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廉潔主題手抄報的內容

廉潔主題手抄報的內容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8.1K 次

  廉潔主題的內容:耐寒唯有東籬菊

廉潔主題手抄報的內容

菊花大多生長在偏僻的地方,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不以嬌豔的姿色取媚於時,而是以素雅堅貞的品性見美於人。其實,不愛繁華非淡漠,寒門三徑有知音,不追名逐利的人,都會對菊花充滿好感。

晉代陶淵明是歷史上第一個愛菊成癖的詩人,在《飲酒》中,他筆調舒緩地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像一杯淡雅的菊花茶,煙氣裊裊,沁人心脾,陶淵明在與菊花相伴的日子裏,得到了心靈上的滿足,得到了詩意上的歸宿。“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不經意間的脱口而出,成為了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僅僅是因為怡然自得的神采感染着讀者嗎?不,還要源於“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陶淵明少年時期懷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大志,但因不願與企圖篡奪東晉政權的桓玄同流合污而辭職回家,後入幕劉裕,又見劉裕黑白不分,妄殺功臣,對宦海的黑暗現象感到了失望,終不屑阿諛奉承而賦着《歸去來兮辭》退隱鄉里。在隱居生活中,陶淵明與菊相對,品味到了“此中有真意”,何意?應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吧。貪者,慾望太盛矣。饕餮貪得無厭,最終將自己的身體也吃了下去。可見“貪”近乎“貧”,“婪”近乎“焚”。只有看淡了名利,才能看得清自我。陶淵明的隱居生活也不是長日與酒相歡的,他“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雖然很清苦,但不改初衷,他在《和郭主簿》寫道:“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這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讓人能夠感覺到,隱居已經成為了陶淵明的宗教,而菊花就是陶淵明的經文。清代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吟出:“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説到今。”後世的每一叢菊花,都染沾着陶淵明那淡然又温暖的精魄。

廉潔的手抄報

唐代白居易同情民間疾苦,直言敢諫,為官清廉,詩風以言淺意深為傾向,題材以諷喻詩最為著名,但有一首絕句《詠菊》寫的很是清新雅緻,將菊花的性情予以昇華。“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秋霜才是初降,翠綠的芭蕉和嬌嫩的荷花已然無法耐住清寒,而與世無爭的菊花卻悄然綻放,在晨曦的光線中傲然而立,顯得是那麼的俊秀脱俗。此詩採用反襯法,以芭蕉的新折和荷葉的殘敗來烘托菊花的清絕耐寒,是自況言志的。“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一個人如果想永遠保持清廉本色,理想信念必不可少。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就可以超越個人,超越歲月,不以環境的變化而轉變。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想必菊花是恥與為友的。

另有唐代詩人鄭谷的《菊》,以理趣取勝,“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他抓住菊花與蓬蒿枝葉相近的特點,劈頭一句:“王孫莫把比蓬蒿”,諷刺了那些五穀不分、四肢不勤的王孫公子,又説菊花飽含冷露,逸散幽香,何曾羨慕過不學無術、百無一用的瓦松呢?賦予了菊花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北宋梅堯臣《殘菊》:“零落黃金蕊,雖枯不改香。深叢隱孤秀,猶得奉清觴。”寫到菊花可以釀酒,有“治頭風、明耳目”之效,想來若是和詩入腸,也會滿腹清氣吧。南宋鄭思肖《題畫菊》:“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深秋的菊花雖然形容乾枯了,卻暗香依舊,緊抱技頭,不會墮落在地,其高尚的氣節令人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