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20篇)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12W 次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20篇)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

這學期師徒結對課,我選擇了講四年級下冊的《漁夫的故事》。試講的時候我的課堂時間分配不均,同時師傅也給提出了很多的建議,包括各個環節的銜接,課文重點部分的分析等,使得這一課成功能順利的完成。我對這一課總結如下:

自古以來童話深受孩子們喜歡,它那動人的故事和優美的語言,總能把孩子們帶入美好的情境。使其受到真、善、美的薰陶。這一課是智慧的化身,令人深思。

首先,我讓學生查找有關《一千零一夜》的'資料,這樣學生就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於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一共有25個自然段,所以在課前讓學生充分的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在教學時,充分讓學生讀課文中難讀的字詞以及四字詞語。

接着,攻破第二個難點—説一説課文的主要內容,由於篇幅較長,所以我對學生做了一個小提示,從起因、經過、結果三個層次入手對課文進行簡要概括。從而將課文分成三部分,學生能夠較快的找出每一部分所對應的段落。課文結構層次就弄清楚了。

接下來的重點是通過讀來感受魔鬼的形象,它外表強大、兇惡、狡猾,但是最終漁夫戰勝了魔鬼。在這樣的惡勢力的反襯下,讓學生深刻體會漁夫的聰明才智。最後,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説一説你的收穫和啟示。只有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最後,訓練了學生複述課文。課文的三部分可以分為三個小故事,找其中自己最喜歡的複述。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2

編入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適宜的畫面,創設了柔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着特別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1)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所以我通過圖畫,詳細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意境之美。

(2)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藴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絃的詩歌。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教學時,我嘗試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由曲引情”——詩與曲,自古以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藝術。優美的歌曲,能創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種非凡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為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創造條件。

我自始至終輕輕地播放着一段樂曲。該曲有着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伸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學生一聽樂曲,彷彿置身之中,舒適、愉悦、嚮往的情緒便油然而生。這時,再學古詩,學生較快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學完全詩後,我再讓學生一邊聆聽樂曲,一邊展開想象。此刻,學生伴隨着二胡、琵琶、提琴齊奏所發出的優美的音響,浮想連翩……一幅悠閒安閒的農家生活圖,頓時呈現在學生眼前

(3)幫助學生“由讀引情”。古詩的情感經常藴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或一唱三歎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方肯罷休。

儘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於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讀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鬆了些,後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學生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於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並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最後,課件設計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師範讀是我設計了配樂錄音。但教學後發現,教師範讀部分始終還是自己來讀比較適合!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3

?天窗》這篇課文寫得比較深刻,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先讓學生聽了課文後完成填空題,再讓學生質疑。學生非常自然地提出了為什麼天窗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為什麼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因此在課上我主要圍繞着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

一、通過品詞品句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句子。我讓學生圍繞作者將他看到的,想到的寫得好在哪裏,找句子,品一品。在我的啟發下,學生們悟出了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閃電的外形,雲朵的'變幻多端。作者的想象主要是在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展開,十分合理。

二、指導學生朗讀。因為學生理解了句子,所以在朗讀的時候也就有了感情。加上暴風雨的呼叫聲,小蟲的鳴叫聲學生的朗讀有起有伏,抑揚頓挫。多次,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積累到了不少優美的句子,給寫作提供了素材。

三、給學生説話的機會。整節課,我設計了4處説話訓練,因為平時我在課上就注意這一方面的練習,特殊是一些文字優美的課文,如:《我愛三峽》、《繁星》、《桂林山水》等課文,我都讓學生背誦積累,所以在今天這節課上,學生就非常巧妙地運用到了積累的句子。除了平時就能説會道的,我還特別讓好同學幫助那些平時不太開口的學生,讓每個人都有開口説話的機會。

這節課的遺憾:

1、感覺自己在教法上沒有突破,教學手段不夠有新意。

2、説話練習時用了比較多的時間,造成後面的教學內容沒有全部完成。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4

《搖花船》這篇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一項民間藝術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極好題材。通過學習課文,要讓學生了解搖花船這項活動是怎麼進行的,同時理解人們用搖花船來祈祝福壽安康的這種傳統文化。

一、以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導入課文

“搖花船”這一傳統的民間活動在北方喜聞樂見,而對於江南地區的孩子比較陌生。在上課時,我先組織學生觀看舞獅、踩高蹺、賽龍舟等各種民間活動的圖片,通過圖片讓學生了解具有濃郁民間特色的'藝術活動,這樣比較貼近學生生活,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抓住課題,整體把握教學內容

課題是《搖花船》,而我上課時的思路就是:花船是什麼樣子的→怎麼搖→搖花船有哪些必須遵守的規定→“我”怎麼當花船姑娘的。

花船對學生來説並不熟悉,我就先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圖片以及竹篾、流蘇等實物,加上簡單的介紹,來了解它的構造,這樣,有助於幫助學生了解花船的外形並進行復述。接着是花船怎麼搖,讓學生根據文中的描寫來做一做動作,也就不難理解了。

三、單元訓練目標與科研課題有機整合

本單元的訓練目標是“詳細複述課文”,本學期的科研課題是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我就以“搖花船必須遵守的規則”為線索,把這兩者有機整合。

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朗讀課文、觀察圖片等方法,在理解、熟悉內容的基礎上,劃出描寫“搖花船的規則”的相關內容。這時候,學生就要找出要點,並把這些要點連成通順的句子,這是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然後,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把要點作為板書,對學生進行復述的訓練,水到渠成。

一篇課文學完,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內容,更要讓學生通過不斷的訓練,把文本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但一堂課的練點不能太多,教師必須有所側重或有機整合,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5

[成功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的分析,結合觀看天都峯的'錄像、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

接着以爬山的前後為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後“我們”的喜悦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不足之處]

為了搶教學進度,對重點字詞段的品讀不夠,學生理解得不深入,教師講解過多,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

在今後的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説,再向以説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6

我們班在上學期語文期末調研中成績雖然居於年級前列,但是,我仔細研究了一下試卷上的失分情況,發現還有很多不足和薄弱點。比如:一些基礎知識掌握得不是很牢固;閲讀、分析能力較弱;作文水平也有待提高……

另外,在平時的教學中,一直覺得我們班學生的表達能力比較差。雖然我在課堂上儘量讓多數的學生去發展,但是由於我們班級的學生都不主動要求表達,於是出現課堂還是較多學生只是聽眾,學習較被動。這一點我也該反省:也許是自己的獨斷,快節奏,使得自己沒有多少耐心讓學生一而再再而三的改正自己。也沒有耐心引導學生克服內心的膽怯在課堂上暢所欲言。

在學生的作業方面,我能做到作業按時認真批改,而且設置的作業也較完整。抄寫生字、寫字本、《補充習題》《同步探究》認真指導批改,日記一週一次,習作三週兩次,批改有眉批、總批。聽寫、背誦也要求學生一個個過關。所以,這一方面我的努力還是很有成效的。

總的.來説,我們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不夠,班級凝聚力不強,學習競爭氛圍不夠濃!打算從如下幾方面進行着手:

1、“六認真”工作要按要求努力做好、做實。

2、在課堂教學中,對於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要抓得更細,更實。課本知識要求百分百地掌握。

3、利用空餘時間,引導學生進行語文一些技能的專項練習、指導。

4、認真做好補差工作。

5、更紮實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

6、家校配合要緊密,儘可能獲得家長的支持,以期提高家庭作業的質量。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7

《泉城》一課是一篇語言非常優美,結構非常清析,層次非常分明的文章,學生學習起來比校容易,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深情朗讀能力,但一節下來,好像我的目標並不沒有達到。經過同事們評課,我的自評,我覺得倒致這節課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我沒有真正明確了教學目標,沒有真正做放手教學,沒有真正做到“學生知道了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能解決的問題不講,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能解決了的問題不講,學生通過查資料能解決了的問題不講。”總而言之,我還是沒有真正解讀了教材,沒有真正明確了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提出問題。

二、自讀自解,理解課文,解決問題。

三、彙報交流,加深理解,討論問題。

四、觀看視頻,感受文本,培養感情。

五、朗讀課文,走進文本,表達感情。

六、課外延伸,激發興趣,拓展視野。

七、總結全文,交流感受,學有所獲。

縱觀整個教學環節,問問題出在第三個上面,我總是不放心學生自學理解不了文本,總是一味地把學生往自己的思路上引,總是設好了圈子讓學生往裏鑽,難怪教學環節在這兒出了問題呢。如果重新設計這一堂課的話,我想這樣是不是更好點?第一步還是温故知新,引出課題,進而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第二步,學生自由學習,這兒的方式可以多樣化,既可以自學,也可以同桌共學,還可以小組討論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就知道孩子們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沒解決,從而引出第三步,學生提出沒有解決的`問題,教師引導全班學共同討論學。如果學生自己學習的效果就很好,第三步則可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讓學生在親身觀看了視頻以後,説出感受,既而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來表達對泉城的喜愛之情,學生可以用各種方式朗讀,從而使課堂創造高潮。第四步則可以讓學生當小導遊把泉城介紹出來,之後就是課外延伸,總結全文了。這樣既有了朗讀的時間,也有了説話的空間,課堂氣氛也不致於那麼壓抑了。

“字詞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學會運用,朗讀教學的最高境界是代替作者講話。”今天我又學到了一個新理,我確實找到了自己的差距,自己工作的問題,在指導學生朗讀上,我還得花費一番功夫,四年級,現在做起還為時不晚。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8

連着上了兩節語文課,是我第一次上課,我有些緊張。上了第一節之後自我感覺不大好,對於第二節課,我有點沒底了,兩節課連着上對我來説有點難度。

1、雖然我對於這兩個課時在教學設計上花了不少心思,蒐集了不少文字和圖片資料,但是我在運用這些資料的時候沒有發揮它們最大的作用,這是一個失誤。

2、關於學生的情感激發上,我做得很不夠,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充分地感受之後沒有給他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機會,每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的時候我就把他們給壓下去了,忽視了學生的想法。在播放長城被毀圖片時我沒有抓住機會,自己的感情不夠投入,以致學生也沒能充分的體會到,在後面的.討論中學生讓學生為長城保護提建議時,學生的態度不是很端正,有些學生有點在開玩笑的感覺。

3、對學生的反饋上不足,我沒有及時反饋,沒有及時的表揚和肯定學生,對於學生提出的不合理的意見,也沒有當堂解決。這也體現了我在教學經驗上的不足。

4、我的第二堂課是口語交際課,在設定課時目標時,我提到了要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但是在課程的設計上,沒有很好的體現,我沒有讓學生充分的説,這也是一個不足。

我的課雖然還有很多不足,我相信經過這一次,下次我一定能揚長避短,取得進步。加油!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9

新教材除了課文的更新,語文園地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就本學習園地內容而言,“交流平台”“詞句段運用”“書寫提示”“日積月累”。其中,每個園地保留的項目是“交流平台”“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而“書寫提示”“識字加油站”相機出現,由此看來,每個單元學習完之後的交流和積累是非常重要的。

語文園地的教學除了要延續課文學習的內容知識,更要以生活為主線,讓學生充分地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而教學的過程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回憶自己的課堂教學應該説值得商榷的地方可能會很多,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簡單總結。

1、教學效果(思效)。

就“交流平台”來説,主要是對課文內容的回顧,以及對於相關課文知識的運用和積累。這部分的學習,教師做到了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積累運用。學生在讀、説、交流中發現寫景文章主要的在於想象畫面,通過看、聽、聞、想,將語言文字具體化,在腦中形成畫面感。這部分的學習等於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系統的“複習”,通過這個環節的交流,學生對於本組課文的內容進一步理解了。

“書寫提示”是新增的練習項目,字體範例內容是《觀潮》中的語段,最主要的是旁邊的提示,對於書寫的格式、標點符號、書寫態度都有明確要求,讓學生對於寫字要求更加明確。

在“日積月累”的處理上,教師做到了放手讓學生自由誦讀,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樂趣。

2、教學收穫(思得)。

(1)通過交流平台,學生對於本組課文的重點有了進一步的`把握,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2)強化了語言文字訓練。尤其是在“詞句段運用”部分,學生不僅通過這些詞語與句段對於課文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且強化了語言文字訓練。用“風”“煙花”“雷雨”“小狗”説幾句話,並且按照要求用上“霎時”“頓時”“忽然”,這其實是對於詞語的辨析和運用;而“過了一會兒”“一會兒工夫”則是對於語言組織方面的規範。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對於如何豐富語言、如何條理性表達有了更深的認識。

3、不足之處(思失)。

雖然我感覺在這次的語文園地學習中,就是複習、積累和運用,應該是沒有什麼難度,但是依然有些許遺憾:尤其是“語句段運用”部分,這些詞語學生能夠理解,但是在運用方面過於狹隘了,很明顯學生缺少“生活”。在平時教學中應該以生活為主線,要善於捕捉學生生活的資源,把學生生活中的資源,作為語文園地教學的源泉。

現在來説,學生雖然不缺少“生活”,但是的的確確缺少對於“生活的觀察和發現”。

4、改進措施(思改)。

如何在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中,實現預設與生成的矛盾統一,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去實踐的。因為這也是每個園地學習遇到的共性問題,讓語文走向生活,並且與生活有機結合,這樣的機會需要老師帶領學生去創造。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0

故對這篇課文的讀書積極性相稱高,可以説是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自然收穫也相當多。無論是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啟迪,還是審美的樂趣。總之,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學完課文後我在班級裏舉行了“一個14歲的小姑娘獨自漫遊歐州,畢竟是好,還是不好?”辯論會。這是我班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形式。正反雙方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口水之戰”:

正方認為只要作好充分的預備,可以一人外出旅遊,這對烏塔今後的成長有好處;烏塔真勇敢,讓人好佩服;這是他們做夢都不敢想的事;烏塔是那麼自由,離開爸爸媽媽的管束,像小鳥那樣飛出去了。哪像他們除了學校就是家,活動的空間那麼小,簡直是井底蛙,籠中鳥;什麼時候他們也像烏塔那樣出去走走,闖闖,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出色……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1

本學期,我擔任四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期末考試已完成,本學期的各項工作已畫上句號。為了能從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也為了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對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做一個全面的、系統的總結與説明:

一、班級、學生説明

本學期我擔任的是四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與學生之間比較熟悉,管理較容易。從學生語文基礎上分析,優等生多,後進生也不少。

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少部分學生漢語拼音沒掌握,生字詞不過關;

2、閲讀能力普遍不高,朗讀水平較差,“唱讀”現象比較嚴重;

3、書寫馬虎,作業不夠認真。

二、具體工作

1、制定教學計劃。

開學前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本冊教材的編寫特點,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套全面系統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按照學校的'統一時間安排,合理設定了教學進度。根據本冊教材的訓練重點,規定了總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形成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學會從內容提要中體會思想,分清文章主次;會聽、會説、會寫、會閲讀。對不同的課文明確了重難點。教學計劃使整個學期的語文教學在預定的安排下,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2、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

根據不同的課文類型與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程度,我安排了不同的教學方法。由於採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利於用最簡單、最恰當的方法完成教學目標。

3、規範學生的學習習慣。

正確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有利於教學的實施,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重點培養的學習習慣包括以下幾方面:

(1)課前預習,課後複習。每天放學時都為學習佈置具體預習任務,並適時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新課授完,必要求複習。用小組長檢查,教師抽查的方法進行督促。通過一段時間,學生知道該如何預習了,也能自覺做到複習。

(2)正確的上課方法。“該説時就説,該聽時就聽,該寫時就寫”,上課時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學會聽課,學會做筆記。

(3)寫工整字,做規範作業。強調文字書寫的重要性,並適時進行寫字訓練與指導。統一規範作業格式。長時間的督促訓練,使學生的字越來越好,作業越來越規範、美觀。

4、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語文方面的弱點重點突破。

1、字詞記憶:從開學起,堅持對課文中的生字新詞進行讀寫、聽寫。

2、課文朗讀:課堂上用了大量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與指導。

3、閲讀:從平時上課到考試,刻意讓學生進行閲讀的訓練,多思考,多解決問題,提高閲讀水平。為進一步攻破這一難點,也為了增加課外閲讀量,每週安排一節閲讀課,專門進行閲讀訓練。

4、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採用了一些個性化的方法:每位學生都有一本摘抄本,將所學課文,課外閲讀中看到的優美詞句,喜歡的古詩詞,名言警句等進行摘抄記錄。提高學生對古文化的感悟能力,並進行記憶積累。

三、所取成績

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成績:

1、圓滿完成了開學前所制定的教學目標。

2、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有所提高。

3、學生的語言積累有所增加。

4、學生朗讀水平有了顯著提高,改變了“唱讀”的壞毛病,並且朗讀時能把握感情,有節奏,有停頓。

總之,當前新的課堂教學,應提倡靈活的教學,執教者必須做到胸有成竹“有課標、有教材、有學生”。課堂中做到形散神不散。用心與學生溝通,讓學生成為老師的朋友。讓師生之間、家校之間能步調一致,為着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2

我們都知道,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因此在課堂上我不是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學習實踐,而是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聯繫所學知識,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節課教學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讀思議導,互相結合

語文園地的教學是總結歸納性的教學,不能僅限於現成的教材,那樣學生的閲讀量會太少,閲讀面太狹窄,學生的視野放不開。我利用現成的教材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利用課堂中學到的'方法延伸到課外。教學中我力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先扶後放”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樂學善思。

二、合作學習,獲得新知

課程改革就是要改變被動的依賴性的學習狀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習過程成為主動的、合作的、個性化的體驗過程。如在教學“我的發現”這個環節時,我讓學生在讀完句子後,小組內互相説説自己的發現,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收穫,同時也能促進組員之間的互相啟發,讓學生在交流中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寬鬆、和諧、合作、民主的學習氛圍。

三、温故知新,有序拓展

在“我的發現”中,先讓學生吧句子迴歸到課文當中,賦予學生一個熟悉的、具體的語境,讓學生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來體會“比喻”的作用。接着讓學生仿照“我的發現”中的比喻形式與特點,自己找出平時積累的相關知識點,或根據要求説出相類似的比喻句,充分體現“温故知新”的學習之道。

“日積月累”中的成語,是由古代戰爭而產生的一些文化與遺產,成語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與經典,閃耀着古代征戰討伐的戰士們無窮的智慧。成語的嚴謹凝練,但如果把某些成語連用起來,會有磅礴的氣勢,讀來朗朗上口。

在教學“日積月累”和“我的發現”環節時,我積極引導學生積累成語和比喻句,體會比喻句所表達的不一樣的情感,和成語所傳承的豐厚的歷史文化。這樣做對發展思維、豐富語言、提高表達能力都是大有益處的。同時也進一步地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了孩子們蒐集信息的能力和興趣。

總之,學生學習語文,是一個從言語實踐中來,又回到言語實踐中去的過程,是一個將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學習對象建立起新的聯繫的過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集知識性、活動性、拓展性為一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讓課堂洋溢着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在學習中發現了語言學習的規律,更感受到了我們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養成主動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習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3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舒適、温暖又安全的家,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説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閲讀興趣。在指導學生閲讀時,我從以下四點入手設計和組織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讀課文,感受小鳥的可愛

首先播放珍珠鳥圖片,讓學生認識珍珠鳥,激發興趣,然後讓學生初讀課文,讀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初讀後,有的説“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非常喜愛它”,有的説“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自的情感體驗,真實而可貴,是理解課文主題的基礎。根據這些感受,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讀書,理解作者寫作的真諦。

二、品讀課文,感受美好境界

在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還應培養學生對課文優美形象、深刻意藴、豐富情感的欣賞能力,通過欣賞,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淨化。

在教學課文第6自然段時,讓學生邊想象鳥兒伏眠於作者肩頭的`情景,邊有感情地朗讀。孩子們陶醉地讀着,情不自禁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我適時推波助瀾:“在作者眼裏,珍珠鳥太可愛了。小鳥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這是多麼美好的境界啊!這多像一幅畫啊,你能給這幅畫起個名字嗎?”學生的靈感被激發起來,有的説叫“人鳥之情”,有的説叫“親近的情意”,還有的説叫“信賴”,於是我用“你是個有愛心的孩子”“你像個詩人”“你像個哲學家”等充滿欣賞和讚美的評價鼓勵學生的創意。

三、研讀課文,感受人鳥之情

通過初讀,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愛。但要理解課文的最後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僅僅體會到“愛”是不夠的。這“美好的境界”是什麼呢?僅有“愛”就能創造出這美好的境界嗎?顯然,這時應抓住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開掘:“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為什麼?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進而讓學生研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珍珠鳥“不一般”的愛:

小鳥在“屋裏飛來飛去”、“落在櫃頂上”、“書架上”、“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裏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的筆尖”,而“我”卻只是“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這時,鳥兒接近“我”,“我”接近鳥兒,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勾通,是零距離的接觸,是一種互為欣賞。

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層次的愛——“信賴”。這種“美好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才有了“信賴”,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運。

四、再讀課文,評價“信賴”

在學生通過欣賞性閲讀獲得情感滿足的基礎上,我設計了讓學生談讀後感的評價性練習。在交流中,有的同學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依靠的是信賴”;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滿愛,將會多麼美好”。我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我們經常問問自己對別人付出了愛心嗎?有沒有嘗試着與別人勾通……如果用心去做,那麼,也許就會得到很多朋友,會創造很多美好的境界……課文的最後一句話,可以説是作家對人生的感悟,體現了大家手筆的匠心獨運。

這堂課的教學設計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畢竟,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展現的豐富表象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導入之後,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請同學們看幼鳥、成年鳥的生活照片,通過圖文對照,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讓學生帶着興趣讀課文,找出描寫珍珠鳥可愛、表現人與鳥相互信賴的句子、詞語,感知語言中藴含的感情色彩。最後,通過表現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信賴”的理解。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機地整合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課上的提問過多不利於學生對文章的品讀,而過多的品讀、讓學生自讀自悟又不利於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兩者如何協調值得深入思考。

這一節課留給自己的反思很多,爭取在不斷的實踐和反思中不斷的進步。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4

課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險”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和“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等句子的理解,結合觀看天都峯的圖畫和我自己在爬天都峯時的一些照片,讓學生有個直觀的印象,這樣對學生理解爬天都峯的困難,為學習我爬天都峯的過程打下鋪墊。

2、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我”和“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爺爺”各自的內心的複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鬥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聯想他們登山的艱難,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情景表演體驗爬天都峯的困難,這樣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峯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最後,理解爸爸説的話這個難點也就在以的上的教學中層層滲透下突破了。

3、課後延伸,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説説自己平時在生活中怎樣克服困難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悟出在困難面前首先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念,那樣,做任何事情就能夠達到目的。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生活談。效果還不錯。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5

面對着期中語文試卷,幾多感慨,幾多欣慰,幾多憂愁,幾多辛酸。原因是小學四年級是一個過渡的年級,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有了新的變化。這微妙的變化,學生也起了變化,兩極分化明顯,為了不讓每個學生掉隊,在教學的多個方面我進行了探索,下面談一談我的做法: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學段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閲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面對學生差異

對於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對於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説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而對於學困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着,這樣讓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嚐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説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着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願意學這門學科。在教學中,我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試着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等,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於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

三、結合多元智能更好理解文本。

1、語文的課堂上,把肢體運作學習活動和語文學科聯繫起來,讓學生搭一搭、動一動、演一演、説一説,將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也是容易的事。在語文教學中,三年級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較困難,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誇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學完一篇課文,讓學生以課本劇的形式在課堂上表演,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記憶,從中也加強了肢體運作智能、交際智能和語言智能。

2、愛因斯坦認為 “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和提出,經常意味着一個新領域的開闢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可以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懂得了什麼?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聯繫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能、交際智能得到了培養。

3、新課程 “以人為本”,閲讀教學“以讀為本”。“以人為本”,這是新課程教育思想的體現。

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在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後,再換個角度想,假如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裏,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四、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

我在教學中,我儘量把學習的進程還給學生,把説話的舞台讓給學生。我們常説要“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比如,教學《平分生命》一課時,我是這樣教學的:課題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自學生字新詞,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説説你讀懂了什麼,感悟到了什麼,培養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語文的敏鋭性。在整個教學進程中,我始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抓住教學重點讓學生體會描寫阮恆獻血時動作、表情的語句,瞭解他當時的複雜心情。質疑、圈畫、思考、討論、交流……加上足夠的時間保證,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由、廣闊的空間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

總之,新教材充滿着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在教法上多創新。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6

《長城》是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覺到,長城對現在四年級的學生來説,在情感上,空間上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着力點放在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上。

課堂中我採用了迴文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句話。那麼,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

從遠看長城引導學生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先請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説説長城給自己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學生在讀文後,體會到長城很長,我們討論了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間需要經過的省份,感受長城之長,然後我又給學生補充資料説,曾經有人徒步走長城,用了兩年的多的時間,這樣把“一萬三千多裏”轉化成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學生走出文本,又走進文本,一個來回,對長城的長有了具體的感知。

到了近看長城一部分,我設計從長城條石的大,長城的寬,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偉壯觀去感受長城氣魄雄偉,我讓學生讀懂課文,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正好書上有一幅小的長城近景圖,於是我採取默讀的方法,要求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對照小圖,在圖上把長城各個部位的名稱和位置標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讀課文時,圖文對照,邊讀邊看,讓學生理解文本有了一個依託,在這個依託上又加深了學生對長城的理解。讀懂了課文,對長城的高大堅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但自己講的太多,學生比較被動。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多讀有感受的語句,相信學生可講之處會更多,所談感受體會也會更充實、深切。

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這一點與學生在情感上的距離是非常大的,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先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説説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後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説説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於我們多少個小朋友重,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抬手扛着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麼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7

《夜鶯的歌聲》是一篇較長的課文,閲讀理解時要分部分、抓住重點來處理課文內容。每部分可以根據內容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第一部分主要是德國軍官與夜鶯的對話。抓住人物的對話來理解內容,體會人物的情感從文中體會到了夜鶯的機智、勇敢,對祖國的愛,對敵人的恨。

第二部分是夜鶯巧妙地用鳥叫的.聲音把敵人的情報傳遞給游擊隊員,讓游擊隊員積極備戰。教學時讓學生抓住游擊隊員所説的話,聯繫上下文弄明白,夜鶯的叫聲表示德國鬼子的人數;杜鵑的叫聲表示機關槍……並從中感受到夜鶯的機智,游擊隊員對夜鶯的愛護。

第三部分主要是寫德國兵被打的落花流水。讓學生找出有關語句朗讀體會,並進行仿寫。

第四部分照應了文章的開頭,寫夜鶯又投入了新的戰鬥。這一部分重點應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找出與文章開頭相照應的句子,把結尾兩個自然段和開頭三個自然段聯繫起來讀,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繫是首尾照應。並學習這種寫作方法。

在教學中,要根據文章的不同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不同的側重點,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最大的收穫。

我們班在上學期語文期末調研中成績雖然居於年級前列,但是,我仔細研究了一下試卷上的失分情況,發現還有很多不足和薄弱點。比如:一些基礎知識掌握得不是很牢固;閲讀、分析能力較弱;作文水平也有待提高……

另外,在平時的教學中,一直覺得我們班學生的表達能力比較差。雖然我在課堂上儘量讓多數的學生去發展,但是由於我們班級的學生都不主動要求表達,於是出現課堂還是較多學生只是聽眾,學習較被動。這一點我也該反省:也許是自己的獨斷,快節奏,使得自己沒有多少耐心讓學生一而再再而三的改正自己。也沒有耐心引導學生克服內心的膽怯在課堂上暢所欲言。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8

課文所描寫的內容因為與學生生活比較遙遠,學生不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振,所以在教學上我先播放了頤和園有關的教學視頻,先給學生做一個鋪墊,在學習課文內容之前對頤和園有個大致的瞭解。

我設定的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瞭解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和課文優美的語言;學習按遊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寫的方法”,因此在環節設計上,先讓學生整體感知頤和園的“大”和“美”,在這樣的感受的基礎上,再理一理本文的寫作順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開頭一句話,強調按遊覽順序寫作的方法。在這些的基礎上,再突出課文的3、4自然段,也就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萬壽山部分。在重點部分,又穿插一些課堂中的小練習以及背誦、小練筆,讓學生在學中練,在練中鞏固。

像這種寫景作文,應該是讀和悟結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學過程中,我又犯了老毛病,為了上完內容而上課,追着時間跑,沒有好好地處理好讀與悟,再悟再讀的關係。這樣所導致的一個最大的後果就是,學生對昆明湖的靜與綠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麼後面的再讀再説就一個個地脱節了。直接導致後面的“滑”與“劃”的區別與好處也理解不到位。

而且我總是會忽略了朗讀的重要性。不管是公開課還是平時上課,總是匆匆講完,很少讓學生有機會能和文本對話,這是大忌吧。語文本來就是師生對話,師生與文本的對話,而這點,我做得不夠到位。在本課中,講到昆明湖的靜和綠時,真該多給學生點時間,放下教學速度,讓他們自己帶着理解與體會,邊想象畫面邊讀一讀這兩個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靜和綠。

還有我的備課似乎總是侷限於自己設定的框架裏,單一的線條感,學生一沒按照這樣的順序出牌,就滿盤皆亂,用其他老師的話説,就是喜歡把學生塞進我安排好的`步驟中,帶着他們往東往西,而不是順着學生的方向。

同時,對於一篇課文,似乎大家都只是流於表面,沒有很深層次的去挖掘。我自己沒有深層次地去挖掘,學生也沒有深深地沉浸在其中。自己總是問,為什麼現在的學生這麼懶,都不動腦筋,我想這和老師也有關係吧。對教材的挖掘不夠深刻,對學生內心情感的挖掘不深入,只是淺淺地就滿足了。大家也只是交流交流詞句的好壞,沒有達到真正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交流。

還有一些就是本文中的一些知識點沒有落實,比如説表示移步換景的句子同時也是過渡句,這個沒有好好落實,甚至沒有提及。同時,課文第4段是按照方位順序寫的,小練筆也是根據方位順序,可是這兩者卻沒有適當的提及,適當的聯繫起來,而成了孤零零的兩個孤島,毫無作用可言,甚至學生也根本想不明白,用不起來。

不得不説的是我的一個不足,教師語言語調上的變化,可能跟我看的視頻有關係,視頻中那些老師的聲音都是温柔可親的,不自覺的我也變得温柔可親了。但是整體的基調不能改變我的聲音缺乏抑揚頓挫的事實。還記得上次在我們學校比賽的《掌聲》,其中第一個老師的語音語調,教態給我印象很深刻,讓我非常喜歡。但是師傅們又説上課要有激情,這個激情具體指什麼呢?我想應該是一種忘我的狀態吧!而不是刻意地表演!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9

本課的重點體會人物情感的變化和難點體會從釣魚中受到的啟示學生理解起來有點難度。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地學習、理解、品味,來感受小詹姆斯的情感變化。由釣到大魚時的興奮、得意,到在父親要求下被迫放掉大魚的痛苦、悲哀和無奈,再到三十四年後對父親做法的理解,最終在釣魚中獲得啟示——抵制誘惑的勇氣和力量。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以讀為主。圍繞“‘我’釣到一條怎樣的鱸魚?由釣魚到放魚,‘我’心情的變化?”“父親為什麼要‘我’把鱸魚放掉,他做得對不對?他是怎麼想的?‘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啟示?”等問題引導學生朗讀,同時讓學生結合實際想象:“如果這事發生在你身上,你的心情會怎樣?”最後讓學生探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過什麼“誘惑”?告訴學生做有道德的人。

上完課,我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在感受兒子的心理變化時,我分析兒子在月光下乞求父親和依依不捨放魚的心理活動體會不夠深刻,可以讓學生髮揮想象思考他可能在心理想什麼?會對父親説些什麼?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更明白:道德實踐起來卻很難!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説會遇到的誘惑,學生列舉的事例特別有限,比如説過馬路不闖紅燈,撿到錢要交。我在心裏努力想讓他們多説點其他的,可是因為我沒有及時引導,如果我説:你想想在將來的生活中,你還可能遇到其他的誘惑嗎?我想答案肯定是豐富的。

在以後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好好反思,爭取一次比一次進步。

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20

本組課文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主題,從不同角度描寫了鄉村景色和生活,表達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由衷地熱愛、讚美與嚮往之情。但每篇文章的寫法各具特色。

在教學本組課文時,我根據農村孩子對田園生活比較熟悉的實際,一是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説説自己生活的環境中哪些地方讓你最留戀,是什麼原因。你和小朋友們一起最愛做什麼,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二是引導學生通過課文,感受充滿了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着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三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能抓住景物特點,體會作者是通過怎樣樸實而又生動的語言展現鄉村生活的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同時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四是結合綜合型學習讓學生通過已經學習的鄉村田園景色,到實際生活中再次去感受,去領悟。

在教學《鄉下人家》一文時,由於學生對鄉村田園生活比較熟悉,因此,我讓學生初讀課文後結合自己居住的環境,尋找有關段落。並把居住的環境中與文中描寫相同或不同的地方找出來。這樣學生通過把自己家鄉的環境與課文中描寫的鄉下人家進行對比,認識到自己家鄉就是一幅幅的風景畫。從而感受到家鄉自然風光的美麗。激發了對家鄉的`讚美與熱愛之情。在讓學生了解寫作順序時,我讓學生合作學習,把不同的風景圖展示出來,從而讓學生明白了本文是按不同地方不同景物進行描寫的。可為動靜結合,由人到物。也可體現為從描述鄉下人家景色獨特迷人到讚美鄉下人家生活自然和諧。

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多引導學生拓展閲讀,讓學生讀課外相關的文章,以擴大他們的視野,豐富語言積累。同時還要了解學生生活實際,設計教學。如在教學“屋檐”一詞時,由於學生從出生到現在住的都是樓房,根本不知道屋檐是什麼,也就不懂這個詞的意思了。我竟然還大聲訓斥學生:屋檐是什麼都不懂?想起來真是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