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旅夜書懷》優秀導學案

《旅夜書懷》優秀導學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44W 次

 一、教學目標:

《旅夜書懷》優秀導學案

  知識與能力

1、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鑑賞詩句;

2、理解本詩寓情於景的藝術特色;

3、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過程與方法

學生思考—小組研討—小組展示—學生評價—教師評價補充

 情感態度與價值

激發學生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閲讀興趣。

 二、教學重點:

1、學會鑑賞詩句;

2、理解詩歌的情感。

 三、教學難點:

學會鑑賞詩句 ,理解是個內容

  四、教學時數: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杜甫才華橫溢,卻一生坎坷,窮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濟生活,最後甚至以船為家,四處漂泊。“自古文章憎命達”,正因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時間來關注民間,關注自己的內心。寫出了“光焰萬丈長”的詩歌。

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他所寫的《旅夜書懷》。

  (二)整體感知,閲讀理解:

可採用的不同閲讀方式:教師範讀,學生自由的有感情的大聲朗讀,學生朗讀展示,學生齊讀,體會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三)合作探究:

小組研討,自主設計問題,明確答案。

1、教師給出提示:

根據高考的考點,設題角度提示如下:

①意象、意境的角度 ②寫景角度

③寫作手法/情景關係 ④詩歌語言(煉字、煉句)

2、學生小組合作研討,設計問題及明確答案。

參考:1、本詩的前兩聯創設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詩歌前兩聯描繪了一幅孤弱的細草在無邊的風裏飄搖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獨的小舟對抗漫漫長夜。星空低垂,愈顯得原野遼闊無邊,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洶湧澎湃,奔流不息的畫面,創設了淒涼孤寂而又雄渾闊大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漂泊無依孤苦伶仃的淒冷之情。

2、本詩前兩聯採用了怎樣的寫景角度?

首聯點明地點、時間和環境,烘托出一種淒涼孤寂的氛圍,這也是作者孤獨感傷之情的外化。描寫的'是近景,頷聯與上一聯的近景相比,這一聯是遠景,上句寫岸上,下句寫江中,構成闊大雄偉的境界,有一種宇宙蒼茫無窮之感。置身其間的細草、孤舟、詩人,該是何等的渺小。

3、請從情景關係的角度賞析這首詩?

此詩通過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寫,抒發了詩人漂泊生活孤獨淒涼的苦悶心情。詩人把這種心情寫得含蓄不露,律細筆深,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不愧為千古名作。詩的頭四句寫景。首兩句寫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風中飄擺,豎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獨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風陣陣,寂靜和孤獨籠罩着一切,揭示了詩人浪遊漂泊的孤清處境。頷聯寫遠景,是歷來傳誦的名句。大筆勾勒,寫得真切細膩,創造出一種闊大雄渾但又寂寞空曠的境界,從而再反襯詩人的孤獨,景中見情,景與情融。

4、請指出本詩頷聯哪兩個字用的好,為什麼?

“垂”和“湧”字用的好。“垂”低垂,“湧”奔湧,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湧,大江東流。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孤獨的心境和對自身渺小,前途迷茫的感歎。

5、本詩採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解題 : ①“旅”有“旅居”的意思。

②“夜” 與“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對應。

③“書懷” 與“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對應。

參考明確:頸聯用了反問的語氣,若改為陳述句就是:名聲不應該因為文章而顯著,做官只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辭職。其言外意為:名聲應該因為大濟天下而顯著,做官不應該因為被排擠而被辭。委婉的寫出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尾聯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將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鷗,且用廣闊天地襯托沙鷗,更突出沙鷗的孤獨,也表達了自己的漂泊無依的悽苦之情。(判斷詩句所用的表現手法;結合詩句對這手法加以闡述;給出表達效果)

(四)小組展示討論成果,師生共同評價補充。

  六、拓展延伸: 閲讀這首詩,回答下面的問題。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羣。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1、這首詩描寫了失羣的孤雁的叫喚、追趕雁羣的形象,其形可憫,其志可嘉。試賞析第二聯或第四聯。

參考答案:頷聯用了反襯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單影隻,“萬重雲”形容道路遼遠,構成極大的反差,極言其“孤”;凝聚了詩人對孤雁的憐憫之情,突出了孤雁的執著與勇敢。

尾聯用對比(反襯)的手法,以野鴨的平庸鳴噪突出了孤雁的高遠追求。(也可以説,使用了襯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羣之情那麼迫切,它那麼痛苦勞累,而野鴨們卻全然不顧,它們紛紛鳴噪不停、自得其樂。表現了杜甫對一些俗客庸夫的厭惡。)

2、全詩通過孤雁這一形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詩人以孤雁自喻,表達了對漂泊生涯的蒼涼感慨,有不墜青雲之志的高遠追求。(答出兩點即可。)

  七、作業:

1、積累背誦這首詩。

2、明確高考中古詩的考點,完成大本135頁第一題(2010全國Ⅱ,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