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祭十二郎文》優秀教案設計

《祭十二郎文》優秀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14W 次

【教學目標】

《祭十二郎文》優秀教案設計

1 .培養學生誦讀文言文的能力,能較好的理解、翻譯課文

2 .分析作者敍事陳情是怎樣逐層深入的,注意體會作者以情動人的文筆。

3. 選取生活細節如實敍寫,情事融合,選用恰當的句式、人稱和語氣詞來表達感情。以致能“言有窮而情不可終”。

 【學法指導】

誦讀體味,聯繫實際討論,具體是在瞭解背景的基礎上,找出文章的細節描繪片斷,

  【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案】

《祭十二郎文》被古人稱為“祭文中千年絕調”,讀懂課文,排除語言障礙,瞭解課文融抒情於敍事的特點,把握文章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體會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學習的重點。本文篇幅較長,敍事較為紛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轉折,是學習的難點。

1 . 加強預習,反覆誦讀,斟酌文字,幫助學生消化理解並作積累。

2 .抓住貫注全文的一個“情”字,疏理文章層次、脈絡,以簡馭繁。

  【課時安排】

3 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二 課 時

  一 導人新課

由唐宋八大家,或由韓愈的《馬説》《師説》;或“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名言引入新課教學。

  二 相關的文學常識、背景

(1)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他生活在中唐時期,在文學方面影響很大,他的主要貢獻是與柳宗元一起倡導了“古文運動”,主張恢復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摒棄南北朝以來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他主張文章要有充實內容,學習古文應“順其意而不順其辭”,“惟陳言之務去”,力求“文從字順”,這些主張是進步的積極的,並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宋代歐陽修、“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明清兩代歸有光、唐順之、方苞、姚鼐等許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繼承了韓柳的文學傳統或受其明顯的影響,在各自的散文創作中取得輝煌成就

(2)韓愈在散文創作中,實踐了他的文學主張。寫了大量的政論、贈序、雜説、祭文、墓誌銘,他的議論文很少引經據典地説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手法,寫得很有説服力,《師説》是典型一例;記敍文也十分生動,寫入、記事狀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兒,敍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抒發悲傷情感,寫得情真意摯、悽楚動人,很有特色,後人評價很高。

(3)韓愈三歲時就死了父親,由兄嫂撫養長大。長兄韓會無子,次兄韓介有子韓老成,在族中同輩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按封建社會的規矩,十二郎過繼給韓會為子,因此韓愈與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感情深厚,雖為叔侄,卻情同手足。成年後,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方登進士第,後做官又觸犯權貴,觸怒唐憲宗,多次遭貶,因四處漂泊而很少與十二郎見面。後唐穆宗繼位,韓愈官運好轉,叔侄二人能夠相聚之時,突然傳來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韓愈悲痛欲絕,也勾起他辛酸的回憶,於是寫下這篇祭文。

(4)作為祭文,因為其內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為後人傳誦的不多。但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卻不拘格式,寫得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為後人傳誦。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時宣讀的,故其開頭、結尾都有一個表示祭享的格式。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被後人認為是“千古絕調”,歐陽修的《祭尹師魯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

祭文通常是祭奠親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辭,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韓愈的這篇《祭十二郎文》,卻一改過去慣例,不單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單行,在內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盪,通篇追敍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莫大哀痛。這種對祭文體的創變,適應了作者情感表達的需要,進而也使該文形成了“以情勝”的鮮明藝術特色。

  三 把握內容大意

1 .誦讀課文,小組或同桌互相口譯課文,初通文意,積累文言基礎知識。

(1) 重點實詞

銜 止一歲 輟汝而就 東亦客也 圖久遠者 斂不憑其棺 其又何尤

幸其成 遇汝從嫂喪來葬

(2) 通假字

遠具時羞之莫 零丁孤苦 皆不幸早世 斂不憑其棺 終葬汝於先人之兆 以待餘年

(3) 詞類活用

圖久遠者,莫如西歸 恐旦暮死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 長吾女與汝女

(4) 古今異義 少年

(5) 一詞多義

幸 A 皆不幸早世 省 A 不省所怙

B 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 B 汝來省吾

其 A 請歸取其孥 B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C 嗚呼 ! 其信然邪 ? 其夢邪 ? D 曷其有極

E 自今以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 F 死而有知,其何離 ?

雖 A 以為雖暫離別,終當久與相處 始 A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

B 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 B 汝之子始十歲

(6) 變式句

①惟兄嫂是依 ②吾念汝從於東 ③吾佐董丞相於汴州

2 .再讀課文,瞭解每一段的內容,並給文章分段歸納大意。

明確:

全文可分三部分,概括這三部分的意義如下:

第一部分 (1 — 3)寫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先從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寫幼時孤苦相依;後敍兩人的三別三會,終於不得會合而成永別,使作者悔恨無窮,抱憾終生。

第二部分 (4 — 9) 寫十二郎之死。先寫對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詳敍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 (10 — 12) 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弔慰,交代遷葬及教養遺孤等事。

4 .總結、擴展

本文能將誠摯的抒情與日常瑣事的敍述緊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達出對亡故親人的

悼念和對人生浮沉離合的無限感歎,作者貼切、生動地切情、切“境”。作者在人的情感

活動中,情至筆隨,表達的情感世界微妙深奧。從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並生的最佳效果。

本文的語彙和語言現象非常豐富。我們應將誦讀、理解與識記結合起來,不斷豐富自己的

文言語彙,形成遷移,提高文言文的閲讀能力。

5 .佈置作業

(1) 誦讀課文,背誦第 5 . 11 兩個自然段。

(2) 翻譯課文,積累文言基礎知識。

 第 三 課 時

  【教學重點 】

在第一課時初通文意的基礎上,反覆誦讀揣摩,把握文章敍事、抒情時文意的曲折起伏和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體會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1 .學生讀自己的譯文,師生共同評點。

 2 .鑑賞、研讀。

鑑賞古代散文,要在閲讀的基礎上,走進作者創造的意境,聯想想象,體會作品內涵,與作者同悲同喜。共同討論以下問題:

(1) 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為紀念十二郎,為什麼要寫自己的身世 ?

[ 明確 ] 是為了表現自己和十二郎之間的深厚親情,從而表達自己的深深思念。

(2) 第四段寫的痛惜諸兄之死,與本文主旨有何關係 ?

[ 明確 ] 烘托自己內心悲痛之甚。諸兄死去已令人悲痛不已,在人丁不盛的情況下,十二郎的死更令人悲傷不已,感到絕望。

(3)7 — 9 段,一段以感歎結尾,兩段以問句結尾,作者感什麼,又歎什麼?

[ 明確 ] 均是感歎十二郎的去世,抒發自己的悲痛。

(4)10 — 12 段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了作者對十二郎的深厚情誼 ?

[ 明確 ] 替他處理家務後事;替他教子養女;反覆表現愧疚之意、喪侄之痛。

(5) 在文章的敍述中,你以為最動人的細節是何處 ?

[ 明確 ] 這是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自由回答,可讓學習小組討論,先在小組發言,

而後交流,並要學生説出自己的感情體驗。

(6) 作者何以對侄兒的死悲慟欲絕 ? 結尾的“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

[ 明確 ] 為世間少有的哀情——悲家事不幸;悔“旅食京師”;歎未老先衰;恨小病喪命;衷後輩孤苦;疚喪葬難周。

(7) 十二郎遠歿它鄉,文章卻以“汝”“吾”相稱,如對談面泣,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

[ 明確 ]這是一個難點,需要細讀體會,作者祭奠與自己關係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兒,抒發了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稱,像是與侄兒對談面語,異常真切。開篇一個“告”宇,讓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當面訴説,而亡者也正側耳傾聽;敍家常瑣事如與久別的侄兒共憶往事;推測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對;安排十二郎身後事猶如共同商量,撫背安慰;説起心中的惶惑,不時發出感問,真恨不得十二郎當面給予迴應,聽着二人説話,我們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會與作者一起捶胸頓足,慟哭不止的。難怪本文被稱為“至情”之作而千古傳誦。

(8) 課文的語言形式和語氣詞的運用有何特點 ? 它們的作用如何 ?

[ 明確 ]這又是一個難點,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會。這篇文章讀來似叔侄二人之間,生者死者之間的無盡交談,語言形式獨具特色,文中多用重疊的語句和排比句,增強了語勢,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語調句式隨着自身情感的發展變化段段變、時時變。句式或長或短、或口語或雅句;語調則或急促成迂緩、或高亢或低迴,真正做到了情至筆隨。從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並生的最佳效果。

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的使用也增強了全文的感染力,多處接連不斷地連用“而”,“邪”,“於”,“也”“矣”字。加重語氣,強化情感,並使形為散體的這篇祭文,含有了韻味,節奏也更加頓挫有力,從而更能打動讀者。

  3 .引導小結:

本文在寫作上主要有以下的特色:

(1) 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於抒發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合對死者功業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一反傳統祭文以鋪排郡望、藻飾官階、歷敍生平、歌功頌德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記家常瑣事,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係,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則破駢為散,採用自由多變的散體。正如林野在《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中所説:“祭文體,本以用韻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徹心,不能為辭,則變調為散體。”使全文有吞聲嗚咽之態,無誇飾豔麗之辭,為後世歐陽修《瀧岡阡表》、歸有光《項脊軒志》、袁枚《祭妹文》等開闢新徑。清代古文家劉大説:“文貴變……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神變,氣變,境變,音節變,字句變,惟昌黎能之。”

(2) 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作者寫此文的目的不在於稱頌死者,而在於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託自己的哀思。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強調骨肉親情關係。作者和老成,名為叔侄,情同手足,“兩世一身,形單影隻”。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得家族凋零,振興無望。這在注重門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體強,卻“強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過是一種常見的軟腳病,作者本來不以為意,毫無精神準備,因而對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擊使他極為悲痛。三是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感,並以此深化親情。作者原以為兩人都還年輕,便不以暫別為念,求食求祿,奔走仕途,因而別多聚少,而今鑄成終身遺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卻墮入乍信乍疑、如夢如幻的迷境,深覺生命飄忽,倍增哀痛。

(3) 邊訴邊泣的語言形式

作者採用與死者對話的方式,邊訴邊泣,吞吐嗚咽,交織着悔恨、悲痛、自責等種種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間作無窮無盡的長談。如寫聞訃的情景,從“其信然邪”到“未可以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語句重疊,表現其驚疑無定的心理狀態。末尾“汝病吾示知時,汝歿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緒激宕、一氣呵成。這一切又都從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4.佈置作業

  1 .讀課後《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理解詩中的情意。

2 .完成課後作業和隨堂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