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歇後語 > 帶諧音的歇後語與答案大綱

帶諧音的歇後語與答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01W 次

歇後語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帶諧音的歇後語與答案,大家快來猜一猜吧!

帶諧音的歇後語與答案

1: 荊條棵上掛鞋底--扯(刺)皮

2: 豆腐乾煮肉--有份數(葷素)

3: 豆渣貼門神--不沾(粘)

4: 弄堂裏跑馬--題(蹄)難出

5: 空蒸籠上鍋台--爭(蒸)氣

6: 戲台上的鞭子--加碼(假馬)

7: 空梭子補網--沒法治(織)

8: 炒鹹菜放鹽--太閒(鹹)了

9: 驢皮貼牆上--不象話(畫)

10: 抓蜂吃蜜--恬(甜)不知恥(刺)

11: 牀底下點蚊香--沒下文(蚊)

12: 河邊洗黃蓮--何(河)苦

13: 泥水匠整耗子--敷衍(眼)了事

14: 青蛙跳在大鼓上--懂懂(咚咚)

15: 帶馬桶坐大堂--贓(髒)官

16: 怯木匠--就是一句(鋸)

17: 盲人做油條--瞎咋乎(炸糊)

18: 男人不打老婆--好福氣(夫妻)

19: 紙做的欄杆--不能依(倚)靠

20: 泥水匠招手--要你(泥)

21: 賣布不帶尺--存心不良(量)

22: 媽媽的眾姐姐--多疑(姨)

23: 窮木匠開張--只有一句(鋸)

24: 鹹菜煮豆腐--不必多言(鹽)

25: 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26: 挖了眼的判官--瞎管(鬼)

27: 麥柴稈吹火--小氣(器)

28: 鹹鹽吃多了--儘管閒(鹹)事

29: 泥水匠的瓦刀--光圖(塗)表面

30: 和尚坐巖洞--沒事(寺)

31: 懷裏揣馬勺--誠(盛)心

32: 和尚分家--多事(寺)

33: 秀才做詩--有兩手(首)

34: 凍豆腐--難辦(拌)

35: 懷裏揣蓖子--舒(梳)心

36: 飯鍋裏冒煙--迷(米)糊了

37: 公雞戴帽子--官(冠)上加官(冠)

38: 灶神上貼門神--話(畫)中有話(畫)

39: 蕎麥皮打漿糊--兩不沾(粘)

40: 沙石打青石--實(石)打實(石)

41: 草把作燈--粗心(芯)

42: 樹倒了--沒影(蔭)

43: 懷兒婆過獨木橋--鋌(挺)而(兒)走險

44: 扯鈴扯到半空中--空想(響)

45: 盲人戴眼鏡--聰(充)明

46: 兩把號吹成一個調--想(響)到一塊來了

47: 畫上的馬--不奇(騎)

48: 窮人買米--一聲(升)頭

49: 放牛的吃螃蟹--不待言(帶鹽)

50: 紙糊的琵琶--談(彈)不得

51: 樹小蔭涼少--照應(罩影)不到

52: 炕上安鍋--改造(灶)

53: 沒錢買海螺--省些(吸)

54: 孫猴子坐金鑾殿--不象仁(人)君

55: 空棺材出喪--目(木)中無人

56: 藥鋪裏開抽屜--找玩(丸)

57: 紙糊的凳子--不能做(坐)

58: 狗長犄角--洋(羊)氣

59: 和尚的腦殼--沒法(發)

60: 豆腐乳做菜--哪還用言(鹽)

拓展:歇後語應用研究

(一)歇後語專題研究

歇後語是人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結構短小精悍、語言風趣幽默、口語性強的一種語言形式,它源於人們對事物的感知、對生活的體悟。歇後語與人們的生產活動有着緊密的聯繫。吳春容《“鹽”類歇後語語用生成機制的社會語用學探究》一文以《中國歇後語大全》為語料,對其中的180餘條含“鹽”類的歇後語進行考察,以社會語用學為方法指導,分析“鹽”類歇後語形成的語用機制,挖掘鹽文化賦予“鹽”類歇後語的意義內涵。訾韋力《與服飾相關漢語邂逅與的認知闡釋》以服飾文化為背景,在概念整合理論的框架下對服飾歇後語的意義構建進行考察,用大量的語言實例驗證對服飾歇後語意義建構的研究可以從動態角度進行認知解讀。

(二)歇後語詞典編纂研究

歇後語詞典作為漢語詞典編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選詞、釋義、立目、體例、編排等方面不斷改革創新,在繼承與創新的基礎上力求歇後語詞典編纂的合理化與規範化。温端政《語彙研究與語典編纂》一文認為“需要建立起語彙研究和詞典編纂之間的良性互動關係在認識上明確語彙研究與語典編纂之間的相輔相成性和相互獨立性”。温朔彬《歇後語詞典編纂中的創新思維》一文通過比較《漢語歇後語詞典》和《新華歇後語詞典》兩部歇後語辭書,認為歇後語詞典的編纂要在繼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探討如何將歇後語的立目、語義結構釋義等內容與詞典編纂有機融合。夏光芬在《試談〈歇後語詞典〉的編纂要點》中認為要充分考慮到歇後語詞典編纂本身的特點,在歇後語的選詞、詞形、釋義、註釋、例證、附例等方面力求準確性、科學性。

(三)中外歇後語對比研究

隨着對外交往的不斷深入和人員往來的增多,跨文化交際越來越頻繁。在交際過程中,分屬不同語族的交際雙方不可避免地會使用到具有民族色彩的的俚語或熟語。而漢語歇後語作為漢語中的獨特語言形式,常被用來與外國習語作對比研究,這方面的研究大多從詞語的理據、修辭手法的`運用、句法結構的關係以及文化內涵等角度對漢外兩種語言的歇後語進行對比與分析。如李傳芳、徐振忠《英漢歇後語探析與對比》、姜銀花《漢語歇後語的特徵及其在韓國語中的對應關係探究》等。此外,有的研究從習語和民族心理、文化傳統、歷史變遷以及自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關係考察漢外兩種語言的差異。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一書通過對中國古代社會人物羣像、社會風情、傳統價值觀念的展示,將漢英習語作對比研究。史笑非《漢英方言俗語差異的民俗解讀―以飲食類山西方言歇後語與英語習語為例》通過飲食類山西方言歇後語與英語習語的對比,歸納二者存在的共同特徵,挖掘漢英飲食類俗語中所反映出的飲食風俗差異以及探究中西飲食俗差異產生的根源。

(四)理論框架下的歇後語研究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歇後語的研究較以往多集中在歇後語的名稱、結構、來源以及分類問題上,或是多集中在歇後語的語義、語法結構以及修辭手法的運用上,如今趨向於從認知、概念整合等理論視角下對歇後語進行考察。何愛晶《歇後語研究新論―心智哲學的觀點》一文從心智哲學的視角出發,運用“歇後語程序分析圖”對歇後語形成過程中所涉及的心智活動進行描述,嘗試從心智層面揭示歇後語產生的動因。董敬《基於關聯理論的漢語歇後語意義構建的認知分析》以關聯理論為方法指導,從歇後語語義關聯所涉及的對象―説話者和聽話者的角度分析個體差異對歇後語意義解讀產生的影響。汪少華、王鵬《歇後語的概念整合分析》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對三條典型的歇後語進行分析,系統闡述歇後語的認知動因、推理邏輯和意義建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