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關於讀書日記3篇

關於讀書日記3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65W 次

時間過得真快,一天又過去了,想必大家都學習了不少新知識,是時候認真地寫好日記了。那麼日記有什麼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書日記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讀書日記3篇

讀書日記 篇1

xxxx年12月9日,我們又迎來了兩週一次的讀書分享活動,這一次是由五、六、七組來分享。

第五組分享了《中國古代神話》和《格林童話》。李昊聰分享的是《中國古代神話》裏面嫦娥奔月這個故事。説的是后羿得到了仙丹,本打算找機會和嫦娥一起吃。結果有一次,后羿出門打獵,嫦娥在家閒來無事,不禁想起后羿最近對她的總總不好,於是乎把所有仙丹都給吃了。沒曾想嫦娥一吃,就飛起來了,一飛就飛到月球上變成了癩蛤蟆。有的同學就想:嫦娥真是活該!自作自受。李昊聰講完故事並沒有直接結束,後面還分享了好詞好句,我認為他是這次所有分享的同學中做得最好的一個。

第六組分享了《我的大學》這本書。這組雖然有很多詞讀得不準確,但是問答環節卻很突出。問第一個問題的時候,班裏大部分同學都把手舉得很高很高,有的甚至站了起來,大聲叫道:“李佩穎,快點我!快點我!”而到了第二個問題的時候,全班立刻鴉雀無聲,沒有一個人會答,感覺從菜市場一下子到了圖書館。

第七組分享了《我的第一本量子物理學》、《神奇自然》和《做最好的自己》。我印象最深的是問答環節,當戴鈺婷問:“你們覺得主人公是個什麼樣的人?你遇到了困難要怎麼做?”聽到這,我不禁想起了上次我們組分享《小公主》的時候,汪楚昊的回答:“她確實很美!”這個回答堪稱經典,至今還讓人念念不忘呢!這一次同學們的回答也都十分不錯。

記得孔老師説過,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我們讀書不要貪多,讀得快而沒質量等於沒讀,因為你收穫不到知識,如果想要收穫知識,就要在有質量的前提下多讀書,讀好書!

讀書日記 篇2

暑假裏,外公帶我去圖書館借了一本《笑貓日記·藍色的兔耳朵草》。這是一本很好看的童話故事書,我一回去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只用了一天的時間,我就看完了這本書。後來我又意猶未盡地翻看了好幾遍。這本書不僅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描寫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還講到了一些讓我感動的事情:一是虎皮貓不辭辛苦地敲鐘,無私奉獻,二是笑貓為了幫助別人勇往直前、不畏艱難。

故事中講到虎皮貓為了讓人們和動物有幸福的生活,堅持每天傍晚為大家敲響祈禱幸福的晚鐘,它辛辛苦苦地敲鐘,即便震聾了耳朵也在所不辭。笑貓為了幫助心愛的虎皮貓治好耳朵,千方百計地想辦法。它不怕路途險惡、不懼巨大的山蜘蛛、兇猛的老虎和力大無窮的湖怪,義無反顧地來到了藍山上,終於找到了能治好耳朵的兔耳朵草……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虎皮貓和笑貓真是一對好朋友,他們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又勤勞勇敢、無私奉獻,這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好品質啊!

讀書日記 篇3

學界有晚清四大著名日記的説法。這四部日記分別為曾國藩的《求闕齋日記》、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王闓運的《湘綺樓日記》、翁同龢的《翁文恭公日記》。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推曾國藩的日記。

現存的曾氏日記,起自道光19年正月初一日,終止於其去世的當天,即同治十一年2月初4日,時間跨度長達34年。或許是早期的曾氏恆心不夠,因宦務繁雜而有所間隔,也或許是因遷徙而遺失、因戰火而焚燬等緣故,34年的日記中有所缺失,流傳至今的文字約130萬言。宣統元年,中國圖書公司將其手稿印行。曾氏日記究竟因為什麼緣故而受到後世的重視呢?筆者以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曾氏是一個對中國近代歷史有很大影響的人物,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社會民眾,對其一生的行事都很有興趣。他的親筆日記,尤其是其咸豐八年六月再次出山之後逐日記錄的日記,對研究他本人以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有任何其他史料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曾氏出生於偏僻鄉村的世代農家,後來成為扶危定傾的國家幹臣。一百多年來,他是所有平民子弟的勵志榜樣,人們對他的'成長史格外關注。曾氏的日記,尤其是早年在京師翰苑刻苦自勵的那一段心路歷程,堪稱一切有志向有抱負的年輕人的最佳教科書。梁啟超當年就是這樣學曾氏的。他對人説:“近設日記,以曾文正之法,凡身過、口過、意過皆記之。”曾氏的修身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自覺認真。他以聖賢為榜樣,以慎獨為準則,以血戰之勇氣,以截斷後路之決心,從嚴要求,切實踐行。常言説人非聖賢,但曾氏偏要以聖賢為目標,宣稱“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他為何要如此為難自己?原來,曾氏採取的是取法上上的策略。古人認為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若想得其上,便只有取法上上了。正因為目標定得甚高,所以儘管曾氏終其一生並未成為聖賢,但在道德自我完善這方面,古今政治家中罕有其匹。尤其於克己自律上,在一塌糊塗的晚清官場,他應屬鳳毛麟角。

第三,今人讀曾國藩,主要是看重他的人生智慧與處世謀慮。他的日記,恰恰記錄了不少關於這方面的領悟。因為是私人的隨手所錄,曾氏的這些悟道過程,便會以最初始最本色最隨意的狀況保留下來,因而也便更具有真實性與借鑑性。

曾氏不是原創型的思想家,他也不是對理學有重大貢獻的學問家,實事求是地説,曾氏只是一個將中國傳統文化履行於人生事業中的經世致用者。他對道的思索與領悟,更多地體現在世俗、庸常中。他信奉“絕大學問皆在家庭日用之中”的理學真諦。他勤于思考,善於歸納,將家庭日用間的絕大學問,通過自身的體驗,以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真實親切,曉暢易行。讀他的日記,就如同聽一位閲歷豐富喜歡琢磨的智者在談心。

第四,我們常説歷史要細讀,真正的歷史之細,不存在於官方史冊,更不存在於學者專著,而是散落在各種不經意的文字中,那裏往往會透露出大風大浪初的細微漣漪、大變大故前的蛛絲馬跡。曾氏的日記,偶爾會留下一些大歷史裏的小細節,故而顯得彌足珍貴。比如同治元年正月初十日,曾氏在日記中説,朝廷頒發下來的代表王命的旗幟,居然偷窳得如同小兒玩具。朝廷再窮,也不會窮到連製作幾面小王旗的銀子都沒有。這個細節所傳達的信息是:愛新覺羅王朝氣數已盡。

正因為曾氏的日記內涵豐厚、容量廣博,“評點曾國藩”系列不能沒有日記的評點。筆者從傳世的曾氏日記中挑選出三百來篇,分為修身、悟道、讀書、國事、家事、寫字、品鑑、夢境八大類。為保持一天日記的完整性,所挑選的日記整篇照錄,不再刪節。原文之後的評點,仍舊像過去一樣,盡筆者之所能,給讀者提供一些幫助,以便對該篇日記有更好的理解。在每大類之前,筆者會有一篇總評,意在為讀者充當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