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承運的典故

承運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6W 次

即承受天命。舊時稱頌帝王的套語。最早見於《文選》。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太祖承運,神武應期。”

承運的典故

從前,皇帝下詔書,頭一句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奉天”是説本身當皇帝是奉天帝的`囑託。“承運”的含義在《漢書·郊祀志》等古籍中有準確説法。古人認為,世間萬物統由金、木、水、火、土構成,叫做“五行”。它們按一定規律運轉、消亡和生髮,叫做“五運”。戰國時齊人鄒衍把“五運”稱為“五德”,與帝王統治、世事興衰聯結起來,依據“五運相勝”的規律確認統治權合理合法。秦始皇依照鄒衍的説法,認為周朝是火德,水能勝火,即確認秦是水德。到了漢代改為土德,以土勝水也。西漢末年學者劉向、劉歆父子提出新説,認為皇權轉移的五運依據,不是相勝,而是相承。從伏羲起算是木德,秦朝輪到的也是木德,木能生火,火承木運,漢朝應是火德。這種説法為東漢創建人劉秀所認定,這也就是“炎漢”“炎劉”稱呼的來源。

從那以後,曹丕以土運承火運,司馬炎以金運承土運,劉裕以水運承金運。每次改朝換代,這麼把運承下去,一直到帝制被推翻,這才沒的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