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精選5篇)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66W 次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精選5篇)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 篇1

一、教學設計意圖

本文教學可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拓展性學習,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主人翁意識。這節課的設計主要是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在讀、説、感中探究出羅布泊消逝的深層原因,從而體會人類從中應吸取的教訓,感受作者字裏行間流露的強烈的憂患意識。所以,這節課的目標定位為: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對比和引用數據的方法;增強環保意識。同時平時所説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在本節課中得以充分體現。

二、激活課堂的方法和手段

課前預習要求學生通過報紙、網絡等媒體先對羅布泊加以瞭解。導入新課時藉助優美的ppt圖片和教師反差強烈的語言表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對羅布泊消逝的深層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過課上對重點語段的品讀中探究解決。同時也能從整體上感知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的強烈的憂患意識。隨後,聯繫我國的西部大開發,請學生小組討論從羅布泊消失的深層原因中應吸取什麼教訓?以此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而接下來的説話練習則能引導學生在感悟後自己發出“救救仙湖”,“救救人類自己”的吶喊。

三、成功和欠缺

整堂課流程順暢,基本做到教師引導,學生主導,使學生在讀、説、寫、感中實現教學目標。學生能融入文本,體會作者的遺憾、痛心和呼籲。課後學生的環保意識也有提高。

主要的欠缺在於相關的朗讀不到位,感染力不夠,影響了最後的高潮“悲劇的製造者又是人”這一文章主旨的表現。

同時通過教學本文以及平時的教學,發現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探究性學習方式還需要思考、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這種方式更適合於小班額和開展小組討論,目前由於班額較大難以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同一個教學內容的全部探究過程;同時,因教師的時間、精力有限,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得不到充分的指導,有時甚至不知從何下手去研究,以致影響探究熱情。

第二,由於考試製度的制約,探究性學習方法,推行阻力很大。低年級學生因考試壓力小,所以老師也能放開手腳,同學們的探究熱情也很高,但一到高年級,學生用了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應付繁重的作業以及考試,課前預習不到位,儘管老師一再增加課內探究時間,但效果仍不理想。

另外探究性學習還要求比較充足的教學設備和課外教育資源,在目前情況下,這些資源還有待進一步開發。

所以探究性學習對語文教師及教育管理者都是一個挑戰,教育者不斷更新觀念、提高自身修養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 篇2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報告文學,也是台州學院鄭友霄教授定位的實用文。所謂實用文,“大致相當於與文學對舉時所稱的‘説明性’文章”,因此,實用文閲讀的性質也根本區別與文學閲讀,“文學閲讀着於作品的藝術性,閲讀是鑑賞,重點放在語言的品味和感悟。實用文閲讀是為了獲取文章的意思,閲讀是理解,就像我們讀報紙、讀信、百科知識那樣。”一句話,實用文閲讀的任務就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獲取意思”,知道它“説了什麼”,直接汲取知識營養!實用文教學就是幫助學生“獲取意思”、提取知識信息以及掌握提取知識信息的方法。

但我並不十分贊同這樣的説法。一方面,這類文章的意思都比較簡單的,學生通過預習就能基本把握住的。另一方面,就算以掌握意思為任務,我們完全可以向學生提供一個説明性的材料,也許可讀性不強,但對意思的.把握還是比大段抒情描寫要來得快捷而有效的,那我們何必要多餘的去化時間刪除信息呢?再則,將一篇文筆優美的報告文學就只發揮獲取意思的作用是不是有點可惜啊?

因此,我在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時候,就設計了兼顧兩者的方式。課前預習的時候,我佈置了幾個任務:一、積累字詞字音,包括四個字的詞語。二、句子積累。一些比喻句,一些自己覺得好的句子。三、文章分段,梳理大意。四、寫100字以上的感悟。目的是通過這四個方面,學生能夠對羅布泊有一個基本的瞭解,並能做好一定的積累。從學生的作業來看,他們對文章的意思已經有所把握了,並且也形成了自己的感悟。

那麼,我課堂上講授什麼呢?

如果只是讓學生重複書上的信息,記住幾個數據或者分析破壞的原因,最後呼籲環保,學生興趣是沒了的。於是,我嘗試從學生不知道的地方入手,那就是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了。在教學設計中,第一步亮出題目,問學生假如這個題目我們來寫會怎麼寫?學生提到了羅布泊的過去美景和現實的醜陋,那就順勢亮出羅布泊過去的圖片和未來的圖片,讓學生針對每一幅圖片説上幾句,做句子接龍的遊戲,最後將所有的句子連成一段文字,成了學生當場寫作的《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緊接着跟課文進行比較,先找出課文中有,而我們自己沒有寫到的,找出來讀一讀,加入這些有什麼好處?比如文章中有作者的抒情、有對比描寫、有排比句的運用,有歷史資料的引用,有許多數據的説明。順便有許多的字詞進行正音、分析。

最後出示羅布泊世紀老人的照片,設置情境,假如你是這樣一位老人會對後備子孫説什麼呢?

縱觀整節課,自我感覺課堂氣氛還是不錯的,主要的遺憾在於兩篇文章進行比較的時候,沒有很好的講透。再則如果能夠再出示一段平實的文章,讓學生運用課文中的手法進行改寫的話,效果會更好,這樣就是從外進入文本,又從文本走向外面,在比較中完成文本的解讀。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的設計主要是通過學生針對文章內容和生活現實,讓學生在讀、説、看、感中探究出羅布泊消逝的深層原因,體會人類應從中汲取的歷史教訓,通過殘酷的事實,感受作者字裏行間所流露出的強烈的憂患意識。所以,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朗讀課文,理解內容;學習對比和引用數據的方法;聯繫實際,尋找根源;增強環保意識。

由於課堂只有45分鐘時間,加上語文的學科性質,要求重在熟讀,因而時間緊迫,不能在課堂反覆熟讀,所以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全文至少讀3遍並通過報紙、網絡等媒體先對羅布泊加以瞭解。導入新課時藉助多媒體,展示羅布過去和現在的圖片,通過教師前後反差強烈的語言表述和圖片展示,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對羅布泊消逝的深層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過課上展示的古今對照的圖片和對重點語段的品讀中探究解決。同時也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強烈的憂患意識。在整體感悟並分析羅布泊消逝的深層原因後,聯繫現在的生活環境,學生展開討論,並談談人類對現實環境的破壞,以及人類面臨如此的悲劇應如何去做,從而樹立環保意識,達到了教學目標。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 篇4

葉聖陶在《閲讀與寫作》一文中説:“文字是一道橋樑。這邊的橋堍上站着讀者,那邊的橋堍上站着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樑,讀者才能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並且瞭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怎樣才能通過文字這道橋樑,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對於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就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是師生雙方情感受共鳴的過程。語文教師的職責就是要把課文中藴含的生命形態、情感形態有機地融入自己的個體審美體驗中,再轉化為鮮活的情感的雨露,澆灑到學生的心田,使他們興奮起來,震驚起來,在強烈的情感驅使下,學知識、長智慧,懂道理、明人生。

1.創設情景,讓學生積極走進文本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篇課文中生動的描寫、深摯的感情深深地打動了我。但是我面對的是一些對羅布泊一無所知的學生,他們能夠走進文本中嗎?能像我一樣為羅布泊的滄桑鉅變震憾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自主的學習情境”。為了鋪設一道學生由現實到文本的橋樑,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蒐集了羅布泊過去和現在的

圖片,用一幅幅生動、直觀的圖片為學生創設了真實的學習情境。學生初讀課文後,對文本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在這個基礎上,再觀看羅布泊的圖片就彷彿如臨其境,這樣學生就從感情上得到進一步的觸動。接下來學生再由圖片進入文本,通過抒情語句的朗讀感染,真正感受羅布泊如今的蠻荒與淒涼。

2.激發興趣,讓學生深情對話文本

蘇霍姆林斯基説:“學生帶着一種無比高漲的激勵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開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樂趣,為人的智慧和偉大感到驕傲。”那便是產生學習上的“高峯體驗”,即處於最歡喜、最幸福、最完善的時候,學習效率自然理想。在本節課堂教中,我設計了讓學生扮演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組記者給羅布泊之行組織解説,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為學生搭建了一座展示自我的舞台,大大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活動中充分表現自我,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歡樂體驗。課文的朗讀聲情並茂,那是學生與作者心靈的溝通;自己組織的解説詞生動流暢、羅布泊之行的感受震撼深刻,那是學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己心之悟,最是至深。應該説學生已經通過文字這道橋樑,走進了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並且從中獲得了有益的啟示:環境破壞觸目驚心,環境保護刻不容緩!

3.構建橋樑,讓學生主動走向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要“關注人類,關注自然”“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也就是説語文學習要關注人類本身的發展,關注人類社會的存亡,關注自然的變化,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發展。語文來源於生活,也應該服務於生活。兩耳博聞窗外事,才能讀活教科書。語文教學必須走出象牙之塔,面向生活,關注時代。由羅布泊作者想到了青海湖、月牙泉,學生又想到了遭遇特大旱災的重慶、沙塵飛揚的北京、停噴的趵突泉、斷流的黃河……面對日趨惡化的環境,人類應怎樣做?我們應怎樣做?這正是作者希望讀者思考的,這是每一個同學應該關注的。

一節課的閲讀交流,我們的思想跟隨作者筆下的文字進行了一次難忘的羅布泊之旅,一次足以震撼我們生命的心靈之旅。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 篇5

1.本色入題是對此文最好的選擇。因為這篇文章的文題中包含了很豐富的信息:羅布泊消逝前曾經是怎樣一個仙湖,那它消逝後是什麼樣子的?它消逝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是消逝而不是消失呢?這些信息學生在解題中應該都能從文章題目中捕捉出來,可能形不成一個有內在聯繫的信息鏈,教師就要起到一個很好的引導者的作用,因為這些信息恰好是文章的主體內容,沿着這些問題展開就可以以一線帶全篇,也把學生引入到了文章的情境之中。解題之後用投影展示羅布泊的相關圖片,在強烈的視覺對比中印證文題給我們提供的有效信息,這樣設置情境會更利於學生對文本的認真閲讀。

2.在閲讀中教師不要過多的指手畫腳,而要讓文本自己説話。在整體感知這個環節中,我除了引導學生做“勾畫圈點”標註出自己在閲讀中的疑問之外,不設置牽制學生的問題,而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因為在解題之後學生會自覺的帶着疑問在閲讀的過程中思考和解決問題,也可能會讀出新的問題,在今天這樣一個閲讀缺失和閲讀去個性化的背景下,有時候這種素讀,也就是靜心本色的閲讀,更能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能力,讓學生擁有屬於自己的個性化閲讀體驗。

3.合作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學生自主探究後,我設立了讓學生將圈點勾畫的疑難問題在小組內交流、討論的學習環節,小組內仍解決不了的問題集中展示師生共同探討。我在教學中特別重視質疑環節,而且都是把它安排在研讀賞析之前,因為我發現學生思維的活躍度和思考的廣度深度往往超過我的預期,而他們質疑比較集中的問題往往是教學的難點,教學重難點由學生自己找出並解決比教師預設提出問題學生被動回答更有價值。當然如果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就要由教師適時的引導使小組學習和質疑解疑更有意義,這時候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把學生的思考由窄處引向寬處由淺處引向深處,把偏離的扶正,而不是流於形式。