陽修為代表之一的古人會這樣寫,寫這樣的文章?其中有無規律?該如何從哲學層面對這種現象加以解釋説明?

② 師進行理論引導,帶領學生結合已學課文進行討論,總結(分三方面)

6、 初試鋒芒:

① 絕知此事宜躬行,誓與醉翁比高低:師引導學生按照結合起承轉合的寫作原理嘗試構思《冬風賦》或《冬雨賦》。

② 學生思考,發言談談自己的構思。

7、 作業佈置:

① 佈置研究性學習題目。

② 從美學角度思考 “承轉合為什麼這樣美?”

歐陽修《秋聲賦》學案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品味語言、抓關鍵詞句、理清思路等方法,提高學生文言文分析鑑賞能力

2、學習本文把無形的秋聲寫得形色宛然、具體可感的表現手法,感受作品的魅力

3、體味作者由秋聲引發的人生感歎,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摹寫秋聲、化抽象為形象具體的表現手法

體味作者在文中抒發的難以言盡的人生感歎

三、教學課時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激發興趣

賦是一種文體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

請説出高中課本中曾學過的宋代的賦(蘇軾的《赤壁賦》)

歐陽修的《秋聲賦》是宋代文賦的開山之作,他和蘇軾的《赤壁賦》交相輝映,代表了宋代文賦創作藝術的巔峯,堪稱宋代文賦的典範

PPT:清人吳楚材在《古文觀止》中評價《秋聲賦》説:“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百出”下面我們就欣賞這篇千古美文,看看歐陽修是如何將無形的秋聲寫得形色宛然的散讀課文

二、研讀文本、探究感悟

(一)摹秋之聲

1、閲讀課文第一段,請找出具體描寫秋聲的是哪些語句?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什麼作用?

提示:“初淅瀝以蕭颯…… 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作者用一連串的比喻,風雨聲、波濤聲、金屬撞擊聲、夜行軍的人馬聲等,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2、作者聽到的聲音是否有變化?找出並品味顯示聲音變化過程的字詞,從這些字中,我們能發現秋聲的變化過程有什麼特點?

提示:有變化,“初”、“忽”、“其觸於物也”我們初步體會到了作者所聽到的“秋聲”的變化之急、由小到大、由遠及近、來勢之猛、令人悚然

3、聽到這樣的秋聲,作者是怎樣評價的?請從第二段中找出作者對秋聲直接評價的語句

提示:“噫嘻悲哉!此秋聲也”

“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奮發”

此時的秋聲,在作者的筆下,又多了一層特點:悲

(二)繪秋之狀

1、作者在對秋聲直接評價的語句中,有關鍵性的字詞解釋秋聲“悲”的原因嗎?

提示:有 “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奮發”中的關鍵詞“故”:原因,一個“故”字,説明上文講明瞭作者覺得秋聲悲的原因

2、找出關鍵詞語,把這部分概括一下,並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原因的?提示:分別就秋的色、容、氣、意四個方面來描繪秋狀的

表現手法:色、容為實,氣,意為虛,表現手法是由實入虛

PPT:

“烘托”就是指對作品中的主要對象不作正面刻畫,而是通過刻畫其周圍的相關事物,使主要對象更加鮮明突出

“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

“秋聲之韻味寫不盡,以秋狀寫之”

作者繪秋狀是從自然界的景色的角度去揭示秋聲悲的原因,所以描繪秋狀還是緊扣住秋聲

(三)議秋之氣

1、作者要寫的是秋聲,但為何又用了這麼多的筆墨來寫秋的典故,有何作用?

提示:秋的典故:刑官、兵象、陰陽、五行、五音、十二律等

PPT:秋的這種肅殺之氣,古人也有種種説法,如《禮記》:“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 稱秋氣為義氣,《禮記》雲:“孟秋之月,徵不義,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

辛棄疾的《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可憐白髮生!”

古代的“秋後問斬”等可見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與殺戮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作者甚至用“傷”解釋“商”,如陶淵明的《詠荊軻》中“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用“戮”解釋“夷”(古人常用同音或同義字作解釋)

提示:作者從各個方面極力鋪陳,突出秋對萬物的強大摧殘力量,説明萬物盛衰的自然之理這是宇宙生成的哲學思考,寫出了秋聲中永恆的悲傷,為下文進入本文主題起了鋪墊作用

是從自然觀(中國傳統自然觀或秋文化)的角度揭示秋聲悲切的原因也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藴把對秋聲的描繪從感性形象上升到理性認識,為下文進入本文主題作了充分鋪墊

(四)抒秋之歎

1、請理清第三段的思路,能否用準確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提示:

第一層:人生無盡的憂慮使人身心疲憊,耗損人的精力(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

第二層:憂思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會使人快速老去(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

主旨:人事憂勞對人的傷害更甚於秋氣對草木的摧殘或人事憂勞甚於秋的肅殺

2、歐陽修由感自然而歎人生,想到人事憂勞甚於秋的肅殺,不禁一聲長歎,你體味出歐陽修這聲歎息背後有哪些豐富的意藴?

提示:(立足文本,還可聯繫《醉翁亭記》作者被貶滁州等經歷、《伶官傳序》中“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憂心勞形”等)

三、佈置作業、鞏固深化

1、請説説本文的結尾好在哪裏?

2、“悲秋”是中國文學的傳統主題,你認為《秋聲賦》在立意上有無突破創新?

3、完成2008年上海語文高考卷(試題六)

教學反思:

這堂課是參加市語文特級教師的申報評選課,專家組的金志浩老師在面試時表揚説“周老師你的課上的不錯”

我較為滿意的是以下三個環節,自以為是上出了深度和境界:

1、理清第三段的思路,用準確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2、歐陽修由感自然而歎人生,想到人事憂勞甚於秋的肅殺,不禁一聲長歎,你體味出歐陽修這聲歎息背後有哪些豐富的意藴?(立足文本,還可聯繫《醉翁亭記》作者被貶滁州等經歷、《伶官傳序》中“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憂心勞形”等)

3、你如何評價這聲歎息?把這聲歎息放入到我國文學史的長河中,你發現它與古代哪些先賢哲人的對人生的悲歎是一脈相承的?

欠缺之處:在引導學生關注課文自身的情感體驗性方面做得不夠

大量的語文課文是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叩問,是作者對所經歷的生活及其心靈世界的獨特情感體驗的一種表達這種藴含在課文的獨特情感體驗、以及作者表達其情感體驗的獨特方式,是任何外在的“言傳知識”傳授方式所不能把握的,唯有藉助於體驗而把握,“因為以人為對象的文本,必須通過自身的體驗,其中藴含的知識才能得以內化與存儲,更何況其中的不少知識是難以言傳的,只有體驗”

因此,在閲讀教學中還要重學生的體驗,這就要關注課文自身的情感體驗性,而課文又與學生的時空距離太遙遠,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更需要啟動學生的心靈、調動學生的情感力量、激活學生的悟性潛能,引導學生用心去感受、體認、領悟課文的情感內容、情感傾向和情感表達方式,從而實現對自我情感的淨化與昇華

因此,教師既要關注如何讓學生敞開心靈,以開放的心境浸潤在課文的文學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反思自己的人生經驗,獲得自己原初真實的感受、體驗和感悟,還要引導學生對這一經典的文章,要常讀常新,隨着人生閲歷的豐富,去探索思索人生。

歐陽修《秋聲賦》學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把握文言知識點。

2、文初步感知課文,理解作者摹寫秋聲的方法。

3、通過文本研習,瞭解文章結構,體會作者情感,提高文學素養。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通過研讀文本,理解作者摹寫秋聲、化抽象為形象的方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1、三上讀書法(PPT1)

2、瞭解歐陽修、寫作背景(PPT2-3)

二、聽錄音,整體感知

1、聽錄音(PPT4)

2、生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3、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寫作者夜讀時聽到秋聲,從而展開了對秋聲的描繪。

第二段是對秋聲的描繪和對秋氣的議論。

第三段是全文的題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歎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傷。

第四段是全篇的結束,作者從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過來,重新面對靜夜,只有秋蟲和嗚,襯托着作者悲涼的心境。

三、研讀課文第一節

1、指讀

2、點撥重點字詞(PPT5)

3、生對照註解,疏通文意。(PPT6-7)

4、投影翻譯,明確重點語句。

5、齊讀本節思考: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在《古文觀止》中評價《秋聲賦》説:“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百出。”請談談在第一節中,歐陽修是如何將無形的秋聲寫得具體可感的。(PPT8)

生髮言後,師評點明確:(PPT9)

比喻。一連串的比喻把秋聲比作“波濤夜驚”“風雨驟至”“鏦鏦錚錚,金鐵皆鳴”“銜枚疾走”的人馬聲,通過這些比喻把難以捉摸的秋聲變得具體可感,寫出了由遠而近、由小到大的秋聲,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引發讀者豐富的聯想。

(強調答題規範手法+分析+作用)

四、研習第二節

1、齊讀

2、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3、代表質疑,他生釋疑,師明確。

4、自由閲讀譯文,記錄重要句子。

5、第2段前半部分寫什麼?從哪幾個方面寫的?(PPT13)

明確:秋之為狀

秋色 秋容 秋氣 秋意

6、作者從時令、五行、音律等方面生髮議論,點明瞭秋怎樣的特性?

明確:肅殺 悲傷 衰敗(PPT16)

五、小結:

第一段寫秋之聲,突出其悲的特點,第二段寫秋之聲,交代悲切的原因,後半部分議秋之心,突出肅殺之氣。

六、做學案上隨堂演練

七、佈置作業

1、完善學案

2、預習三四節

第二課時

一、複習回顧

1、解釋詞語

2、翻譯句子

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脱;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

二、研讀課文第三小節

1、齊讀

2、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3、代表質疑,他生釋疑,師明確。

4、自由閲讀譯文,記錄重要句子。(PPT16-17)

5、面對充滿肅殺之氣的自然之秋,作者又會產生怎樣的人生感悟呢,下面我們一起來齊讀文章第三小節。(PPT18)

對於這篇文章的主題,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所説的“這是一篇以悲秋為主題的賦體散文,抒發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為的鬱悶心情。”另一種認為“同以往的許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無失意的惆悵,又無身世的感傷,體現了作者豁達超然的情懷。”

你認為哪一種觀點能夠成立。也可以結合我們以前學過的歐陽修的作品來談一談。討論三分鐘,然後告訴我你的觀點和理由。

剛才同學們各抒己見,談得都非常好,那麼大家想不想聽聽我的看法呢?

我從這篇文章中讀到的是歐陽修的一種超然情懷,但這種超然不同於那種從容地面對現實,襟懷曠達的人生態度,而是歷盡滄桑之後的一種透悟一種淡泊的心境。為什麼這麼説呢,下面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歐陽修的生平。

投影:歐陽修為人剛正,敢於直言,但他的一生歷盡艱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歲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張被貶夷陵;39歲再度因參與“慶曆新政”被貶滁州;48歲那一年,又被宦官誣陷,幾乎出知同州。他本來體弱多病,40歲就白髮蕭疏了。雖然自至和元年開始結束貶謫外放的生活,重新獲得朝廷重用,官職也一路升遷,但長年的鬥爭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這篇53歲時寫成的《秋聲賦》流露出了這種希望與世無爭,修身養性的思想。(PPT19)

三、學習第四節

1、齊讀

2、説説結尾的作用。(PPT21)

明確:第四段是全文的結束,作者從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過來,重新面對靜夜,只有秋蟲和鳴,襯托着作者悲涼的心境。結尾處秋蟲的.和鳴,更襯出作者的感慨與孤獨。戛然而止的結尾,給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蟲唧唧中,讀者也似乎也要同歎一聲了。

四、隨堂演練

五、小結

《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恆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於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新。

六、作業

1、完善學案2

2、背誦名句

歐陽修《秋聲賦》學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 學習文章採用各種手法,將無形的秋聲寫得具體可感。

2、 體會作者在描寫中融入的感情

教學重點:

目標一

教學難點:

目標二

一、 導入:

時日匆匆,風寒如雨,雨寒如風。人心總是不耐風雨,坐聽窗外風音雨韻綿綿不絕,牽引出多少載不動、卸不去的沁涼透骨的秋情。秋風秋雨,秋花秋月曾引發多少古今文人墨客書寫下一行行或悽清或優雅的文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由“秋聲”而引發的一段流傳千古的文思――《秋聲賦》(板書課題、作者)

二、 明確目標

三、 文章分析

1、文章既然取名《秋聲賦》,顧名思義便是寫“秋天的聲響”的賦,那麼,初讀文章,本文具體描寫“秋聲”的是哪些語句?

明確:文章第一段“初淅瀝以蕭颯”至“但聞人馬之行聲”

2、指名朗讀。自由翻譯,互相答疑。同學思考,作者聽到的聲音是否有變化。

明確:有變化

3、找出這段文字中,顯示聲音變化過程的字詞。

明確:初、忽、其觸於物也

4、從這幾個字中,尤其是這個“忽”字,我們能發現,秋聲的變化過程有什麼特點?

明確:變化比較急劇。

5、每一段變化之中,作者都對秋風進行了描摹,那麼作者主要採用了什麼手法?

明確:比喻

6、分別比喻成哪些事物?

明確:波濤夜驚、風雨驟至、金鐵皆鳴、銜枚疾走赴敵的人馬

7、自由讀這幾句,思考對這些事物的描寫,表現出哪些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明確:氣勢洶湧,來勢猛烈,令人緊張。

很明顯,這些特點和感受是秋聲帶來的,也是作者聽到的秋聲的特點。

齊讀這一段描寫,體會的作者感受。

8、結合文本練習二清人的評價,對本段文字加以評點。

師總結:通過初讀這段文字,我們初步體會到了作者所聽到的“秋聲”的變化之急,來勢之猛,和令人緊張之味。自然也就不難理解,當時正在專心夜讀的作者,聽到這樣的聲音時,會露出“悚然”之態,急忙叫童子去查看了。

這段文字,的確是化虛為實,寫出了秋聲之形。但能化抽象為具體的文人名士又何止歐陽修一人,為何《秋聲賦》能受到後人如此推崇,並稱“變態百出”,原因何在,讓我們繼續學習下去。

9、聽到這樣的秋聲,作者是怎樣評價的?讀第二段,找出作者對秋聲直接評價的語句。

明確:悲、悽悽切切、呼號憤發。

10、此時的秋聲,在作者的筆下,又多了一層特點:悲。為何而令人感到悲、悽切,作者解釋原因了嗎?有沒有標誌性的字詞告訴我們,作者解釋原因了。

明確:有。一個“故”字,説明上文講明瞭作者覺得秋聲悲的原因。

11、那麼,從前面的幾句話中,我們能發現,作者是從哪個方面來寫原因的?

明確:秋之為狀

12、作者從幾個方面來寫秋之狀?

明確:四個方面。“色”“容”“氣”“意”

一起來讀一下秋天的神采的描寫語句。想像一下畫面,體會一下作者筆下秋之狀的特點。輕煙飄飛不絕,慘淡的薄雲雖少未盡,空曠遼闊的天空,只有日光照耀,顯得悽清明朗,秋風吹起寒到刺人肌骨,更是浸人心脾,萬物彷彿生意已盡,山川也神態黯然,一片蕭條寂寞。

13、如果讓你為這秋之狀配上音樂,你會配上怎樣的音樂?

明確:悲哀的,淒涼的

14、為什麼你會配上這樣的音樂?

明確:因為景色是悲、淒涼

15、那麼,現在再問大家,作者在這裏看似離題的描寫“秋狀”,這和“秋聲”有什麼聯繫?

明確:通過寫秋天的悲涼,來表現秋聲的悲。

16、那麼,這在寫作上叫作什麼手法?

明確:烘托。古人云:“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17、指名學生評價作者對秋之狀的描寫

再齊讀這幾句文字,再次體味一下作者通過烘托手法描繪出的秋聲之悲。

齊讀。

19、這樣的秋聲過處,會帶來怎樣的變化?

明確:草木凋零。(找出書中語句,指出通過對比,造成反差,感受更強烈)

20、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明確:包含着“秋氣”的餘威。

21、那麼,為什麼“秋聲”會有如此“餘威”?

自讀自譯本部分文字,尋找秋聲擁有如此威力的原因。

明確:有“肅殺之心”

22、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寫“秋聲”的“肅殺”,用了哪些事物?

明確:刑官、兵家、商聲、夷則(學生解釋一下刑官和兵家的肅殺)

23、這樣的寫法叫作什麼手法?

明確:通過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的意義,叫作象徵。

再次齊讀該部分,體味

24、到此時,我們知道了,為何秋聲有如此餘威,是因為它有“肅殺”之心,那麼作者在一開始聽到的秋聲中,有沒有藴含這“肅殺”之心呢?(齊讀思考)

明確:有。金鐵皆鳴(戰爭)、赴敵之兵。可見,作者巧妙的把秋聲的形、狀、心融合在了一起,不愧是大家之筆。

小結:通過對本文第一、二兩段的分析,我們學習了歐陽修通過化虛為實、烘托、象徵等手法,巧妙的表現了秋聲的形、狀、心的特點,既寫秋之實,又攝秋之魂,把虛無縹緲的秋聲寫的如在眼前、似在耳邊,不愧為千古流傳的名篇。

歐陽修《秋聲賦》學案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首次接觸到蘇教版的教材,對教材的編排非常喜歡,覺得這是比較接近語文課的一種教材。《秋聲賦》在本冊課文中被編入第四個文本研習專題:筆落驚風雨。這一安排體現了編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我在教材處理時會藉助對文本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這一專題的編排有一個特點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編者在概括詩詞賦時分別使用了這樣三句話:“詩從肺腑出”、“詞別是一家”、“文以氣為主”。我認為詩詞文均是作者肺腑噴出之“氣”,編者這樣説只是一種話語表述的方式,我們在處理教材時可把此作為互文見意來理解,絕不能曲解,把這三句話作為三者的不同特點以至誤導學生。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熟悉《秋聲賦》這篇文章;

2、 在朗讀中體會賦文的特點;

3、 通過對文章的學習,初步瞭解歐陽修;

【教學重點:】

同目標1、3。

【教學難點:】課文的二、三段用語典雅,引經據典,體現了賦的特點。可也正因為如此,學生在學習中很可能會象文中的童子那樣“垂頭而睡”。

【教法設計:】

針對教學目標,本課在誦讀的基礎上,以問題帶動學習的參與,生成課堂。

【教學過程:】

一、 以課文在全冊的位置分析導入

二、 誦讀

1、範讀,整體感知(如能找到好的誦讀資源最好,否則由老師範讀)

2、學生讀,掃清字詞障礙

3、師生邊讀邊議,找出文章的思路:

夜讀――聞秋聲――童子所見――歐陽子所感(此為文章主體部分)――童子昏睡

(在此環節,可順便解決賦體文的特點問題)

三、 問題設計:

1、歐陽子對秋聲的描述如此優秀(千載以下,此文仍在傳誦即是明證),可童子們為何聽得“垂頭而睡”呢?

2、如何才能把“課”講得更生動,你能幫歐陽子出出主意麼?

[對問題一的討論,要緊扣文本。在討論的起始,為了活躍氣氛,可以以現實中的語文課堂來與之比較。可這這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要學生通過細讀文本,來突破對課文難點的學習。教師要發揮導向作用。

對文本解讀發現的答案舉例:

(1)歐陽子是夜讀有感,發而為文;而童子沒有感覺,是在歐陽子的指使下被動聽“秋”;情感基礎不同

(2)歐陽子採用賦體來形容秋聲,童子沒有這麼豐富的知識積累,故而不懂;文化基礎不同

(3)歐陽子歷經滄桑,而童子風華正;人生感悟不同]

[對問題二,只作為學生對文章學習的感悟與吸收,屬發展範疇。如課堂不能完成,也可留作課外作業]

四、 小結

本部分為對課文內容短小精緻的描述,是老師上課重點“灌”的內容。説到這裏,我認為,高中語文課的學習,其精粹內容,對文化的傳承,絕對以老師的“灌輸”為主,學生討論,課堂生成都只是為下面的“灌”打基礎,以使“灌”的過程自流流暢,水到渠成。僅僅停留在“生成”的課堂對高中生來説是一種淺層次的課堂。

五、 作業

在熟習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課本詳細的註釋,翻譯全文。

(本次作業即是對第二課時所做的預習。第二課時預計在第一課熟悉文章、瞭解作者的基礎上,從文字細節上去“讀”課文,以解決文言文學習中的知識積累問題。)

歐陽修《秋聲賦》學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把握文言知識點。

2、文初步感知課文,瞭解秋聲的特色。

3、通過文本研習,瞭解文章結構,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通過文本研習,瞭解文章結構,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方法】

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上課之前先請同學們欣賞一組秋天的圖片。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無邊落木蕭蕭下,是霜冷長河,是枯葉飄零眾芳搖落(幻燈片)的季節,愁是秋天的心(幻燈片),這節課讓我們走進歐陽修聽聽他的秋聲(幻燈片)。

二、初讀課文 瞭解文意(自由朗讀幻燈片8)

翻譯(開火車的方式回答,這樣確保從第二個同學開始沒有問題)

竦然而聽之 驚恐地聽

初淅瀝以蕭颯 初起時像淅淅瀝瀝的細雨帶着蕭颯的風聲

銜枚疾走 口裏銜枚快跑

但聞人馬行聲 只聽到人馬的行聲

煙霏雲斂 煙氣濃重,雲霧聚集

其氣慄冽 他的氣温寒冷

豐草綠縟 豐茂的草地碧綠繁盛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秋風之所以能夠摧折草木使其零落,那是因為秋氣具有肅殺的餘威。

於時為陰 在時令上屬於陰

於時用金 在五行中屬於金

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夷,就是殺,生物過於繁盛就會消減

渥然丹者 紅潤青春的面容

黟然黑者為星星 濃黑的頭髮變成星星白髮

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到底是什麼使人受到傷害,又何必去怨恨秋聲。

三、再讀課文 深入研習

(一)研習第一節

1、 A課前同學們預習過課文,剛才我們自由朗讀了課文,請一個同學説説看,課文寫得什麼內容?

秋聲及秋聲引發的感慨。

B課文哪幾節寫的秋聲?

1、2兩節

2、A齊讀第一小節,找出第一段中描寫秋聲的句子。(幻燈9)

明確:文章第一段“初淅瀝以蕭颯”至“但聞人馬之行聲”(幻燈10)

B很好,找的很準確具體。這是作者聽到的秋聲(板書:聽秋),這幾句話向來為人稱道,把一個無形的秋聲寫的惟妙惟肖,這裏作者用的什麼修辭手法?

比喻 具體可感,能夠讓人如同看到一幅畫面。

C請同學們口頭翻譯,嘗試背誦,待會我們請同學背一背(記得找個學生事先背這一小段)

明確:這秋聲剛開始像淅瀝蕭颯的細雨,忽然變得像澎湃的波濤,讓人想象到大雨急至的場面。又把它比喻成銜枚疾走的赴敵之兵,讓人想象到行軍隊伍那種雖無號令卻又急驟前行的場面,似乎能聽到行軍腳步的“唰唰”聲。

齊背,實在不會背就看黑板

(二)研習第二節:

3、課文第2節開始寫了什麼?寫秋之狀分別從那幾個方面來寫的? (幻燈11)

明確: “秋之狀” (幻燈12)

從色,容,氣,意四個方面來解秋的。板書:解秋

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洌,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4、 其表現在秋聲上的特點是什麼?(幻燈13)

特點: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

A(正因為秋有此狀此聲,所以它具有很大的殺傷力: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脱(幻燈14),是無邊落木蕭蕭下,大自然中的萬物在秋天通常都會凋零!)

B、那麼人類在秋天又會做些什麼活動呢? 我們一起來把剩下的部分讀一遍

齊讀: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老師概括:秋天裏自然界萬物凋零,而秋天裏人類的活動又通常是秋後問斬、秋季用兵,包括音樂也與自然密切相關,與秋天相對的商就傷,夷就是戮。那麼人的活動為什麼和大自然的活動如此的高度統一呢? 因為古人追求天人合一。(幻燈片15)所謂天人合一就是自然與人事的高度統一。天地春夏秋冬與人間管制六部吏户禮兵刑工相對與音樂五聲十二律相的配合見註釋17,18.天 地 春 夏 秋 冬吏 户 禮 兵 刑 工宮 商 角 徵 羽季夏 秋 春 夏 冬夷則七月(農曆)

四、三讀課文 探究主題(幻燈16)

(一)研習第三節1、關注一下課文的題目秋聲賦 賦是什麼?幻燈打出關於賦的介紹(幻燈17)明確:賦是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語言上多鋪張藻飾,講究文采韻律;內容上多側重於通過極力描繪景物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劉勰 文心雕龍 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幻燈18) 2、作者寫的什麼志,告訴我們什麼樣的人生感悟呢?(幻燈19)

(1)我們常常説了解一部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論世,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歐陽修的人生經歷(幻燈20)。宦海沉浮20多年29歲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張被貶夷陵;39歲再度因參與“慶曆新政”被貶滁州;48歲那一年,又被宦官誣陷; 雖然重新獲得朝廷重用,官職也一路升遷,但長年的鬥爭使他感到心力交瘁,而此時朝廷內外日益污濁、黑暗,國家日益衰弱,改革又無望,於是他辭去了官職,專心致力於《新唐書》的編纂。53歲這年的秋夜,他感慨萬千,寫下千古名篇《秋聲賦》。補充交代62歲,與王安石新法產生嚴重分歧;65歲,辭官歸隱;66歲,終老潁州(今屬安徽省)。

(2)四人一桌學生討論回答,可以用自己的話,可以用原文。(幻燈21)

A. 人生的憂慮煩惱、勞頓睏乏會耗損人的精力。

B. 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會使人快速老去。

C. 人應該知足常樂,不要與人爭榮。

(二)研習第四節

1、作者的這種感悟童子能不能體會?

2、你怎麼知道的?

讀第四節

3、好現在我們再會過頭來看文章開頭老師留給你們的一個問題:(幻燈22)

“童子聽到的秋聲的感受與歐陽修的感受同嗎?為什麼?

總結:從季節上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那麼從人生的季節上來看童子正處於人生的春季,而歐陽修卻處於人生的秋天了,所以他們無法形成共鳴,你們現在恰如那童子,當然歐陽修的人生感慨老師也不能完全體味,但我相信隨着年齡的增長,閲歷的增加,我們都會有進一步的認識!

五、四讀課文 課後練筆(時間多就繼續讀課文思考)幻燈23

以《諦聽自然》為題寫一篇聽秋聲感秋意的小短文。

歐陽修《秋聲賦》學案設計 篇9

一、教學內容分析

《秋聲賦》是語文版選修課《唐宋八大家散文鑑賞》第三單元第一篇課文,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作品,其中對秋聲的描繪,可謂古代散文中的經典。本課旨在讓學生領會作者將無形的秋聲寫的繪形繪色、具體可感的手法,體會作者在文中抒發的世事艱難、人生憂勞的無限感慨,並從不同角度鑑賞文本,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及鑑賞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新課改後的高中學生,渴望表現的慾望和自主探究的慾望很強烈,但對文言文,絕大部分學生還是不感興趣,學習只停留在重點實詞虛詞的積累上,背誦成為文言文學習的一大難題,至於感悟鑑賞方面,更為薄弱。本班中有七八個學生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基礎不紮實,學習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難,課堂教學要充分關注這部分學生,讓他們也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設計思想

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覆的誦讀中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文章,提高鑑賞能力。本文總的教學原則是,以讀為主,自主學習,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本文當中重要的實詞,虛詞。

②學習歐陽修將無形的秋聲轉化為種種可見的視覺形象的手法。

過程與方法

①初讀 整體感知,通過詞語的解釋,古今異義及活用的歸類,把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②悟讀 研習文本,理解文意。

③議讀 理清文清的思路,討論文章所藴涵的情感。

④賞讀 多角度鑑賞文本,提高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熱愛生的情感,學習捕捉對自然萬物、點點滴滴獨特的審美感悟。

②體味作者由秋聲引發的人生感歎。聯繫背景,辯證看待其思想中消極的內容。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①學習用多種比喻描摹無形的秋聲的手法。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體味作者由無形的秋聲而引發的人生

感歎。

教學難點

①多角度鑑賞文本。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前人在論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的文章風格時説:(屏顯)“韓如海、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潮”。歐如瀾,既歐陽修散文“起伏而多致”的特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歐陽修的散文《秋聲賦》,具體感受其散文“如瀾”的風格。

(二)初讀 感知課文

1、給生字詞注音,掃除朗讀障礙。

2、積累重點實詞、虛詞,古今異義及詞類活用,掌握文言句式。

(三)悟讀 理解文意,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1、指名朗讀讀第一節,要求把握好重音,語氣,語調及不同人物的情感。

教師點撥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一句應用陳述語氣朗讀,“悚然”應重讀,歐陽修所説的內容應保持“驚異”的語氣。

師:童子“出視”後所説的這句話,朗讀上應怎麼處理?

教師點撥,歐陽子夜讀有感,發而為文,童子沒有感覺;歐陽子歷經滄桑,而童子年少,沒有這樣的經歷,因而,在朗讀時,應讀出“若無其事”的語氣。

2、學生交流討論,處理2、3、4段的朗讀。教師點撥並強調:朗讀是帶有一定的個性化的閲讀活動,不同的人,對文意理解不同,感悟不同,情感的處理上可能有差異,這是允許的。

指名朗讀,師生共同點評。

(四)議讀 理清文章思路。

1、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完成下面問題。

本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請大家進行分析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個部分的內容。

討論後明確,這篇散文,先寫秋聲,再寫“秋之為狀”,再論“何恨乎秋聲”,概括而言,即摹秋聲、繪秋狀、論秋害三個部分。第二段寫秋之為狀,為什麼會有如此之狀貌?因為秋意味着刑、陰、兵、傷、殺……。因而,2、3兩段可以合為一部分。最後一行寫童子沉睡,蟲聲唧唧,是文章的尾聲,也可列為一段。

(五)賞讀 探究文本

1、探究一 自讀課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思路點撥:

歐陽修在文章前兩段中摹秋聲,繪秋狀,到了第3段,作者先用“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來承上啟下,指出草木無知無情,秋天一到,尚且要受到摧殘,飄零殆盡,那麼,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有知有情,受到摧殘,傷害當更為甚,這種傷害並非來自秋氣,而是來自“百憂”、“萬事”,看來,憂愁焦慮是一種比自然界的秋氣更厲害的東西,人無金石那樣堅固的質地,幹麼要跟草木一樣,始則爭榮,終至遭受摧敗呢?至此,歐陽修從悲秋之常情中得出了新的結論:“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意思是:想一想吧,究竟是誰被這無形的“秋”傷害了。既然認識了這種秋對人身心傷害的酷烈,那麼又何必怨恨自然界的秋聲呢?

作者縱筆摹秋、繪秋、都是為了最後托出另一種秋,讓人們不必恨自然界的秋聲,而要防止憂苦勞碌對人的戕害,正是反面宣揚一種清靜自安,無勞無憂的思想。

探究二 作者是如何將無形的秋聲描摹得具體可感的?

提示:

作者用風聲,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從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遠及近地形象地描給秋聲狀態,喚起人的豐富想像,把無形的秋聲轉化為種種可見的視覺形象,就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顯得十分具體生動。

探究三 屏顯以下幾個問題

1、文章題為《秋聲賦》,而第二段寫“秋之狀”,離題了嗎?

2、試論文章對比手法的運用。

3、文中童子言行的欣賞。

4、文章結尾的巧妙。

5從地理學的角度解釋自然界的春榮秋敗的原因,這一問題作者又是怎麼認為的?這樣構思的用意是什麼?

要求四人一小組,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探討,每組選一個代表發言。

(六)聽讀 整理課文。

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學生輕聲跟讀,整理課文。

(七)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五。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 1段 ) 摹秋聲

第二部分( 2、3段 ) 繪秋狀

第三部分( 4、5段 ) 論秋害

秋聲賦

(八)教學小結與反思

歐陽修的《秋聲賦》是一篇著名的文賦,教學中應體現以學生為主的觀念,將文言知識的學習讓給學生,通過質疑、討論、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調動學習的主動性;以“讀”貫穿始終,在不斷的朗讀中培養語感,理清思路,領悟作者的情感;探究式的學習,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歐陽修《秋聲賦》學案設計 篇10

一、聯想導入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元)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宋)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遭中》

二、教學目標

1、進一步積累重要的文言知識。

2、體會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

3、瞭解的寫作特點。

三、走近作者

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説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著有《歐陽文忠公集》。

四、簡介背景

本文寫於作者五十三歲時。作者晚年雖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屢次遭貶內心隱痛難消,面對朝廷內外的污濁、黑暗,眼見國家日益衰弱,改革又無望,不免產生鬱悶心情。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鬱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於懷,讓作者此時處於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所以他對秋天的季節感受特別敏感,《秋聲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五、瞭解文體

賦是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語言上多鋪張藻飾,講究文采韻律;內容上多側重於通過極力描繪景物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

我們學過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和蘇軾的《赤壁賦》。

六、研讀文本

(一)研讀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是描繪的什麼?用何方法描繪的?該事物具有什麼特點?

明確:描繪秋聲。

比喻的方法。

悲。

2、落實重要詞句,翻譯全段。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我正在夜裏讀書,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我驚懼地仔細傾聽,説道:“奇怪啊!”起初聽起來是淅淅瀝瀝的雨聲夾雜蕭蕭颯颯的風聲,忽然(那聲音)奔騰澎湃起來,好像江河夜間波濤洶湧,暴風雨驟然來臨,(那聲音)碰到物體就發出金屬撞擊時的鏗鏘之聲,又如同開赴敵陣的士兵,口中銜枚疾進,聽不到如何號令,只有人馬行走的聲音。我對書童説:“這是什麼聲音啊?你出去看看。”書童回答説:“星星和月亮皎潔光耀,銀河橫在天空。四處沒有人聲,那聲音是從樹間發出的。”

3、作者是如何描寫秋聲的?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

(1)用一連串的比喻(博喻),把秋聲比作“波濤夜驚”“風雨驟至”“鏦鏦錚錚”“金鐵皆鳴”“銜枚疾走”的人馬聲等。通過這些恰當的比喻把難以捉摸的東西變的具體可感。

(2)作者巧妙的利用“聽”的過程寫秋聲,由“初”到“忽”,再到“觸於物”,寫出了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憑虛而來的撞擊物體的動態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

(二)研讀第二段

1、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內容。

明確:

第二段前半部分寫秋之狀、聲,交代悲切的原因;

後半部分議秋之心,突出肅殺之氣。

2、落實重要詞句,翻譯前半部分。

餘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葱籠而可悦;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脱;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我説:“哎!可悲啊!這是秋天的聲音,它為何而來呢?那秋天呈現的情狀啊,它的顏色慘淡,煙雲密集;容貌清明,天空高遠,太陽明亮;氣候寒冷,刺人肌骨;秋意蕭瑟,山川寂靜空曠。所以秋天發出的聲音,悽悽切切,呼喊號叫,憤然而作。(夏天)繁茂的綠草彼此爭盛,高大的樹木青翠茂盛,令人愉悦。但草被秋風一吹被顏色就變,樹被秋風一碰葉子就落;它們之所以零落衰敗是因為秋之氣的餘威。

3、前半部分怎樣來寫秋之狀的呢?其目的是什麼?

明確;

分別就秋的色、容、氣、意,描繪出了秋狀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徵的鮮明圖畫,其中色、容為實,氣,意為虛,手法是由實入虛,而對秋狀的描繪,正是為了烘托秋聲的“悽悽切切,呼號憤發”。

接下去作者寫道:“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可見作者寫秋之狀其實是為了寫秋聲的由來,寫出了秋聲悲的特點。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以此表達自己的感慨,從中看出秋的肅殺。

4、落實重要詞句,翻譯後半部分。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

秋天是刑官執法的時令,時令上屬陰;它又是征伐的季節,五行上屬於金。這就叫做天地尊嚴正義之氣,常常把肅殺作為心性。天對待萬物,使其春天生長,秋天結果。所以秋天在音樂上屬商聲,商聲是代表西方的一種聲音,夷則是七月的音律之名。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已經衰老,令人悲傷。夷,是誅殺的意思,萬物過於茂盛,就必然衰敗。

5、後半部分作者又列舉了哪些跟秋有關的例子?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

作者吸收前人種種説法,又運用駢偶句把秋與官制、陰陽、五行、音律等配屬起來,甚至用“傷”解釋“商”,用“戮”解釋“夷”,極力鋪張。

這樣寫突出秋對萬物的強大摧殘力量,寫出了秋聲中永恆的悲傷,為下文進入本文主題起了鋪墊作用。

(三)研讀第三段

1、概括第三段所寫內容。

面對充滿肅殺之氣的自然之秋,作者產生的人生感悟。

2、落實重要詞句,翻譯全段。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哎!草木無情,秋天來了也會飄零。人是動物,在萬物中最有靈性。百種憂慮影響他的心緒,又有萬件事情勞累他的形體。內心有所觸動,一定會損耗他的精神。何況還要思考那些力量無法做到、憂慮那些智慧解決不了的事情呢。這當然會使他紅潤的臉色變得如同枯木,烏黑的頭髮變得花白。為什麼要用並非金石般的身軀,去和草木爭繁鬥盛呢?想一想是誰給自己帶來殘害吧,又何必去怨恨這秋聲呢!”

2、最終作者產生了怎樣的人生感悟,請用原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

明確:

“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四)研讀第四節

1、落實重要詞句,翻譯全段。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餘之歎息

童子沒有回答,低着頭睡着了。這時只聽到四面蟲鳴唧唧,好像應和着我的歎息。

1、寫童子“垂頭而睡”“四壁蟲聲唧唧”,有什麼作用?

明確:

第四段是全篇的結束,作者從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過來,重新面對靜夜,童子已“垂頭而睡”,這樣寫襯托出作者孤獨寂寞。而只有“四壁蟲聲唧唧”,反襯出作者的作者悲涼的心境。戛然而止的結尾,給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蟲唧唧中,讀者似乎也要同聲一歎。

七、概括主題思想

本文以秋聲發端,描繪了暮秋山川寂寥、草木凋零的蕭條景象,藉此抒發了人生易老的悲秋情懷,同時也流露出無為無憂、超然物外的老莊思想。

八、歸納寫作特點

1、大量運用比喻。文章通過形象的比喻,使無形、無色的秋聲,成為可聽、可見、可感的具體、生動的自然現象,表現了作者高超的像聲、狀物和駕御語言的能力。

2、以景物喻人。以秋聲使無情的草木“摧敗零落”,比喻人生坎坷、憂愁勞頓使有情之人衰老、頹唐。把秋聲、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貼切。以景抒情,情與景泯和無間,使文章達到了優美、和諧、深刻感人的境界。

3、駢散結合。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為問答的形式特徵,又注意運用長短不齊的句子,使賦的形式活潑起來,變得散文化了,增加了賦體的抒情意味。

《秋聲賦》賞析

《秋聲賦》作於嘉佑四年(1059),歐陽修時年53歲,是他繼《醉翁亭記》後的又一名篇。它駢散結合,鋪陳渲染,詞采講究,是宋代文賦的典範。

文章第一段寫作者夜讀時聽到秋聲,從而展開了對秋聲的描繪。文章開頭,作者簡捷直人地描畫了一幅生動的圖景:歐陽修晚上正在讀書,被一種奇特的聲音所攪動。這簡捷的開頭,實際上並不簡單,燈下夜讀,是一幅靜態的圖畫,也可以説,作者正處於一處凝神的狀態中。聲音的出現是以動破靜,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傾聽它,同時,也就惹動了文思。這樣由伏到起,在動靜的對比中,文勢便蓄成了,有了這種文勢,下面的文章便彷彿是泉水湧出,自然流瀉。接下來,是作者對秋聲一連串的比喻,把難以捉摸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作者通過由“初”到“忽”,再到“觸於物”,寫出了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憑虛而來的撞擊物體的秋聲夜至的動態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這也就回答了作者聞聲驚懼和感歎的原因。

第二段是對秋聲的描繪和對秋氣的議論。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觀察所得,運用駢偶句式和鋪張渲染的賦的傳統手法,抓住煙雲、天日、寒氣、山川等景物,分別就秋的色、容、氣、意,描繪出了秋狀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徵的鮮明圖畫。而對秋狀的描繪,正是為了烘托秋聲的“悽悽切切,呼號憤發”。然後,是對秋氣的議論。“豐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對比,通過對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敗零落,是秋氣施加強大威力的結果。在此基礎上,議論又進一步展開。“夫秋,刑官也”到這一段結束,作者吸收前人種種説法,又運用駢偶句把秋與官制、陰陽、五行、音律等配屬起來,甚至用“傷”解釋“商”,用“戮”解釋“夷”,極力鋪張,突出秋對萬物的強大摧殘力量,説明萬物盛衰的自然之理。這是宇宙生成的哲學思考,寫出了秋聲中永恆的悲傷,為下文進入本文主題起了鋪墊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題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歎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傷。這一段,作者在極力渲染秋氣對自然界植物摧殘的基礎上,着力指出,對於人來説,人事憂勞的傷害,比秋氣對植物的摧殘更為嚴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結束,作者從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過來,重新面對靜夜,只有秋蟲和嗚,襯托着作者悲涼的心境。結尾處秋蟲的和鳴,更襯出作者的感慨與孤獨。戛然而止的結尾,給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蟲唧唧中,讀者似乎也要同聲一歎j,。

歐陽修在宋仁宗嘉佑佔四年(1059)春天辭去開封府尹的職務,專心著述。這時的歐陽修,在政治上早已經歷了多次貶官,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鬱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於懷,正處於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在《秋聲賦》中,作者以“無形”的秋聲作為描寫和議論的對象,採用賦的形式抒寫秋感,極盡渲染鋪陳之能事,實際上融人了作者對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恆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於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新。

更應該提到的,應是《秋聲賦》在文體上的貢獻。注重駢偶鋪排以及聲律的賦到了宋代以後,由於內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矯揉造作,已經走向沒落。歐陽修深明其中之弊,當他的散新取得了成功之後,回過頭來又為“賦’’體打開了一條新的出路,即賦的散文化,使賦的形式活潑起來,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為問答的形式特徵,又呈現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且增加了賦體的抒情意味。這些特點也使《秋聲賦》在散文發展史上佔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秋聲賦》練習題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蕭颯()錚錚()鍼砭()

寂寥()悚然()戕賊()

2、下列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A、山原曠其盈視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

B、木遭之而葉脱酌貪泉而覺爽

C、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

D、蓋夫秋之為狀也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