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最新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最新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29W 次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二語文教學反思最新,歡迎閲讀與收藏。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最新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最新1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這裏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許會浮現出一幅碩果滿枝的豐收圖景,也可能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感慨,那麼,郁達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秋天圖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的秋》。學生翻開書,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並結合自讀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點與心境及時代背景的關係。這樣,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着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説讀寫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着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説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着眼於能力訓練。如在講授《藥》時,鑑於魯迅小説語言的含蓄性,我先讓學生自讀設疑。學生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阿義可憐”“烏鴉箭一般飛走了”“華大媽的不足和空虛”等問題上。藉着一位同學質疑小説第三部分與前後文的銜接問題,我們一起討論情節的發展,弄清了雙線結構。就“烏鴉”的描寫重點閲讀第四部分引出對主題的發掘。然後請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茶館的對話,分析人物間的關係和思想狀態,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後讓學生自己體味環境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於高考來説,學好語文對於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説來,語文課作為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為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做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製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着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誤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説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閲讀也成為一種被動的閲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説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最新2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這裏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許會浮現出一幅碩果滿枝的豐收圖景,也可能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感慨,那麼,郁達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秋天圖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的秋》。學生翻開書,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並結合自讀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點與心境及時代背景的關係。這樣,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着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説讀寫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着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説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着眼於能力訓練。如在講授《藥》時,鑑於魯迅小説語言的含蓄性,我先讓學生自讀設疑。學生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阿義可憐”“烏鴉箭一般飛走了”“華大媽的不足和空虛”等問題上。藉着一位同學質疑小説第三部分與前後文的銜接問題,我們一起討論情節的發展,弄清了雙線結構。就“烏鴉”的描寫重點閲讀第四部分引出對主題的發掘。然後請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茶館的對話,分析人物間的關係和思想狀態,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後讓學生自己體味環境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