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有眼不識泰山”的歷史典故

“有眼不識泰山”的歷史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04W 次

我們常説的“有眼不識泰山”,就是指長了眼睛,卻沒認出泰山。在生活中常常比喻眼力笨拙,見識淺陋,不識出眾人才。據記載,關於這句俗語的來歷有兩個有趣的傳説,而且都跟中國建築業的祖師爺魯班有關。

“有眼不識泰山”的歷史典故

【典故來歷之一】

據民間老人講,泰山是我國古代一位著名竹匠,曾經做過魯班的徒弟。魯班對徒弟要求極嚴,從不輕易放過他們的缺點。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魯班十分珍視自己得來不易的聲譽,為保持聲譽,他建立了自己的管理制度,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從徒弟中淘汰個別“不成器”的人。

可是有一年,有個叫泰山的年輕人因為技藝長進不大,而被魯班辭掉了。

春去秋來,花開花落。一次魯班在集市上見到一批製作精巧的竹製傢俱,便想結識這個製造竹器的高手。於是,魯班便向當地人打聽製作這些傢俱的人的名字,當聽説他就是被自己趕下山的泰山時大吃一驚。於是,魯班對於當初錯辭泰山的事很是慚愧,並且歎道:“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典故來歷之二】

據傳説,魯班婚後十年,一直在外做工,和他名叫泰山的兒子從沒有見過面。泰山長大之後便去尋找父親。

有一天,魯班給一大廟堂上樑,圍觀者對其超人技藝讚歎不絕。突然一手拿雨傘,揹着包袱的過路少年説道:“好是好,只是上得有點兒高。”

話畢,魯班循聲看去,只見這少年眉清目秀,儀表堂堂,氣度不凡,心中暗暗吃驚,覺得這少年定會超過自己,不由一陣嫉妒,隨手抄起一個木棍子擲去,正中少年頭部,少年當即身亡。

過了幾天,魯班回家探親,夫妻團聚,老婆問他有沒有見到兒子泰山?不説不要緊,一提到這事,魯班便想起了那個被自己砸死的'少年。於是他便把那少年的事説了一遍。夫妻二人仔細核對相貌特徵之後,魯班才知那含冤死去的少年便是自己的兒子泰山,大歎一聲:“唉!我有眼不識泰山!這眼瞎留着還有什麼用呢!”

説吧,魯班當即挖去左眼。從此以後,魯班用一隻眼乾活,再也不嫉妒保守。

據説,後來的木匠為魯班知錯就改的精神所感動,為紀念魯班,在檢查木料曲直時總是閉起一隻眼看,並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